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恩典 = 上帝在人的回應之前就先動工的恩典
(拉丁文 gratia praeveniens
= grace that goes before)
不同傳統同樣都承認「上帝先行」,但他們對「上帝先行的目的、範圍、是否無法抗拒」卻有巨大差異。
🌈 一、五大傳統對先行恩典的核心差異(總表)
|
傳統 |
恩典是否普遍臨到所有人? |
恩典是否使人能自由回應? |
恩典是否不可抗拒? |
重生在信心之前或之後? |
|
東正教 |
✔ 上帝的創造恩典普世臨到 |
✔ 恩典醫治意志,使人能回應 |
✔/❌ 可拒絕上帝的醫治 |
信心之前或之中(非法庭式) |
|
天主教 |
✔ 恩典普遍臨到 |
✔ 恩典恢復自由,使人合作 |
❌ 可抗拒恩典 |
信心之前(恩典使人能信) |
|
阿民念/衛斯理宗 |
✔ 先行恩典臨到所有人 |
✔ 恩典恢復自由,使人能信 |
❌ 完全可抗拒 |
信心之後才重生 |
|
路德宗 |
✔ 福音臨到所有人(形式上) |
❌ 屬靈自由意志仍被罪捆綁 |
✔ 在蒙揀選者身上有效 |
重生先於信心 |
|
改革宗(加爾文) |
❌ 特定臨到被揀選者 |
❌ 自然人仍無法回應 |
✔ 不可抗拒恩典 |
重生完全在信心之前 |
接下來逐一解釋每個傳統的上帝學邏輯。
🟦 1. 東正教:先行恩典是醫治性恩典(healing grace)
⭐ 核心:
- 所有人都承受上帝普遍恩典(光、生命、良心、造物)
- 先行恩典的目的:醫治受傷的意志
- 讓人能夠「自由地」參與救恩(synergy)
- 恩典可以抗拒
✨ 形象比喻:
人像生病的孩子,上帝給藥,人要選擇「喝下去」。
👑 重點:
先行恩典不是讓人信,而是讓人「能」自由地選擇。
🟣 2. 天主教:先行恩典是恢復自由意志的恩典
⭐ 核心:
- 上帝的恩典普遍臨到全世界
- 人不能靠自己起意信上帝
- 先行恩典喚醒意志,恢復自由,使人能合作
- 恩典可被拒絕(可抗拒恩典)
✨ 重點:
- 信心是恩典中恢復的自由意志的合作行為
- 救恩是「恩典 100%,人自由合作 100%」
🟢 3. 阿民念/衛斯理宗:先行恩典是恢復選擇能力的恩典
⭐ 核心:
- 原罪使人完全無能力信主
- 但上帝給全人類「先行恩典」
- 先行恩典使所有人「恢復自由意志」
- 因此人能自由地決定相信或拒絕
(這是阿民念與加爾文主義的最大差異)
✨ 重要點:
- 先行恩典是 普遍的(universal)
- 完全可抗拒
- 信心後才重生(重生是信心的結果)
🟡 4. 路德宗:先行恩典=上帝藉著福音呼召的恩典
⭐ 核心:
- 人的意志在屬靈上完全被罪捆綁
- 上帝先藉福音(道與聖靈)施恩
- 恩典對所有聽到福音的人臨到
- 但只有被揀選者會真正接受(效力恩典)
- 重生先於信心(與改革宗一樣)
✨ 路德宗重要立場:
- 人沒有自由意志選擇上帝
- 信心完全是上帝的工作
- 但不像加爾文主義那樣強調「限定救贖」
所以路德宗的先行恩典性質:
不恢復自由意志,而是上帝「直接創造信心」。
🔴 5. 改革宗(加爾文):先行恩典=蒙揀選者身上的「重生恩典」
這裡的差異最大。
⭐ 核心:
- 自然人完全無能力接受福音
- 先行恩典不是給全世界,而是只給揀選者
- 上帝的恩典不是恢復自由,而是「改變意志」
- 恩典不可抗拒
✨ 極重要差異:
在改教傳統中,只有加爾文主義認為:
先行恩典=重生(使人願意信)
換言之:
- 人不是因為相信所以重生
- 人是因為重生才願意相信
這是 TULIP 中的 I(Irresistible Grace) 與 U(Unconditional Election) 的核心。
🔥 四個最關鍵的差異:(簡明對照)
|
問題 |
東正教 |
天主教 |
阿民念 |
路德宗 |
改革宗 |
|
先行恩典是否臨到每個人? |
✔ |
✔ |
✔ |
✔(福音) |
❌(限於揀選者) |
|
目的是否是恢復自由意志? |
✔ |
✔ |
✔ |
❌ |
❌ |
|
恩典是否可抗拒? |
✔ |
✔ |
✔ |
✔/❌(複雜) |
❌ |
|
重生在信心之前嗎? |
✔/❌(非法庭觀) |
✔ |
❌ |
✔ |
✔(明確) |
📚 精準一句話總結每個傳統:
- 東正教:先行恩典醫治人,使其能自由合作。
- 天主教:先行恩典恢復自由,使人能與恩典合作。
- 阿民念:先行恩典恢復選擇能力,使人能信或拒絕。
- 路德宗:先行恩典=聖靈藉福音創造信心(意志仍被捆綁)。
- 改革宗:先行恩典只臨到揀選者=重生恩典,使人必然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