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7日 星期三

稱義(5)

  曾有良好的更正教徒主張這信不在稱義之先,這是稱義的後果。我們不是為了稱義而信,但相信是因為我們已經被稱義了。所指的信就是這相信已被稱義的信。聖經的見解顯然並不支持與稱義有關的信。當然,有一種信是稱義之後才有,這是真的。人不可能相信已被稱義了,除非他首先經歷稱義。但有充分理由可堅持這種信的反射作用或次作用並不是現今討論的得稱為義的信。叫人稱義的信乃是對耶穌基督最初而基本的信的行動,我們藉這信並在有效的呼召中與基督聯合,有分披帶他的義,好叫我們被上帝接納和稱義。


  我們有幾個理由贊同上述聖經教訓的見解。僅述其二:


  (1)按照聖經強調的教訓,若主張任何別的解釋便顯得甚不自然和牽強。聖經在這些情況申論到稱義,不是指人對稱義的知覺或確據,乃是指那使我們實在稱義的神聖行動。稱義不是知覺的反映,乃是宣告無罪和蒙受接納的神聖行事,稱為「因信而得」的正是這一點。


  (2)保羅書信有一段經文具頗啟發性和解說,即加拉太書2:16節:「既知道人稱義,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穌基督,連我們也信了基督耶穌,使我們因信基督稱義,不因行律法稱義;因為凡有血氣的,沒有一人因行律法稱義」。保羅在這裡說:我們信了耶穌基督,為叫我們可以因信基督稱義。簡言之,「信基督」是為要稱義,信因此是在稱義之先(比較:羅4:23、24)。


  我們可以下一結論,即聖經的教訓是:上帝稱義的行動是外加於信心的行動;上帝在人相信耶穌的時刻稱人為義。然而須緊記一點,信是發自人的行動運作,不是上帝相信耶穌基督,乃是被稱為義的罪人,因此信對稱義是不可或缺的媒介。我們因信稱義,信是稱義前預先非有不可的。只有信與稱義有關連。為何會這樣?


  因為神聖的安排本是如此,我們只需知道這點就夠了。往往在有關上帝計劃的啟示中,這點是惟一能說,且是惟一需要說的。然而就這主題所及,我們實在有理由作更詳盡解釋。有明顯的理由證明為何稱義是藉著信,且單單藉著信。首先,「稱義是藉著信」完全符合「稱義是藉著恩典」的事實。「所以人得為後嗣是本乎信;因此就屬乎恩」。(羅 4:16)

信與恩典是完全互相補親的。其次,信亦完全符合「稱義的根基是基督的義」的事實。信的特性是接受和依附另一物,在此就 是指基督和他的義。沒有別的恩典像這恩典如此具備獨特明顯的性質,姑勿論這些恩典對整個救恩何等重要。我們因此是藉著信稱義。第三:「稱義是藉著信、且單單藉著信」充分證明了恩典的福音的自由和豐富。無論在任何程度或範圍而言,人如果是藉行為稱義,那末就再沒有福音可言了!因為受咒詛、有罪墮落的罪人還能獻什麼義行給上帝?

「我們是因信稱義」宣揚了恩典的福音的重大教義,說明我們不是靠律法之行為稱義。信心與行為是相對的,二者不可有任何混雜(比較:加 5:4)。「我們是因信稱義」在被定罪的罪人的心裡生出希望。他知道他沒有可獻給上帝的,這真理真確告訴他不需要獻什麼!

的確,任何假設要奉獻的思想在上帝而言都是可咒詛的。我們是因信稱義的,我們因此只需把自己,包括自己的一切幽暗絕望交託給救主,他的義是無玷污、不能玷污的。「人惟獨因信稱義」是福音的核心信息。這教義使跛子跳如鹿、使啞巴之舌歌唱!稱義是指「恩典藉著義作王,叫人得永生」。稱義單是為相信的人而設立,也即只藉信心稱義的信徒。這就是上帝的義本乎信,以致於信(羅1:17,比較3:22)。


  有一古舊過時的抗議之說,謂這教義導致放縱和鬆懈的後果。只有不認識福音的能力的人,才會支持這誤解。稱義是單獨藉著信,不是藉一種單獨的信。稱義不是救贖恩典之福音所包含的一切內容。基督是一位全備的救主,相信的罪人在基督裡擁有的不只是稱義。信不是信靠與基督以得救恩者內心惟一的反應。不錯,惟獨信帶來稱義,但一個稱義者若只擁有信,就是怪的,不可能存在於恩典的國度裡。信的行事藉著愛得以實行出來(比較加5:6),又信心沒有行為是死的(比較雅 2:17-20)。活的信心使人稱義;活的信心使人在基督的死及其復活的大能上與他聯合。沒有人能為脫離罪咎而信靠基督,除非他亦為脫離罪的權勢而信託基督。「這樣,怎麼說呢?我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嗎?斷乎不可!我們在罪上死了的人,豈可仍在罪中活著呢?」(羅6:1、2)

 

 

稱義(4)

 

創世記15:6節論到亞伯拉罕相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新約屢次引用這經文(羅4:3,9:22;加3;6;雅2:23)。經文表面似乎是說:亞伯拉罕的信是上帝稱他為義的根基,信本身蒙上帝接納,滿足了一個完全而沒有瑕疵的稱義的條件。若果亞伯拉罕是這樣稱義,那麼所有信徒的稱義,都是基於信 和因著信(on the ground of faith and because of laith)。

在此,我們要注意一要點,就是聖經從不引用上述詞句。聖經常提及我們是因(by)信稱義、藉(through)信稱義、或由(upon)信稱義,卻從不說我們是依照(on account of)信稱義,或因為有(because of)信稱義。然而,就算稱義是基於信,最正確表達如此思想的話應是「我們是依照信稱義」。

聖經,特以使徒保羅為甚,避免不用這等詞句,這本身已足以叫人 慎思明辯,切忌思想或談論如此稱義的見解。但是,還有無數其他解釋,表明信本身不是義,正如稱義的「義」不是靠功勞而得或由我們作成的。有幾個討論可以引述為證:


  (1)一個靠人作成的義,縱然是完全並免除一切未來的罪,卻仍未達到那完全而不可替代的稱義的要求,那就是聖經所傳揚的稱義。人為的義不能根除過去的罪、不義、並過去之罪所殘附人身的咒詛。但稱義卻包括免除所有的罪和咒詛。因此,稱義的義必須要免除過去的罪並為將來的罪作準備。人為的義不能達到這要求。我們亦要緊記:人經重生和成聖而有的人為的義在今生總不會是完全的,因而無法符合於所需要的免罪的義。惟有一個完全的義才能成為圓滿、無瑕疵而不可改變的稱義的根基。再者,稱義授權與人,並確保人得永生(羅5:17、18、21)。人為的義只裝備人去享受永生,其本身卻不能成為如此賞賜的根基。


  (2)稱義不是靠我們行善而有的義;稱義不是靠行為(羅3:20,4:2,10:3、4;加2:16,3:11,5:4;腓3:9)。聖經如此強調這一點,只有屬靈的瞎眼、最誇張的曲解才會在任何形式程度上容納提倡「靠行為稱義」之說。羅馬天主教的教義有如此歪曲之說的標誌特色。


  (3)我們是靠恩典稱義。稱義不是我們的好處或功勞的酬報,乃是出於上帝白白和非人配得的恩典(羅3:24,5:15-21)。


  由此可見,若要確定那完全無瑕疵的稱義中的義,即上帝賜予不虔敬者的,我們是不能從人本有的一切著手,或從上帝在我們身內的一切工作著手,或從我們的功勞著手。我們必須轉而注意一些性質與方向截然不同的因素上去。聖經所指示的方向是什麼?


