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類比的難題:救恩作為贖價

  基督受死是一項贖價的形象,對於希臘教父作家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例如愛任紐。新約提到,耶穌捨命作罪人的贖價(可十45;提前二6)。那麼,這個形象有何含義?『贖價』一詞使人聯想到三個相關的觀念:  
 
  1.釋放:贖價是讓一個被囚的人得到自由的東西。

  2.付款:贖價是支付一筆金錢,讓某人得到釋放。

  3.贖價支付的對象:贖價往往是支付給俘虜某人者。  
 
   
無疑,新約宣稱我們透過基督的受死和復活,已經從捆綁中得釋放。我們已經從罪的轄制和死的恐懼中得到釋放(羅八21;來二15)。新約也清楚地把耶穌的受死理解為支付一筆款項,好讓我們得到釋放(林前六20,七23)。在這兩方面,聖經對『救贖』的用法都是相應於這字詞的日常用法。然而,第三方面又如何?  
 
  新約沒有任何地方暗示,耶穌的受死是付給某人的代價(例如魔鬼),換取我們的釋放。不過,某些教父作家假定,他們可以把這個類比用到極限,宣稱上帝藉著獻上耶穌作為我們自由的代價,已經把我們從魔鬼勢力中釋放出來。  
 
  俄利根或許是最推測性的早期教父神學家,他就是這樣的一位作家。俄利根認為,假如基督的受死是一項贖價,那麼它必定是付給某人的。可是給誰呢?它不可能是付給上帝,因為上帝不會拘禁罪人換取贖金。故此,它必定是付給魔鬼的。  
 
   
大貴格利(Gregory the Great) 進一步發展這個觀念。魔鬼得到了轄制墮落人類的權力,那是上帝所不得不尊重的。人類擺脫撒但支配和壓制的惟一途徑,就是藉著使魔鬼踰越了牠的 權力範圍,從而迫使牠失去權力。那麼,這是怎樣達成的?貴格利建議,只要有一個無罪的人(卻以一個正常罪人的形體)進入世界,那就成了。當魔鬼曉得時,已 經太遲了。在魔鬼對這個無罪的人行使權力之際,牠就超出了其權力的限度,因而被迫失去權力。
   
   
貴格利提議了一個掛上誘餌的釣鉤的形象。他形容基督的人性是那誘餌,而祂的神性就是那釣鉤。魔鬼就像是一頭大海怪,猛咬誘餌——然後發現,太遲了,那是釣鉤。『誘餌是使釣鉤可以造成損害。我們的主因而(當前來救贖人類時)讓自己成為一個釣鉤,對付魔鬼的死亡。』其他作家也用過其他意象來探討同一觀念—— 設陷阱捕捉魔鬼。基督的受死就像是捕鳥的網羅,或是捕鼠的陷阱。這樣解釋十字架意思的取向,後來造成了困擾不安。它似乎是說,上帝是有欺詐的過失。  
 
  這個主題可能最佳見於阿奎萊亞的魯非諾(Rufinus of Aquileia)的著作中,尤其是他對<使徒信經>的註解,寫作時間約在400年間:  
 
   
(道成肉身的目的)是使上帝兒子的神性就像是一種釣鉤,隱藏在人類肉身的形體之下。……以誘餌吸引這世界的掌權者爭逐;聖子獻上祂的肉身,成為一個誘 餌,神性則隱藏在背後,以便捕捉撒但,抓住釣鉤上的牠。……然後,正如上釣的魚兒不只無法脫鉤,反而會離開海水變成美食一樣;同理,牠的死亡權勢抓住耶穌 死亡的身軀,卻沒有留意到藏在其中的神性釣鉤。一旦吞下它,牠就會立即上釣。地獄之門被打破了,而牠就從陷阱中被拖出來,成為他人的美食。   
   
   
戰勝魔鬼的意象,顯然甚為迎合民眾。中世紀相當盛行『地獄的折磨』的觀念。據此,基督在十字架上死後,降到陰間,拆毀它的門,為使被囚的靈魂得自由。這 個觀念是來自(必須一提,這是毫無根據的)彼得前書三章1822節,提到基督『傳道給那些在監獄裡的靈聽』。富爾伯特(Fulbert of Chartres)所撰寫的聖詩<新耶路撒冷讚美>(「Ye Choirs of New Jerusalem」),在其中兩節表達了這個主題,把基督喻為『猶大支派中的獅子』(啟五5)擊敗撒但古蛇(創三15): 
   
  猶大的獅子衝破枷鎖,
  碾碎蛇的頭;
  呼聲響遍死亡掌管之地, 
  喚醒被禁錮的死人。
  吞噬他們犧牲的地獄深淵,
  在祂命令下復元;
  祂所贖出的群眾起步,
  耶穌引領前行。   

  類似的觀念見於《耕者皮爾斯》(Piers the Plowman),這是14世紀最重要的英文詩之一。在這首詩中,皮爾斯沉睡了,夢見基督打開地獄之門,把以下的話告訴撒但:
  
   這是我的靈魂,作為這一切罪人的贖價,救贖那些配得上的人。他們是屬我的;他們本就從我而出,因此理當屬於我。……你用虛謊和罪行,違背一切公義,奪去 屬於我的,在我自己的屬地上;我藉著付出贖價挽回他們,是憑著公正,別無其他技倆。你以奸詐取得的,我以恩典贏回來。……因著一棵樹,亞當和全人類都死去,同樣因著我的十架之樹,也領他們得回生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