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5日 星期二

十六世紀各宗派之狀況

    我們在第一章看到了古代教會的活潑信仰和生命所產生的信經。中世紀教會忙於鞏固教會地位,注重修道生活,推廣傳教事業,伸展教皇權威,激勵十字軍征,提倡神秘主義,鑽研經院哲學,並處理政教關係,而在信條一方面則墨守成規,無可敘述。路德發動改教,教會的信仰和生活又如古代教會一般呈現活潑新鮮的氣象,因此信條又隨之產生了。

     羅馬教會在中世紀的腐化和專橫早為歐洲各邦國有識人士所不滿,所以路德為反對售賣贖罪票,於一五一七年諸聖日在威登堡(Wittenberg)張貼九十五條,有如登高一呼,萬山響應,改教運動便一發而不可遏。它的影響所及之處,如日耳曼,瑞士,法蘭西,尼得蘭,英格蘭,蘇格蘭,各產生了信條。可以說十六世紀是復原教信條的黃金時代。此類信條的思想和公佈,雖不免受各國有功於改教運動政府的影響——在日耳曼和英格蘭為最大,在共和國的瑞士和由諾克斯施行神治國的蘇格蘭為較小——但就基本的信仰而言,這類信條是從改教家深刻的屬靈經驗和生活中產生出來的。它們所著重的教義,不是古代教會關於三位一體,以及基督或聖靈之位格和工作的教義,而是關於恩典的工具:聖經、聖禮、教會、教職、個人的救贖,和基督以外有無中保等教義。

  它們將條頓民族的精神和其在神學上的進展,以及對聖經(尤其是對保羅的書信如羅馬人書,加拉太人書)更深刻的瞭解,都表現出來了。它們回到基督教的源頭——新約。可以說,它們發動了人類心靈從中世紀的教皇制度,教士階級,和律法主義的大解放運動,開創了人類皆平等的新時代。因為它們發揚光大了聖經中基督教的真理,即在上帝和人中間只有一個中保,就是耶穌基督,凡靠上帝在耶穌基督裡之恩典的人,都能直接來到上帝面前,因信稱義。它們以基督所啟示上帝的話,作為信仰,生活,和真理的基礎和試金石,去代替並攻擊人的話,又以上帝的至上權威去代替並攻擊教會的、教皇的、或任何時候人的至上權威。

     現在將復原教與天主教的信條對照如下:

 一,復原教的信條贊同古代大公教會的信經,在一般的神學和基督論上與天主教(和希臘教)相同。

 二,復原教的信條在論人的教義上帶著奧古斯丁的神學思想,著重罪惡與恩典,預定論,和恆忍的教義。天主教當中世紀時期,逐漸墜落到伯拉糾主義及半伯拉糾主義,因而著重人的善良和功德。

 三,復原教信條的特色是在著重救世論,主觀的基督教,或個人得救的問題。

       由此便產生了復原教與天主教對立的教義!即聖經為信仰與生活惟一的最高權威,對教會遺傳與聖經(包括若干旁經)有同樣的權威;純由上帝的恩典並因信基督而稱義,對同時要靠功德得救;信徒個人是屬靈的祭司,能與主直接相交,並且在上帝和人中間只有一位中保耶穌基督,對祭司階級、教皇制度、神像、聖徒崇拜、彌撒獻祭、變質說、煉獄、和贖罪票等等不合聖經的教義。

        改教期中復原教的信條約可依其三大宗,即信義宗、改革宗、和安立甘宗而分。信義宗的信條起自一五二九年迄於一五七七年,儘是在日耳曼境內產生的。改革宗的信條是在慈運理和加爾文影響所及之地,如日耳曼、瑞士、法蘭西、荷蘭、匈牙利、波蘭、英格蘭、蘇格蘭產生的。安立甘宗的信條,顧名思議,產生於英格蘭。

      信義宗和改革宗的信條,對基督論、人論、救恩論,和末世論大體站在一條戰線上,反對天主教。但兩宗之間也有不同之點,略述如下。

     兩宗最大的不同點在預定論和聖餐論。改革宗加爾文 派嚴格主張預定論,信義宗則較鬆懈。關於聖餐,信義宗主張合質論(Consubstantiation),而改革宗主張表號或臨在說。     信義宗的信條從罪人的需要和惟獨因信稱義的個人經驗出發,認為在這「關係教會存亡的信條,」——因信稱義——上,人才能獲得良心的慰藉和平安,以及聖潔生活最強有力的激勵。改革宗(尤其加爾文派)從上帝的絕對主權和聖道的至上權威出發,企圖在這基礎上重建整個教會。

  信義宗從人類學到神學;改革宗由神學而及人類學。信義宗以改教運動的主觀原則為首,客觀原則為副;改革宗則恰相反。不過二者都主張改教運動的主觀原則和客觀原則是不可分離的。信義宗最主要的信條為奧斯堡信條。它雖然自始至終以聖經為本,卻未如此說明。直到該宗的協和信條方如此明說了。改革宗的信條特列一條,以論聖經為信仰和生活的唯一準則,並將之列於首位,有時且舉正典之名。

