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要主義」(fundamentalism)這個字,最早是羅斯(Curtis Lee
Laws)在1920年使用的,他是屬於浸信會《守望觀察者》(Watchman -
Examiner)的編輯。這名詞是指穩守基督教信仰傳統教義,以相對於現代宗教的自由主義而說的。現代的自由主義否定聖經的默示,否定基督的神性,及神
蹟的真實性。
馬斯登(Marsden)為基要主義所下的定義是:
(l)福音信仰的基督教﹔
(II)反現代主義者,即肯定超自然、基督教合乎聖經的基本傳統教義﹔
(III)反對現代主義和世俗化形式的戰士。
可以說,基要主義是一個作戰的反現代主義福音派。
蘭姆(Bernard Ramm)為基要主義者提出一個頗為苛刻的定義:
(1)作為一種態度說,基要主義者堅守正統信仰,且以一種反智慧、反學術、反文化的戰鬥心態來維護正統。
(2)從分離角度說,基要主義者認為,由於各大傳統的宗派都已落在自由主義和新正統主義的人手中,他們一定要採取強硬的立場,對抗這些領導階層。這種立場要求人和這些宗派斷絕關係,又要求人和那些持守純正教義的宗派聯系。
(3)從聖經角度說,教義主義者,將聖經的話語和啟示等同,他們接受字句默示及聖經無謬誤的說法。自然地,他們棄絕新約和舊約的高等批判學。基要主義者因此對聖經的字句默示及無謬誤理論,採取封閉的蒙昧主義。
(4)關於末世論,基要主義者曾被認為是基本上贊同司可福(Scofield)末世論的時代論及前千禧年主義。
[基要主義的歷史發展]
從歷史上說,基要主義是指持守l910年,在美國由長老宗教會大會(The General Assembly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所訂立的五項基本信條。這五項基本信條是:基督的神蹟、基督由童女所生、基督代替性的贖罪、基督的復活,和聖經的默示。
基要主義是代表基督教傳統的基本立場,特別是由《基要信仰》(The
Fundamentals)所發展出來的。《基要信仰》最初是由妥銳(R.A.Torrey)和狄克遜(A.C.Dixon)所編訂的十二本小冊,印行超
過三百萬本,分送給牧者及其他人。這一系列的小冊,是要回應自由主義的高等批評學﹔駁斥進化論﹔確定摩西是五經的作者﹔堅持以賽亞書的統一性﹔保衛默示、
童女生子、神性、基督的贖罪,及其他種種信仰。
作者還有當時保守派信仰的名人:多馬士(W.H. Griffith Thomas)、俄爾(J.Orr)、加伯連(A
C.Gaebelein)、華菲德(B.B. Warfield)、司可福(C I Scofield)、慕勒(H.C
G.Moule)、彼爾信(A.T.Pierson)、愛得曼(C.R. Erdman)及其他人。
基要主義早期的支持者,大力和熱烈地為傳統基督教信仰的教義爭論。這可從《基要信仰》和由麥根(J.Gresham
Machen,1881至1937年)所寫的《基督教和自由主義》(Christianity and
Liberalism)及《現世的基督教信仰》(The Christian Faith in the Modern
World)看出。麥根是基要主義早期的領袖,他曾帶領一群原本任教於普林斯頓神學院(Princeton
Seminary)的教授,組成韋斯敏德神學院(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那是1929年的事。
韋斯敏德被視為一間保守派神學院,是普林斯頓的對手,因為普林斯頓摒棄了傳統的保守立場。1936年,麥根和麥英泰(Carl
Mclntyre)、巴士威爾(J. Oliver Buswell)等人,成立了美國長老教會(Presbyterian Church of
America)。麥根及其他人,都曾因為獨自成立使團,而被原有宗派逐出。后來,講道者麥卡尼(Clarence
Macartney)也加入了麥根的團休。稍后麥卡尼又成立了聖經長老教會(Bible Presbyterian
Church)和信心神學院(Faith Theological Seminary)。1930年,美國獨立基要信仰教會(Independent
Fundamental Churches of America,是一個獨立教會的聯會)也成立了。
浸信會的基要派,也在美國北部和自由主義鬥爭。結果是成立了一些團體:有1932年成立的純正浸信會總聯會(General
Association of Regular Baptlsts),及1947年的美國保守浸禮協進會(Conservative
Baptist Association of America)。l 9l 9 年,理來(William B.
Riley)在明尼阿波利斯成立西北學院(Northwestern College),又協助成立了世界基督教基要信仰組織(World’s
Christian Fundamentals
Association),強調前千禧年觀點及基督的再來。同時,加拿大多倫多市賈維斯街浸信會(Jarvis Street Baptist
Church)的牧師蕭爾得斯(T.T. Shields),也成立了多倫多浸信會神學院(Toronto Baptist
Seminary)。在南部的沃思堡(Fort Worth ),第一浸信會(First Baptist Church)的牧師諾立斯(J.Frank
Norris),亦成立浸信會聖經神學院(Baptist Bible Seminary)。這些人也一起成立了聖經浸信會聯會(Bible
Baptist Union),以「鼓勵個別浸信會教會從母會宗派獨立,組成一個獨立的聯會,以對抗美國北部浸信會大會(Northern
Baptist Convention)」。
[基要主義的教義觀點]
基要主義的教義,雖然可以更詳細地加以論述,但它們是以五項基本信仰為中心的。基要主義確定聖經的完全字句默示論,及聖經的無謬誤(提後三16﹔彼
後一21)。它否定了以下各個論點:摩西五經的底本說、以賽亞書二分或三分問題、但以理書的日期延后問題、高等批判學,及其他更多近期發展的問題。基要主
義也強調,相信基督是童貞女所生是必須的(賽七14﹔太一18至25﹔路一35)。
基要派也相信聖經對基督神蹟的確認﹔他在水面上行走(不是在沙洲上)﹔他平靜風暴﹔他驅逐惡鬼﹔他使瞎子看見,使死人復活。基督的工作應該按字面了解。
基要派重要的教義,是基督代替性的贖罪(可十45﹔加三13)。基督的死不單是典範,也不單是殉道,而是代替性的,以義者代替罪人(林後五21﹔彼前二24)。
同樣重要的,基要派教義強調基督以肉身從死裡復活。基督復活不單是他的靈性復活,也不單是他思想教訓的長存,更是他以肉身從墳墓裡復活,這由他可以
吃食物(約二十一9至12),可以被人觸摸(約二十27至28),可以被看見(路二十四34﹔林前十五3至8﹔約壹一l)等得以確定。基要派亦相信,基督
按字面意義從天上再來(撒十四4﹔太二十五31)。
在五項基要教義裡,也包括了基督的神性。這是基要主義的核心教義(約一l﹔西二9﹔來一8至10)。
論及人的起源問題,基要派確定上帝是直接創造了所有不同種類的生物,包括人類(創一12、24等)。同時,也反對任何形式的進化論。
基要派教導:地獄是按字面意義解釋的(路十六l9至31),撒但與鬼魔也是實在的。透過相信福音,人需要靈性的救贖(徒十六31)﹔社會福音是 無濟於事的。他們不單與罪惡及世俗分離,也與自由主義和其他否定基督教基本信仰的人分離。
[基要主義的評價]
本世紀初,基要主義在保衛正統信仰方面,留下了良好紀錄。正統派的學者,及當代著名的傳道人,都支持傳統基督教信仰,這些領袖維護數百年忠心的基督
徒所持信的教義。二十世紀後期,強調點逐漸偏移,「分離」變成了基要主義的重要教義。基要主義的苛刻精神,并不能配合基督的福音,雖然道理可能是正確,但
他們所表現的態度并不獲得贊許,特別是對那些相同信仰者所發表的負面聲明。
2015年12月20日 星期日
新福音主義(Neo - Evangelicalism)
[新福音主義的歷史發展]
「新福音派」( neo - evangelical)這名詞是由波士頓花園街公理會(Park Street Congregational Church)的牧師奧根格(Dr. Harold John Ockenga)所創 的。 1948年,他在加州福樂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發表演講,解釋新福音主義的立場:
“新福音主義是從三個運動分離出來的。新福音主義首先與新正統主義(neo - orthodoxy)分離,因為它(福音主義)接受聖經的權威。它(福音派)也與現代主義(modernism)有所分別。因它懷抱正統教義的整個系統, 反對現代主義所接受的。它也與基要主義分離,因為它相信聖經的教導、教義及倫理,一定能應用在社會環境中,能對社會產生作用,正如可以應用在個人身上一 樣。”
新福音主義是一股新崛起的回應力量,尤其對基要主義的表達方式表示不滿。當代主要的福音派神學家亨利卡爾(Carl .F.H. Henry,生于1913年),也是《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的 創辦人,就曾提出基要主義「已由一個作為神學派系的基要主義,變成一種好像消極反動精神的基要主義」。亨利相信,基要主義錯誤地表達聖經的基督教,他們思 想狹窄,局限於聖經信息的某些部分﹔表達方式欠缺學術性,只顧打擊現代主義﹔也表現出一種苛刻、好辯、缺乏愛心的精神。亨利強調需要承擔社會的責任。
盡管所有在這運動(新福音主義)中的成員,觀點未必完全相同,但都傾向於容忍自由派。他們稱自由派為「邊陲的朋友」(fringe friends)﹔而基要主又則稱自由派為異端。
新福音主義的支持者有:奧根格、亨利卡爾、卡內爾(E.J. Carnell)、葛培理(Billy Graham)及蘭姆(Bernard Ramm)。福樂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是這運動的大本營,而《今日基督教》則是這運動的出版喉舌。
[新福音主義的教義觀點]
社會責任:新福音派相信,基要派忽略了福音對社會的意義,所以新福音派著重回應社會的問題。他們譴責基要派,只一味著重個人贖罪救恩,只傳講人的罪及基督即將再臨。新福音派「不是鼓吹社會福音,個人重生對個人救恩是必須的,福音在社會方面的應用,正是他們所關切的」。
分離:至於分離的問題,要回到普林斯頓神學院的事件去。那時麥根因為自由主義問題,離開了普林 斯頓神學院和美國長老教會,去建立韋斯敏德神學院。麥根可說是分離分子的代表。新福音派批評麥根,和其他因自由主義而離開教會、宗派及宣教團體的人。卡內 爾批評麥根最為激烈,他指責他的分離行動,是對教會教義的不尊重表現。
拿述(Ronald H. Nash)也爭辯分離主義問題,因為它:
(l)「在正統信仰中孕育分裂的心態」﹔
(II)「高舉次要的教義,以之為相交的測試標准」﹔
(III)「未能或拒絕與那些不同意見的人溝通」。
無謬誤:新福音派在無謬誤及批判方法學上,是意見分歧的。夸比狄奧斯(Richard Quebedeaux)指新福音主義是建基於歷史批判學上,這是因為新福音主義認為,聖經不單是上帝的作品,也是人的作品。聖經亦帶有文化制約的標誌。
「真確性及無誤性這些古老概念,受到再度詮釋。一些福音派學者甚至說,聖經的教訓(指信仰與生活的實踐)才是設有錯誤的,無謬誤不是指經文本身。」
但必須知道的是,雖然有一些新福音派否定聖經無謬誤,也有一些是支持的。奧根格就是其中之一。
科學:基要主義和新福音派對聖經與現代科學的關系,有不同看法。有關創世記的記載,基要派的傳統持守間隔論(gap theory),這理論可容納科學或現代創造論對創造年期所提出的解釋。
新福音派對科學的觀點,在蘭姆(Bernard Ramm,生於1916年)的《基督教對科學與聖經的觀點》(The Christian View of Science and Scripture)一書中,有最佳的說明。蘭姆提出聖經與現代科學的和諧,他將宇宙年期定為四十至五十億年。蘭姆稱自己為漸進創造論者 (progressive creationist),他認為進化論不是反基督教的。他指出一些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也相信進化,「這証明進化論在形而上學概念上,并非跟基督教不能相 容。」
卡內爾也認為「上帝原本所創造的萬物種類,有很大的轉變」,這稱為「開端進化論」(threshold evolution)。
[新福音主義的評價]
社會責任:新福音主義雖然強調社會責任,但值得注意的是,聖經很少談及基督徒對不信者的社會 責任。在討論這個問題時,加拉太書六章10節是常被引用的一節經文。「當然,有些人引用先知的社會問題觀點,作為根據﹔但這不能一概而論,因為以色列是個 神權主義(theocratic)國家。」
分離:新福音主義傾向於忽視聖經裡關於分離的教導。聖經就這個主題有很多講論(羅十二2,十六 17﹔林后六14至18﹔多三10﹔雅四4﹔約貳9至11)。雖然應用這些經文并不容易,意見十分分歧,但至少,基督徒應該問,我們可否與那些否定基要教 義,如基督神性或代替性贖罪的人在宗教上合作。
無謬誤:批判方法學的爭論,仍十分激列。不少保守派提出疑問,究竟歷史批判學、形式批判學、資 源批判學及校訂批判學,是否可以運用,而不必犧牲無謬誤教義,或神聖默示。對於未經証實的批判方法假設,似乎過多了。新福音主義也將默示和無謬誤分別開 來。拿述(Nash)爭論有關原稿無謬誤的問題,他說這只是一個假設。這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因為如果聖經是上帝所「呼氣」的(提後三16),它又怎能 夠有錯誤?
