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救恩的神學本質:上帝的主動作為
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卷一指出:「真智慧就是認識上帝,認識自己。」人唯有認識自己是被造、墮落且無力自救的存在,才能轉向那位施恩的創造主。
救恩因此不是人靠道德或宗教努力的成就,而是上帝主動的啟示與行動。祂在創造中顯出祂的榮耀,在基督裡顯明祂的恩典。加爾文說:「我們對上帝的知識,若不引導我們歸榮耀於祂,則不是真知識。」
從聖經神學的整體視野(Witherington,《Biblical Theology》)來看,救恩是一個從創造到新造的故事:上帝為要恢復祂與受造物之間破裂的關係,啟動了歷史性的救贖工程,使祂的約、恩典與公義得以在基督裡完全交匯。
二、救恩的歷史成全:基督的十字架與復活
在歷史的核心,救恩體現在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受死與復活。這是新約見證的中心。
D. A. Carson 和 Douglas Moo 在《新約導論》中指出:「福音的核心,是上帝在耶穌基督裡的作為,使罪得赦免、死人得生、世界得新。」
Reza Aslan 在《Zealot》中(雖從歷史角度出發)也強調:耶穌的使命不是政治革命,而是一種徹底翻轉世界秩序的屬靈王權。
Crossan 則在《God and Empire》中指出,耶穌的國度信息是對羅馬帝國暴力與權力的根本對抗──祂以十字架的捨己愛顛覆了暴力的秩序。
救恩因此不是抽象的宗教理念,而是具體歷史中上帝的行動──以愛、犧牲與復活擊敗罪與死的權勢。
三、救恩的經驗與實踐:活在新造的生命中
救恩不僅是一個「已完成」的客觀事件,也是一個「正在成就」的信徒經驗。
John Howard Yoder 在《The Politics of Jesus》中提醒:信徒的救恩呼召不只是得免於罪,更是進入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效法那位不以暴力還暴力的彌賽亞,活出天國的政治倫理。
這呼應了以賽亞書的神學主題(Goldingay, Oswalt):受苦僕人(以賽亞53章)成為救恩的媒介,而信徒被呼召在祂的僕人身份中延續那救贖使命。
四、總結:從認識到參與
「認識救恩」不只是理性上的理解,而是:
- 承認上帝的主權與恩典──祂是救恩的源頭;
- 信靠基督的十字架與復活──祂是救恩的成就;
- 被聖靈更新與差遣──我們成為救恩的見證。
正如《以弗所書》2:8–10 所說:「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為要叫我們行善,就是上帝所預備叫我們行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