  (1)我們是在基督裡稱義(徒13:39;羅8:1;林前6:11;加2:17)。經文從起始的勸告是:我們是藉著與基督聯合,並藉這聯合的特殊關係得著稱義。


  (2)我們稱義是藉著基督犧牲和救贖的工作(羅3:24;5:9;8:33、34)。我們是靠耶穌的血稱義。這真理的特殊重要性,是把稱義的解釋集中於基督一次完成的救贖功勞。稱義因此是客觀的,不是上帝的恩典在我們的心思、意念和生活上的工作。


  (3)我們稱義是藉著上帝的義(羅1:17,3:21、22,10:3;腓3:9)。換言之,我們得稱義的義是一種上帝的義。經文無比有力地表明這義不是我們的義。我們本有的義或功勞,縱然全是來自上帝恩和具完全的性質,卻不是上帝的義。這到底只是人的義。然而聖經絕對的主張是:「稱義是上帝的公義從『本於信、 以致於信』地彰顯,因此這義不但與人的不義對立,更與人的義對立。這義就是具神聖的性質的義。固然,這不是指公義或公平的神聖屬性,但雖如此,這卻仍是一種含有神聖屬性的義,因而這是擁有神聖本質的義。


  (4)稱義的義是指基督的義和順從(羅5:17、18、19)。在此是一最終的解釋,肯定上文所有的解釋,並陳列其理。這說明我們為何要離開自我、專注基督並他完成之工的至終理由。這就是稱義中的義是指上帝的義的理由。這義是基督藉人性去成就的,也即他順服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如此,這義是神人合一者的義,這解決了我們有罪和被咒詛的處境,又配合一個完全、不可更變的稱義的一切要求;這之所以配合這些要求,是因為這具備神聖之本質和特性,且是不玷污、不可侵犯的。恩典藉著義掌權,使人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以進入永生(羅 5:21)。「知道向你歡呼的,那民是有福的。耶和華啊,他們在你臉上的光裡行走。他們因你的名終日歡樂,因你的公義得以高舉」。(詩89:15、16)


  稱義是上帝白白的恩典的行動。這是一個上帝的行動,也是上帝單獨的行動。上帝的義是這稱義中的義的根據或基礎。似乎這樣豐重神聖行動的稱義,使得說「稱義是借 藉我們而發動或生效的」。這見解不但不正確,且屬互相矛盾。但聖經卻頗清楚地說明:接受稱義者的行動對上帝稱義恩典的行事是有其重要性的。接受稱義者的行動就是信,惟獨信是與這稱義有關。我們稱義是本於(by)信,或藉著(through)、或以致於(upon)信(比較:羅1;17,3:22、25、 26、27、28、30,4:3、5、16、24,5:1;加2:16,3:8、9,5:4、5;腓3:9)。

 

稱義(3)

   然而,現今討論的是關乎上帝對不敬虔者的稱義。不是稱義人為義,乃是稱惡人為義;故此也即稱上帝所定罪和咒詛的人為義。怎可有這稱義?乃因上帝的審判常是按 著真理,不但是其中一種公平的審判,更是完全公平的審判。那末上帝又怎能稱那些全然不義者為義?「全然不義」是不能更易的。


  這裡有一件完全獨特的事。上帝稱不虔敬者為義是無可推諉的(羅4:5,比較羅3:19-24)。人若作這事,在上帝的眼中卻是可憎惡的。人必須定惡人有罪,只許稱義人為義。上帝稱惡人為義,他所作的,無人能作,然而上帝並非不義。他稱不虔敬者為義,是為了顯明他的義(羅 3:26)。那末當上帝稱罪人為義時,是什麼使上帝仍是義的?


  在這裡,僅「宣告為義」的思想不足以表明上帝稱不虔敬者為義的豐富內涵;有不少意義是英語的「宣告為義」(declare to be righteous)所未能表達的。上帝稱罪人為義一事包含一個全新的因素,乃是任何其他「稱義」的例子所沒有的。這全新的因素來自上帝稱罪人為義所涉及的完全不同的局面,並上帝的恩典與公正為解決這局面而有的奇特安排。上帝作沒有人能作的事,而上帝在此作的也是在別處未曾作過的。究竟這獨特無比的要素是什麼?


  上帝稱罪人為義的行動並無違背一規則,即「宣言是肯定所宣告的事實」。上帝的審判在此是按照真理,正如別處一樣。上帝的作為的獨特在於一點,就是他使所宣告的狀態或關係成為義的狀態或關係。我們必須緊記稱義通常指司法上或法庭式的意義;故此,上帝在「稱義」所作的,就是設立一個新而義的合法關係、並宣告這新關係的存在。上帝使不虔敬者成為義,因而可以宣稱他們是義的。稱罪人為義的行動包括一個設立的行動和一個宣告的行動。我們可用另一說法:上帝宣稱不虔敬者為義的 行動是設立性的。在此包含著稱義的不可比凝的特色。


  「稱義是設立性的」,這結論不是單從解釋有關上帝的真理和公平而得,它更是聖經本身明文的教訓。保羅為要解明稱義的主題說道:「因一人的悖逆,眾人成為罪人,照樣,因一人的順從,眾人也成為義了」。(羅 5:19)

        保羅在同一章內所用的其他平衡的表達語也是此意。在羅馬書5:17節中,他提及那些接受「洪恩又蒙所賜之義的」,又在18節提及眾人經審判被稱義得生命,是「因一次的義行」。這裡清晰顯示保羅看那使人得永生的稱義是包括我們成為義,我們接受義如同一份白白禮物;這義不是別的義,乃是耶穌基督一人的義,也即他因順從而有的義。因此,恩典藉著義作王,叫人因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永生(羅 5:21)。

        這真理有一種解釋:即基督的義歸算給我們。稱義故此是一個設立性的行動,上帝把基督的義歸算為我們的義;我們藉此在上帝前蒙接納為義,當我們思想到一個上帝如此施恩的行動時,就找到「上帝怎能稱不虔敬者為義?」的答案。

        基督的義就是他完全順服的義,即沒有玷污、不能被玷汙的義。這義不但保證不敬虔者的稱義,更引發和約束這稱義。上帝必須悅納那些被授以他兒子的義的人。上帝從天上對所有不虔不義的人發出震怒,同時他也從天上把美善的喜悅啟示與其寵愛之獨生子。稱義的人可以用先知的話歡騰說:「人論我說:公義、能力,惟獨在乎耶和華……以色列的後裔,都必因耶和華得稱為義,並要誇耀」。(賽45:24、25)

      「我因耶和華 大大歡喜,我的心靠上帝快樂,因他以拯救為衣給我穿上,叫公義為袍給我披上,好像新郎戴上華冠,又像新婦佩帶妝飾」。(賽 61:10)

        「凡為攻擊你造成的器械,必不利用,凡在審判時與起用舌攻擊你的,你必定他為有罪,這是耶和華僕人的產業,是他們從我所得的義,這是耶和華說的」。(賽 54:17)

       使徒保羅的斷言變得更富意義:「誰能控告上帝所揀選的人呢?有上帝稱他們為義了!」(羅 8:33)


  稱義同時是上帝白白恩典的宣告行動和設立行動。設立行動為要肯定真正的宣告行動。上帝必須設立一個新的關係和宣告它的存在。設立行動包括把基督的順從與公 義歸算給我們。基督的順從必須被認定為稱義的根基。上帝不單只考慮這順從的義,在他稱不虔敬者為義時,更把這義看作我們的義。

 

2022年4月26日 星期二

稱義之性質

 

“稱義”是一個法律上的名詞,是宣告或判決的行動。猶如世上的法官,在查驗証據後,據此宣告被告為有罪或清白,上帝在神驗証據後,宣佈信徒為無罪,在法律的地位上,稱他為清白(詩卅二︰1~2;羅三︰21~24;加二︰16)。

宣告乃是一種法律上的行動,用意是確定人在上帝面前的地位,上帝宣稱他為無罪,由此改變了他的地位。他不再以他為罪人,反倒接納他為義人(林後一︰19)。這宣告的行動顯然並不改變罪人實際上的道德行為,因此與重生或成聖不同。

稱義的另一特徵是,上帝一次的宣告,對罪人一生有效,上帝不再重覆宣稱某人為義,因為他在上帝面前的地位,不會再有改變(羅八︰33~34)。

上帝既是公義的上帝,絕不以有罪者為無罪(申五︰11),而他曾垂察全地,沒有找到一個義人(詩十四︰2~3),那末他如何可以不顧人的罪辜和罪責,宣佈他們為清白的義人呢?他在依據何種証據,作此判決的呢?創制律法的上帝豈能不顧律法的條例麼?公義的上帝豈會以不義為義麼?

