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今日教會必須是進步的

    今日的教會極需保守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因為教會的內外都有強大的勢力要將教會遷離真理,榮耀的基督對非拉鐵非教會說:「……你要持守你所有的,免得人奪去你的冠冕」(啟三11),今日的教會要特別注意這點,免得離了真道。

    教 會必須記得聖經所提出客觀不變的真理,教會的神聖職責是必定要堅守這真理,也必須遵守聖經所立下的客觀、不可更改、且良善的標準。教會也不可忘記,自從特 殊啟示完成以來,真理的靈就在研究聖經啟示上光照了教會,光明的結果透過基督教各偉大信經上,以及著名神學家的著述中流露出來,雖然這些不能與上帝的道並 駕齊驅,但卻應當熱心的注意查考。

    有關教會的責任,還有未盡之言:教會不單只是保守的,也是進步的。歷史告訴我們,一個教會如果不是保守的,那她就失落了基督教會的特徵;歷史也告訴我們,假如一個教會不是進步的,那她就要滅絕了。

    教會的保守必須走向進步,但進步歸進步,卻不能進步到像新派一樣連根基都拆了,這不叫進步,乃是退步,甚至於是破壞。教會必須要維持根基,一方面在根基上建造,一方面也在根基上進步,而進步是為了有更深的建造,這才是健全的保守與真正的進步。

    不要以為我們能把聖經的真理研究窮盡,絕不可能,教會從來沒有做到過。教會仍然要持守上帝所分配的工作,徹底地發掘上帝的話,從其中得到更深奧的真理,耶穌說要從這府庫中拿出新舊的東西(太十三52)。 歷史教訓我們,教義上的爭辯,被視為是一項大的罪惡,在今日教會是受到譴責的,雖然如此,這樣的爭端對真理的發掘卻有極大的益處。教會必須在聖經的真理, 與人為的遺傳之間劃清界線,這是非常重要的,必要時甚至必須放棄後者,而不論其多古遠、多根深抵固。將聖經的教訓應用在當時代的難題與需要上,更是教會不 可忽視的本分。

    論 到教會與政府的關係,這就關係到教會論,誰敢說自己的主張最具權威性,又有誰能否認,當國家極權主義氣焰高張的時候,正是迫切需要進一步研究聖經真理的時 候。再者,教會並沒有嚴格的去區分真教會與假教會,在差不多每個教會都離棄信仰的今天,當務之急乃是嚴格的區分真偽教會。

    有 一句拉丁文說教會的責任是進步性的,(即改革的教會要繼續地改革)。若是一個教會停止改革了,她就沒有資格被稱為改革的教會,換句話說,在任何教會中,自 足自滿都是最大的罪。一個自滿的教會不是死了,就是正在死的教會。一個教會若誇口說:「我是富足,已經發了財,一樣都不缺」(啟三17)的時候,就是教會元首要把她從口裏吐出去的時候。

2014年6月15日 星期日

教會不可毀滅性的意義

    聖經並沒有保證過某一個教會的永久性,基督自己曾警戒以弗所的教會面臨毀滅的可能,他叫使徒約翰寫信給以弗所的教會說:「……並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你若不悔改,我就臨到你那裏,把你的燈檯從原處挪去。」(啟二5

    歷史顯示,任何一宗派在世界上銷聲匿跡,均是司空見慣的事。

    那麼以賽亞書五十四章10節與馬太福音十六章18節的真意究竟是什麼呢?答案是明顯的。整個基督教會永遠不會消滅,基督的身體永遠不能被破壞,到世界的末了,將有真信徒之間的交通。

    對主所發的問題:「……然而人子來的時候,遇得見世上有信德麼?」

    答案是主再來的時候,在世上找不到幾個有信德的人,但不能說他一個都沒找到。

    耶 穌說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的教會,這段經文的解釋有相當大的爭議,而傅斯博士解釋為:「陰間的權柄似乎是一個強而有力的比喻,因為沒有人能夠打破陰間的 門。而耶穌在這裏的意思是說,世界上再大的能力也無法摧毀教會的能力。這比喻更進一步的說明了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的含意。」

