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2月23日 星期一

信義宗信條中關於聖餐的教導


一、前言
  在路德的一生中,有三個重要教義辯論。它們分別是稱義觀(與羅馬天主教)、聖靈工作的方式(與狂熱派),以及聖禮觀(與慈運理等聖禮派),其中關於聖禮觀之辯論(特別是聖餐),更直接導致改教運動之路線分裂。雖然改教過程中,慈運理所主張的象徵說,為改革宗教會(Reformed churches)所普遍接受1,然而關於聖餐觀之爭論,卻並未因此劃上句點。
  事實上,關於聖餐觀之爭論(特別是關於聖餐之本質)最早可溯及早期教父為對抗幻影派(Docetism)否定聖餐之內,有基督身體的存在,例如:伊格那丟(Ignatius)、猶斯丁(Justin)及愛任紐(Irenaeus)等。2林榮洪指出當時所關注的問題乃是-「基督的身體如何臨在聖餐中?」3並且他更進一步指出,在激烈爭論關於基督神人二性的第四、五世紀中,關於聖餐中基督臨在的討論,亦直接受到影響4。個人認為改教時期之聖餐爭論,與上述史實頗有類似之處。此外,江丕盛也指出宗教改革時期的馬丁路德神學乃是「建基於基督神人二性合一的基礎上」5。因此,由基督道成肉身與神人二性為出發點,探討信條中關於聖餐之教導,實有其必要性。
  此外,E. Iserloh & V. Vajta認為若要正確詮釋聖禮,唯獨將其視為三一神拯救方式(Triune God’s economy of salvation)整體結構之一部分6。而Braaten則認為聖禮乃是「三一神在世上不可分之行動(indivisible action of theTriune God in the world)7。因此,個人亦將由三一神論之觀點來進行探討。
  最後,值得注意的是改教時期不同聖餐觀之發展,都本於對聖經中基督設立聖餐之命令的詮釋,這不僅反映出改教團體所共同堅持之「唯獨聖經」,同時也表達出「神學思維必須是聖經思維(Theological mind is the acquiring of the scriptural mind.)8這句話。因此,探討聖餐觀中所呈現之釋經原則,實有其必要性。
  本研究報告共分四部分。首先是簡介本研究所探討之對象與範圍之背景及報告架構。第二部分,則是分別就三一神論、基督之道成肉身與神人二性及釋經原則等三個角度,探討信條中(包括奧斯堡信條及其辯護論CA/Ap、路德大問答LC和協同式宣言全文FC-SD)關於聖餐所表達之神學觀念。第三部分,則是延伸第二部分之內容,探討其對於當代信徒之意義。最後為報告總結與感想。
二、信義宗信條關於聖餐所表達之神學觀念

1.
三一神論
 a.聖餐見證上帝為創造主

信條對聖餐禮之定義為「主基督真正的身體和血,在餅和酒之中,亦在餅和酒之下」(LC V 8),亦即奧古斯丁之「道臨在原質中就成為聖禮(Accedat verbum adelementum et fit sacramentum)」。雖然路德在大問答中,是要強調「道」在聖餐中的首要地位(LC V 10),但同時也肯定原質在聖餐中的地位(LC V 9, 11, 12)。換言之,聖餐中並沒有使用宗教性、超自然化(supernaturalized)之事物,而是用普通、自然的物質,而這正顯示萬物源於上帝的創造,並看為美好。9
 b.聖餐見證基督為救贖主
路德在大問答中以「這是我的身體和血,為你們捨的,為你們流出,使罪得赦。」(太廿六28)說明聖餐被設立的原因(LC V 21),這正說明聖餐見證基督在十架上中所成就之事實。
 c.聖餐見證聖靈為成聖者
聖靈使我們成聖,也就是將我們「領到基督那裡,領受我們自己所不會獲得的祝福」(LC II 40),而聖禮正是「獲得聖靈的媒介」(CA V 1),是「為全教會所設立」(Ap XXII 1),並見證「基督教會之真合一」(CA VII 1),而且信經的第三條都包含在聖禮中(LC V 32)。這些正足以說明聖餐見證聖靈為成聖者。
2.基督之道成肉身與神人二性
  Fagerberg指出道成肉身-神性與人性進入一不可分之聯合(indissoluble union),乃是理解道與原質間關係之起點。10而協同式則以此「位格之聯合」為類比,主張聖餐中基督的身體和血同著(with)餅酒,也是不可分離之聯合,即「聖禮之聯合」(FC-SD VII 38)。並藉由「在餅之內(in)」、「同著(with)餅酒」、「在餅之下(under)」來表達未改變餅(即原質)之本質,如同基督神人二性之聯合(FC-SD VII 35)。事實上,這表明信條乃是承繼迦克墩會議(Council of Chalcedon)的結論-「兩性不混亂、不改變、不分割、不分離」。不僅如此,路德更一步引用後迦克墩(post-Chalcedonian)之教義-屬性交換(exchange of attributes),亦即所謂「屬性相通(communicatio idiomatum)」,來說明其聖餐觀中之「同時遍在(ubiquity)」。11而這也駁斥了慈運理之「基督未存在身體之唯一記號」(FC-SD VII 4)及加爾文之「基督按其神性臨在聖餐」。12