聖經啟示說,上帝的語氣乃是耶穌基督的義行,藉此他將信基督的人算作義人,將基督的義披在他身上,算他為義(徒十八︰39)。

 

救贖的工作

 

    上帝的計劃包含創造與救贖,兩者互有關連,所以我們對上帝的認識也關涉這兩種知識。論到上帝計劃中的救贖工作,我們通常會將注意力放在基督和祂的工作上。誠然我們主要因基督的工作而獲得赦罪與稱義,但由於它是上帝計劃的一部分,而整個計劃也是有三一上帝的參與,所以當我們必須談論討論三一上帝如何在救贖中工作。

【父神的工作】

    三一上帝是主動開展與完成整個救贖的過程。父神在救贖中是全盤的策劃及領導者。如上所說,上帝的計劃在聖經中以「約」的形式出現,上帝的救贖工作也不例外。

    「約」是上帝與人關係的協定,藉上帝的應許和人的回應,以建立、保持、堅定雙方的關係,於是「約」成了維繫上帝與罪人之間關係的工具。「約」的本質在舊約、新約都是一樣的,是建立在一個應許的關係上─「我要作你們的上帝,你們要作我的子民」(利廿六12;參 耶廿四7;來八10;啟廿一7)。

    在這救恩之約下,父神因知道人在敗壞墮落的光境中是沒有主動回應上帝的能力,於祂主動設立條款,並主動與人立約(約十18,十二49,十四31)。此外,父神又藉著祂的愛子耶穌基督,使這「約」在基督裏得著完成,在上帝國度降臨時得以完全。父神也賜予信徒新生命,以致可以愛基督到底,直至末世時完成基督的拯救(來九28)。

【基督的工作】

        基督是救贖工作的執行者。在救贖之「約」裏,基督擔當中保的角色(來七22)。耶穌基督作為中保,是由於祂道成肉身(神人二性)的奧秘,在十字架的道路上,為被揀選的人代贖,滿足了前約的要求,使人能透過祂而得以與父神復和,這復和更是超越時空的限制。透過基督,人可以進入上帝的恩約中,再與上帝建立正常關係,正如人類被納入亞當裏面,被選的人亦同樣被納入父神的約裏(加三17)。

    亦由於基督作為救贖中約的先鋒,成為上帝寶座右邊的王(來二9)。因此,祂就能帶領被揀選者進入那「不能震動的國」(來十三14)。被選者既因信基督而得以稱義,在世上學習祂的榜樣,就與基督的工作和上帝國民的身份認同,(參羅八3-4;加二20;弗二4-7),最終得以在上帝國中與基督聯合。

【聖靈的工作】

        在上帝的恩約之中,聖靈是基督所立新約的「質」(弗一14),代替升天後的耶穌基督與被揀選的人同在(約十四16),並當中擔當稱義與成聖的工作。聖靈是保惠師(para,klhtoj,約十四16),使人認罪悔改、重生(約三3-6)。祂又是真理的聖靈,為基督的見證(約十五26),並幫助人持續過成聖的生活(羅八2-14),直到承受那將來的國。

    聖靈在耶穌的一生有大能的同在與行為,甚至道成肉身的過程,都是聖靈的作為(太一18-20;路一35)。同樣地,聖靈一直同在、引導這位救贖的成全者的工作,以完成彌賽亞的職份(路四11,十17-21),所以上帝國的建立,也是有賴於聖靈的同在加力。

 

稱義之結果

1)罪得赦免

    因信稱義的一個立即後果,就是罪的赦免。上帝不再記念我們的過犯,赦免我們一切的罪惡,無論是以往的,目前的和未來的。他免除我們的罪責,不再定我們的罪(詩卅二︰2;一O三︰12;賽一︰18;羅五︰9;八︰1,33~34)。

2)獲得永生

    永生之獲取,是稱義正面的結果。它與負面的赦罪可說是一種結果的兩面。信主的人,不至滅亡,反得永和。保羅論到這事的兩方面,說︰“罪的工價乃是死,惟有上帝的恩賜,在我們的主基督耶穌裡,乃是永生”(羅六︰23;參多三︰7)。

3)與上帝和好

    被稱義的罪人,重新與上帝和好。他們不複站在敵對的地位上,卻親切如(羅五︰1;林後五︰18~21;弗二︰16)。雅各在論到真實的信心時,引証兩段舊約經文,指出因信稱義的後果之一就是成為上帝的朋友(雅二︰23引創十五︰6及賽四十一︰8)。耶穌也稱他的門徒為朋友(約十五︰14~16,19)。

4)嗣子之分

    當上帝宣稱某人為義時,他同時接納他為嗣子,歡迎他進到上帝的家裡,隨天國的產業(約一︰12;來二︰10;十四︰3;徒廿六︰18;彼前一︰4)。信主的人有聖靈的心內作証,証明是上帝的兒女。他們不再存恐懼之心,如同奴僕恐懼主人的忿怒,倒以兒女的身分,呼上帝為父,坦然無懼地向他祈求(羅八︰14~17;加四︰4~7;太六︰9;參來四︰16)。

    上帝並叫我們與基督同作後嗣,同得榮耀,同審世界,同享天國的繼業(羅八︰17;林前六︰2;路廿二︰29~30)嗣子(領養的兒子)和聖子(獨生的兒子)的來源果然不同,本性品質也是不同,然而上帝卻接納我們如兒女,並作基督的弟兄(來二︰11;約廿︰17;約壹三︰1~2)。

 

 

聖經中的兩種悔改

 

【真實的悔改 - 合上帝心意且使生命改變】

在新約裡面的悔改有兩種;一種叫作是所謂世俗的憂愁,一種是合乎上帝心意的憂愁;一種悔改是表面的,一種是深層的導致生命改變的悔改。聖經給我們一個清楚的教導,一個人歸正必須要轉離罪轉向上帝,但什麼叫作合乎上帝心意的憂愁與真實的悔改?就是沒有後悔的的悔改,並使生命改變的悔改。

              使徒行傳十一章18節:「眾人聽見這話,就不言語了,只歸榮耀與上帝說:『這樣看來,上帝也賜恩給外邦人,叫他們悔改得生命了。』」

悔改帶出來的結果 是得生命,這是所謂真實合乎上帝心意的悔改。保羅在哥林多後書的第七章第十節經文裡面,談到兩種的後悔、悔改,「因為依著上帝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但世俗的憂愁是叫人死。」

這經文談到兩種的憂愁,一種是依著上帝的意思憂愁,一種是世俗的憂愁,請大家注意「上帝的意思的憂愁是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這種真實的悔改,如同保羅所說的「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這就是新約所說的真實的憂愁。另外一處經文提摩太後書二章25節:「用溫柔勸戒那抵擋的人;或者上帝給他們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這個悔改是來自於內心的悔改以明白真道,教導我們真實的悔改,合乎上帝心意的的悔改,因此保羅也談到這種悔改,是可以明白真道。

【不真實的悔改 - 是為世俗所憂愁表面的改變】

另外一種不真實、表面的悔改,新約提到這樣世俗的憂愁。在路加福音十八章18-23節:「有一個官問耶穌說:『良善的夫子,我該作什麼事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對他說:『你為什麼稱我是良善的?除了上帝一位之外,再沒有良善的,誡命你是曉得的:不可姦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作假見證;當孝敬父母。』那人說: 『這一切我從小都遵守了。』耶穌聽見了,就說:『你還缺少一件;要變賣你一切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他聽見這話,就甚憂愁,因為他很富足。耶穌看見他,就說: 『有錢財的人進上帝的國是何等的難哪!』」