科學:調節聖經及科學之爭時,所遇到的問題就是科學本身是常變的。數十年前人們相信是真確的科 學發現,今天可能已被推翻。那些曾經嘗試調解聖經與科學之爭的人,可能日後都會感到尷尬。進一步說,聖經經常被人從科學的角度,去加以解釋,這好像在說, 具有權威的是科學,而不是聖經。某些漸進創造淪(progressive creationism)者或本土洪水論者,確是如此看法。莫禮士(Henry M Morris)等人寫過不少作品,從科學觀點和聖經觀點,駁斥進化論。
「新福音派」( neo - evangelical)這名詞是由波士頓花園街公理會(Park Street Congregational Church)的牧師奧根格(Dr. Harold John Ockenga)所創 的。 1948年,他在加州福樂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發表演講,解釋新福音主義的立場:
“新福音主義是從三個運動分離出來的。新福音主義首先與新正統主義(neo - orthodoxy)分離,因為它(福音主義)接受聖經的權威。它(福音派)也與現代主義(modernism)有所分別。因它懷抱正統教義的整個系統, 反對現代主義所接受的。它也與基要主義分離,因為它相信聖經的教導、教義及倫理,一定能應用在社會環境中,能對社會產生作用,正如可以應用在個人身上一 樣。”
新福音主義是一股新崛起的回應力量,尤其對基要主義的表達方式表示不滿。當代主要的福音派神學家亨利卡爾(Carl .F.H. Henry,生于1913年),也是《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的 創辦人,就曾提出基要主義「已由一個作為神學派系的基要主義,變成一種好像消極反動精神的基要主義」。亨利相信,基要主義錯誤地表達聖經的基督教,他們思 想狹窄,局限於聖經信息的某些部分﹔表達方式欠缺學術性,只顧打擊現代主義﹔也表現出一種苛刻、好辯、缺乏愛心的精神。亨利強調需要承擔社會的責任。
盡管所有在這運動(新福音主義)中的成員,觀點未必完全相同,但都傾向於容忍自由派。他們稱自由派為「邊陲的朋友」(fringe friends)﹔而基要主又則稱自由派為異端。
新福音主義的支持者有:奧根格、亨利卡爾、卡內爾(E.J. Carnell)、葛培理(Billy Graham)及蘭姆(Bernard Ramm)。福樂神學院(Fuller Theological Seminary)是這運動的大本營,而《今日基督教》則是這運動的出版喉舌。
[新福音主義的教義觀點]
社會責任:新福音派相信,基要派忽略了福音對社會的意義,所以新福音派著重回應社會的問題。他們譴責基要派,只一味著重個人贖罪救恩,只傳講人的罪及基督即將再臨。新福音派「不是鼓吹社會福音,個人重生對個人救恩是必須的,福音在社會方面的應用,正是他們所關切的」。
分離:至於分離的問題,要回到普林斯頓神學院的事件去。那時麥根因為自由主義問題,離開了普林 斯頓神學院和美國長老教會,去建立韋斯敏德神學院。麥根可說是分離分子的代表。新福音派批評麥根,和其他因自由主義而離開教會、宗派及宣教團體的人。卡內 爾批評麥根最為激烈,他指責他的分離行動,是對教會教義的不尊重表現。
拿述(Ronald H. Nash)也爭辯分離主義問題,因為它:
(l)「在正統信仰中孕育分裂的心態」﹔
(II)「高舉次要的教義,以之為相交的測試標准」﹔
(III)「未能或拒絕與那些不同意見的人溝通」。
無謬誤:新福音派在無謬誤及批判方法學上,是意見分歧的。夸比狄奧斯(Richard Quebedeaux)指新福音主義是建基於歷史批判學上,這是因為新福音主義認為,聖經不單是上帝的作品,也是人的作品。聖經亦帶有文化制約的標誌。
「真確性及無誤性這些古老概念,受到再度詮釋。一些福音派學者甚至說,聖經的教訓(指信仰與生活的實踐)才是設有錯誤的,無謬誤不是指經文本身。」
但必須知道的是,雖然有一些新福音派否定聖經無謬誤,也有一些是支持的。奧根格就是其中之一。
科學:基要主義和新福音派對聖經與現代科學的關系,有不同看法。有關創世記的記載,基要派的傳統持守間隔論(gap theory),這理論可容納科學或現代創造論對創造年期所提出的解釋。
新福音派對科學的觀點,在蘭姆(Bernard Ramm,生於1916年)的《基督教對科學與聖經的觀點》(The Christian View of Science and Scripture)一書中,有最佳的說明。蘭姆提出聖經與現代科學的和諧,他將宇宙年期定為四十至五十億年。蘭姆稱自己為漸進創造論者 (progressive creationist),他認為進化論不是反基督教的。他指出一些基督教徒和天主教徒也相信進化,「這証明進化論在形而上學概念上,并非跟基督教不能相 容。」
卡內爾也認為「上帝原本所創造的萬物種類,有很大的轉變」,這稱為「開端進化論」(threshold evolution)。
[新福音主義的評價]
社會責任:新福音主義雖然強調社會責任,但值得注意的是,聖經很少談及基督徒對不信者的社會 責任。在討論這個問題時,加拉太書六章10節是常被引用的一節經文。「當然,有些人引用先知的社會問題觀點,作為根據﹔但這不能一概而論,因為以色列是個 神權主義(theocratic)國家。」
分離:新福音主義傾向於忽視聖經裡關於分離的教導。聖經就這個主題有很多講論(羅十二2,十六 17﹔林后六14至18﹔多三10﹔雅四4﹔約貳9至11)。雖然應用這些經文并不容易,意見十分分歧,但至少,基督徒應該問,我們可否與那些否定基要教 義,如基督神性或代替性贖罪的人在宗教上合作。
無謬誤:批判方法學的爭論,仍十分激列。不少保守派提出疑問,究竟歷史批判學、形式批判學、資 源批判學及校訂批判學,是否可以運用,而不必犧牲無謬誤教義,或神聖默示。對於未經証實的批判方法假設,似乎過多了。新福音主義也將默示和無謬誤分別開 來。拿述(Nash)爭論有關原稿無謬誤的問題,他說這只是一個假設。這是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因為如果聖經是上帝所「呼氣」的(提後三16),它又怎能 夠有錯誤?
科學:調節聖經及科學之爭時,所遇到的問題就是科學本身是常變的。數十年前人們相信是真確的科 學發現,今天可能已被推翻。那些曾經嘗試調解聖經與科學之爭的人,可能日後都會感到尷尬。進一步說,聖經經常被人從科學的角度,去加以解釋,這好像在說, 具有權威的是科學,而不是聖經。某些漸進創造淪(progressive creationism)者或本土洪水論者,確是如此看法。莫禮士(Henry M Morris)等人寫過不少作品,從科學觀點和聖經觀點,駁斥進化論。
新基要主義(Neo-Fundamentalism)
[新基要主義的歷史發展]
過了多年,基要主義的氣候改變了。今天已引發出一個現代的基要派運動,稱為「新基要主義」(neo-fundamentalism)。傳統基要主義 強調,要從異端分離,而後來的基要主義更強調「次等分離」(secondary separation) ──回避與自由派聯繫的保守分子。
[新基要主義的教義觀點]
這些基要主義者甚至回避葛培理,不是因為他是自由派,而是因為他與自由派對話。他們指摘葛培理在群眾福音工作中的「包容精神」(spirit of inclusivism)。
將新福音派的人、學校或機構加以標誌,就等於與之分離。新基要主義因此拒絕參與葛培理的佈道運動,反對《今日基督教》這份刊物,且嚴厲責備慕迪神學 院(Moody Bible Institute),和達拉斯神學院(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因他們邀請了某些福音派的講者。
另有一些作者,也將弗爾威爾(Jerry Falwell)、黎曦庭(Tim LaHaye)、林西(Hal Lindsey)及羅撥臣(Pat Robertson)等基要派領袖確認為新基要主義運動的人物。這些領袖曾公開的說:
“為美國嚴重的社會、經濟、道德及宗教危機提供答案。他們指出,有一個新的及更具擴散力的敵人興起了,就是世俗的人文主義。他們認為這種主義要為侵蝕教 會、學校、大學、政府及家庭負責任。他們攻擊每個他們認為是世俗人文主義遺裔的敵人──進化論、政治上及神學上的自由主義、鬆懈的個人道德觀、性腐敗、社 會主義、共產主義,及任何可削弱聖經的絕對、無謬誤權威的觀點。”
道德主流(The Moral Majority)及它的政治行動,也是新基要主義另一種表現方式。
[新基要主義的評價]
新基要主義可被視為一個現代的運動。一方面,它堅持聖經傳統的基要教義﹔另一方面,它又演變成一個有不同重點及看法的運動。新基要主義保留基督教傳 統信仰教義,在教室中及講台上,維護這些教義。然而,雖然傳統的基要主義曾經遭到不少學者,如威爾信(Robert Dick Wilson)、多馬士(W.H Griffith Thomas)、來爾(J C. Ryle)、麥根(J.Gresham Machen)及其他人的評擊,但新基要主義的傾向是反知識的,也抗拒神學訓練。
反智慧主義(anti-intellectualism)的結果,令正統主義走向偏差,特別是「唯英皇欽定本」(King James only)運動。早期的基要派相信聖經原稿的默示,但新基要主義竟有一些人甚至鼓吹英皇欽定本的默示﹔他們將這點也放進教義聲明中。
新基要主義也進一步走向律法主義。他們在教義聲明以外,增訂一些有關行為的明文聲明。
此外,新基要主義也鼓吹次等分離(secondary separation),回避其他不隨從同樣僵硬標準的基督徒。這種態度令新基要主義趨於分裂,令教會分化,促成真基督徒之間的敵意。對那些堅持正確教義 的人,這也許是一個苛刻的批評,但健全的教義應該能彰顯令生活改變的行為,而表達方式就是愛(約十三34至35﹔約壹二10至11,三14)。愛是基督徒 的責任,即使在與異端和不潔者的鬥爭中,也應表現愛。聖經重視愛心,這是不容忽視的,尤其是那些妥協并非關乎信仰核心的教義。
過了多年,基要主義的氣候改變了。今天已引發出一個現代的基要派運動,稱為「新基要主義」(neo-fundamentalism)。傳統基要主義 強調,要從異端分離,而後來的基要主義更強調「次等分離」(secondary separation) ──回避與自由派聯繫的保守分子。
[新基要主義的教義觀點]
這些基要主義者甚至回避葛培理,不是因為他是自由派,而是因為他與自由派對話。他們指摘葛培理在群眾福音工作中的「包容精神」(spirit of inclusivism)。
將新福音派的人、學校或機構加以標誌,就等於與之分離。新基要主義因此拒絕參與葛培理的佈道運動,反對《今日基督教》這份刊物,且嚴厲責備慕迪神學 院(Moody Bible Institute),和達拉斯神學院(Dallas Theological Seminary),因他們邀請了某些福音派的講者。
另有一些作者,也將弗爾威爾(Jerry Falwell)、黎曦庭(Tim LaHaye)、林西(Hal Lindsey)及羅撥臣(Pat Robertson)等基要派領袖確認為新基要主義運動的人物。這些領袖曾公開的說:
“為美國嚴重的社會、經濟、道德及宗教危機提供答案。他們指出,有一個新的及更具擴散力的敵人興起了,就是世俗的人文主義。他們認為這種主義要為侵蝕教 會、學校、大學、政府及家庭負責任。他們攻擊每個他們認為是世俗人文主義遺裔的敵人──進化論、政治上及神學上的自由主義、鬆懈的個人道德觀、性腐敗、社 會主義、共產主義,及任何可削弱聖經的絕對、無謬誤權威的觀點。”
道德主流(The Moral Majority)及它的政治行動,也是新基要主義另一種表現方式。
[新基要主義的評價]
新基要主義可被視為一個現代的運動。一方面,它堅持聖經傳統的基要教義﹔另一方面,它又演變成一個有不同重點及看法的運動。新基要主義保留基督教傳 統信仰教義,在教室中及講台上,維護這些教義。然而,雖然傳統的基要主義曾經遭到不少學者,如威爾信(Robert Dick Wilson)、多馬士(W.H Griffith Thomas)、來爾(J C. Ryle)、麥根(J.Gresham Machen)及其他人的評擊,但新基要主義的傾向是反知識的,也抗拒神學訓練。
反智慧主義(anti-intellectualism)的結果,令正統主義走向偏差,特別是「唯英皇欽定本」(King James only)運動。早期的基要派相信聖經原稿的默示,但新基要主義竟有一些人甚至鼓吹英皇欽定本的默示﹔他們將這點也放進教義聲明中。
新基要主義也進一步走向律法主義。他們在教義聲明以外,增訂一些有關行為的明文聲明。
此外,新基要主義也鼓吹次等分離(secondary separation),回避其他不隨從同樣僵硬標準的基督徒。這種態度令新基要主義趨於分裂,令教會分化,促成真基督徒之間的敵意。對那些堅持正確教義 的人,這也許是一個苛刻的批評,但健全的教義應該能彰顯令生活改變的行為,而表達方式就是愛(約十三34至35﹔約壹二10至11,三14)。愛是基督徒 的責任,即使在與異端和不潔者的鬥爭中,也應表現愛。聖經重視愛心,這是不容忽視的,尤其是那些妥協并非關乎信仰核心的教義。