3.
釋經原則-字義(literal)解經
  協同式清楚的表明關於解釋基督設立聖餐話語之原則-「按其字樣固有明白的意思」(FC-SD VII 45),也就是按「通常、嚴正與普通意義」(FC-SD VII 48)。事實上,這也正是路德所重建之「歷史與文法釋經(grammatical-historical exegesis)」。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在解釋「這『是』我的身體」時,信條採取字面意義(慈運理採取象徵意義),然而解釋「坐在上帝的右邊」時,信條卻是採取象徵意義,而慈運理卻是採取字面意義。13
  在本段中,我們就三一神論、基督之道成肉身與神人二性,以及釋經原則等方面,進行探討,並歸納出以下五點結論:
 1. 聖餐作為創造主(天父)、救贖主(基督)及成聖者(聖靈)之見證。
 2. 聖禮之聯合乃一不可分之聯合,正如基督道成肉身。
 3. 聖禮之聯合乃是承繼大公教會傳統,特別是迦克墩會議。
 4. 聖餐中之「同時遍在」乃立基於「屬性相通」之教義。
 5. 必須按字面意義解釋聖經中基督設立聖餐之話語。
三、信義宗信條關於聖餐之教導對當代信徒之意義
  事實上,信條關於聖餐之教導相當豐富,其中所表達之神學觀念,亦非前述五點足以涵蓋之。限於個人能力及篇幅,僅就上述之歸納,提出對當代信徒意義之個人看法。
   首先是「聖餐禮有助於信徒對教義系統之認識」。在教會中,教義探討往往被劃歸為「理性」範疇,一般信徒通常不太在意自己這方面的不足(或需要)。當面對 他人提出教義疑問時,往往直接以「這是奧秘」,而一語帶過,最常被如此「處理」的,便是「三位一體」和「基督神人二性」。此二者固然具有奧秘之性質,但 「理性之不能」並不代表「全盤不能」。聖餐不僅是三一神不可分之行動,同時也見證三一神個別之工作特色;聖餐中基督身體和血與餅酒之聯合,可作為基督道成 肉身之類比。而更重要的是,我們在聖餐禮中並不是局外人,乃是聖餐見證三一神作為,說明基督道成肉身之受眾。
   其次是「聖餐禮有助於信徒認識大公教會傳統」。事實上,華人信徒對大公教會傳統是相當陌生的,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獨尊聖經」。重視聖經的教導, 並加以應用落實,乃是理所當然。然而華人信徒對大公教會傳統之忽視,甚至是輕看、貶抑,彷彿華人教會是直接上承使徒時代,而上帝在歷史中的教會內所展現之 作為,乃是與其毫無關聯,難怪造成信徒信仰淺薄化。然而透過信條關於聖餐禮的教導,我們可以對大公教會傳統有所認識。
   最後是「聖餐禮有助於提醒信徒實踐字義釋經原則」。每次領聖餐時,重複基督設立聖餐的話語,不僅是命令字句之重述,同時也表示我們負有一責任--即必須 詮釋所聽見之話語/命令。而詮釋此話語/命令,應當按照其「通常、嚴正與普通」之字面意義,而非按照滿足個人理性(或趨勢潮流)之方式,而此態度也應當擴 展至日常讀經生活。
四、結論與感想
  本研究報告首先針對教義史中之聖餐觀爭論相關議題,以及其他學者之意見,決定探討信條中關於聖餐教導之三個方向:三一神論、基督道成肉身與神人二性,以及釋經原則等。
   接著,本報告特別針對路德大問答(第五部「論聖餐」)及協同式宣言全文(第七部「論聖晚餐」),以前述方向進行探討,並歸納出五項結果:聖餐作為三一神 之見證、聖禮之聯合如基督道成肉身一不可分之聯合、聖禮之聯合乃承繼大公教會傳統、「同時遍在」基於「屬性相通」之教義、按字面解釋基督設立聖餐之話語。
  接下來,本報告依據第二部份之結果,針對信條中聖餐教導之當代意義,提出三點看法:聖餐禮作為教義教導之輔助、聖餐禮作為認識大公教會傳統之輔助,以及聖餐禮作為釋經原則實踐之提醒。
   最後,是個人進行此一研究報告之感想。在進行此研究報告之前,我對於「信條」的認識,集中在「信仰立場的宣示」。然而對於「信仰立場」之淵源、發展歷程 之認識,卻是相當淡薄。透過撰寫研究報告的過程,不僅是對此一信仰立場淵源、發展歷程,有較深入的認識,同時透過閱讀其他參考資料與書籍,強化自己對此議 題進一步的探究。由於我的服事以學生福音工作為主,因此在當代意義部分,我也比較偏向針對自己於學生信徒的認識,所以刻意涵蓋了聖餐禮在教義、歷史、釋經 三方面之教導可能帶出的影響力。在能力有限的前提下,必須承認此報告,實在有太多需要改進、加強之處。盼望未來能有機會,繼續針對此一議題,進行進一步的 探討與學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