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比鳩魯學派(Epicureanism)是古希臘哲學中一個極具影響力的哲學流派,由伊比鳩魯(Epicurus, 341–270 BCE)所創立。這個學派對「幸福」與「快樂」的看法,至今仍對倫理學、宗教批判與生活哲學有深遠影響。
一、伊比鳩魯其人
- 出生於小亞細亞的薩摩斯島(Samos),後來在雅典開設哲學學園「花園(The Garden)」。
- 強調哲學不只是理論,而是為了讓人得自由與平靜(ataraxia)。
- 他提出「哲學的終極目標是幸福生活,而幸福來自於知識、友情與簡樸生活」。
二、核心思想與教義
1. 快樂是人生的最高善(hedone)
- 然而「快樂」不是指縱慾的狂歡,而是內在的寧靜與痛苦的避免。
- 分為:
- 動態快樂(active pleasure):食物、享受、性等短暫感官快樂。
- 靜態快樂(static pleasure):身體無痛(aponia)、心靈無擾(ataraxia)。
2. 節制與簡樸的生活
- 真正的快樂來自滿足基本需要,避免無止境的欲望。
- 「想要越少,就越容易快樂。」
3. 自然科學與無神論傾向
- 伊比鳩魯是一位唯物論者,受到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影響,認為萬物由原子組成。
- 靈魂也是物質的,死亡即是原子分解,死亡無可懼。
- 神明存在,但不干涉人事,人類不應畏懼上帝或來世的懲罰。
4. 排除迷信與宗教恐懼
- 反對古希臘宗教的迷信與祭司的權力。
- 提倡透過理性了解自然法則,使人脫離恐懼與不安。
三、倫理觀與生活實踐
- 提倡 友情(philia) 是人生最可靠的快樂來源。
- 強調個人修養、自我反省與社群生活的重要性。
- 教導弟子過一種「退隱、內省、平和」的生活方式。
四、與基督信仰的張力
比較項目 |
伊比鳩魯學派 |
基督信仰 |
對上帝的看法 |
上帝存在但不干預 |
上帝創造、護理、審判並愛世人 |
死亡觀 |
死亡是終結,無需懼怕 |
死後有審判與復活的盼望 |
快樂與幸福 |
快樂是目標,透過節制與內心平靜達成 |
真幸福來自與上帝的關係與敬虔生活 |
道德根據 |
自然理性與快樂導向 |
上帝的啟示、律法與基督的教導 |
五、歷史影響與評價
- 在羅馬時期受到如**盧克萊修(Lucretius)**的推崇,他的著作《物性論》(De Rerum Natura)是對伊比鳩魯主義的精彩詮釋。
- 中世紀時被基督教會視為異端或唯物主義的代表。
- 到了近代,許多啟蒙運動思想家,如伏爾泰和休謨,也對伊比鳩魯的自然主義與理性精神表現出敬意。
- 當代心理學與正念運動中追求「內心平靜」與「去除非理性恐懼」的實踐,與伊比鳩魯思想有某種共鳴。
六、經典語錄
「當我們存在時,死亡並不存在;當死亡來臨時,我們已不再存在,所以死亡無需懼怕。」
「沒有什麼比智慧的節制和友情更能帶來快樂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