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屬靈的另一半
傳道書四章九節和十二節說:「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
人一得救信主以後,總想服事主;但很快的,我們發覺自己實在很有限。我們需要主屬天的供應,也需要藉著其他聖徒們的那一分,來補足我們在服事上的缺欠。
在舊約裡,我們可以看見這個原則,單獨總是有缺欠。根據聖經學者,帳幕的豎板是由皂莢木組成的,而豎板預表信徒。李常受弟兄說:「每塊豎板寬一肘半,……三肘的一半表明每位信徒都是一半,需要與別人配合,好形成三肘,為著神居所的建造。」他進一步說:「我們這些豎板,沒有一個是完全的。在教會生活中,……我們都是一半。我們是一肘半,需要別的豎板來構成一個完整的單位。」(Lee, pp.1328~1329)
新約同樣也有這個原則。主耶穌差遣門徒們出去時,都是成對的,例如約翰與彼得常在一起配搭,保羅也有許多同工,如巴拿巴、西拉、提摩太等。在教會歷史裡,我們也看見屬靈同伴的美好榜樣。
瑞士宗教改革的同伴
威廉法勒爾(William Farel,1489~1565)是瑞士法語區的教改者。法勒爾在學術上的表現不如同時期的馬丁路德傑出,當馬丁路德寫出定罪天主教著名的九十五條論點時,法勒爾只寫出了十三條。法勒爾是個行重於言的人,他非常的愛主,竭力宣揚因信稱義的真理,揭發天主教濫用權勢的內幕。
1535年日內瓦進行改教運動,法勒爾極需有人幫助他完成改教大業。隔年,加爾文(John Calvin,1509~1564)想要前往德國進修,路經日內瓦,法勒爾一得知這個消息,就趕緊到旅館見他,抓住機會挽留他留在日內瓦。加爾文那時剛完成了闡述新教教義最完整的著作 ── 《基督教要義》(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而法勒爾就是那個能補足他不足的人。
加爾文以進修和休息為由,婉拒了法勒爾的邀請。法勒爾怒眼注視著這個年輕人,以極嚴厲的口吻責備他:「你若……逃避神的呼召,願神降罰於你,使你沒有安息,也無法進修!」加爾文日後回憶道,當時他坐在椅子上無話可說,但「神的手從天降臨,抓住了他。」於是他呼喊:「我要留在日內瓦!」(Bevan,367)
法勒爾終於得著了他所要找的人。那次會面之後,約翰加爾文和日內瓦就緊密的連在一起。一位年輕的神學家和一位火熱的宣教士,他們一同配搭,因而帶進日內瓦宗教改革運動全面性的影響。
印度宣教三人行
威廉克里(William Carey,1761~1834)一向被認為是「現代宣教之父」。1793年,他來到印度,在那裡他工作養家,學習當地的語言,同時也試著傳福音。但是經過七年的勞苦之後,他仍然無法帶人得救。直到1800年,克里開始與約書亞馬士曼(Joshua Marshman,1768~1837)和威廉渥得(William Ward,1769~1823)配搭,情況終於有了改變。
他們在可克達(Calcutta)
附近作工,一年之內,他們結出第一個果子,得著了一個印度人。他們的工作穩定的成長,二十五年之後,在印度有七百多名信徒。這兩個同工使克里不至單打獨
鬥,成為只結出少數果子的傳教英雄。藉著分工合作、彼此互補,克里、馬士曼和渥得成了一條不易折斷的「三股合成的繩子」(傳四12),他們成了歷史上著名的傳教團體。
克里斯多夫史密斯(Christopher Smith)稱讚這三個人說:「他們完美的連結在一起,幾十年來,他們彼此互補,互相扶持。事實上,很少人……知道克里是多麼倚靠他的同伴。」(Smith,246)威廉克里是一個低調的領導者,他把自己投注在聖經翻譯上,總共把聖經譯成了四十二種東方語言。
威廉渥得在這個翻譯小組裡負責印刷工作,他們印刷了 212,000 本聖經給需要的人使用。積極的馬士曼是傳教士和教師。克里非常感激他的同伴們,他曾寫道:「渥得正是我們所需要的人。他全人投入在這個工作裡,我和他在一起很喜樂……,馬士曼是殷勤和精明的天才。」(Tucker,118)這三個人一起建立了印度福音的基礎。
福音二重奏
慕迪(D.L. Moody,1837~1899)的服事開始於兒童工作,後來他在 YMCA 服事青少年,最後他的工作延伸至整個英語世界的福音佈道。在傳道的過程中,他發現詩歌最能打動人心,所以就開始尋找能幫助他的福音歌手。1870年,在印第安納波利斯(Indianapolis)一個YMCA佈道大會上,他遇見了桑奇(Ira D. Sankey)。
聽了桑奇的演唱之後,慕迪詢問他的家庭狀況和工作情形,得知他有一分穩定的政府工作。「你必須放棄工作,」慕迪對他說。「為什麼?」這個驚訝的歌手回答。「你必須要來芝加哥幫助我,因為我花了八年的時間才找到你。」(Dorsett, 175)說完以後,他們就一同禱告。
然後,桑奇就到慕迪在芝加哥的的佈道大會中演唱詩歌。很快的,桑奇辭去他的職業,加入了慕迪的工作。他們的配搭非常成功,英國和愛爾蘭兩年的巡迴福音大
會,讓他們享有國際聲譽,甚至連邀請海報上都寫著:「慕迪傳道,桑奇唱詩」,無數的人因著他們而得救了。慕迪和桑奇合編的詩集也暢銷八百萬本,這是在他們
的合作之下所產生的另一個衝擊。
一同勞苦的同工
教會歷史上有無數屬靈同伴的榜樣。在英國弟兄會中,喬治慕勒(George Muller)有一個配搭的同伴 ── 亨利科瑞克(Henry Craik),而勞勃齊伯門的同伴則是威廉亥克(William Hake)。主把這些聖徒們放在一起,使他們成為葡萄園的同工。
今天,在我們的教會生活中,有許多的聖徒圍繞著我們,願我們能看見他們是神在祂的主宰裡所量給我們的另一半,有了他們,我們才能有完整的服事。
*****************
教會是基督徒學習同工最好的場合,上帝托付給基督徒之使命是要基督徒相互同心才能完成,正如上面所述之故事。
2015年9月27日 星期日
婚姻學校
昨晚( 7/14/2009 )與多加在電話中談到:林鴻信院長所著之「覺醒中的自由:路德神學精要」中之有關馬丁路德對婚姻之描述。
這位「有血有肉」之神學大師(這是我對他之體會)常常「語不驚人,誓不休」!說到自己與家人之關係,不輸與「教皇」和「異端者」。所以,他認為「婚姻學校」所受的「氣」和「磨練」,不比「修道院」少!
其
實想一想一個男人在家中,雖然是一家之主,聖經中說:不要惹兒女的氣!但是當父親卻要常受兒女的氣:兒女小時候,聽不懂父親的話,父親要忍耐他們,調整自
己;兒女長大以後,意見卻很多,父親要學著聽懂他們的話,不然家中就不得安寧。兒女尚且如此,妻子更是得罪不得,因為得罪老婆的男人,將生活在地獄之中!
多加在電話中戲謔:「從前百川要忍受美圓,將來要忍受多加喔!」
「婚姻學校」真是對男人不友善之學校,但是為了表現與實現「大丈夫」之精神,我絕對不懼怕與退縮。多少頂天立地、叱吒風雲之「千古風流人物」,如蘇格拉底、約翰衛斯理、馬丁路德、……等,都在「優秀」的妻子「鍛鍊」之下「修成正果」!
多加說:「百川先有美圓,後有多加,將來也要進入其行列了!」
真是的,誰怕誰!WHO怕WHO!
2015年9月25日 星期五
當竭力多作主的工
《羅馬書》第十二章十一節說︰“殷勤不可懶惰……”
這是保羅三項勸勉中的首項,也是信徒保持心裡火熱的必要條件。基督徒為什麼要殷勤?因為殷勤是任何一位基督徒準備自己順服上帝命令的必然操練。
聖經對懶惰人的教訓清楚明白︰“懶惰人哪,你去察看螞蟻的動作,就可得智慧。”(箴六6)
保羅對基督徒勸勉的第一步就是當竭力作工,才能保持心裡火熱。加爾文說︰基督徒當戰戰兢兢地活在上帝的榮耀之下,指的就是基督徒作工的態度,好討上帝的喜悅。
“作工”不但指生活,也包括行善在內,讓我們就從這兩個角度來看當如何竭力作工。
一、基督徒當勤奮的生活——基督徒生活的原則
保羅說︰“常常竭力多作主工。”(林前十五58)
所以,基督徒的生活應該是勤奮的,過一個精進的人生,繼續不斷地經歷改革與更新。
當一個人重生後,他的靈更新了,理性與意志甦醒了,表現出在知、情、意三方面的改變。在“知”方面,他開始肯在知識或認知上追求,上帝的話語能幫助他更認識上帝與認識人,因為“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三16、17)
在“情”的方面,靈裡的更新導致他在情感上願意付出代價,參與愛上帝和愛人的行動,就如使徒彼得說的,“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一顆願意從內委身於基督的心願(參彼前三15、16),活出討上帝喜悅的生活。
在“意”的方面,更新的靈使人的意志變得勤奮,願繼續不斷地讓上帝的靈在自己身上動工,實踐上帝的話,行出上帝的旨意,“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旨意。”(羅十二2)
基督徒生活的原則就是靠著聖靈更新的能力,在自己的理性與意志上“心意更新而變化”(羅十二2),過一個積極進取的人生。這靈裡更新的動力有如火車頭,一旦得到能源燃燒出的力量,就能突破人生道路上的各種障礙向前進,活出勤奮革新的生活。
二、基督徒當努力地行善——基督徒的責任
基督徒因為愛上帝,所以會有真敬拜的生活(參羅十二1、2),而真敬拜必定會導出“真愛”的行動。
保羅從《羅馬書》第十二章九節開始給出與《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類似的一章“愛篇”,他勸基督徒“愛人不可虛假……愛弟兄要彼此親熱……”基督徒當努力活出有“真愛”的善行,因這是基督徒的責任。
什麼是行善呢?行善就是基督徒以自己的生命去影響社會,積極地參與社會活動。行善的目的是帶來社會的改革︰讓教會來引導社會,作時代的先知,藉著實施主耶穌全人的醫治(參太九35-38)去善化社會。
為什麼基督徒當努力行善?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回答。
首先,因基督徒有愛人的責任,所以當努力行善。保羅的教訓——“愛人不可虛假”是一項以真愛的態度對人的一貫原則,也就是說,基督徒不當存著兩分論的心態︰對待弟兄(善良的好人)是一種態度;對非弟兄(包括那些忘恩負義的人,甚至仇敵,參羅十二14-21)
則是另一種態度,我們對所有的人都當以同樣真實的愛相對。這也正是主耶穌的教訓(參太五38-46),他叫我們藉屬靈的影響力︰鹽與光去影響社會(參太五13-16),並叫我們愛人如己(參太二十二37-40)。
其次,基督徒不可懶惰,當努力行善。懶惰是心裡不能火熱的原因之一,基督徒若要討上帝的喜悅就當努力行善。
第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實際上就是一種內在信仰與奉獻心志更新的外在表現。改教家如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慈運理(Zwingli)等都認為他們的責任不單單是改正教義,改善教會制度及禮儀,更要把福音傳出來,使福音無論傳到哪裡,都能改變整個群體,帶出新的信心、愛心與生命。
日內瓦(Geneva)就是十六世紀在加爾文領導下,被稱為“是自使徒時代以來世上最完美的基督徒群體”。它成為一個模範市︰在社會福利上救災、濟貧;在教育的提升上追求知識;在靈命的復興上促成改教思想的興旺及宣教的進展。這是基督徒竭力作工的最好例子,是榮神益人的見證。
主導當地福音及社會福利事工的加爾文說︰“我們若不是常竭力作工,殷勤而不懶惰,就不會準備自己來順服上帝的命令。”
這是這位在日內瓦作了二十五年牧師的經驗談。
讓聖靈如火焚燒
《羅馬書》第十二章十一節中說︰“要心裡火熱……”這“心”字原文是“靈”,它可以指人的靈也可以指“聖靈”,因祂是那燃燒我們對主和他事工熱情的媒介。在此,後者的解釋似乎比較適合,也就是說,我們當保守聖靈所帶來的火熱。使徒保羅用開水燒滾(參結二十四5)的那種“火熱”,來比喻基督徒心中要繼續有聖靈所點燃的火焰。
保羅說到基督徒在聖靈中生活的特色︰要想真愛上帝和真愛人,就需要個人的殷勤,加上他內在的靈火;前者是必要條件,後者是滿足的條件。
一、除去自己倦怠之心——盡上本分
若要心裡火熱,信徒有當盡之責,首先就是要將自己倦怠之心除去。所以保羅的這三個短句︰“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是相互關聯的。每個人都必須殷勤不可懶惰。加爾文將肉體比作蠢騾,因受罪的捆綁(出自罪性),人的意志被束縛以致怠惰,因此人性一直是懶散的。
“教會是信徒的母親”,她的責任是養與教,基督徒因此離不開教會。教會的功用帶來教育與懲戒︰一方面使無知的人受教,得到教育;另一方面藉上帝的話當作鞭子,使懶騾受懲戒。
過去有些教會或宗派在一代又一代的傳統制度下,忽視了養與教的責任,而在基督徒社團的生活中,信徒個人也沒有盡上本分,不肯除去倦怠之心,以致在整個宗派帶領下的基督徒社團,失去“靈火焚燒”、在聖靈中生活的特色。這種現象可以從幾方面看得出來︰