  信義宗有一種理想的,沉思的精神和傾向,企圖將教會與國家,神學與哲學,崇拜與藝術互相調和。改革宗有一種實在的,實用的精神和傾向,將上帝的話與人的遺傳,教會與世界,受餐教友的教會與聽道會眾,重生者與未重生者,屬上帝的與屬人的嚴格分清。

  信義宗保存中世紀教會凡不為聖經所禁止的。改革宗則廢除凡聖經所未曾吩咐的。信義宗集中攻擊天主教的猶太教化或法利賽主義;改革宗集中攻擊天主教的異教化。

     路德和墨蘭頓 致力於廓清教義,他們所建立的教會由諸侯、神學家,和牧師治理,平信徒幾乎袖手旁觀。加爾文和諾克斯不僅改革教義,也改革教會的行政、紀律、和崇拜,而求建立由信徒參加服務的、純潔的、自由的教會。 

     路德及其從者不干預政治,而將主教之權交付於同情改教運動的諸侯。加爾文和諾克斯力持基督是惟一的元首,而圖使屬世國家變為神治國家。 

     信義宗的美與力在乎深遠的神學,豐富的頌詩,單純、天真、交託的虔誠,因而產生了虔敬主義、莫拉維派、煩瑣的正統,以及神學各科的研討和系統,但也產生了反律法主義以及各種的神秘主義,唯理主義或極端批評主義。改革宗產生了清淨主義、公理主義、循道主義、福音主義(在英國國家教會內),最大的聖經公會、聖教書局、或傳教差會,建立了大部分的禮拜堂和慈善機關,但派別分歧,幾無止境。

     信義宗和改革宗可說是改教運動的雙生子,是彼此大同小異的。

     安立甘宗(傳到中國又稱聖公宗)乃是介於天主教和復原教中間的教會。在宗教改革時期它有時被列入改革宗,但嚴格說來,它是復原教中的第三宗。它成為英國的國教,在復原教國家教會中是最有勢力,最為保守的教會。它推翻了教皇制度,而將教會最高權歸於國王。它保存了中世紀的教士階級,和崇拜禮式。但在教義方面它首先傾向於路德的見解,惟自女王以利沙伯秉政以後,則傾向於溫和的加爾文派,甚至有一時贊同極端加爾文派的多特熱赫特會議(Synod of Dort)所訂的信條。

     安立甘宗既是天主教和復原教中間的一種妥協教會,所以除從其中逐漸分出了若干會如公理會和循道會以外,又在其中逐漸形成了三派:一是高派,近乎天主教,以使徒統緒與得救有密切關係;二是低派,近乎清淨教徒,與高派意見相左;三是廣派,產生於百多年前,介乎高派與低派之間,多接近其他宗派。此三派其所以能團結於一個教會,固然是由於共守每十年一次蘭白特會議(Lambeth Conference)的決議,並共以坎特布里大主教為最高領袖,更是由於同奉一個信條,即屬福音派和溫和加爾文派的三十九條(The Thirty-nine Articles),並且同用一禮儀,即近乎天主教,但澄清了迷信成分的公禱書(Book of Common Prayer)。 

     當改教時期,還有一派起來反對羅馬天主教,主張改革教會的,叫重洗派。但他們不屬復原教以上所舉三宗的任何一宗,而是復原教中的激烈派,因為他們否認嬰兒洗禮,堅持凡在嬰兒時已受洗的成人親自發生信仰時必須重洗,故因以得名。他們又反對灑水洗禮,及其他樣式的洗禮,而認為惟有全身浸入水中方為有效。他們此外還有一些信仰頗為獨特,非但與羅馬天主教,而且與復原教各宗相衝突,所以當改教時期受兩方面的攻擊和逼迫。當時由該派所組成最著名的教會為門諾教會(Memonite Church),而後者又是以後貴格會(Quakers)和英美浸禮會或浸信會(Baptists)的先驅。 

     天主教為求對抗並消滅改教運動,乃有反改教運動興起。這運動是由西班牙人羅約拉(Loyola)及其所創耶穌會所領導。結果有天特會議(Council of Trent)的召集,於 一五四五年十二月十三日 在天特開幕,於一五六三年在同地閉幕,但在一五四七年至一五五一年一段期間開會地點移到布羅格那(Bologna),而且一五五二年至一五六二年沒有集會。此會議產生了天特教條和教令,批准天主教的教義,反對改教家,並將復原教的主要教義,即將那以聖經為信仰和生活的唯一至高權威,人惟獨因信稱義,以及反變體說,贖罪票,和煉獄等教義,都判定為非法。一五六四年庇烏第四(Pius IV)也頒佈了他的信條(Professio fidei Tridentinae)作為教士、修道、教授、和信徒宣誓效忠之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