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神學中的政治與治理」是非常重要且具挑戰性的議題。它關乎:
基督信仰如何面對國家政權、政治制度、政策立法,以及基督徒在這當中的角色與責任。
這一面向不只涉及教會與國家的關係,更關注信仰群體在社會治理中的見證與參與。
一、公共神學中的政治理解
1. 政治不只是權力,更是「公共善」的追求
公共神學認為,政治的核心應是推動公共正義、公益、公平與人類尊嚴,而非單單政權的維繫。
2. 教會不屬於世界,卻在世界中作見證
根據耶穌的教導(如約翰福音 17章),信徒「不屬世界」,卻被差遣「在世界中」,要作光作鹽,成為上帝公義國度的見證人。
二、聖經中關於政治與治理的視角
1. 舊約中的治理觀
- 出埃及記與摩西律法:強調上帝是至高的治理者,而治理的目的在於保障群體的公義與秩序(如申命記 16:18-20:「你要設立審判官…追求公義」)。
- 士師時期與王權的建立(撒上 8章):百姓求王,撒母耳警告王會帶來壓迫,顯示上帝對人間政權的批判性理解。
2. 耶穌的政治行動
- 耶穌拒絕作地上的王(約
6:15),但他的國度宣告卻是對羅馬帝國的挑戰(「上帝的國近了」)。
- 祂公開指責宗教與政治權力結盟的腐敗(如潔淨聖殿,太 21:12-13)。
3. 新約教會與政權的關係
- 羅馬書 13:1-7:保羅教導信徒要順服掌權者,因為權柄來自上帝。但這段經文常需與啟示錄中對「野獸政權」的描繪互補性地理解。
- 使徒行傳 5:29:「順從上帝,不順從人,是應當的」——當政權與上帝的旨意衝突時,基督徒有道德責任拒絕妥協。
三、公共神學對政治的幾項主張
主張 |
解釋 |
政治是信仰的公共場域 |
政治不是「世俗的」而與信仰無關,而是信徒活出公義與憐憫的重要場域。 |
基督徒有公共責任 |
包括投票、參與公共討論、推動政策倡議、甚至參選公共職位。 |
教會要保持「先知性距離」 |
不應被政黨或政府利用,而應保持獨立,成為批判與建造性的聲音。 |
政治不能成為信仰的替代品 |
基督徒不應將政黨意識形態等同於上帝的國,也不應將政治偶像化。 |
四、當代應用與實踐面
1. 投票與民主參與
- 信徒應基於信仰價值(如公義、人權、弱勢保護)來評估候選人與政見,而非單靠族群、黨派或利益。
2. 參與政策倡議
- 如倡導人道移民政策、公平稅制、反對不義法律(例如壓迫特定族群、限制宗教自由的政策)。
3. 牧者與教會如何發聲?
- 公共神學鼓勵教會在社會不義時「發出先知性的聲音」,而不是只關注內部牧養或避免「政治正確」的爭議。
4. 信徒作為公職人員或立法者
- 將信仰轉化為政策智慧,在政府、議會、教育體系中實踐愛與公義。
五、歷史與現代例子
時代 / 地區 |
見證人或事件 |
意義 |
德國納粹時期 |
迪特里希‧朋霍費爾(Bonhoeffer) |
抵抗暴政、發出先知性聲音、為信仰受難。 |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 |
馬丁路德·金博士(MLK Jr.) |
融合信仰與非暴力抗爭,爭取族群正義與自由。 |
南非種族隔離後的和解進程 |
戴斯蒙‧圖圖主教 |
推動真相與和解委員會,展現教會在社會轉化中的角色。 |
台灣白色恐怖與民主運動 |
有基督徒牧者和學生領袖參與改革運動 |
反映信仰與自由民主的連結。 |
六、神學思考與反思問題
- 耶穌的「上帝國」信息如何挑戰當代的政治制度?
- 今天的教會是否仍有勇氣發出「先知性的政治批判」?
- 基督徒如何在多元社會中不被政黨綁架,卻仍能有信仰立場?
- 你是否願意在公共領域為信仰價值而站立?
七、推薦經文默想
經文 |
主題 |
馬太福音 5:13-16 |
光與鹽的見證,影響世界 |
彌迦書 6:8 |
行公義、好憐憫、與上帝同行 |
羅馬書 13:1-7 |
掌權者與順服 |
啟示錄 13章 |
政權成為「野獸」的警告 |
馬太福音 22:21 |
「該撒的物當歸給該撒,上帝的物當歸給上帝」——辨別忠誠的智慧 |
小結:基督徒的公共政治呼召
不是擁護權力,而是活出福音價值,為公義、和平、真理發聲。
公共神學呼籲我們不只是「避談政治」,而是要成為在政治與治理中充滿恩典與真理的見證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