(一)會友沒有在家中按屬靈的榜樣來教養子女。
(二)數代的基督徒家庭,子女只有屬靈知識而無重生的經歷。
(三)不堅信聖經無誤論。
(四)教會及會友個人失去屬靈的實力。
(五)教會徒有外在的社會工作,卻失去社會屬靈的影響力。
一家教會或一個宗派之所以會淪落到一個不冷不熱的屬靈光景,正是因為忽略了使徒保羅在兩千年前對提摩太的教訓所涉及到的五方面(參提後三15-17)︰
第一點︰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
第二點︰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
第三點︰聖經是上帝所默示的;
第四點︰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
第五點︰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教會今日也參與對社會的慈善工作及政治改革的活動,但因為她沒有屬靈的內涵,沒有“心裡火熱”,以致這些善事失去對社會應有的屬靈影響力。歸根究底的一個失敗,就是教會與其中的成員沒盡上本分,故此教會當除去自己倦怠之心預備道路、清理路面(參賽四十3、4;詩一三九23、24)讓靈火繼續焚燒。
十七世紀英國中部的基德明斯特市(Kidderminster)則是一個正面的例子。該城在清教徒牧師理查德‧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十七年的帶領下,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基督教社區(兩千成年人,另外還有兒童)。 全城的人無論道德或屬靈的素質,都可與當年的日內瓦媲美。在巴克斯特的牧養下,全城發生了奇妙的改變,引進了家庭信仰問答、家庭崇拜、充滿讚美的公開崇拜 模式、教會紀律、傳道、靈修或讀經、定期教牧輔導和由巴克期特監督的小組事工等,使宗教改革的理想得以真正實現出來。它也證實了保羅的教訓︰只要信徒個人 盡上本分讓靈火焚燒,除去倦怠之心;加上依靠聖靈,高舉上帝點燃之火基督徒社團必能彰顯出在聖靈中生活的特色。
二、舉起上帝點燃之火—依靠聖靈
“要心裡火熱”必須“殷勤不可懶惰”,也就是將自己倦怠之心除去,讓靈火不斷焚燒。通常是我們自己熄滅了聖靈的火,這是我們的過錯,因沒有盡上責任。此外,我們還有責任高舉上帝點燃之火,依靠聖靈工作。
如何才能依靠聖靈舉起上帝點燃之火呢?答案只有一個,就是順服主過聖潔的生活。這是能持久繼續讓靈火焚燒的惟一途徑。
保羅說︰“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慾了。”(加五16)又說︰“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二21)過聖潔生活是屬靈復興的必要道路。影響美國東部第一次大復興的清教徒約拿單‧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是最偉大的美國神學家,二OO三年十月是他的三百歲壽辰。愛德華滋一生的目標,就是過聖潔的生活,他是一個對罪寧可死也不妥協的人。過聖潔生活是作上帝貴重器皿的必要與滿足的條件。
英國神學家巴刻(J. I. Packer)說“曾一度為福音派信徒所特別關注的聖潔問題,今日已經不能引起多少人的興趣了。”
宋尚節博士也非常重視悔改與聖潔的生活。他對牧師的要求很高,也許正是因為他的看法接近以上兩位英國傳道人的觀點過聖潔生活的重要以至他的工作有長遠的效果。
保羅說到基督徒在聖靈中生活的特色︰要想真愛上帝和真愛人,就需要個人的殷勤,加上他內在的靈火;前者是必要條件,後者是滿足的條件。
一、除去自己倦怠之心——盡上本分
若要心裡火熱,信徒有當盡之責,首先就是要將自己倦怠之心除去。所以保羅的這三個短句︰“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是相互關聯的。每個人都必須殷勤不可懶惰。加爾文將肉體比作蠢騾,因受罪的捆綁(出自罪性),人的意志被束縛以致怠惰,因此人性一直是懶散的。
“教會是信徒的母親”,她的責任是養與教,基督徒因此離不開教會。教會的功用帶來教育與懲戒︰一方面使無知的人受教,得到教育;另一方面藉上帝的話當作鞭子,使懶騾受懲戒。
過去有些教會或宗派在一代又一代的傳統制度下,忽視了養與教的責任,而在基督徒社團的生活中,信徒個人也沒有盡上本分,不肯除去倦怠之心,以致在整個宗派帶領下的基督徒社團,失去“靈火焚燒”、在聖靈中生活的特色。這種現象可以從幾方面看得出來︰
(一)會友沒有在家中按屬靈的榜樣來教養子女。
(二)數代的基督徒家庭,子女只有屬靈知識而無重生的經歷。
(三)不堅信聖經無誤論。
(四)教會及會友個人失去屬靈的實力。
(五)教會徒有外在的社會工作,卻失去社會屬靈的影響力。
一家教會或一個宗派之所以會淪落到一個不冷不熱的屬靈光景,正是因為忽略了使徒保羅在兩千年前對提摩太的教訓所涉及到的五方面(參提後三15-17)︰
第一點︰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
第二點︰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
第三點︰聖經是上帝所默示的;
第四點︰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
第五點︰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教會今日也參與對社會的慈善工作及政治改革的活動,但因為她沒有屬靈的內涵,沒有“心裡火熱”,以致這些善事失去對社會應有的屬靈影響力。歸根究底的一個失敗,就是教會與其中的成員沒盡上本分,故此教會當除去自己倦怠之心預備道路、清理路面(參賽四十3、4;詩一三九23、24)讓靈火繼續焚燒。
十七世紀英國中部的基德明斯特市(Kidderminster)則是一個正面的例子。該城在清教徒牧師理查德‧巴克斯特(Richard Baxter)十七年的帶領下,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基督教社區(兩千成年人,另外還有兒童)。 全城的人無論道德或屬靈的素質,都可與當年的日內瓦媲美。在巴克斯特的牧養下,全城發生了奇妙的改變,引進了家庭信仰問答、家庭崇拜、充滿讚美的公開崇拜 模式、教會紀律、傳道、靈修或讀經、定期教牧輔導和由巴克期特監督的小組事工等,使宗教改革的理想得以真正實現出來。它也證實了保羅的教訓︰只要信徒個人 盡上本分讓靈火焚燒,除去倦怠之心;加上依靠聖靈,高舉上帝點燃之火基督徒社團必能彰顯出在聖靈中生活的特色。
二、舉起上帝點燃之火—依靠聖靈
“要心裡火熱”必須“殷勤不可懶惰”,也就是將自己倦怠之心除去,讓靈火不斷焚燒。通常是我們自己熄滅了聖靈的火,這是我們的過錯,因沒有盡上責任。此外,我們還有責任高舉上帝點燃之火,依靠聖靈工作。
如何才能依靠聖靈舉起上帝點燃之火呢?答案只有一個,就是順服主過聖潔的生活。這是能持久繼續讓靈火焚燒的惟一途徑。
保羅說︰“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慾了。”(加五16)又說︰“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二21)過聖潔生活是屬靈復興的必要道路。影響美國東部第一次大復興的清教徒約拿單‧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是最偉大的美國神學家,二OO三年十月是他的三百歲壽辰。愛德華滋一生的目標,就是過聖潔的生活,他是一個對罪寧可死也不妥協的人。過聖潔生活是作上帝貴重器皿的必要與滿足的條件。
英國神學家巴刻(J. I. Packer)說“曾一度為福音派信徒所特別關注的聖潔問題,今日已經不能引起多少人的興趣了。”
“今日許多牧者相信,牧養工作的果效,取決于他們對專業技巧的掌握,但是十九世紀三十年代,蘇格蘭鄧迪市(Dundee)的長老會復興主義牧師馬欽尼(Robert Murray McCheyne)卻聲稱”我們會眾最大的需要就是追求個人的聖潔。”
馬欽尼牧師的話真是一語道破了今日教會的問題上。巴克斯特在他的名著《改革的牧者》(The Reformed Pastor)書中也說︰“只要上帝改革教牧人員,民眾就會很快地得到改革。”
要隨時服事的查核標準
《羅馬書》第十二章十一節說︰“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
上帝藉保羅命令信徒要有真愛(參羅十二9),要有真智慧能察覺上帝的旨意(參羅十二2),也要有真順服(參羅十二9-13中的十項命令)。最後,他還要求我們真屬靈要“常常服事主”,這是《羅馬書》第十二章十一節中的第三項要求,也是一個查核信徒屬靈與否的標準。
基督徒的“常常服事主”,必須出自純潔的動機,與崇高的目標。這種熱心必須表現在對基督的基本委身上,否則它容易變成空洞無實的肉體活動。基督徒若不“常常服事主”,就表示屬靈健康上有了問題,或者他心裡火熱不過是一種不受聖靈約束的熱忱。
一、對生命的短暫,要把握機會事奉不是為個人的滿足
《羅馬書》第十二章十一節的三聯句用的是現在式,代表繼續不斷的一種行為。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基督徒應當有一個事奉的人生;在人生旅途的列車上,我們可能在每座車廂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但總要把握機會事奉主,因為他是我們生命的源頭與盼望,有一日會帶我們進入永恆。
我們的服事涉及兩項必不可少的概念︰
基督徒的“常常服事主”,必須出自純潔的動機,與崇高的目標。這種熱心必須表現在對基督的基本委身上,否則它容易變成空洞無實的肉體活動。基督徒若不“常常服事主”,就表示屬靈健康上有了問題,或者他心裡火熱不過是一種不受聖靈約束的熱忱。
一、對生命的短暫,要把握機會事奉不是為個人的滿足
《羅馬書》第十二章十一節的三聯句用的是現在式,代表繼續不斷的一種行為。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基督徒應當有一個事奉的人生;在人生旅途的列車上,我們可能在每座車廂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但總要把握機會事奉主,因為他是我們生命的源頭與盼望,有一日會帶我們進入永恆。
我們的服事涉及兩項必不可少的概念︰
首先,必須是出於對基督的委身而服事祂。
保羅的短句“常常服事主”,以相對律將兩個原文字主人(the Lord)與奴隸(Serving)——很自然地組合在一起,表明出一個服事主的比喻,我們應當如奴隸般地向基督委身服事︰不是為個人的滿足,乃是為主人的榮耀要使聖子在上帝的大家庭中得著最高的榮耀地位,“使他的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羅八29下)。
其次,我們的服事涉及有智慧地運用時間來服事主。
其次,我們的服事涉及有智慧地運用時間來服事主。
保羅說︰“要愛惜(贖回)光陰”(弗五16),人生短暫,行善機會很快就會消逝;全權之上帝既賜下服事的恩典,人就當盡上責任把握機會事奉。
上帝所重用的僕人都是隨時把握機會服事主的,而且工作勤奮。查理斯‧哈登‧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通常一天工作十八小時。他每周至少講道十次,且是以每分鐘一百四十個字的速度講四十分鐘。他平均一周讀六本書,而且過目不忘,甚至多年之後仍記得。據估計,他一生中曾向一千萬人講過道。
加爾文也是一位殷勤常常服事主的牧者。他是以贖回光陰的態度把握機會事奉主,連一分鐘也不願意浪費。甚至臨終前在病床上,還在趕著修改他的那本巨作《基督教要義》。朋友勸他不要再寫作費神了,加爾文卻回答說︰“什麼?如果主這時來,難道你要他看到我在閑混嗎?”
上帝所重用的僕人都是隨時把握機會服事主的,而且工作勤奮。查理斯‧哈登‧司布真(Charles Haddon Spurgeon)通常一天工作十八小時。他每周至少講道十次,且是以每分鐘一百四十個字的速度講四十分鐘。他平均一周讀六本書,而且過目不忘,甚至多年之後仍記得。據估計,他一生中曾向一千萬人講過道。
加爾文也是一位殷勤常常服事主的牧者。他是以贖回光陰的態度把握機會事奉主,連一分鐘也不願意浪費。甚至臨終前在病床上,還在趕著修改他的那本巨作《基督教要義》。朋友勸他不要再寫作費神了,加爾文卻回答說︰“什麼?如果主這時來,難道你要他看到我在閑混嗎?”