              這個官因為錢財多,聽到耶穌的吩咐,他心中憂愁,他的憂愁悔改是表面的,不是真實的,不是帶出生命的那種更新的悔改,所以耶穌說:「有錢財的人進上帝的國是何等的難哪!」。

另外馬太福音二十七章三節,談到猶大的例子,是非常可悲的一個結局,馬太福音二十七章1-3節:「到了早晨,眾祭司長和民間的長老,大家商議要治死耶穌,就把祂捆綁,解去,交給巡撫彼拉多。這時候,賣耶穌的猶大看見耶穌已經定了罪,就後悔,把那三十塊錢拿回來給祭司長和長老,說:『我賣了無辜之人的血是有罪了!』他們說:『那與我們有什麼相干?你自己承當吧!』猶大就把那銀錢丟在殿裡,出去吊死了。」

              猶大的確知道他出賣耶穌是不對的,他覺得他有罪但他沒有悔改,請大家注意經文第三節:「這時候賣耶穌的猶大,看見耶穌已經定了罪,就後悔…」但是這個後悔沒有導出生命的改變,我們看到說他後悔怎麼呢?當他把這個錢還給祭司長,結果他吊死了。

如同保羅在哥林多後書第七章所提到的,真實的悔改應該導致於生命的改變,但是猶大的悔改是導致於死亡。猶大的例子不是真實的悔改,所以這樣悔改的結局,是導致於他的死亡。所以我們必須對悔改有一個全面性的認識,讓我們在教導時,不只是談到外在的悔改,是深層生命的改變。

 

信心與功德

 

在台灣教會的經驗裡面,我們必須要搞清楚信心不能成為一種功德,也不能把信心加上功德的意義,這樣會把信心的意思完全改變了。特別在台灣的環境,很多時候我們受到民間信仰的教導、佛教的教導,會覺得說我們需要做功德,會覺得信心好像是一個功德,要用這個信心來換取救恩。

我們的信心不能有絲毫功德的功能、地位的意義在裡面,我們不是用信心跟上帝做個交換。我們知道『信心』是支取『救恩』的媒介,它不是我們得救的基礎。我們不是因為用這個信心來換取救恩而得救的!

我們這時候來看羅馬書第四章三節,在保羅的教導裡面讓我們 看到,聖經上的救恩只有一個方式,就是『因信而稱義』!

經上說什麼呢?說:『亞伯拉罕信上帝,這就算為他的義。』

亞伯拉罕因他信上帝就被稱為義,亞伯拉罕是透過信心來支取『義』,他就被稱為義,不是說這個信心成為一個代替、一個更換使他被稱義,這個信心是他支取救恩的媒介。

              救恩的根基是上帝在基督耶穌裡面對我們白白的恩典,透過信心、藉著信心來支取救恩,因此被稱為義。不是信心救了我們,乃是基督救了我們,如果我們太強調信心救了我們,就會把信心付予功德的意義,好像是用信心來換取救恩。信心不是跟上帝做一個交換,也不是一種手段;救恩乃是基督救了我們,而信心只是支取的媒介。我們的救恩的基礎,是在基督耶穌裡面白白的恩典,所以是基督救了我們,不是信心救了我們。

 

稱義是上帝對罪人在法庭的宣告

 

              「稱義」不是一個過程,而是一個行動、一個事 件的宣告,乃是宣告我們不再是罪人是義人。這不是根據我們有好的行為、德行、成就與貢獻,是因基督耶穌的義的緣故,我們在祂面前,不再是罪人乃是義人。這樣的宣告是恩典的祝福,是我們不應當得,且白白得到的。聖經上相關的教導如下:

  歌羅西書1章22節:「如今祂藉著基督的肉身受死,叫你們與自己和好,都成了聖潔,沒有瑕疵,無可責備,把你們引到自己面前。」

保羅這裡講得非常清楚「我們成了聖潔,沒有瑕疵無可責備」,是因為基督耶穌的緣故,讓我們在祂兒子的義的緣故成了聖潔。

羅馬書的第八章第一節經文,是非常重要的教導。「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定罪了。」

因為在基督耶穌裡的緣故,我們不再被定罪。我們還在罪中的時候,應當承擔罪的懲罰,應當被定罪的。但因為基督耶穌的義,在我們身上的緣故,我們就不再被定罪,宣佈我們是義人而不是罪人。

加拉太書3章13-14節:「基督既為我們受了咒詛,就贖出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因為經上記著:『凡掛在木頭上都是被咒詛的。』這便叫亞伯拉罕的福,因基督耶穌可以臨到外邦人,使我們因信得著所應許的聖靈。」

我們在罪中當受咒詛,是與上帝隔離的可怒之子,但因為基督耶穌,使我們因信得著所應許的聖靈,我們不再是罪人乃是義人。上帝一次就宣佈我們,在祂面前不再是罪人乃是義人,所以稱義本身是一種地位上的宣告。

 

稱義的兩面──上帝的公義與憐憫

 

         稱義是基督的義歸在我們的身上,且有上帝的憐憫與公義。

我們看羅馬書的第十一章二十二節,保羅談上帝的憐憫與公義,與上帝的屬性。羅馬書十一章22節:「可見上帝的恩慈和嚴厲向那跌倒的人是嚴厲的,向你是有恩慈的,只要你長久在祂的恩慈裡;不然,你也要被砍下來。」

這裡上帝的恩慈、嚴厲,憐憫跟公義同時出現,我們不但領受上帝的憐憫,但也看到上帝的公義。

祂沒有說:「我忘記你的罪,就不重視你的罪。」

罪的本身還是需要處理、解決,但祂的兒子基督耶穌,為我們擔當、解決罪的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對罪的認識非常貧乏,對『稱義』的認識非常有問題;常常我們認為,一個人做錯事時,我們就讓它過去,不要在乎它;但事實上,罪的問題是必須要面對、解決的。上帝雖要解決罪的問題,但上帝祂還是展示祂的公義與憐憫。我們犯罪,應當是我們被釘在十字架上,但耶穌基督代替我們,釘在十字架上,擔當我們的罪。

 

 

成聖是上帝超自然的工作

成聖是上帝超自然的工作:超自然的工作,所以是上帝的工作。

帖撒羅尼迦前書五章23節:「願賜平安的上帝,親自使你們全然成聖,又願你們的靈與魂與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時候,完全無可指摘。」

保羅說:願賜平安的上帝,親自使你們全然成聖,是上帝親自使我們全然成聖,是上帝所做成的工作。

以弗所書五章25-27節:「你們作丈夫的,要愛你們的妻子,正如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要用水藉著道把教會洗淨,成為聖潔,可以獻給自己,作個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紋等類的病,乃是聖潔沒有瑕疵的。」

教會成為聖潔,是上帝與基督所做成的工作。

提多書二章14節:『祂為我們捨了自己,要贖我們脫離一切罪惡,又潔淨我們,特作自己的子民,熱心為善。」

保羅教導我們,祂為我們捨了自己,要贖我們脫離一切的罪惡,潔淨我們。經文一再在強調,成聖不是我們自己發動的,乃是上帝在我們身上所做成的工作,是上帝超自然的工作,不是我們自己可以發動的。

 

 

2022年4月25日 星期一

成聖是聖靈的工作

加拉太書五章16節:「我說,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慾了。」

加拉太書五章22-25節:「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凡屬基督耶穌的人,是已經把肉體連肉體的邪情私慾同釘在十字架上了。我們若是靠聖靈得生,就當靠聖靈行事。」

羅馬書的第八章,保羅談到聖靈在基督徒身上的工作,羅馬書八章4-5節:「使律法的義成就在我們這不隨從肉體、只隨從聖靈的人身上。因為,隨從肉體的人體貼肉體的事;隨從聖靈的人體貼聖靈的事。」

