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共神學的核心
- 定義:公共神學 (Public Theology) 是信仰群體在公共領域中,與社會、文化、政治對話,提出基督信仰觀點並參與社會建設的一種神學方式。
- 目的:讓信仰不僅停留在個人靈修或教會內部,而是進入社會結構與制度的討論,尤其涉及公共善 (common good)。
二、經濟倫理的核心問題
- 財富的來源與分配:財富是否只屬於個人?聖經強調財富的管理是「管家職分」而非絕對擁有(路16:1–13)。
- 勞動與尊嚴:人按上帝形像被造,勞動是參與創造的方式(創1:28;帖後3:10–12)。
- 貧富差距:先知書強烈批判壓迫窮人(阿摩司書5:11–12),耶穌則宣告福音臨到貧窮人(路4:18)。
- 公共責任:經濟不僅是市場行為,也涉及正義、制度、社群責任。
三、公共神學對經濟倫理的視角
面向 |
公共神學挑戰 |
聖經神學資源 |
🏛 公共善 (Common Good) |
經濟政策應服務全體社會,而非少數菁英或資本集團 |
耶利米29:7「要為那城求平安」 |
⚖️ 公義與正直 |
市場機制可能製造不公 |
彌迦書6:8「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 |
🤝 社群責任 |
個人主義式財富觀衝擊社群關係 |
徒2:44–45「凡物公用,照各人所需分給各人」 |
🌍 永續與創造 |
經濟發展常犧牲環境與未來世代 |
創2:15「修理看守」受造界 |
四、經濟倫理的公共實踐
- 倡議公平制度:教會和基督徒可推動政策反思,如稅制公義、勞動保障、環境永續。
- 生活方式見證:簡樸生活、消費節制、反對剝削性產業。
- 社會參與:支持合作社、社會企業、貧困者扶助計劃。
- 跨界對話:與經濟學家、政策制定者合作,提供倫理框架。
五、靈修與應用問題
- 我的金錢使用是否反映出「管家職分」還是「消費主義」?
- 教會是否能成為一個經濟正義的見證群體,而不是複製社會的階級?
- 我如何在投資、購買、工作選擇上,實踐「愛人如己」?
👉 總結:
公共神學之經濟倫理提醒我們:信仰不是只關乎「我和上帝」,而是「上帝的公義如何臨到這個社會的經濟制度與弱勢群體」。基督徒蒙召以耶穌基督的生命為標準,在公共領域見證一種不同的經濟想像——以公義、愛與共同善為核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