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0日 星期一

信心的力量

 信心的力量」是整本聖經救恩歷史與屬靈生命的核心。聖經不把信心視為抽象的宗教情感,而是對上帝真實的信靠、順服與盼望的行動力量


一、📖 聖經的信心觀

內容

說明

經文

信心的根源

信心不是自我鼓勵,而是回應上帝的話與應許。

10:17:「信道是從聽道來的。」

信心的對象

信心的力量不在於「多強的信心」,而在於「你信誰」。

11:22:「你們當信服上帝。」

信心的實質

是對未見之事的確據,是信靠上帝品格的生活方式。

11:1:「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

👉 信心不是情緒的堅持,而是信靠的行動。


二、💡 信心的三重意義(希臘文 pistis

層面

說明

屬靈表現

知識層面 (notitia)

知道並理解上帝的真理

聽道、明白福音

認同層面 (assensus)

相信上帝所說的是真實的

心裡承認、思想同意

信靠層面 (fiducia)

將自己交託給上帝

行動順服、堅忍到底

📖 真信心不僅是「相信有上帝」,而是「信靠上帝、照祂而行」。


三、🔥 信心的力量在舊約

人物

信心的表現

經文

亞伯拉罕

離開本地本族,信靠上帝的應許

12:1–415:6

摩西

憑信心帶領百姓出埃及

11:27

大衛

面對巨人信靠耶和華

撒上17:45

哈巴谷

「義人因信得生」

2:4

💬 在舊約中,信心常表現為「在看不見出路時仍選擇順服」。


四、信心的力量在新約

主題

信心的功效

經文

救恩

因信稱義,不靠行為

3:28;加2:16

生活

憑信而行,不憑眼見

林後5:7

禱告

信心能動搖山嶺(比喻信靠上帝的大能)

11:22–24

苦難

信心使人忍耐、得勝

1:2–4;彼前1:6–9

📍 信心的力量不在於逃避困難,而是在困難中仍信靠上帝的旨意。


五、🌿 信心的果實與生命力量

信心的表現

生命力量

信心帶來 平安

「你們心裡不要憂愁,要信上帝,也當信我」(約14:1

信心產生 勇氣

面對恐懼時仍持守上帝的話(約書亞記1:9

信心建立 愛心行動

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雅2:26

信心成就 堅忍盼望

因信看見將來的城(來11:10


六、信心與行動的平衡

「你信上帝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錯;鬼魔也信,卻是戰驚。」(雅2:19

面向

偏差

平衡觀

理論信心

只相信道理卻不順服

真信心會帶來順服

情緒信心

只憑感覺高昂

真信心超越情緒,持守真理

行為主義

只靠努力行善

信心是根,行為是果(弗2:8–10


七、🌈 信心的力量在今日生命中的實踐

領域

應用

人際

信心讓我們原諒與接納他人,因為信上帝掌管關係的修復。

經濟

信心使我們在缺乏時仍慷慨施予,相信上帝供應。

服事

信心使我們在軟弱中倚靠聖靈,而非自己的能力。

痛苦

信心使我們相信上帝的旨意高過我們的理解。


八、🙏 結語:信心的力量是「倚靠的生命」

「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林後5:7

「我已經與基督同釘十字架,現在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祂是因愛我、為我捨己。」(加2:20

信心的力量,不是改變環境的魔法,而是讓我們在任何環境中仍與上帝同行的能力。

 

2025年10月18日 星期六

基督徒公共倫理的七個聖經原則

  

——在民主社會中活出上帝國的公義與憐憫——


一、上帝主權原則:一切權柄屬於上帝

📖 經文基礎:

「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世界和住在其間的,都屬耶和華。」(詩 24:1
「在上有權柄的,人人當順服他,因為沒有權柄不是出於上帝的。」(羅 13:1

📜 神學意涵:

  • 政治制度、民主程序、社會法治,都是上帝「普遍恩典」的工具,而非終極權威。
  • 加爾文提醒:一切政府若不順服上帝律法,終將敗壞。

💡 倫理應用:
基督徒順服合法政權,但終極忠誠只屬基督,不以政權為偶像。


二、受造尊嚴原則:每個人都是上帝的形像

📖 經文基礎:

「上帝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創 1:27

📜 神學意涵:

  • 公共倫理以「人」為中心,但不是人本主義,而是「上帝形像的人本」。
  • 一切公義與制度,皆以尊重人尊嚴為根本。

💡 倫理應用:
民主政治中的投票、政策、言論,皆應以「是否尊重人性尊嚴」為首要考量。


三、盟約與群體原則:公義是一種關係

📖 經文基礎:

「你要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彌 6:8

📜 神學意涵:

  • 聖經中的「義」(צדקה, tsedaqah) 與「公義」(מִשְׁפָּט, mishpat) 是關係性詞彙。
  • 公共倫理不是抽象原則,而是忠誠地活在上帝與鄰舍的盟約之中(參《利未記》25)。

💡 倫理應用:
基督徒在社會中尋求關係的修復——貧者、弱勢、環境、族群——以公義與憐憫實現愛的關係。


四、十字架原則:權力的逆轉與僕人領導

📖 經文基礎:

「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 10:45

📜 神學意涵:

  • 約翰·霍華德·尤德在《耶穌的政治》中指出,十字架是上帝對權力的逆轉宣言——真正的王是受苦的僕人。
  • 公共倫理因此不是爭權,而是服事。

💡 倫理應用:
領袖、信徒、教會都要以「僕人之心」參與社會,而非用宗教話語爭奪權勢。


五、真理與愛心原則:以話語建造公共空間

📖 經文基礎:

「惟用愛心說誠實話,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弗 4:15
「總要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 3:15

📜 神學意涵:

  • 在多元社會中,信仰不應以敵對方式發聲,而是以真理中的愛參與公共對話。
  • 查爾斯·泰勒強調,在世俗社會中,信徒需以「可理解的方式」呈現信仰。

💡 倫理應用:
避免仇恨言論與道德高地;以敬虔與謙卑的語氣為信仰作見證。


六、盼望與耐心原則:拒絕政治救世主

📖 經文基礎:

「我們卻是天上的國民,並且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穌基督從天上降臨。」(腓 3:20

📜 神學意涵:

  • 奧古斯丁《上帝之城》指出:世上任何國度(包括民主)都不能成為天國的最終實現。
  • 公共倫理因此建立在「末世的盼望」中——以耐心期待基督再臨的公義。

💡 倫理應用:
信徒不絕望於政治,也不寄望於政治救主;以信心行善,耐心見證真理。


七、群體見證原則:教會是公共倫理的實驗場

📖 經文基礎:

「你們是世上的光……是山上的城。」(太 5:14
「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用人。」(太 20:26

📜 神學意涵:

  • 教會是上帝國的前哨基地,是公共倫理的可見見證。
  • ·威瑟林頓(Ben Witherington III)指出,聖經的神學核心是群體性的見證與實踐。

💡 倫理應用:
教會以內的公義、合一、包容、慈愛,就是對外社會最有說服力的倫理見證。


🔹 總結:公共倫理的聖經方向 🔹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 12:2

原則

對應美德

公共見證的方向

上帝主權

敬畏

把政治放在上帝的秩序中

受造尊嚴

尊重

為人權與弱勢發聲

盟約公義

憐憫

修復破碎的社會關係

十字架

服事

以謙卑取代權力

真理與愛心

溫柔

在公共空間說真話

盼望

忍耐

抵抗虛假救主

群體見證

合一

教會成為社會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