加爾文燃燒完他一生的精力,五十五歲離世,他心力交瘁地打完一生美好的仗,跑盡當跑的路。
二、靈裡的進深為討上帝的喜悅不是為屬靈的飛揚
保羅說︰“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
二、靈裡的進深為討上帝的喜悅不是為屬靈的飛揚
保羅說︰“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
他不是指要我們追求屬靈的飛揚,以超越他人為傲;而是為靈裡的進深,好討上帝的喜悅。
他在《羅馬書》第八章二十八節裡提到上帝的旨意︰“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
“得益處”不只是享受即時的舒適與安逸,而是指至終的成聖(“效法他兒子的模樣”,羅八29上)和像基督的模樣,使聖子得榮耀(襯托出他的確是“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羅八29下)。
保羅在《羅馬書》第十二章這三聯句的勸告,使我們看出,人有責任預備好自己讓全權之上帝的靈動工;人有責任隨時服事主。他的勸勉對歷代上帝的僕人有深刻的影響,至少我相信加爾文就很可能是其中一位。
保羅在《羅馬書》第十二章這三聯句的勸告,使我們看出,人有責任預備好自己讓全權之上帝的靈動工;人有責任隨時服事主。他的勸勉對歷代上帝的僕人有深刻的影響,至少我相信加爾文就很可能是其中一位。
加爾文曾為自己刻了一個圖章,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其設計的精義。為了表達他願常常服事主,有一顆肯犧牲一切的心志。加爾文在圖章中畫了一雙手,手上捧著一顆火熱的心,在心的下面,他刻上一個座右銘︰“殷勤和忠誠地在上帝的工作中服事。”
加爾文的一生的確活出了《羅馬書》第十二章十一節這三聯句的勸勉。在他接近人行旅程盡頭時,他嚴肅地指示親人將他安葬時不可用墓碑,因他不希望後人將之 變成基督教的一個聖陵。今日無人知道加爾文的墓地在哪裡,這位聖徒生前照著上帝的話而活,死後也不願影響任何人作出因他而奪取了上帝榮耀的事!
上帝藉保羅教導我們,要作一個真屬靈的人就要行出真愛︰要蒙上帝喜悅,就必須“心裡火熱”,常常竭力多作主工,讓靈火焚燒,並隨時的服事。就讓我們順服上帝的命令去行吧!“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
加爾文的一生的確活出了《羅馬書》第十二章十一節這三聯句的勸勉。在他接近人行旅程盡頭時,他嚴肅地指示親人將他安葬時不可用墓碑,因他不希望後人將之 變成基督教的一個聖陵。今日無人知道加爾文的墓地在哪裡,這位聖徒生前照著上帝的話而活,死後也不願影響任何人作出因他而奪取了上帝榮耀的事!
上帝藉保羅教導我們,要作一個真屬靈的人就要行出真愛︰要蒙上帝喜悅,就必須“心裡火熱”,常常竭力多作主工,讓靈火焚燒,並隨時的服事。就讓我們順服上帝的命令去行吧!“殷勤不可懶惰,要心裡火熱,常常服事主。”
信徒當在基督裡按信心的程度以恩賜彼此服事
“我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個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上帝所分給個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正
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裡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或作執事,
就當專一執事;或作教導的,就當專一教導;或作勸化的,就當專一勸化;施捨的,就當誠實;治理的,就當殷勤;憐憫人的,就當甘心。”(羅十二3-8)
團隊事奉的搭配是健康教會的特徵,也是教會健康的必須條件。
然後,學習用恩賜彼此服事 (參羅十二6-8)。
團隊事奉的搭配是健康教會的特徵,也是教會健康的必須條件。
在基督的身體——教會中,肢體間的同心服事是愛上帝、愛人最基本的表現。而愛上帝與愛人本是上帝的誡命(參太二十二37-40),因此團隊事奉的搭配肯定是討上帝喜悅的。
在《羅馬書》第十二章三至八節中,上帝默示保羅,信徒當如何參與團隊事奉,與肢體搭配服事的原則︰信徒當在基督裡,按著信心的程度以恩賜彼此服事。要達到這個目標,我們就當在教會生活中學習三方面的功課︰
首先,學習看自己合乎中道 (參羅十二3);
其次,學習對弟兄互相聯絡 (參羅十二4、5);
學習看自己合乎中道
《羅馬書》第十二章二節︰“我憑著所賜我的恩,對你們個人說︰‘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上帝所分給個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
很
可惜,這位主席為了證明他是對的,就努力按自己的想法做更多的事,使一個原本蒙上帝賜福的團隊事奉反給拆散了,帶給他的教會很大的傷害。但最叫人遺憾的
是,他還一直以為自己是在熱心事奉上帝呢!這位弟兄的問題就是因為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憑著專業上的自信去運用他的恩賜。
使徒保羅在此指出團隊事奉搭配上一項不可或缺的原則︰看自己合乎中道。這也就是說要靠主除去“自我中心”的觀念,以更新的心意(參羅十二2),客觀地和實際地看清自己。
這是個人參與團隊事奉的首要功課︰建立以上帝為中心的自我形象。我們當在兩方面學習這項功課︰
一、思想上不要好高騖遠
《羅馬書》第十二章三節有一個鑰字就是“看”,此字的希臘文作“思想”,共出現三次。按字義此節亦可譯作︰“不要‘高過思想’那應該‘思想’的,但要‘思想’‘正確思想’的”。在參與團隊事奉時,一個基督徒應有什麼樣的自我形象呢?
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就是“要‘思想’‘正確思想’的”,對自己要“看得合乎中道”(羅十二3下)。保羅要我們操練自己的思想,不要好高騖遠!我們怎樣才能達成這項很重要的目標呢?
(一)要避免驕傲
“高過思想”自己的人必會自大,會對一般性的事奉感到是大材小用、不屑參與。這種心態只會導致驕傲,因“驕傲只啟爭競”(箴十三10),是團隊事奉搭配上最大的阻礙。聖經說︰“驕傲來,羞恥也來。”(箴十一2)以至帶來敗壞(參箴十六18,十八12)。上帝憎惡心裡驕傲的人(參箴十六5),他要我們以謙卑的心服事上帝與人。
(二)要多思想上帝的呼召
“看得合乎中道”還有另一個意義,就是要在思想上集中︰信徒當專一思想上帝對個人的呼召——他究竟要我在哪個角色上服事?上帝不要我們思想那些對我們靈命無益的事,免得我們承受那些與我們呼召無關的重擔。上帝要我們“‘思想’‘正確思想’的”,也就是能造就我們心思意念的事。所以神學家約翰‧加爾文(Jonhn Calvin)叫我們不要花心思在上帝隱秘的事上(參申二十九29),他說︰“當上帝閉上聖口,我便終止尋問。”
保羅的目的是要我們存謙卑、專一的心去思想上帝對我們的呼召,建立一個以上帝為中心的自我形象。
二、恩賜要在信心範圍內運作
在《羅馬書》第十二章三至八節中,“信心”一字出現過三次︰“要照……信心的大小……,看……”(羅十二3)以及“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羅十二6)“信心”在此不是指因信稱義的信,而是指信徒因信稱義後在生活中操練順服時所需要之信心。但這信心為什麼與恩賜有關呢?
聖經的教導是,上帝既然呼召我去相信,他也必給恩賜裝備我去勝任他所徵召我去做的工作。保羅的教導是要我們在信心範圍內去規劃自己的行動。讓我們從以下兩方面去思想如何實踐這個教訓︰
(一)信心操練出真智慧
保羅勸告信徒當在信心範圍內察驗上帝的旨意,認識自己的恩賜,這才是真智慧。
這是個人參與團隊事奉的首要功課︰建立以上帝為中心的自我形象。我們當在兩方面學習這項功課︰
一、思想上不要好高騖遠
《羅馬書》第十二章三節有一個鑰字就是“看”,此字的希臘文作“思想”,共出現三次。按字義此節亦可譯作︰“不要‘高過思想’那應該‘思想’的,但要‘思想’‘正確思想’的”。在參與團隊事奉時,一個基督徒應有什麼樣的自我形象呢?
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就是“要‘思想’‘正確思想’的”,對自己要“看得合乎中道”(羅十二3下)。保羅要我們操練自己的思想,不要好高騖遠!我們怎樣才能達成這項很重要的目標呢?
(一)要避免驕傲
“高過思想”自己的人必會自大,會對一般性的事奉感到是大材小用、不屑參與。這種心態只會導致驕傲,因“驕傲只啟爭競”(箴十三10),是團隊事奉搭配上最大的阻礙。聖經說︰“驕傲來,羞恥也來。”(箴十一2)以至帶來敗壞(參箴十六18,十八12)。上帝憎惡心裡驕傲的人(參箴十六5),他要我們以謙卑的心服事上帝與人。
(二)要多思想上帝的呼召
“看得合乎中道”還有另一個意義,就是要在思想上集中︰信徒當專一思想上帝對個人的呼召——他究竟要我在哪個角色上服事?上帝不要我們思想那些對我們靈命無益的事,免得我們承受那些與我們呼召無關的重擔。上帝要我們“‘思想’‘正確思想’的”,也就是能造就我們心思意念的事。所以神學家約翰‧加爾文(Jonhn Calvin)叫我們不要花心思在上帝隱秘的事上(參申二十九29),他說︰“當上帝閉上聖口,我便終止尋問。”
保羅的目的是要我們存謙卑、專一的心去思想上帝對我們的呼召,建立一個以上帝為中心的自我形象。
二、恩賜要在信心範圍內運作
在《羅馬書》第十二章三至八節中,“信心”一字出現過三次︰“要照……信心的大小……,看……”(羅十二3)以及“當照著信心的程度說……”(羅十二6)“信心”在此不是指因信稱義的信,而是指信徒因信稱義後在生活中操練順服時所需要之信心。但這信心為什麼與恩賜有關呢?
聖經的教導是,上帝既然呼召我去相信,他也必給恩賜裝備我去勝任他所徵召我去做的工作。保羅的教導是要我們在信心範圍內去規劃自己的行動。讓我們從以下兩方面去思想如何實踐這個教訓︰
(一)信心操練出真智慧
保羅勸告信徒當在信心範圍內察驗上帝的旨意,認識自己的恩賜,這才是真智慧。
加爾文說︰“不要去研究那些沒有內容,又不能建立我們,卻能使我們痛心的事。”
我們要對上帝所給的恩賜知足,學會交流,並將之充分利用。
(二)信心操練出真順服
如果我們能用真智慧察驗出上帝呼召我的工作崗位,而憑信心去事奉,就能操練出真順服。
保羅要我們以智慧、順服的心,在信心範圍之內去運用恩賜服事上帝與人。
保羅在《羅馬書》第十二章第三節及第六節所論及恩賜運用時的“信心”, 絕不是指信徒對自己專業工作的那種自信。擁有這樣心態的人,往往會將個人不正確的思想、世俗觀念及工作的態度帶進教會;而弟兄姐妹也很容易受到影響,學著 以同樣的眼光作選擇教會同工的標準。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團隊同工,很容易在個人的思想及恩賜的運用上超越上帝所給他們的信心範圍,造成教會事奉上的極大攔 阻。其實按《羅馬書》第十二章五節,“只有在基督裡教會才有合一的可能。真正的合一是建立在屬靈的基礎上。”
有一位弟兄,在工作上很受公司的器重,但靈命不成熟。當他被自己教會的執事推選作主席時,新官上任很想一展抱負,因而大發熱心。另一位弟兄經過禱告後, 有感動去勸他,請他思想一下,他目前熱心所作的事,給他的教會帶來的是虧損,還是上帝的福氣?另一方面,那位弟兄也勸他應當避免靠肉體服事,多花時間安靜 在上帝前,多讀經,學習認識上帝,明了上帝的旨意後才決定服事的方向。勸他說︰“凡你按本性想去作的事,先叫暫停不要作;凡你不想作的,卻是聖經的意思,倒要靠上帝的力量去多作。”
(二)信心操練出真順服
如果我們能用真智慧察驗出上帝呼召我的工作崗位,而憑信心去事奉,就能操練出真順服。
保羅要我們以智慧、順服的心,在信心範圍之內去運用恩賜服事上帝與人。
保羅在《羅馬書》第十二章第三節及第六節所論及恩賜運用時的“信心”, 絕不是指信徒對自己專業工作的那種自信。擁有這樣心態的人,往往會將個人不正確的思想、世俗觀念及工作的態度帶進教會;而弟兄姐妹也很容易受到影響,學著 以同樣的眼光作選擇教會同工的標準。在這種情況下產生的團隊同工,很容易在個人的思想及恩賜的運用上超越上帝所給他們的信心範圍,造成教會事奉上的極大攔 阻。其實按《羅馬書》第十二章五節,“只有在基督裡教會才有合一的可能。真正的合一是建立在屬靈的基礎上。”
有一位弟兄,在工作上很受公司的器重,但靈命不成熟。當他被自己教會的執事推選作主席時,新官上任很想一展抱負,因而大發熱心。另一位弟兄經過禱告後, 有感動去勸他,請他思想一下,他目前熱心所作的事,給他的教會帶來的是虧損,還是上帝的福氣?另一方面,那位弟兄也勸他應當避免靠肉體服事,多花時間安靜 在上帝前,多讀經,學習認識上帝,明了上帝的旨意後才決定服事的方向。勸他說︰“凡你按本性想去作的事,先叫暫停不要作;凡你不想作的,卻是聖經的意思,倒要靠上帝的力量去多作。”
學習對弟兄互相聯絡
《羅馬書》第十二章四至五節︰“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裡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
而且主向父上帝禱告,求他賜給他的人合而為一(參約十七11、22、23)。使徒保羅每次論及屬靈恩賜時,都以人的身體為喻(參羅十二3-8;林前十二章;與弗四7-12),為的是強調肢體合一的特性,這是蒙上帝悅納的行動,包括要求與責任兩方面︰
第一,上帝要求人順服。團隊事奉肢體間合一的必須條件是,各肢體對頭——基督的順服。
第二,人要盡責合一。團隊事奉肢體間合一的滿足條件是,各肢體間彼此的順服;若想要達成這個目標,信徒就當以基督的心為心(參腓二3-5)。保羅以身體為比喻,用來教導信徒對人應有三個方面的認識︰首先就是本性說,肢體各有不同;就職分或功能說,一個肢體並不能取代另一個肢體的職分;就才幹說,無人能擁有一切所有的恩賜。“恩賜的多元性是為達到上帝所定的合一的目的;用多元性求得合一,這是上帝的方法。”
保羅將教會比喻作基督的身體,基督是頭,信徒是肢體(參弗五23);因此團體事奉的搭配要合一,好比身體各肢體間的協調一般。為什麼保羅要如此強調合一呢?
