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保羅與伊比鳩魯主義兩者身處不同思想體系,但保羅在《使徒行傳》及書信中多次與當代希臘哲學(特別是伊比鳩魯與斯多亞)形成對話與對抗。我們可以從使徒行傳 17章的亞略巴古講道作為起點,展開分析:
🏛️ 一、歷史背景:保羅遇見伊比鳩魯派
「有些伊比鳩魯和斯多亞的哲學家與他爭論...他們帶他到亞略巴古說:『我們可以知道你這新道是甚麼意思嗎?』」(使徒行傳 17:18–19)
- 地點: 雅典,是哲學與宗教對話的中心。
- 對象: 伊比鳩魯學派代表「快樂」與「無神論式自然觀」;保羅代表猶太-基督信仰。
- 場景: 宛如一場公開的神學與哲學交鋒。
🔍 二、伊比鳩魯學派的世界觀摘要(對照)
主題 |
伊比鳩魯主義 |
保羅的福音觀(使徒行傳 17) |
上帝 |
有上帝但不關涉人間事務 |
上帝創造、護理萬有,且「離我們不遠」 |
宇宙本質 |
原子與虛空,萬物隨機形成 |
世界受造於上帝,有秩序與目的 |
人生目標 |
無痛苦的快樂(ataraxia) |
認識創造主、敬拜祂、與祂和好 |
死亡觀 |
死亡是意識終止,無懲罰無復活 |
上帝設立一人審判世界,並已從死裡復活 |
道德基礎 |
根據行為帶來的快樂與痛苦來判斷 |
上帝的命令、公義與將臨的審判 |
📖 三、保羅的神學對話內容(徒17:22–31)
1. 上帝不是你們想像的「遠離人間的存在」
「上帝所造的萬族…叫他們尋求上帝…其實祂離我們各人不遠。」(v.27)
🆚 伊比鳩魯說:上帝在遙遠的空間,不干預世界。
✅ 保羅說:上帝是近在咫尺的父,祂主動啟示與臨在。
2. 你們信的是「未識之神」,我來指認祂
「你們所不認識而敬拜的,我現在告訴你們。」(v.23)
🆚 伊比鳩魯反對祭祀與敬神。
✅ 保羅指出:你們有「神感」,卻迷失在錯誤敬拜中,上帝不是「金、銀、石」的偶像。
3. 人受造有目的:尋找並敬拜上帝
「上帝不需要人的服事…乃是叫人尋求祂。」(v.25–27)
🆚 伊比鳩魯主義:人生目的在於避苦得樂。
✅ 保羅:人生是為敬拜上帝而活,人的尊嚴來自「按上帝形象被造」。
4. 將來有審判與復活,不可忽視
「上帝…設立一人按公義審判天下,並且叫祂從死裡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v.31)
🆚 伊比鳩魯:否認死後存在與復活。
✅ 保羅:復活是真理,是末世審判與救恩的保證。
⚠️ 結果:聽見「死人復活」時,有人譏誚(v.32)──典型伊比鳩魯反應。
🧠 四、神學要點對話摘要
問題 |
伊比鳩魯主義 |
保羅的福音 |
上帝是否介入歷史? |
否,上帝是遠離人事的「自然神」 |
是,上帝創造、護理,並在基督裡介入歷史 |
人活著為何? |
為了追求快樂與無痛的生活 |
為了敬拜上帝、遵行祂旨意、榮耀祂 |
死後還有存在嗎? |
沒有,死亡是終點 |
有,死後有復活、審判與永恆命運 |
何謂真正的自由? |
脫離痛苦與恐懼 |
脫離罪的轄制,在基督裡得自由(羅8:2) |
🧱 五、現代應用:保羅對當代「伊比鳩魯式信仰」的挑戰
今天有不少人雖身處教會,實質信仰卻受伊比鳩魯哲學影響:
現象 |
保羅可能的回應 |
「信耶穌是為了心靈平靜與快樂」 |
「福音是為叫人悔改、信靠復活主,預備審判來臨。」 |
「只要我活得快樂就好,不談永恆與審判」 |
「上帝如今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因祂已設立審判之日。」 |
「上帝存在,但與我無關」 |
「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祂…我們是祂所生的。」 |
✝️ 六、結語:福音如何超越伊比鳩魯主義
保羅在亞略巴古的信息指出:
➡️ 上帝不是冷漠的宇宙起源者,而是願意被尋見的創造主。
➡️ 人生目的不是快樂,而是敬拜與順服上帝。
➡️ 復活不是神話,而是歷史保證,審判是真實盼望的起點。
保羅的神學不僅回應伊比鳩魯主義的問題,更揭示出:
「人若不敬拜真神,最終只能敬拜自己與快樂,而錯失永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