一個行在聖靈裡的人,他是體貼聖靈的事。

羅馬書八章9節:「如果上帝的靈住在你們心裡,你們就不屬肉體,乃屬聖靈了。人若沒有基督的靈,就不是屬基督的。」

如果上帝的靈住在我們心裡面,我們就不是屬肉體,我們是屬聖靈,我們是屬於祂,應當讓祂在我們身上工作。

羅馬書八章13節:「你們若順從肉體活著,必要死;若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惡行,必要活著。」

我們是靠著聖靈幫助,來治死身體的惡行,所以成聖是聖靈的工作。在中古時期,他們有一個非常完整的系統,治服身體的惡行,常常透過鞭打自己的身體,來治服身體的惡行。當碰到試探克服情慾的方式,就是把自己,泡在冰天雪地的冰水裡面,或是鞭打自己,克服身體的情慾跟惡行。但聖經上講得很清楚是靠著聖靈的力量,才可以治死身體的惡行,我們活著不是靠著我們這些的行為,是靠著聖靈來治死身體的惡行。

羅馬書八章14節:「因為凡被上帝的靈引導的,都是上帝的兒子。」

聖靈的工作,是引導我們。

羅馬書八章16節:「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證我們是上帝的兒女。」

聖靈在我們心中裡面作見證,我們是屬於祂的。

羅馬書八章26-27節:「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鑒察人心的,曉得聖靈的意思,因為聖靈照著上帝的旨意,替聖徒祈求。」

聖靈另外一個工作,就是聖靈代替聖徒來祈求,聖靈給我們許多的幫助跟祝福,所以成聖是聖靈所做成的工作。

 

 

成聖是積極的參與聖靈的工作

 

成聖是聖靈主動積極,參與在我們的生命的調整,使生命更新。

信徒在成聖過程中,應該積極的參與在過程中,他必須要積極的追求聖潔,越來越活出屬靈的果子,越來越有生命的見證。

腓立比書二章12-13節:「這樣看來,我親愛的弟兄,你們既是常順服的,不但我在你們那裡,就是我如今不在你們那裡,更是順服的,就當恐懼戰兢作成你們得救的工夫。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上帝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

腓立比書一章一節:「基督耶穌的僕人保羅和提摩太寫信給凡住腓立比、在基督耶穌裡的眾聖徒,和諸位監督,諸位執事。」

所以,成聖不是我們被動的等候,而是上帝的工作、聖靈的工作。且保羅也勸信徒要不斷在上帝裡面增長。

「作成你們得救的工夫」,在英文裡面是「work out your salvation」,這個得救的工夫,是基督徒的責任,我們這樣做的基礎在腓立比書二章13節:「因為你們立志行事都是帝在你們心裡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

是上帝在我們心裡面運行,為要成就祂的美意,英文的翻譯為「for it is God who works in you to will and to act according to his good purpose」,是上帝在我們心裡運行,我們才可以做成這得救的工夫。 

所以,成聖絕不是一個被動的事實,而是我們應當積極參與追求,使我們在成聖的道路上,越來越像主耶穌基督。

 

論耶路撒冷的長老會

********************************************

問:你怎麼推斷出在耶路撒冷城內有超過一個以上的教會呢?

答:(1)從加給教會龐大的悔改人數可以看出來。

[徒2:41,42-46]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

[徒4:4] 但聽道之人,有許多信的,男丁數目,約有五千。

[徒5:14] 信而歸主的人越發增添,連男帶女很多。

[徒6:1]  那時,門徒增多,有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

[徒21:20]他們聽見,就歸榮耀與上帝,對保羅說,兄台,你看猶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萬,並且都為律法熱心。

[徒9:31] 那時猶太、加利利、撒瑪利亞各處的教會都得平安、被建立。凡事敬畏主,蒙聖靈的安慰,人數就增多了。

[徒12:24] 上帝的道日見興旺,越發廣傳。(比較徒1:15)

(2)從教會中那些做工的眾使徒及教師可以看出來。(

(3)從那些信徒語言彼此不同的情況可以看出來,因這便要求有不同的聚集。

(4)從聖餐得以同時在不同家庭中施行這一事實可以看出來。

    [徒2:46] 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

********************************************

********************************************

問:怎麼可能看出這些不同的聚會是處於同一長老會治理之下呢?

答:(1)所有這些聚會被稱為同一個教會。

[徒8:1] 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

[徒2:47] 讚美上帝,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徒5:11] 全教會,和聽見這事的人,都甚懼怕。

(參見徒12章以及徒15:4)

(2)因為《聖經》中清楚地提到教會中的眾長老。

[徒11:30] 他們就這樣行,把捐項托巴拿巴和掃羅,送到眾長老那裏。

[徒 15:4,6,22] 到了耶路撒冷,教會和使徒並長老,都接待他們,他們就述說上帝同他們所行的一切事。……使徒和長老,聚會商議這事。……那時,使徒和長老並全教會,定意從他們中間揀選人,差他們和保羅,巴拿巴,同往安提阿去。所揀選的,就是稱呼巴撒巴的猶大,和西拉,這兩個人在弟兄中是作首領的。

[徒21:17] 到了耶路撒冷,弟兄們歡歡喜喜地接待我們。

[徒21:18] 第二天,保羅同我們去見雅各。長老們也都在那裏。

(3)因為有眾使徒在耶路撒冷教會中履行長老職責。

[徒10:44] 彼得還說這話的時候,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於是彼得說,這些人既受了聖靈,與我們一樣,誰能禁止用水給他們施洗呢。

[徒21:17,18]到了耶路撒冷,弟兄們歡歡喜喜地接待我們。第二天,保羅同我們去見雅各。長老們也都在那裏。

(參見徒6以及徒15:6,22)

(4)因為這些監督及長老為實施教會治理而共同聚集成為一體。

(參見前述經文以及徒15:6,22;21:17,18)

(5)因為儘管他們是在不同聚會中敬拜上帝及施行聖禮,但他們卻仍處在同樣的治理之下。

[徒2:16] 這正是先知約珥所說的。上帝說,在末後的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

[徒2:44] 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

********************************************

********************************************

問:倘若在耶路撒冷城中,有許多不同聚會點,處於同一長老會治理之下,那麼我們是否能將它視為約束其他教會的範例呢?

答:《聖經》中明確地預言說,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而且,眾使徒曾持續在耶路撒冷相處多年,所以我們必然得出結論,這一教會治理形式是要為我們留下效法的榜樣。而且在設立所有其他教會的過程中,教會成員也當這樣在長老會的引導下聯合在一起。

(參見:賽2,腓3)。

 

 

論監督與牧長的同一性

 

******************************************

問:談到教會中更高的職分,基督教牧師一直被冠以什麼頭銜呢?

答:監督的頭銜。

******************************************

******************************************

問:“監督”一詞字面的意義是什麼呢?

答:這個詞(episcops)翻譯成“監督”,字面的意思乃是監督者(overseer)的意思。

[徒20:28] 聖靈立你們作全群的監督,你們就當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群謹慎,牧養上帝的教會,就是祂用自己血所買來的。(或作救贖)

******************************************

******************************************

問:在《聖經》中,所有牧長都可以稱為監督嗎?

答:誠然如此。他們都被稱為牧長和監督,並無任何分別。

[徒20:17,28] 保羅從米利都打發人往以弗所去,請教會的長老來。……聖靈立你們作全群的監督,你們就當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群謹慎,牧養上帝的教會,就是他用自己血所買來的(或作“救贖”的)。

[腓1:1] 基督耶穌的僕人保羅和提摩太,寫信給凡住腓立比,在基督耶穌裏的眾聖徒和諸位監督,諸位執事。(參見多1:5-7)

[彼前 5:1,2] 我這作長老,作基督受苦的見證,同享後來所要顯現之榮耀的,勸你們中間與我同作長老的人。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上帝的群羊,按著上帝的旨意照管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

(參見:提前3:1-7,5:17-19;徒15:2,4,6,22,23;林前12:28-30;弗4:11)

******************************************

******************************************

問:就尊貴及功用而言,牧師的職分在教會中是不是居於首要的位置呢?