一、合一是全權之上帝的定命
教會是一個屬上帝的新群體。上帝的定命是,基督為所有信他的人建立了一個組織上的連合與關系,如同人身上肢體與肢體的關系一樣,而保羅為什麼用身體作比喻?
首先,上帝造人時並沒有讓他可以自給自足,無需靠彼此間的搭配。另外,人類因罪性的緣故不可能合一。但藉著主耶穌有了新生命的人,卻可以在基督裡合一,且是多樣化的合一,以至產生多種力量的聚集,形成上帝國度中一群大能的子民。
二、合一是信徒蒙召的目的
信耶穌的人蒙主呼召合而為一,成為一個新的群體;這是全權之上帝預定建造他國度的方式。合一也是我們的責任。
一、合一是全權之上帝的定命
教會是一個屬上帝的新群體。上帝的定命是,基督為所有信他的人建立了一個組織上的連合與關系,如同人身上肢體與肢體的關系一樣,而保羅為什麼用身體作比喻?
首先,上帝造人時並沒有讓他可以自給自足,無需靠彼此間的搭配。另外,人類因罪性的緣故不可能合一。但藉著主耶穌有了新生命的人,卻可以在基督裡合一,且是多樣化的合一,以至產生多種力量的聚集,形成上帝國度中一群大能的子民。
二、合一是信徒蒙召的目的
信耶穌的人蒙主呼召合而為一,成為一個新的群體;這是全權之上帝預定建造他國度的方式。合一也是我們的責任。
主說︰“我另外有羊……我必須領他們來……要合成一群,歸一個牧人。”(約十16)
第一,上帝要求人順服。團隊事奉肢體間合一的必須條件是,各肢體對頭——基督的順服。
第二,人要盡責合一。團隊事奉肢體間合一的滿足條件是,各肢體間彼此的順服;若想要達成這個目標,信徒就當以基督的心為心(參腓二3-5)。保羅以身體為比喻,用來教導信徒對人應有三個方面的認識︰首先就是本性說,肢體各有不同;就職分或功能說,一個肢體並不能取代另一個肢體的職分;就才幹說,無人能擁有一切所有的恩賜。“恩賜的多元性是為達到上帝所定的合一的目的;用多元性求得合一,這是上帝的方法。”
學習用恩賜彼此服事
《羅馬書》第十二章六至八節︰“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或說預言,就當……或作執事,就當……或作教導的,就當……或作勸化的,就當……施捨的,就當……治理的,就當……憐憫人的,就當……”
團隊事奉的原則可總結為以下六項︰
* 團隊事奉原則一︰以謙卑、專一的心思想上帝的呼召,建立以上帝為中心的自我形象。
* 團隊事奉原則二︰以智慧與順服的心,在信心範圍之內去運用恩賜,服事上帝與人。
* 團隊事奉原則三︰順服教會元首基督,以基督的心彼此順服,互相聯絡合而為一。
* 團隊事奉原則四︰信徒有責任要去開掘,並發現自己和別人的恩賜好彼此服事。
* 團隊事奉原則五︰信徒要在基督裡繼續追求長進,好正確地運用恩賜榮神益人。
* 團隊事奉原則六︰信徒當放下恩賜大小的觀念,謙卑地彼此服事,作上帝國好管家。
以上的六項原則應該是每位信徒參與團隊事奉搭配的指南︰首先操練自己有個以上帝為中心的自我形象;其次,學習弟兄間以基督的心彼此聯絡;最後,有責任地、正確地與合宜地彼此用恩賜服事。
今天教會的分裂正是基督徒事奉失敗的結果。信徒的合一能產生一種福音性的果效,讓人相信基督的使命,而且見證上帝對人和對基督的愛。團隊事奉的配搭因此能榮神益人。
主耶穌在離世前已求父上帝賜信他的人彼此合而為一。這項目標無需我們再努力爭取,我們只需在基督裡,按著信心的程度以恩賜彼此服事,為討上帝喜悅而事奉,促成團隊事奉的搭配,人們就會看出我們真是屬基督的了!
保羅的教導是,恩賜一定要彼此交流︰這涉及“給”與“得”,這是人身體上肢體搭配之道,也是彼得的命令︰“個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彼前四10)
這兩位使徒在運用恩賜的教導上,看法完全相同,都用了一個鑰字——“彼此”。
屬上帝之教會的成員在生活、事奉上需要彼此合作,發揮團隊事奉的精神。這是討上帝喜悅的事奉方式,因為三位一體的上帝相互之間就有這種完全和諧的同工,及完美的搭配,正是我們團隊事奉的榜樣。
我們該如何在團隊事奉的搭配中,操練彼此用恩賜服事呢?保羅給我們三項彼此用恩賜服事的原則︰
一、盡責地運用恩賜建造教會
“我們個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人的恩賜。”(弗四7)“各人”(另參林前十二7)
我們該如何在團隊事奉的搭配中,操練彼此用恩賜服事呢?保羅給我們三項彼此用恩賜服事的原則︰
一、盡責地運用恩賜建造教會
“我們個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人的恩賜。”(弗四7)“各人”(另參林前十二7)
代表基督身體上的每一個肢體都會有某種恩賜,這是聖靈在他生命中作工的明證。因此信徒無論是對自己,或是對別人都有責任去發掘及發展恩賜,好專一、忠心地將基督所賜的恩賜彼此服事,造就信徒,建立基督的身體。
二、正確地運用恩賜建造教會
巴刻(J. I. Parker)說︰“任何一項屬靈恩賜都是一種能力︰為了表達、稱頌、顯示及傳達基督。”
二、正確地運用恩賜建造教會
巴刻(J. I. Parker)說︰“任何一項屬靈恩賜都是一種能力︰為了表達、稱頌、顯示及傳達基督。”
因此信徒不可用恩賜來利己,而是要用它來建造團隊中的其他分子。信徒當繼續不斷在基督裡追求對上帝的認識,好使恩賜運用永遠是為了榮耀基督與造就人。
三、合宜地運用恩賜建造教會
恩賜可以分為屬話語的以及助人的兩類。巴刻認為保羅在《羅馬書》第十二章六至八節交互地在兩類之間列出各種不同的恩賜是有原因的︰為了避免讓某一種恩賜 大於另一種恩賜的想法滲透進來。不論恩賜就人的活動形式而言,其差別有多大,其尊貴在上帝眼中都是相等的,惟一的問題只在於︰人是否能合宜地使用他所有的 恩賜。
我們如何才能合宜地運用恩賜呢?首先,要彼此服事,分工合作,這要求你對自己的恩賜知足,且要有恩賜上的彼此交流;其次,要在信心的範圍內充分地運用恩 賜作一個上帝國的好管家。我們藉著團隊的搭配事奉,將基督的榮美在教會中彰顯出來,是件最美的事,但一定要按聖經的原則行事。
三、合宜地運用恩賜建造教會
恩賜可以分為屬話語的以及助人的兩類。巴刻認為保羅在《羅馬書》第十二章六至八節交互地在兩類之間列出各種不同的恩賜是有原因的︰為了避免讓某一種恩賜 大於另一種恩賜的想法滲透進來。不論恩賜就人的活動形式而言,其差別有多大,其尊貴在上帝眼中都是相等的,惟一的問題只在於︰人是否能合宜地使用他所有的 恩賜。
我們如何才能合宜地運用恩賜呢?首先,要彼此服事,分工合作,這要求你對自己的恩賜知足,且要有恩賜上的彼此交流;其次,要在信心的範圍內充分地運用恩 賜作一個上帝國的好管家。我們藉著團隊的搭配事奉,將基督的榮美在教會中彰顯出來,是件最美的事,但一定要按聖經的原則行事。
* 團隊事奉原則一︰以謙卑、專一的心思想上帝的呼召,建立以上帝為中心的自我形象。
* 團隊事奉原則二︰以智慧與順服的心,在信心範圍之內去運用恩賜,服事上帝與人。
* 團隊事奉原則三︰順服教會元首基督,以基督的心彼此順服,互相聯絡合而為一。
* 團隊事奉原則四︰信徒有責任要去開掘,並發現自己和別人的恩賜好彼此服事。
* 團隊事奉原則五︰信徒要在基督裡繼續追求長進,好正確地運用恩賜榮神益人。
* 團隊事奉原則六︰信徒當放下恩賜大小的觀念,謙卑地彼此服事,作上帝國好管家。
以上的六項原則應該是每位信徒參與團隊事奉搭配的指南︰首先操練自己有個以上帝為中心的自我形象;其次,學習弟兄間以基督的心彼此聯絡;最後,有責任地、正確地與合宜地彼此用恩賜服事。
今天教會的分裂正是基督徒事奉失敗的結果。信徒的合一能產生一種福音性的果效,讓人相信基督的使命,而且見證上帝對人和對基督的愛。團隊事奉的配搭因此能榮神益人。
主耶穌在離世前已求父上帝賜信他的人彼此合而為一。這項目標無需我們再努力爭取,我們只需在基督裡,按著信心的程度以恩賜彼此服事,為討上帝喜悅而事奉,促成團隊事奉的搭配,人們就會看出我們真是屬基督的了!
