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日 星期日

現代福音派中「心理平靜導向」的趨勢與伊比鳩魯主義的暗合

 

 

現代福音派中興起的「心理平靜導向」(therapeutic-oriented Christianity),在形式與語言上,的確與伊比鳩魯主義在某些方面產生了「暗合」(unconscious convergence),甚至可能帶來信仰本質的稀釋或扭曲。


🧩 一、什麼是現代福音派中的「心理平靜導向」?

這種趨勢常見於北美與台灣的部分教會講壇、書籍與媒體中,有以下特徵:

特色

說明

聚焦「內在平安」與「幸福感」

「來信耶穌,你會不再焦慮、不再孤單,得到平靜與滿足」

成功神學的軟化版

強調「正面思考」、「活出更好版本的自己」,避談十架與苦難

心理治療語彙入侵講道

如:「療癒」、「釋放壓力」、「情緒健康」、「找到你生命的節奏」

信仰等同心理安慰與功能性

信仰被當作「靈性保健品」,提供心理穩定、解決焦慮、人際關係提升等「實用」價值


🔄 二、與伊比鳩魯主義的對照與「暗合」

面向

現代福音派心理導向

伊比鳩魯主義

信仰的目標

內在平靜、情緒療癒

避免痛苦、達致心靈寧靜(ataraxia

上帝的角色

幫助我活得更好、更穩定

上帝存在但不干預人間事務

苦難觀

苦難是需要「醫治」或「勝過」的負面狀態

苦難要盡可能避免,是快樂的障礙

死亡觀

不強調審判與復活,避談地獄與永刑

死亡即是結束,無需懼怕

道德根據

常以心理效果或關係和諧作為「道德依據」

以痛苦與快樂為評估道德的標準

👉 這種「心靈平靜化」的信仰取向,雖披著福音語言,但實質上偏離了聖經中以上帝為中心、十字架為核心的信仰本質。


🧠 三、神學的危機與扭曲

1. 神學中心從「上帝的榮耀」轉為「我的感受」

  • Theocentric(神本)轉向Anthropocentric(人本)。
  • 十字架從「贖罪」變成「勝過創傷」的象徵。

2. 誤將信仰等同「靈性治療方案」

  • 救恩成了提升生活品質的工具。
  • 悔改與聖潔不再是目標,而是可選的進階選項。

3. 對死亡與末世的沉默

  • 因恐懼「不舒服的真理」,審判、地獄與永刑在講壇消失。
  • 結果信徒對死亡毫無準備,只求「臨終平靜」。

📖 四、使徒時代的對比回應(以保羅為例)

「我從前傳給你們的福音,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若基督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仰就是徒然的。」(林前 15:3–17

  • 保羅所傳的是為罪而死、為義而復活的基督,不是提供心理穩定的宗教創辦人。
  • 他未曾將福音簡化為一種「靈性安慰劑」,而是宣告「上帝的國度與主權」臨到人間。

🧭 五、現代教會的反思與回應建議

建立以上帝為中心的教導

  • 重新聚焦十字架與末世盼望,讓人明白:「平安」是副產品,上帝的榮耀才是目的

轉化輔導語言為神學語言

  • 從「你值得被愛」進入「你是被基督捨命買贖」;
  • 從「找回你自己」轉為「捨己、背十架、跟從主」。

教導真正的「平安」是與上帝和好

「我們既因信稱義,就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與上帝相和。」(羅馬書 5:1


六、結語

心理平靜與內在平衡雖是寶貴的,但它不能成為信仰的目的本身
若教會只提供「快樂、平安與功能性」,那麼我們所傳的,不過是換皮的伊比鳩魯主義。
福音不是讓人感覺好,而是叫人「死而復活」,成為新造的人,歸榮耀與上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