答:誠然如此。教導乃是一件更尊貴、更重要的事,超過單單治理的職分,就是那歸給主教的職分;因此,一位治理者或主教,並不能超乎教師或牧師之上。

[提前 5:17] 那善於管理教會的長老,當以為配受加倍的敬奉。那勞苦傳道教導人的,更當如此。

[林前 12:28]上帝在教會所設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師。其次是行異能的。再次是得恩賜醫病的,幫助人的,治理事的,說方言的。

******************************************

******************************************

問:基督教牧師的職分與權威是否來自一種以上的最終差遣呢?

答:並非如此。所有牧師的職分與權柄都本於基督,受同一差遣,領同一真道,任同一職分,因此同一職分的權柄也必屬乎眾牧師。

[可16:15]祂又對他們說,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萬民原文作凡受造的)

******************************************

******************************************

問:可不可說,儘管眾監督都是牧長,但並非所有牧長都是監督呢?

答:凡監督都是牧長,凡牧長也都是監督。監督的稱號乃是表明一種監督群羊的職分,凡受託照看特殊事工的牧長都可適用,他們乃是合乎聖經的真監督。

******************************************

******************************************

問:那麼,這種監督和牧長的同一性又如何得著進一步證明呢?

答:從三個方面:

(1)在《聖經》中,並無任何一個地方將託付給眾監督的責任與託付給眾牧長的責任分別開來;

(2)為某一職分所設定的資格,與另一種職分的資格也並沒有什麼不同;

(3)相反,兩種職分都要求具有同樣的資格,承擔同樣的責任,因此說他們乃是一樣的。

[多1:5,7] 我從前留你在革哩底,是要你將沒有辦完的事都辦整齊了,又照我所吩咐你的,在各城設立長老。…… 監督既是上帝的管家,必須無可指責,不任性,不暴躁,不因酒滋事,不打人,不貪不義之財。

******************************************

******************************************

問:提摩太和提多是主教式的監督嗎?

答:他們並不是主教式的監督;顯然他們也沒有任何固定牧師的託付。他們乃是傳福音的。

[提後 4:5-10] 你卻要凡事謹慎,忍受苦難,作傳道的工夫,盡你的職分。我現在被澆奠,我離世的時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祂顯現的人。你要趕緊的到我這裏來。因為底馬貪愛現今的世界,就離棄我往帖撒羅尼迦去了。革勒士往加拉太去。提多往撻馬太去。

[林後 8:23] 論到提多,他是我的同伴,一同為你們勞碌的。論到那兩位兄弟,他們是教會的使者,是基督的榮耀。

(參見林後12:18)

******************************************

    所以,在長老教會最高職務是牧師,即使是中會或總會之議長,仍然是牧師。

 

論教會中一般與持續性聖職人員――首先是長老或監督

*******************************************************

問:基督教會中一般聖職人員是誰呢?

答:基督教會中一般聖職人員乃是:

(1)眾監督或牧師;

(2)治理性長老;

(3)執事。

[腓1:1] 基督耶穌的僕人保羅和提摩太,寫信給凡住腓立比,在基督耶穌裏的眾聖徒和諸位監督,諸位執事。

[徒20:17]保羅從米利都打發人往以弗所去,請教會的長老來。

*******************************************************

*******************************************************

問:那些被稱為長老的人之間有什麼分別嗎?

答:確有分別。長老分為

(1)教導性長老或牧師;

(2)治理性長老或輔助者。

[林前12:28] 上帝在教會所設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師,其次是行異能的,再次是得恩賜醫病的、幫助人的、治理事的、說方言的。

*******************************************************

*******************************************************

86. 問:在教會中設立教導性長老、牧師或監督為一般聖職人員,這有什麼確證呢?

答:這種聖職人員,乃是:

(1)藉著眾使徒的權柄在各教會中設立的,在教會中從事明確的侍奉;

(2)他們是由上帝設定的;

(3)是基督升上高天所結出的果子;

(4)蒙受聖靈的呼召。

如此,就使他們可以餵養地上上帝的教會。

[徒14:23] 二人在各教會中選立了長老,又禁食禱告,就把他們交托所信的主。

[多1:5] 我從前留你在革哩底,是要你將沒有辦完的事都辦整齊了,又照我所吩咐你的,在各城設立長老。

(參見以弗所4:11;徒20:28)

*******************************************************

*******************************************************

問:牧師的責任是什麼?

答:牧師的責任乃是:

(1)宣講福音,解釋並堅持《聖經》真道;

(2)帶領公眾崇拜的各個部分;

(3)施行洗禮和聖餐;

(4)施行教會勸懲;

(5)檢查眾信徒與各家庭的信仰狀況;

(6)通過這些方式,在教會中按照基督的律法施行治理。

[提後 4:3]  因為時候要到,人必厭煩純正的道理。耳朵發癢,就隨從自己的情欲,增添好些師傅。

[徒13:15] 讀完了律法先知的書,管會堂的叫人過去,對他們說:“二位兄台,若有什麼勸勉眾人的話,請說”。

[林前10:16] 我們所祝福的杯,豈不是同領基督的血麼。我們所擘開的餅,豈不是同領基督的身體麼。

[提前5:20] 犯罪的人,當在眾人面前責備他,叫其餘的人也可以懼怕。

[徒20:28] 聖靈立你們作全群的監督,你們就當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群謹慎,牧養上帝的教會,就是他用自己血所買來的。(或作救贖)

[提前 5:17] 那善於管理教會的長老,當以為配受加倍的敬奉。那勞苦傳道教導人的,更當如此。

*******************************************************

*******************************************************

問:在《聖經》中,承擔這一職分的人還有什麼名字呢?

答:擔任這一職分的人在《聖經》中有不同的名稱,表明他們所擁有的各種責任。

(1)他有照看基督群羊的責任,所以被稱為監督。

(2)他要用靈糧餵養他們,所以被稱為牧師。

(3)他在教會中服侍基督,所以又被稱為僕人。

(4)作為群羊的榜樣,他有責任舉止端莊,謹慎行事。

(5)他是上帝的使者,所以又被稱為教會的使者。

(6)他受差遣向罪人宣告上帝的心意,並懇請他們借著基督與上帝和好,所以他又被稱為大使。

(7)他將上帝的各樣恩典,以及主基督所設立的聖禮分給眾人,所以又被稱為上帝諸般奧秘事的管家。

[徒20:28] 聖靈立你們作全群的監督,你們就當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群謹慎,牧養上帝的教會,就是祂用自己血所買來的。(或作救贖)

[耶3:15] 我也必將合我心的牧者賜給你們。他們必以知識和智慧牧養你們。

[彼前5:1] 我這作長老,作基督受苦的見證,同享後來所要顯現之榮耀的,勸你們中間與我同作長老的人。

[彼前5:2] 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上帝的群羊,按著上帝的旨意照管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

[彼前5:3] 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

[彼前5:4]  到了牧長顯現的時候,你們必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

[啟2:1] 你要寫信給以弗所教會的使者,說,那右手拿著七星,在七個金燈檯中間行走的,說,

[林後5:20] 所以我們作基督的使者,就好象上帝藉我們勸你們一般。我們替基督求你們與上帝和好。

[路12:42] 主說,誰是那忠心有見識的管家,主人派他管理家裏的人,按時分糧給他們呢。

*******************************************************

*******************************************************

問:這些名稱,是否表明教會中的權柄有不同的層次呢?

