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的「實在論」(Realism)在哲學史上是一個跨領域、跨時代的概念,不同時期、不同領域有不同的意涵,但核心精神都是肯定某種存在或真理是客觀的、獨立於人的主觀意識。
我幫你整理成四大類別,方便放在神學與哲學對話的脈絡中。
1️. 形上學(Metaphysical Realism)
核心觀點:世界上的事物、結構和性質是客觀存在的,不依賴人類的思維或語言。
- 柏拉圖式實在論(Platonic Realism)
- 共相(Universals)是真實存在的,並存在於一個超感官的理念界(Forms)。
- 例如「正義」不是人類發明的概念,而是理念界中獨立存在的實體。
- 亞里士多德式實在論(Aristotelian Realism)
- 共相存在於個別事物中,而非脫離世界的理念界。
- 例如「紅色」這個性質存在於紅色蘋果之中。
- 神學實在論(Theological Realism)
- 上帝、靈界、道德律等是客觀存在的,不以人的信念為轉移。
- 中世紀經院哲學(如托馬斯·阿奎那)將之結合亞里士多德的形上學。
2️. 認識論(Epistemological Realism)
核心觀點:我們的知識與認知能夠直接或間接對應真實世界的狀態。
- 直接實在論(Direct Realism)
- 我們直接感知世界,如同它真實存在的樣子(感知即接觸實在)。
- 間接實在論(Indirect / Representational Realism)
- 我們是透過心靈中的表象(representations)間接認識外界。
- 科學實在論(Scientific Realism)
- 科學理論中的實體(如電子、重力波)是真實存在的,即使不可直接觀察。
3️. 道德與價值實在論(Moral / Value Realism)
核心觀點:道德真理或價值判斷是客觀的,獨立於個人或文化的觀點。
- 道德實在論(Moral Realism)
- 「謀殺無辜是錯的」是真命題,不因文化不同而改變。
- 神命論式實在論(Divine Command Realism)
- 道德律存在於上帝的本性與命令中(如加爾文、阿奎那的觀點)。
4️. 宗教哲學中的實在論與反實在論
核心爭點:宗教信仰對象(上帝、救恩、來世等)是否作為客觀實在存在。
- 宗教實在論(Religious Realism)
- 宗教陳述(如「上帝存在」)有真值,並指涉客觀的存在。
- 宗教反實在論(Religious Anti-Realism)
- 宗教語言更多是表達態度、價值或群體身份,而非指涉客觀存在(如維特根斯坦語言遊戲派)。
💡 總結圖(簡化版)
實在論
├─ 形上學:理念界/本體論真實性(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神學)
├─ 認識論:我們能認識真實世界(直接/間接/科學)
├─ 道德與價值:客觀道德與價值存在
└─ 宗教哲學:信仰對象是客觀存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