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慶倖今天有許多關乎能力的講論之餘,我們也不無憂慮;因為經驗告訴我們,當我們思想聖靈時,若只集中注意能力這個主題,而沒有一個更具深度的觀點,沒有從另一個中心主題去看聖靈的職事,那麼,扭曲的觀念很快就悄悄潛入我們的思想裏。什麼是扭曲了的觀念呢?
當一個人經常尋求力量去駕馭生活上的大小事情時,他會虔誠地專注自己心靈的起伏,因而產生一種自我中心和內向的心態,以致對社群的福利和社會的需要漠不關心。當人論及聖靈的工作時,往往傾向於以人為中心,就好像上帝的能力是一些隨時儲備妥當的東西,只要運用思想和意志——通常美其名為奉獻和信心——就可以開關「使用」(這是凱錫克培靈會的常用語)。同時,這種態度形成一種觀念,認為只要我們肯釋放自己內在的能力,上帝的能力就會在我們心裏自動地運行,因此,我們可以隨時按著自己奉獻和信心的程度來調節這種能力。另一個隨之浮現的觀念,就是以為必須處於內在的被動狀態中,完全等候上帝的能力帶領我們(「放下自己,讓上帝工作」是流行得太響的口號)。同樣,在某些圈子的佈道工作裏,差不多形成了一種慣例,就是為心靈空虛的人提供一種「生活的力量」。表面上,就好像只要人肯委身基督,他立刻可以獲得發動和操縱能源的權利。
可是,這一切聽起來似乎較像瑜珈,甚於以聖經真理為基礎的基督教信仰。首先,這些觀念混淆了憑己意去擺佈上帝的能力(這是法術,西門的表現就是一個例子「徒八18-24)和因著順服上帝的旨意而經歷上帝的能力(這是宗教,保羅的表現就是很好的例子「林後一二9、10」)。再者,這些觀念是不切實際的。佈道家們的講章經常暗示一件事實,就是我們一旦成為基督徒,上帝在我們裏面的能力就可以立時除去我們性格上的任何弱點,令我們生活一帆風順;可是,這種說法是違背聖經,甚至是不誠實的。
當然,上帝有時候可以施行奇蹟,令悔改的人忽然改變過來,從這些或那些弱點中得釋放,即如其他時候,他亦會偶然施行神蹟奇事一樣;然而,每個基督徒的生命都是一場持久戰,要不斷對抗來自世界、肉體和魔鬼的種種試誘和壓力;同時,那追求活像基督(即是智慧、忠心、愛心和公義的生活)的爭戰是嚴苛的,是永不停息的。
在佈道中宣揚相反的現實,就無寧是一種騙取信心的技倆。同樣,凱錫克培靈會中的講論,經常鼓勵我們一時間對自己有過高及過低的期望——每時每刻完全脫離罪的纏累,是期望過高;另一方面,沒有動機去期望能夠逐步擺脫罪對我們心靈的轄制,就是期望過低。這是一種拙劣的神學,而且在心理和精神上都不符現實。
討論下去,你就會漸漸明白我們真正的問題是需要對聖靈的教義有深刻而真確的洞見——這洞見的亮光能促使我們糾正對內在能力的謬說。在目前的探討裏,我們只要記著一點,就是只談聖靈能力,根本不能針對問題的核心。
其次,許多人認為聖靈的教義基本上與表現有關,意思是運用屬靈恩賜。對這些人來說,聖靈的職事似乎由始至終只是關乎如何運用恩賜——講道、教導、說預言、說方言、醫治等等。他們認為根據新約聖經的教導,恩賜(charismata)是上帝所賜予的某些能力,尤其是藉著言語、行為和態度,把關乎耶穌基督的真理傳遞開去,彼此激勵,互相服事。他們又認為「……聖靈顯在各人身上……」(林前一二7),恩賜是藉著行為得以辨認的,基督徒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正顯明了上帝賜予他們什麼能力。因此,他們認為屬靈生命的實質在乎表現,同時假設人愈能表現恩賜,就表示他愈被聖靈充滿。
歷世以來,教會以為事奉的恩賜只屬於一小部分基督徒專有(例如好的牧師和其他少數人),因此,他們並不十分注意恩賜這個題目。二十世紀以前,有關屬靈恩賜的全面研究,只有一本英文著作,由清教徒歐文(John Owen)於一六七九至一六八O年寫成。近期所強調屬靈恩賜的普遍性,以及上帝對教會總動員事奉的期望,其實早就應該提出,因為新約聖經對這兩方面的教導是相當清楚和明顯的。這裏引述一些主要經文。
「恩賜『charisznata』原有分別,聖靈卻是一位。職事『diakonia』也有分別,主卻是一位。功用『energemata』也有分別,上帝卻是一位,在眾人裏面運行一切的事。」(林前一二4一6)「我們各人蒙恩,都是照基督所量給各人的恩賜……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全身……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四7、15、16)「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四10)「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裏成為一身,互相聯絡作肢體,也是如此。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羅一二4—6)
並非只有聖品人員及有職分的才具有恩賜,所有基督徒都具有恩賜,牧者必須認識這個事實,並運用自己的恩賜去裝備平信徒運用他們的恩賜。「他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識,建立基督的身體」(弗四11、12)。
英文聖經的敘定譯本( King James Version)掩蓋了保羅在此處的含義,把他翻譯為基督所賜的有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師和教師,「為了成全聖徒,為要各盡其職,為要建立基督的身體」(“for the perfecting of the saints,for thework of ministry, for the edifying of the Body of Christ”[King James Version])。
乍看來,這三句平衡的句語好像都是聖品人員蒙召的職責。第六世紀的聖經版本遺漏了第七條誡命中的不字(出二○14),在歷史中流傳下來,被稱為邪惡的聖經版本;這裏英文聖經欽定譯本在「聖徒」(“saints”)之後加上了一個逗點,也同樣產生不良的效果。因為這個逗號將「職事」的範圍局限了,成為只有在位的領袖纔可擔當,這不但隱藏了保羅的意思,簡直將保羅的意思顛倒過來,使本來是肢體各盡其職的成為教權主義(clericalism)。
其實,自上個世紀中葉開始,普利茅斯弟兄會( Plymouth Brethren)已宣告恩賜的普及性和肢體應各盡其職,但由於他們的宣告摻雜在一種反動性的爭論裏——當時的爭論,是針對一些在被指為背離真道的教會裏事奉、受薪並曾受訓練的聖品人員。可是,近年來普世教聯運動和靈恩運動都抓緊這方面的聖經真理,使之漸漸成為基督教的老生常談,因而產生了一些可喜的效果。其中一個效果,就是許多地區的教會紛紛願意在教會生活中實驗新的制度及新的禮儀形式,讓信徒有機會完全發揮他們的恩賜,令會眾整體受益;隨之興起的,是以一種認真的態度,去檢討傳統的崇拜程式和形式,以保障沒有任何恩賜受到窒礙,甚至銷滅聖靈的感動。這一切都是好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