1. 什麼是自下而上的基督論?
「自下而上的基督論」是一種研究耶穌基督的方法論,從祂的人性與歷史背景出發,逐步探索祂如何被認識為上帝的兒子,並在神學上確立祂的神性。這與「自上而下的基督論」相對,後者強調基督的神性先存(pre-existence),並視祂為從天而降的上帝的兒子。
焦點:
- 耶穌作為一位歷史人物,在猶太文化與社會脈絡中的言行與身份。
- 祂如何在門徒和信徒的經歷中,逐漸被認識為彌賽亞和上帝的兒子。
- 祂的受苦、死亡與復活如何改變門徒對祂的理解,進而形成教會的基督論信仰。
這種方法特別在**符類福音書(馬太、馬可、路加)**中最為明顯,因為這些經卷通常從耶穌的人性開始描述,逐步帶領讀者認識祂的神性。
2. 聖經中的支持
(1)符類福音書中的基督形象
- 馬可福音 1:9-11
- 「那時,耶穌從加利利的拿撒勒來,在約旦河裡受了約翰的洗。」
- 耶穌在受洗時經歷聖靈降臨,並聽見上帝的宣告:「你是我的愛子,我喜悅你。」
- 這顯示耶穌在人生旅程中的一個關鍵時刻,並不是直接以神性的方式降臨,而是在歷史中被上帝印證。
- 馬可福音 8:27-30(彼得的認信)
- 耶穌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彼得回答:「你是基督。」
- 這表明門徒透過耶穌的行為與教導,逐步認識祂的身分,而非一開始就理解祂的神性。
- 馬太福音 26:39(客西馬尼禱告)
- 「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 這強烈表現出耶穌的人性,祂也面對掙扎,但選擇順服上帝的旨意。
(2)使徒行傳與歷史發展
- 使徒行傳 2:36:「所以,以色列全家當確實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上帝已經立祂為主,為基督了!」
- 彼得的講道顯示耶穌的彌賽亞身分是透過祂的受難與復活才被確立的,而不是一開始就被公認。
(3)希伯來書 5:8-9
- 「祂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他既得以完全,就為凡順從祂的人,成了永遠得救的根源。」
- 這段經文表明,基督的角色是透過苦難逐步顯明的,而非從起初就被完全理解。
3. 神學與歷史背景
(1)早期基督論的發展
- 初代門徒主要從猶太彌賽亞的期待來理解耶穌,並逐步接受祂的神性。
- 在早期教會(使徒行傳時代),人們普遍認識耶穌是受苦的彌賽亞,並因祂的復活確認祂的神性。
(2)20世紀歷史耶穌研究
- 阿爾伯特·史懷哲(Albert Schweitzer, 1875-1965) 研究歷史耶穌,認為耶穌主要是「末世先知」,後來教會逐步賦予祂神性。
- 魯道夫·布特曼(Rudolf Bultmann, 1884-1976) 主張透過「去神話化」來理解耶穌,將祂看作一位宗教改革者,而非超自然的上帝的兒子。
(3)當代應用
- 解放神學(Liberation
Theology)強調耶穌的「人性」,特別關注祂如何與貧窮和受壓迫者站在一起。
- 新約學者 N.
T. Wright 則強調耶穌在猶太背景下的角色,認為祂的神性是透過以色列的救贖歷史來解釋的。
4. 對比:「自下而上」 vs. 「自上而下」
比較項目 |
自下而上的基督論 |
自上而下的基督論 |
起點 |
耶穌的歷史背景與人性 |
基督的神性與超越性 |
焦點 |
耶穌在歷史中的身分發展 |
耶穌的永恆神性與救贖計畫 |
經文依據 |
符類福音(馬太、馬可、路加)、使徒行傳 |
約翰福音、保羅書信、希伯來書 |
神學影響 |
20世紀歷史耶穌研究、解放神學 |
東正教、天主教、新教傳統 |
優勢 |
強調基督的地上事工與人性,容易讓現代人理解 |
強調基督的神性與救贖計畫,確保信仰的穩固 |
潛在問題 |
可能削弱基督的神性,甚至將祂視為「偉人」而非「上帝」 |
可能忽略耶穌的歷史處境,使祂顯得超然不近人 |
5. 自下而上基督論的應用
(1)對於福音傳播
- 這種方法特別適合對象是對基督教信仰不熟悉,或是對神蹟持懷疑態度的人。
- 可透過研究耶穌的歷史背景,引導人思考祂的影響力,進而認識祂的神性。
(2)對於門徒訓練
- 強調耶穌作為「榜樣」的重要性,使基督徒學習祂的謙卑、順服與愛人。
(3)對於社會關懷
- 強調耶穌如何關心窮人、病人和受壓迫者,這能激勵基督徒實踐社會正義。
6. 結論
「自下而上」的基督論提供了一種從歷史與人性的角度來理解耶穌的方法。這不僅幫助我們更貼近耶穌在地上的經歷,也讓我們更能體會祂的愛與犧牲。
不過,若只停留在耶穌的人性,而不進一步接受祂的神性,那麼我們的信仰將不完整。因此,最健康的基督論應該結合**「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的方法,使我們既能敬畏基督的神性,也能效法祂的生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