答:並非如此。在《聖經》中,這些名稱乃是毫無差別地用來指擔任同樣職分的人;因此在傳講福音的牧師中間,絕不容許有人因為年齡、敬虔、學識或熱心而淩駕於其他牧師之上。

[太20:26] 只是在你們中間不可這樣。你們中間誰願為大,就必作你們的傭人。

[提前5:17] 那善於管理教會的長老,當以為配受加倍的敬奉。那勞苦傳道教導人的,更當如此。

*******************************************************

 

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我們試看一例:教會那無與倫比的價值是如何建立起來的?當年彼得在上帝指示下,認信耶穌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後,耶穌就宣告說:祂要將教會建造在這不可動搖的認信磐石上,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太十六16-18)。

基督愛教會,為教會捨己(弗五25),這是教會無比珍貴的價值源頭;同樣,教會的重要性也在於耶穌基督所託付的使命上。基督是教會唯一的根基(林前三11),世世代代的教會都要傳揚、維護、且委身於這永不改變的真理,才能立於永遠不敗之地。

保羅提醒提摩太,永生上帝的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 三15);顯然,上帝的教會必須堅守在上帝啟示的全部真道上,否則就會受虧損。對此,忠於基要真理的基督徒都沒有異議;但是在具體的做法上,教會如何堅守上帝的真道,不被異端邪說所迷惑,也不致被各種偏差所左右,人們的意見就不一樣了。

有一種說法是:「教會只要教導信徒好好地讀經禱告,學習如何愛主、親近主,就可以得蒙上帝的保守。」

如果此時有人提出:「不但如此,信徒還要有些教義及神學上的訓練和裝備,這樣才能更好地明白並把握上帝全備平衡的真理。」

這人就會受到某種質疑:「有這種必要嗎?」

不是嗎?基督徒最大的特權就是可以在基督裏與上帝相交,我們既有了那又真又活的主和上帝賜給我們的話語(聖經),幹嘛還要組織一套乾巴巴的、咬文嚼字的、學究氣十足的教義呢?

尤其是看到那些同信一位主的基督徒之間因著教義的問題而引起爭論、甚至導致不和時,人們難免會想:為何我們不能乾脆不理教義,單單仰望耶穌呢?

至於神學,那都是書本上、頭腦裏的知識,對信徒的敬虔生命不但沒有什麼幫助,學了反而使人容易自高自大!

這種責難有其真實合理的一面,因為基督信仰最重要的,永遠是關乎人與上帝在生命裡的相交。但若深入思索,我們會發現上述責難一則對教義神學及其作用有所誤解,一則也受到了某種偏差的方法論的影響,用簡單二分的眼光,將基督教信仰中原本應該是和諧一致、相互效力的方面對立起來,甚至造成自我矛盾。

頗具諷刺性的是當有人主張信耶穌最重要、教義與神學都無所謂的時候,這人就是在試圖宣告一條重要的教義,而這個教義唯一的目的,就是使人不要相信教義的重要。

我們再說一次,上述主張的前半部份──信耶穌最重要──是對的,只是我們還要追問這人:耶穌為什麼在基督教信仰中如此重要?

這時他就不能說這是憑他的感覺而來了;他會說這是根據聖經的啟示,他會從耶穌獨特的身份和祂所成就的的事工這兩方面來支持他的說法。他若想將這主張表述得清楚、完整且具權威性,就非得回到教會兩千來歷經考驗的、有關耶穌位格的神人二性和十架救恩的教義上來不可;而若要將這兩個教義講得清楚,他又怎能不聯繫上正統信仰中有關三位一體、上帝的創造與人的墮落等教義呢?這些教義在基督教信仰體系中具有頭等重要性的地位,基督徒如果否認教義的重要性,又從何確信耶穌必須是我們信仰的中心呢?


    英國牛津大學的神學教授麥格夫(A. McGrath)曾就什麼是基督教的教義以及教義為什麼重要,寫過一本很有影響力的書《今日基督教教義》。他指出:「基督教教義是基督教會對上帝的自我啟示(特別是上帝在聖經中及透過耶穌基督的啟示)所作出的回應」(p. 10),「它(教義)是人類在思想上對上帝的回應,正如愛是從人心裏對上帝作出的回應。」(p. 5)

教會必須忠於上帝的託付,成為祂奧秘事的管家;而教義就是教會對所持守的信仰真理集中、全面、系統的界定和宣告。教義使信徒知道什麼是可靠的信仰生活 指引、什麼是不可違背的信仰宗旨,也使世界知道基督教與他們的分別何在。這裏值得注意的是:教義並非人的創造發明,教義的真理性及權威性只能建立在對上帝在基督裏啟示的忠實回應上。一句話,教義不因人們的好惡而存廢,教義不接受世界潮流的同化,教義只忠於它的主人──上帝的啟示。

    保羅一直關心教會是否能在主耶穌裏忠心盡職地成為真理的柱石和根基,將上帝的道完全準確地傳下去。他在離世前的最後歲月裏還不忘提醒提摩太,要守住上帝藉他所傳的「那純正話語的規模」(提後一13),並且「也要交託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提後 二2)

原來,上帝的道須從兩個方面來維護:即上帝之道內容的純正性(純正,原文意為健全、未被侵害過),和上帝之道的規模的完整性(規模,原文是樣式、模範);前者為杜絕在上帝的道中混雜人的私意,後者指防止上帝的道被傳講得不完全、不平衡。

如何防止神道在宣講中的混雜和走樣呢?保羅勸勉提摩太作神無愧的工人,「按著正 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 二15)

原來基督教的教義,就是從遵行保羅這一教導而來的;教義不是別的,恰是那真理的道(啟示本身)被正意分解而建立的標準。教義首先在微觀上必須純 正精確(忠實回應啟示),其次在宏觀上必須完備有序(全備回應啟示)。藉著教義,教會將上帝純正的話語及其規模宣告出來;一切的解經若違反了已經建立的教義標準,那就不是按著正意,而是私解和強解了。事實上兩千年來私解與強解的事是經常發生的,若因此造成的後果危及了基督教的主要教義時,我們就稱之為異端。

    從教會的歷史上看,正統信仰的教義往往是因著必須與異端的謬誤搏鬥而建立起來的。譬如耶穌神人二性合成了單一基督位格,這個完整的教義是經歷了與諾斯底(否認基督人性的真實性)、馬吉安(否認基督道成肉身及復活)、亞流(否認基督的神性)、涅斯多留(認為基督的神人二性構成雙重位格)等等異端的多次鬥爭,才藉著使徒信經(約100A.D.)、尼西亞信經( 325A .D.)、迦克墩信經(451A.D.)的宣告,完全嚴密地建立起來的。

讀到這裏,一定會有人問:我們又如何得知基督教的教義是正意分解真理的結果呢?上帝在此使我們從兩方面得到驗證:其一是藉著聖靈的帶領和光照,那就是耶穌所應許引導我們明白一切真理的靈(約 十六13)。聖靈既然能帶領教會的先聖明白聖經的啟示,並且以教義的方式表達出來,這同一位聖靈也能帶領世世代代 的基督徒同感一靈,來明白和相信這些教義確實表達了聖經啟示的真理。由此可見,教義的準確可靠性,不是人智慧的誇耀,乃是上帝大能的明證(太十三11,西 一26)。

第二個驗證的依據,是以上帝的啟示為研究對象而建立的合理治學方式所取得的成果,也就是神學。教義和神學是兩個互相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概念:神學就是有關神的知識和學問,教義則可說是汲取了敬虔而豐富的神學研究成果,而被教會確認的重要信仰準則。教義是以神學為基礎的,但教義又不僅僅是神學:

第一,因為教義關懷的是神學中那已被清楚顯明的真理。任何在最終的意義上不能幫助教會看清上帝啟示的真理,並深入理解、把握、及應用這些真理的神學研究,是毫無價值的。「隱祕的事是屬耶和華我們神的,惟有明顯的事是永遠屬我們和我們子孫的」(申廿九29),教義不建立在隱晦不明的經文之上,也不越過上帝啟示的界線。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可以說,基督教的正統教義對矢志忠於聖經的神學研究者起著約束、規範、判別及指導的作用。

第二,教義不僅向我們陳明有關上帝真理的知識,教義更是教會(上帝子民的全體)向上帝所作的信仰委身。神學家雖可以自由地從事神學研究並發表個人的研究成果,但卻不可以隨便將自己的結論上升為教義,造成教會中信仰的混亂;因為神學可以只代表個人的觀點,但教義卻永遠是教會持定真理的方式與依據。

 

 

論以弗所及其他地方長老治會

 

****************************

問:就以弗所教會而言,我們能否從中得出同樣的結論呢?

