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 星期二

聖禮神學發展脈絡圖

 

1. 中世紀羅馬天主教

  • 聖餐觀:化質說(Transubstantiation
    • 餅酒本質完全變為基督的身體與血。
  • 洗禮觀:嬰兒洗禮為除罪與重生的必須聖禮。
  • 聖禮數目:七禮(洗禮、聖餐、堅振、告解、婚禮、聖秩、終傅)。

2. 宗教改革(16 世紀)

  • 路德宗
    • 聖餐:真實臨在(Real Presence),基督在餅酒「在、與、並在」。
    • 洗禮:嬰兒洗禮,重生媒介。
    • 聖禮數目:兩禮(洗禮與聖餐)。
  • 慈運理(瑞士宗改)
    • 聖餐:象徵說,僅為紀念。
    • 洗禮:嬰兒洗禮為立約記號。
  • 加爾文(改革宗)
    • 聖餐:屬靈臨在說,藉聖靈真實領受基督。
    • 洗禮:立約記號與恩典印證(包括嬰兒)。
  • 重洗派(Anabaptists
    • 聖餐:純紀念聚會。
    • 洗禮:僅限信徒洗禮(拒嬰兒)。

3. 現代延續

  • 羅馬天主教:維持化質說(梵二後允許更強調團契意涵)。
  • 路德宗:堅持真實臨在;嬰兒洗禮仍為主流。
  • 改革宗/長老會:承襲加爾文屬靈臨在說,嬰兒洗禮。
  • 浸信會/福音派:多採象徵/紀念說;信徒洗禮。
  • 聖公會/循道宗:位於中間,聖餐與洗禮帶有聖禮性(但解釋彈性大)。

📌 總結線索

  • 天主教強調「本質改變」與聖禮本身的效能。
  • 路德保留真實臨在,但拒絕化質說。
  • 加爾文強調聖靈帶來的屬靈臨在。
  • 慈運理/重洗派漸進至純象徵化。
  • 現代教派在這四大方向上延伸、變化。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