安立甘宗講道集——論當眾祈禱並舉行聖禮當用聽眾了解的言語
作者首先說明公禱和聖禮是什麼。他對聖禮的說明如下︰
“現 在你要聽救主基督一共設立了幾個聖禮,是應由基督徒合時合法地繼續遵行,並照著救主基督設立它們的目的去領受的。論到聖禮的數目,若照聖禮的定義,只將那 具有新約所顯然吩咐的有形記號,又具有與記號相聯繫,白白使人罪得赦免,成為聖潔,並接連在基督裡的應許之禮才算為聖禮,那麼聖禮便只有兩個,即洗禮和主 晚餐。因為告解禮雖有赦罪的應許,可是照著新約明顯的話,它並沒有與此應許相聯繫的有形記號按手。因為這有形的記號(按手),新約並未顯然吩咐使用於宣赦 中,如在洗禮和主晚餐中所用的記號一樣;所以告解禮不像洗禮和聖餐一樣是聖禮。雖然按立牧師具備有形的記號和應許,可是它缺乏聖禮所有赦罪的應許。所以它 和任何所謂聖禮都不像聖洗和聖餐一般真是聖禮。但就廣義而言,聖禮一名可以應用於任何表示聖事者。按照這種字義,古代作家將此名稱不僅應用於從前一般認為 是……七聖禮中的其他五個禮上,也應用於其他各種各色的禮儀,如抹油,洗腳,等等禮上;但他們並不以之為聖禮,與上述兩個聖禮同類。所以聖奧古斯丁權衡此 字的真諦和定義,在給雅努雅流(Januarius)的信中,又在基督教教義第三書中,倡言基督徒的聖禮既是‘意義深長的’,也是‘數目稀少的’;並在此 兩處明顯提到兩個聖禮聖洗和聖餐。雖然英國教會在這兩個之外,命令保留了其他若干禮儀,即有關教牧的體制,婚娶,小孩堅振禮的信仰考問,教會的祈禱,以及 訪問病人,為之禱告等等禮儀;但是它不把它們看為聖禮,如同聖洗和主晚餐一般,而把它們看為基督教會所必須有的虔敬生活,因此是配由會眾的行動和教職的莊 嚴施行出來的,或是把它們定為足以使基督教會得教育,安慰,和訓誨的禮。”
此後作者表明公共崇拜當用普通人所懂得的言語舉行,而不當用不懂得的言語,即天主教所用的拉丁語舉行。
“現 在你要聽救主基督一共設立了幾個聖禮,是應由基督徒合時合法地繼續遵行,並照著救主基督設立它們的目的去領受的。論到聖禮的數目,若照聖禮的定義,只將那 具有新約所顯然吩咐的有形記號,又具有與記號相聯繫,白白使人罪得赦免,成為聖潔,並接連在基督裡的應許之禮才算為聖禮,那麼聖禮便只有兩個,即洗禮和主 晚餐。因為告解禮雖有赦罪的應許,可是照著新約明顯的話,它並沒有與此應許相聯繫的有形記號按手。因為這有形的記號(按手),新約並未顯然吩咐使用於宣赦 中,如在洗禮和主晚餐中所用的記號一樣;所以告解禮不像洗禮和聖餐一樣是聖禮。雖然按立牧師具備有形的記號和應許,可是它缺乏聖禮所有赦罪的應許。所以它 和任何所謂聖禮都不像聖洗和聖餐一般真是聖禮。但就廣義而言,聖禮一名可以應用於任何表示聖事者。按照這種字義,古代作家將此名稱不僅應用於從前一般認為 是……七聖禮中的其他五個禮上,也應用於其他各種各色的禮儀,如抹油,洗腳,等等禮上;但他們並不以之為聖禮,與上述兩個聖禮同類。所以聖奧古斯丁權衡此 字的真諦和定義,在給雅努雅流(Januarius)的信中,又在基督教教義第三書中,倡言基督徒的聖禮既是‘意義深長的’,也是‘數目稀少的’;並在此 兩處明顯提到兩個聖禮聖洗和聖餐。雖然英國教會在這兩個之外,命令保留了其他若干禮儀,即有關教牧的體制,婚娶,小孩堅振禮的信仰考問,教會的祈禱,以及 訪問病人,為之禱告等等禮儀;但是它不把它們看為聖禮,如同聖洗和主晚餐一般,而把它們看為基督教會所必須有的虔敬生活,因此是配由會眾的行動和教職的莊 嚴施行出來的,或是把它們定為足以使基督教會得教育,安慰,和訓誨的禮。”
此後作者表明公共崇拜當用普通人所懂得的言語舉行,而不當用不懂得的言語,即天主教所用的拉丁語舉行。
安立甘宗講道集——論救主基督受難
此講辭開頭便表明基督受極大痛苦和死,乃是因我們的罪。於是作者勸人說︰
罪 人阿,你想到這,內心豈能不戰栗麼?你能安靜地聽著,良心泰然,不覺傷心麼?基督為你受苦,你竟對無動於中麼?當基督掛在十字架上斷氣,聖經證明“殿裡的 幔子裂為兩半,地也震動,磐石也崩裂,墳墓也開了,並且死人的身體起來;”難道世人的心毫不受感動,去記念為我們的罪被猶太人多麼殘酷地虐待了麼?難道人 要顯明自己的心比石還硬麼?罪人阿,你要把釘死的基督記在心上,放在眼前;要在想像中看到的身體直伸伸地掛在十字架上,的頭戴著尖銳的荊棘,的手足被釘子 穿透,的心被長槍刺開,的肉被鞭子打爛,的額流出水與血;試想像你聽見現在用難受的悲哀向的父呼叫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了?”受這一切 的苦,毫不是因自己該當的,卻全是為了你的罪,你能看到這慘狀,聽見這悲號,而不流泣麼?唉,人類竟將上帝永恆之子置於這樣的痛苦!唉,我們竟是那該死 的,竟是被定罪的唯一原因!我們豈不當喊叫說,哀哉,我們犯了罪麼?
我 的弟兄們阿,讓那釘十字架基督的像,常印在我們心裡;讓它激動我們去仇恨罪惡,感動我們的心思去熱誠愛全能的上帝。既然上帝因人干犯的命令,吃了一個隻 果,便將全人類判處永死,惟獨因自己兒子的血方肯和息,那麼,你為何想罪不是可悲的事呢?實在,大衛的話是千真萬確的︰“主阿,你恨惡一切作惡的人;惡人 不能與你同居”(詩5︰4)。藉先知以賽亞的口反對罪人,喊叫說︰“禍哉,那些以虛假之細繩牽罪孽的人,他們又像以套繩拉罪惡”(賽5︰18)。當上帝溺 死全人類時,只救了八人,用火與硫磺毀滅所多瑪和蛾摩拉,因大衛犯罪,在三日內用瘟疫殺死七萬人,將法老及其全軍淹死紅海中,將尼布甲尼撒王變為獸的樣 式,四肢爬行,讓亞希多弗和猶大因悔恨他們眼中極其可怕的罪惡而吊死自己,豈非明顯表示了多麼仇恨厭惡罪惡麼?人若耐心尋找,他可從聖經中找著千數的這類 例子。但我們又何需此舉呢?我們如今所有的一個例子,比其他的一切都更有力量,更應激動我們。基督是上帝的兒子,自己完全是神,從未犯罪,從天降下,為我 們的罪受鞭打,死在十字架上。上帝不能因任何方法,而只能因親愛兒子甜蜜寶貴的血方肯和息,這豈非上帝對罪所發烈怒和不悅的明顯表示麼?唉,罪惡,罪惡, 你竟如此驅迫基督至於此極!你來到世界的那時候有禍了。但我們如今惋惜有何補益呢?罪已來到,不能避免。活著的人,甚至地上最公義的人,莫不如所羅門所說 的“一日七次跌倒”(箴24︰16)。我們的救主基督雖然把我們從罪惡裡拯救出來,卻非使我們不再犯罪了,而只是不歸罪於我們,不將我們定罪。擔代罪的工 價死藉死勝過了死亡,叫我們信的,可以永遠活著不死。試想罪惡既然強暴地好像把上帝從天取出來,使感受恐懼和死的痛苦,這豈不當使我們的心痛恨罪惡呢? 啊,願我們在奢華快樂之際,有時想念及此,以便駕御肉體的放縱,消退肉體的情慾,遏抑肉體的嗜好,使我們不像素常一樣亂跑了。故意拼命犯罪,不怕上帝,便 是把基督重釘十字架,正如希伯來書明明教訓我們的(來6︰6)。若是將這事深刻在眾人心裡,那麼罪惡便不會如此到處橫行,致使現在坐在天上的基督極其傷痛 受苦了。
罪 人阿,你想到這,內心豈能不戰栗麼?你能安靜地聽著,良心泰然,不覺傷心麼?基督為你受苦,你竟對無動於中麼?當基督掛在十字架上斷氣,聖經證明“殿裡的 幔子裂為兩半,地也震動,磐石也崩裂,墳墓也開了,並且死人的身體起來;”難道世人的心毫不受感動,去記念為我們的罪被猶太人多麼殘酷地虐待了麼?難道人 要顯明自己的心比石還硬麼?罪人阿,你要把釘死的基督記在心上,放在眼前;要在想像中看到的身體直伸伸地掛在十字架上,的頭戴著尖銳的荊棘,的手足被釘子 穿透,的心被長槍刺開,的肉被鞭子打爛,的額流出水與血;試想像你聽見現在用難受的悲哀向的父呼叫說︰“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了?”受這一切 的苦,毫不是因自己該當的,卻全是為了你的罪,你能看到這慘狀,聽見這悲號,而不流泣麼?唉,人類竟將上帝永恆之子置於這樣的痛苦!唉,我們竟是那該死 的,竟是被定罪的唯一原因!我們豈不當喊叫說,哀哉,我們犯了罪麼?
我 的弟兄們阿,讓那釘十字架基督的像,常印在我們心裡;讓它激動我們去仇恨罪惡,感動我們的心思去熱誠愛全能的上帝。既然上帝因人干犯的命令,吃了一個隻 果,便將全人類判處永死,惟獨因自己兒子的血方肯和息,那麼,你為何想罪不是可悲的事呢?實在,大衛的話是千真萬確的︰“主阿,你恨惡一切作惡的人;惡人 不能與你同居”(詩5︰4)。藉先知以賽亞的口反對罪人,喊叫說︰“禍哉,那些以虛假之細繩牽罪孽的人,他們又像以套繩拉罪惡”(賽5︰18)。當上帝溺 死全人類時,只救了八人,用火與硫磺毀滅所多瑪和蛾摩拉,因大衛犯罪,在三日內用瘟疫殺死七萬人,將法老及其全軍淹死紅海中,將尼布甲尼撒王變為獸的樣 式,四肢爬行,讓亞希多弗和猶大因悔恨他們眼中極其可怕的罪惡而吊死自己,豈非明顯表示了多麼仇恨厭惡罪惡麼?人若耐心尋找,他可從聖經中找著千數的這類 例子。但我們又何需此舉呢?我們如今所有的一個例子,比其他的一切都更有力量,更應激動我們。基督是上帝的兒子,自己完全是神,從未犯罪,從天降下,為我 們的罪受鞭打,死在十字架上。上帝不能因任何方法,而只能因親愛兒子甜蜜寶貴的血方肯和息,這豈非上帝對罪所發烈怒和不悅的明顯表示麼?唉,罪惡,罪惡, 你竟如此驅迫基督至於此極!你來到世界的那時候有禍了。但我們如今惋惜有何補益呢?罪已來到,不能避免。活著的人,甚至地上最公義的人,莫不如所羅門所說 的“一日七次跌倒”(箴24︰16)。我們的救主基督雖然把我們從罪惡裡拯救出來,卻非使我們不再犯罪了,而只是不歸罪於我們,不將我們定罪。擔代罪的工 價死藉死勝過了死亡,叫我們信的,可以永遠活著不死。試想罪惡既然強暴地好像把上帝從天取出來,使感受恐懼和死的痛苦,這豈不當使我們的心痛恨罪惡呢? 啊,願我們在奢華快樂之際,有時想念及此,以便駕御肉體的放縱,消退肉體的情慾,遏抑肉體的嗜好,使我們不像素常一樣亂跑了。故意拼命犯罪,不怕上帝,便 是把基督重釘十字架,正如希伯來書明明教訓我們的(來6︰6)。若是將這事深刻在眾人心裡,那麼罪惡便不會如此到處橫行,致使現在坐在天上的基督極其傷痛 受苦了。
安立甘宗講道集——論聖靈的恩賜
此講辭第一組說明聖經上的聖靈論。第二組論聖靈和五旬節對教會建立的關係;它引起作者去觀察教會的真標記是什麼,並表明天主教怎樣將它們扭曲了。
“如 今的爭論乃是︰人人都正當接受聖靈否。羅馬的主教在這件事上久已大大挑戰,他們為自己這般理論著︰聖靈已應許給教會,從未離棄教會;我們是教會的首腦和主 要部分,所以我們永遠有聖靈;凡我們所命定的,無疑都是聖靈的真理和神諭。如今我們為求使你看明這論據的弱點,必須先教訓你什麼是基督的真教會,然後以這 教會與羅馬教會相比,看它們是否彼此相合。
“真 教會是上帝信實的選民普世的會眾或團契,‘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耶穌基督自己為房角石’(弗2︰20)。並且它常有三個記號作為標誌︰它有純正的 教義;它照基督聖潔的規定施行聖禮;它正當執行教會法規。這種教會的定義是符合上帝的聖書和古教父的教義,無人可尋出錯處的。
“如 今你若以這教會與羅馬教會相比,不是與起初的,而是與現在已九百多年之久的相比,你要察覺它與真教會的性質相距天壤。因為羅馬教的人既未‘建造在使徒和先 知的根基上’,保留基督耶穌的純正教義,也未照起初所設立所命定的,去使用聖禮和教會的鑰匙;他們反倒滲入自己的遺傳和發明於其中,並且擅自加以變更,增 減,以致如今他們所奉的,似乎變成了一種新奇的宗教。基督將體血的聖餐禮付托給的教會,他們卻把它改成為給活人死人獻的祭。基督向使徒,使徒向別人都是發 給餅酒,他們卻奪去平信徒的杯,說給他們餅就夠了。基督命定洗禮中只用水,沒有命定用別的,正如聖奧古斯丁所說的,此水與話相聯,便成完全的聖禮;他們卻 自作聰明,以為基督行的不好,也不合適,非用配合物不可,非祝聖水不可,非有油,鹽,細燭及其他啞的儀式不可。其實這些都毫無用處,都違反聖保羅簡明的準 則;在教會中‘凡事都當造就人’(林前14︰26)。基督命令用鑰匙的權柄,把罪惡昭彰的人逐出教會,又宣告赦免凡真懺悔的人;他們卻任意濫用此權柄,用 鈴,書,和燭咒詛虔誠人,赦免被定罪的,就是明明不配留在基督徒團體中的人。關於此凡要找例證的人,且讓他查考他們的生活罷。簡言之,聽我們的救主基督在 福音書中論文士和法利賽人的話,我們便也可大著膽子,存著無虧的良心,用同樣的話,論羅馬的主教說,他們是已經棄絕,並且是天天廢棄上帝的誡命,建立自己 的法度。這事既是實在的,是為凡有上帝真道亮光者所必須承認的,我們便很可下斷論說,按照奧古斯丁的準則,羅馬的主教們及其跟從者並且不是基督的真教會, 更不是教會的首腦和管理者。奧氏說︰‘論到教會的首腦,凡是與聖經不合的,就令他們遍及教會,卻不屬教會。’這是直接反對羅馬教會明顯的斷論。”