答:誠然如此。

(1)我們可以從眾使徒在那裏做工時間的長短得出結論。

 [徒20:31] 所以你們應當儆醒,紀念我三年之久,晝夜不住地流淚,勸戒你們各人。

(2)我們可以從他們講道所得的果效中得出結論。

[徒19:20] 主的道大大興旺而且得勝,就是這樣。

[徒17:18] 還有以彼古羅和斯多亞兩門的學士與他爭論。有的說,這胡言亂語的,要說什麼?有的說,他似乎是傳說外邦鬼神的。這話是因保羅傳講耶穌與復活的道。

(3)我們可以從那裏信徒的數目得出結論。

[徒19:17] 凡住在以弗所的,無論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都知道這事,也都懼怕,主耶穌的名從此就尊大了。

[徒19:18-20] 那已經信的,多有人來承認訴說自己所行的事。平素行邪術的,也有許多人把書拿來,堆積在眾人面前焚燒。他們算計書價,便知道共合五萬塊錢。主的道大大興旺而且得勝,就是這樣。

(4)我們可以從使徒保羅決定繼續留在此地的原因得出結論。

[林前 16:8] 但我要仍舊住在以弗所,直等到五旬節。因為有功效的門,為我開了,並且反對的人也多。

(5)我們可以從監督及牧師數量之多得出結論。

[徒20:17,28] 保羅從米利都打發人往以弗所去,請教會的長老來。……聖靈立你們作全群的監督,你們就當為自己謹慎,也為全群謹慎,牧養上帝的教會,就是他用自己血所買來的(或作救贖)。

(6)我們可以從提到其中一個教會時所用的方式得出結論,因為這暗示了其他教會的存在。

[林前 16:19] 亞西亞的眾教會問你們安。亞居拉和百基拉,並在他們家裏的教會,因主多多地問你們安。

[啟2:17] 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我必將那隱藏的嗎哪賜給他。並賜他一塊白石,石上寫著新名。除了那領受的以外。沒有人能認識。

(7)我們可以從這些教會顯然處於同一個長老會治理下這一情況得出結論。

[啟2:1,2,6,17,] 你要寫信給以弗所教會的使者,說:“那右手拿著七星,在七個金燈檯中間行走的,說:我知道你的行為、勞碌、忍耐,也知道你不能容忍惡人,你也曾試驗那自稱為使徒卻不是使徒的,看出他們是假的來。……然而你還有一個可取的事,就是你恨惡尼哥拉一党人的行為,這也是我所恨惡的。……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我必將那隱藏的嗎哪賜給他。並賜他一塊白石,石上寫著新名。除了那領受的以外,沒有人能認識”。

*******************************************

*******************************************

問:就哥林多教會、安提阿教會、凱撒利亞教會及撒瑪利亞教會而言,我們能否從中得出同樣的結論呢?

答:誠然如此。因為顯然可以從這些城市中存在一個以上聚會,然而卻仍被稱為一個教會的事實中得出結論。另外,還可以從教會同時擁有許多牧師這一情況得出結論。

(關於哥林多教會,參見:徒13:1;18:7-10;林前1:2;14:20;13:34;14:3,4;5:4,5;林後2:6);

(關於安提阿教會,參見:徒11:19,20,25,29,30;13:1,5;15:35;)

(關於撒瑪利亞教會,參見:徒8:5,6,12,14);

(關於凱撒利亞教會,參見徒11:30)

******************************

 

論耶路撒冷的長老治會

*****************************

問:你怎麼推斷出在耶路撒冷城內有超過一個以上的教會呢?

答:(1)從加給教會龐大的悔改人數可以看出來。

[徒2:41,42-46]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都恒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

[徒4:4] 但聽道之人,有許多信的,男丁數目,約有五千。

[徒5:14] 信而歸主的人越發增添,連男帶女很多。

[徒6:1]  那時,門徒增多,有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

[徒21:20]他們聽見,就歸榮耀與上帝,對保羅說,兄台,你看猶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萬,並且都為律法熱心。

[徒9:31] 那時猶太、加利利、撒瑪利亞各處的教會都得平安、被建立。凡事敬畏主,蒙聖靈的安慰,人數就增多了。

[徒12:24] 上帝的道日見興旺,越發廣傳。(比較徒1:15)

(2)從教會中那些做工的眾使徒及教師可以看出來。(參見前面所述的經文)

(3)從那些信徒語言彼此不同的情況可以看出來,因這便要求有不同的聚集。

(4)從聖餐得以同時在不同家庭中施行這一事實可以看出來。

[徒2:46] 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恒切地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

**********************************

*********************************

問:怎麼可能看出這些不同的聚會是處於同一長老會治理之下呢?

答:(1)所有這些聚會被稱為同一個教會。

[徒8:1] 從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會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門徒都分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各處。

[徒2:47] 讚美上帝,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徒5:11] 全教會,和聽見這事的人,都甚懼怕。

(參見徒12章以及徒15:4)

(2)因為《聖經》中清楚地提到教會中的眾長老。

[徒11:30] 他們就這樣行,把捐項托巴拿巴和掃羅,送到眾長老那裏。

[徒 15:4,6,22] 到了耶路撒冷,教會和使徒並長老,都接待他們,他們就述說上帝同他們所行的一切事。……使徒和長老,聚會商議這事。……那時,使徒和長老並全教會,定意從他們中間揀選人,差他們和保羅,巴拿巴,同往安提阿去。所揀選的,就是稱呼巴撒巴的猶大,和西拉,這兩個人在弟兄中是作首領的。

[徒21:17] 到了耶路撒冷,弟兄們歡歡喜喜地接待我們。

[徒21:18] 第二天,保羅同我們去見雅各。長老們也都在那裏。

(3)因為有眾使徒在耶路撒冷教會中履行長老職責。

[徒10:44] 彼得還說這話的時候,聖靈降在一切聽道的人身上。……於是彼得說,這些人既受了聖靈,與我們一樣,誰能禁止用水給他們施洗呢。

[徒21:17,18]到了耶路撒冷,弟兄們歡歡喜喜地接待我們。第二天,保羅同我們去見雅各。長老們也都在那裏。

(參見徒6以及徒15:6,22)

(4)因為這些監督及長老為實施教會治理而共同聚集成為一體。

(參見前述經文以及徒15:6,22;21:17,18)

(5)因為儘管他們是在不同聚會中敬拜上帝及施行聖禮,但他們卻仍處在同樣的治理之下。

[徒2:16] 這正是先知約珥所說的。上帝說,在末後的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有血氣的。

[徒2:44] 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

*****************************************

*******************************************

問:倘若在耶路撒冷城中,有許多不同聚會點,處於同一長老會治理之下,那麼我們是否能將它視為約束其他教會的範例呢?

答:《聖經》中明確地預言說,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而且,眾使徒曾持續在耶路撒冷相處多年,所以我們必然得出結論,這一教會治理形式是要為我們留下效法的榜樣。而且在設立所有其他教會的過程中,教會成員也當這樣在長老會的引導下聯合在一起。

(參見:賽2,腓3)。

********************************************

 

2022年4月24日 星期日

基督「復和」的工作

 

在保羅的著作中,Vernon White認為我們可以找到基督工作的普世功效表達的最清楚及淋漓盡致的思想。 這是因為保羅是從最廣泛的範圍來看基督在十字架上的「復和」工作。例如,他所使用「和好」一字擁有普世影響和重要的意義。因此,基督的死所帶來的復和有廣泛、普世性的作用。

「這就是上帝在基督裡,叫世人與自己和好。」(林後五19)

「既然藉著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成就了和平,便藉著他叫萬有,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與自己和好了。」(西一20、參弗一10)

以上兩處經文的「世界」和「萬有」顯示基督和好工作的對象是廣泛的,包括了整個世界,甚至萬有。此外,在保羅書信中,有關基督在十架上所成就的救恩果效,最明顯有普世意義的是羅馬書第八章(18-25節)。這段經文的背景就是基督的復和工作。

因此,很清楚的,基督的死所帶來的復和是普世性、宇宙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