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神學之爭」(Streit um die natürliche Theologie)是 20 世紀新教神學史上最著名的辯論之一,焦點落在 1934 年,由兩位瑞士神學家 艾米爾・卜仁納 (Emil Brunner, 1889–1966) 和 卡爾・巴特 (Karl Barth, 1886–1968) 所引發。
🔹 爭論背景
- 自然神學的傳統
- 由托馬斯・阿奎那以來,許多基督教神學家主張,人類藉著理性與自然界的秩序,可以對上帝有某種有限的認識(例如「宇宙的設計顯示創造者」)。
- 改革宗傳統中,加爾文也承認人心有「上帝的感覺」(sensus divinitatis),但由於罪的影響,人類的自然認識被嚴重扭曲。
- 20 世紀危機
-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納粹主義的興起,讓許多神學家(尤其是巴特)懷疑「自然神學」是否會被政治、文化濫用。
- 在德國,「德意志基督徒」利用自然秩序與血統概念,為納粹政權提供宗教合法性,這加深了對自然神學的危險印象。
🔹 爭論核心
- 卜仁納:《自然與恩典》 (Natur und Gnade, 1934)
- 主張人類雖然墮落,但仍保有一個「接觸點」(Anknüpfungspunkt),透過良知與自然秩序,人能為上帝的啟示作預備。
- 他並非要恢復純粹的理性神學,而是強調啟示與自然之間的關聯。
- 巴特:《Nein! Antwort an Emil Brunner》 (《不!——答卜仁納》, 1934)
- 對卜仁納的觀點作出猛烈反駁。
- 斷言人類在墮落後完全喪失自然認識上帝的能力,唯一的認識來自於耶穌基督裡的啟示。
- 「Nein!」(不!)一字,表達他徹底拒絕自然神學。
🔹 神學與歷史意義
- 對神學方法的影響
- 巴特的立場確立了「啟示神學」的優勢,強調只有聖經中的基督啟示才是神學基礎。
- 卜仁納則為人性責任、普遍啟示、以及宗教間對話保留空間。
- 政治處境的關聯
- 1934 年同時期,《巴門宣言》反對「德意志基督徒」的異端神學,巴特的「拒絕自然神學」與這種抵抗精神緊密相連。
- 卜仁納的立場雖不親納粹,但在當時顯得不夠敏銳,因而被邊緣化。
- 後續發展
- 卜仁納的「自然與恩典」觀點後來在英美神學界(特別是普世宣教、自然律與倫理學領域)仍有迴響。
- 巴特則成為 20 世紀新教神學的巨人,他的「Nein!」成了徹底啟示神學的象徵。
📌 總結
「自然神學之爭」不僅是卜仁納與巴特之間的個人爭論,更揭示了 20 世紀基督教神學如何在「理性/自然」與「啟示/基督」之間尋找平衡。它同時是一場神學爭論,也是一場在納粹德國時代的政治與信仰的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