“如 今的爭論乃是︰人人都正當接受聖靈否。羅馬的主教在這件事上久已大大挑戰,他們為自己這般理論著︰聖靈已應許給教會,從未離棄教會;我們是教會的首腦和主 要部分,所以我們永遠有聖靈;凡我們所命定的,無疑都是聖靈的真理和神諭。如今我們為求使你看明這論據的弱點,必須先教訓你什麼是基督的真教會,然後以這 教會與羅馬教會相比,看它們是否彼此相合。
“真 教會是上帝信實的選民普世的會眾或團契,‘建造在使徒和先知的根基上,有耶穌基督自己為房角石’(弗2︰20)。並且它常有三個記號作為標誌︰它有純正的 教義;它照基督聖潔的規定施行聖禮;它正當執行教會法規。這種教會的定義是符合上帝的聖書和古教父的教義,無人可尋出錯處的。
“如 今你若以這教會與羅馬教會相比,不是與起初的,而是與現在已九百多年之久的相比,你要察覺它與真教會的性質相距天壤。因為羅馬教的人既未‘建造在使徒和先 知的根基上’,保留基督耶穌的純正教義,也未照起初所設立所命定的,去使用聖禮和教會的鑰匙;他們反倒滲入自己的遺傳和發明於其中,並且擅自加以變更,增 減,以致如今他們所奉的,似乎變成了一種新奇的宗教。基督將體血的聖餐禮付托給的教會,他們卻把它改成為給活人死人獻的祭。基督向使徒,使徒向別人都是發 給餅酒,他們卻奪去平信徒的杯,說給他們餅就夠了。基督命定洗禮中只用水,沒有命定用別的,正如聖奧古斯丁所說的,此水與話相聯,便成完全的聖禮;他們卻 自作聰明,以為基督行的不好,也不合適,非用配合物不可,非祝聖水不可,非有油,鹽,細燭及其他啞的儀式不可。其實這些都毫無用處,都違反聖保羅簡明的準 則;在教會中‘凡事都當造就人’(林前14︰26)。基督命令用鑰匙的權柄,把罪惡昭彰的人逐出教會,又宣告赦免凡真懺悔的人;他們卻任意濫用此權柄,用 鈴,書,和燭咒詛虔誠人,赦免被定罪的,就是明明不配留在基督徒團體中的人。關於此凡要找例證的人,且讓他查考他們的生活罷。簡言之,聽我們的救主基督在 福音書中論文士和法利賽人的話,我們便也可大著膽子,存著無虧的良心,用同樣的話,論羅馬的主教說,他們是已經棄絕,並且是天天廢棄上帝的誡命,建立自己 的法度。這事既是實在的,是為凡有上帝真道亮光者所必須承認的,我們便很可下斷論說,按照奧古斯丁的準則,羅馬的主教們及其跟從者並且不是基督的真教會, 更不是教會的首腦和管理者。奧氏說︰‘論到教會的首腦,凡是與聖經不合的,就令他們遍及教會,卻不屬教會。’這是直接反對羅馬教會明顯的斷論。”
獻上討上帝喜悅的事奉
“以色列啊!現在耶和華你上帝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敬畏耶和華你的上帝,遵行他的道,愛他,盡心、盡性事奉他,遵守他的誡命、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為要叫你得福。”(申十12、13)
弗朗西斯‧薛福(Francis A. Schaeffer)這位已故的護教家,曾用巴黎國殤紀念館前的拿破侖雕像為例,指出今天教會最大的問題癥結。他說︰“主耶穌的教會,無論就個別或集體而言,在作上帝的工作時都有一個傾向,就是靠肉體而非靠聖靈的能力。問題出在人,就是上帝的子民身上,而不出在圍繞他們的環境上。”
薛福接著又說︰“看那個拿破侖的雕像,他一手插在胸前的大衣裡,臉上的神情好像在說︰‘看!這些都是我的成就!’雕刻家真是將這偉人的神情一把抓住了,這座像把拿破侖想說的表露無遺,他站在那裡好似在說︰‘這是我過去做的,現在做的,也是將來要做的。’這種態度就是‘肉體’。”
薛福還說︰“相對的,我們想想跪在安靜的客西馬尼園中的主耶穌……在他身上,我們看不出一絲拿破侖那種自負的痕跡。主只對天父說︰‘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可惜我們基督徒常以拿破侖自居,這與主耶穌成了多大的對比!”
如何向上帝獻上討他喜悅的事奉?上帝默示他僕人摩西說,上帝向我們要五件東西(參申十12、13)︰敬畏上帝、愛上帝、遵行他的道、事奉上帝和遵守他的誡命、律例。這五件其實也就是一件,即“事奉上帝”。
弗朗西斯‧薛福(Francis A. Schaeffer)這位已故的護教家,曾用巴黎國殤紀念館前的拿破侖雕像為例,指出今天教會最大的問題癥結。他說︰“主耶穌的教會,無論就個別或集體而言,在作上帝的工作時都有一個傾向,就是靠肉體而非靠聖靈的能力。問題出在人,就是上帝的子民身上,而不出在圍繞他們的環境上。”
薛福接著又說︰“看那個拿破侖的雕像,他一手插在胸前的大衣裡,臉上的神情好像在說︰‘看!這些都是我的成就!’雕刻家真是將這偉人的神情一把抓住了,這座像把拿破侖想說的表露無遺,他站在那裡好似在說︰‘這是我過去做的,現在做的,也是將來要做的。’這種態度就是‘肉體’。”
薛福還說︰“相對的,我們想想跪在安靜的客西馬尼園中的主耶穌……在他身上,我們看不出一絲拿破侖那種自負的痕跡。主只對天父說︰‘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可惜我們基督徒常以拿破侖自居,這與主耶穌成了多大的對比!”
如何向上帝獻上討他喜悅的事奉?上帝默示他僕人摩西說,上帝向我們要五件東西(參申十12、13)︰敬畏上帝、愛上帝、遵行他的道、事奉上帝和遵守他的誡命、律例。這五件其實也就是一件,即“事奉上帝”。
事奉的賞賜
聖經說︰“遵守他的誡命、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為要叫你得福。”(申十13)
凡肯順服上帝的話之人,必定蒙福,這是上帝自己的應許。
一、事奉能使上帝的心得到滿足
聖經說︰“以色列啊!現在耶和華你上帝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申十12)
一、事奉能使上帝的心得到滿足
聖經說︰“以色列啊!現在耶和華你上帝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申十12)
事奉上帝所得的最大賞賜就是能使他心意滿足。他要以下五方面︰
* 敬畏耶和華你的上帝
* 遵行他的道
* 愛他
* 盡心、盡性事奉他
* 遵守他的誡命、律例
這五件事實際上只是一件事,就是合他心意的事奉。也就是說,事奉的動機要正確(為了愛他和敬畏他而服侍);而且事奉要有實質(是生命的事奉,也是完全擺上的服侍)。如果我們肯這樣獻上事奉,上帝的心難道還不滿足嗎?能使上帝滿足就是我們所能得的最大賞賜,還有什麼比這更有價值的呢?
如果我們能與主同行,遵行他的旨意及命令,上帝的心會如何喜悅於滿足呢?我們能使所愛的人歡心,這不就是最大的賞賜嗎?主耶穌甚至說︰“若有人服侍我,我父必尊重他。”(約十二26)
* 敬畏耶和華你的上帝
* 遵行他的道
* 愛他
* 盡心、盡性事奉他
* 遵守他的誡命、律例
這五件事實際上只是一件事,就是合他心意的事奉。也就是說,事奉的動機要正確(為了愛他和敬畏他而服侍);而且事奉要有實質(是生命的事奉,也是完全擺上的服侍)。如果我們肯這樣獻上事奉,上帝的心難道還不滿足嗎?能使上帝滿足就是我們所能得的最大賞賜,還有什麼比這更有價值的呢?
如果我們能與主同行,遵行他的旨意及命令,上帝的心會如何喜悅於滿足呢?我們能使所愛的人歡心,這不就是最大的賞賜嗎?主耶穌甚至說︰“若有人服侍我,我父必尊重他。”(約十二26)
事奉上帝不但能使上帝的心喜悅,還會得到他的尊重,能服侍上帝實在是很大的恩典。
二、事奉上帝帶來上帝所應許的福分
聖經說︰“為要叫你得福。”(申十13)
二、事奉上帝帶來上帝所應許的福分
聖經說︰“為要叫你得福。”(申十13)
合上帝心意的事奉,不但能討上帝喜悅,也能使我們蒙福。上帝教導我們要順服他,因為這樣能帶給我們福分。
上帝默示摩西在《申命記》第十一章十三至十七節中,曾把禍、福清楚地陳明在以色列民前面,其中十三至十五節論到上帝應許之福時,他說︰“你們若……愛耶和華你們的上帝,盡心、盡性事奉他”,就必蒙福。盡心、盡性事奉上帝會帶來福氣,這是上帝的應許。
彼得很直爽,他也曾經問過主耶穌有關獎賞的問題。彼得听見主耶穌說︰“財主進天國是難的”,就立刻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將來我們要得什麼呢?”(太十九27)
上帝默示摩西在《申命記》第十一章十三至十七節中,曾把禍、福清楚地陳明在以色列民前面,其中十三至十五節論到上帝應許之福時,他說︰“你們若……愛耶和華你們的上帝,盡心、盡性事奉他”,就必蒙福。盡心、盡性事奉上帝會帶來福氣,這是上帝的應許。
彼得很直爽,他也曾經問過主耶穌有關獎賞的問題。彼得听見主耶穌說︰“財主進天國是難的”,就立刻說︰“看哪,我們已經撇下所有的跟從你,將來我們要得什麼呢?”(太十九27)
主耶穌並沒有輕看彼得撇下的不過是一條小船和幾張魚網而已,反而給他獎賞的應許。主說︰“今世得百倍……來世必得永生”(可十30)
我們為主所撇下的,主會在今世以百倍報答我們,且在來世賜我們永遠的生命。
事奉上帝是個大恩典。這位創造宇宙的上帝要我們“與上帝同工”(參林前三9),讓我們這些微小的人參與他永恆的事工。事奉上帝是很值得的,縱使有艱難,但一切的眼淚他都會紀念(參詩五十六8)。上帝很看重我們的心和我們事奉他的動機,他也會按我們所獻上的事奉獎賞我們。保羅說︰“但將來各人要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賞賜。”(林前三8)
事奉上帝是個大恩典。這位創造宇宙的上帝要我們“與上帝同工”(參林前三9),讓我們這些微小的人參與他永恆的事工。事奉上帝是很值得的,縱使有艱難,但一切的眼淚他都會紀念(參詩五十六8)。上帝很看重我們的心和我們事奉他的動機,他也會按我們所獻上的事奉獎賞我們。保羅說︰“但將來各人要照自己的工夫得自己的賞賜。”(林前三8)
只要我們按上帝的心意事奉,有一天,當我們見主面時,他會當面夸獎我們說︰“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那將是何等的安慰、何等的盼望。
慕迪(D. L. Moody)這位上帝所看重的僕人,臨終前面露笑容,別人問他為什麼,他說︰“我看見天開了,主耶穌坐在上帝的右邊;他張手來接我。”這是一副多美的景象。
每一位服侍主的人,都可有這樣的盼望與信心,只要我們事奉動機純正——愛他、敬畏他、願向他效忠;只要我們的事奉是有實質的、態度是專一的,我們就可有足夠的信心相信,上帝必會賞賜我們,他會在天上展開雙手,歡迎我們回家。
求上帝除去我們心中那種拿破侖式自我心態,願主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和他謙卑的態度成為一幅圖畫,永遠刻在我們心中。求上帝幫助我們學會與主耶穌一樣地向上帝說︰“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慕迪(D. L. Moody)這位上帝所看重的僕人,臨終前面露笑容,別人問他為什麼,他說︰“我看見天開了,主耶穌坐在上帝的右邊;他張手來接我。”這是一副多美的景象。
每一位服侍主的人,都可有這樣的盼望與信心,只要我們事奉動機純正——愛他、敬畏他、願向他效忠;只要我們的事奉是有實質的、態度是專一的,我們就可有足夠的信心相信,上帝必會賞賜我們,他會在天上展開雙手,歡迎我們回家。
求上帝除去我們心中那種拿破侖式自我心態,願主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和他謙卑的態度成為一幅圖畫,永遠刻在我們心中。求上帝幫助我們學會與主耶穌一樣地向上帝說︰“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讓主自己成為我們事奉的對象與榜樣。向上帝獻上討他喜悅的事奉!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