    由於教會具有這種強大無比的能力,所以顯然是無敵的。

    有時人問,教會的不可毀滅性是指著無形教會,還是也包括有形教會呢?換言之,聖經是不是僅僅的教導,在世上總是有信的人?或者說要有一信者的組織?只要看這個應許的上下文:「陰間的權勢不能勝過他。」

    問題就有答案了。基督說教會好像一棟房子,也說到建造者及其根基,因為他說:「我要把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

    他提到這房子的鑰匙,說:「我要把天國的鑰匙給你。」

    他又論到教會懲戒的權柄:「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太十六19

    顯然,當基督說到教會的不可毀滅性時,他瞭解教會是國度「外部的組織」,或「外部的具體表現」。有形的教會是一直不斷地存在,經歷許多世代。

教會蒙保守的方式

    教會之所以繼續不斷地存在,並不是自發使然,教會之所以沒有被毀滅,是因為上帝的保守,因此思想一下上帝保守教會的方法,是非常值得的。

    其一是上帝保守教會脫離外在的攻擊,論到上帝的教會,以賽亞說:「凡為攻擊你造成的器械,必不利用。」(賽五十四17

    教 會屢次受到世界殘酷的攻擊,初代教會受到羅馬皇帝的逼迫就是一顯著的例證。他們將基督徒丟在獅子坑中,據說尼祿還將基督徒捆綁起來,在他們身上倒上松脂 油,點火焚燒,以照亮花園,供他們飲酒作樂。教會的生存時常遭受到危機,但是全能者的干預卻適時的出現,保守了他的教會;不但如此,還用他全智的護理,控 制世界的攻擊,反而使教會增長。信徒四面受敵,東奔西跑,反而將福音遠遠的傳開了。他門冷靜的信仰,與面臨死亡時所顯露的沉靜及喜樂,贏得了仇敵的稱讚與 敬佩,殉道者所流的血,的確成為教會的種子。

    其二是教會內在的仇敵。

    教 會內的異端是非常猖撅的,中古世紀所倡靠行為得救的錯謬,普遍地被接受;在今日也是如此,靠品格得救的嚴重錯謬與中古世紀不相上下;幾乎現今的各大宗派, 都已經被新神學派侵入,此新神學否認聖經是上帝的話、否認基督為上帝的兒子、否認超自然的重生為救恩的本質。當我們考慮到異端歷史的時候,我們不能不稀 奇,為什麼教會沒有完全被錯謬所勝。教會沒有被錯謬所勝,的確是一件令人驚異的事。這乃是因為教會的元首基督,在上帝的右邊為教會祈求,藉著真理的靈引導 教會明白真理(約十六13)。雖然大多數的教會背叛真理,但是上帝仍然使教會成為真理的護衛者,這看來令人難以相信,其實上帝確實在領導教會逐漸地明白真理。

    上帝用以保守教會的第三個方法是恩典之約。

    在上帝所預定的計畫中,被揀選得永生的人,在歷史的每一階段中都有,他在預定的計畫中是以家庭的連系為主,將救恩分給人,因此他對亞伯拉罕說:「我要與你並你世世代代的後裔堅立我的約,作永遠的約,是要作你和你後裔的上帝。」(創十七7

    這 並不是說敬虔的父母,一定無例外的會有敬虔的兒女,更不是說救恩好像是父母留傳給兒女的遺產,因為只有當基督徒的父母殷勤地在主內教導兒女們,才能期待他 們長大成人時,能愛上帝、敬畏上帝。重點是,上帝在各世代中都有盟約的百姓,那就是教會,此盟約恩典的傳流,是一直綿延下來,永遠不會被阻撓。

    上帝使教會繼續存留的第四個方法,就是教會對外傳揚福音。

    我們現今的世代變化非常快速,信實的上帝已經應許要保守他餘剩的選民,餘剩的選民要將救恩傳揚給失喪的人,這一點是肯定的事實。上帝知道,他的道絕不徒然返回,罪人要藉著他的道,繼續不斷的從黑暗的權勢中,被遷到上帝愛子的國度裏(西一13)。上帝要繼續地將人數加給教會,直等到從世界各國來的選民被帶進天國。

基督是盟約的元首

    在最初的人類歷史中,上帝禁止亞當吃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並且警告他,如果他吃了,那吃的日子必定死(創二17)。 這警告中有一清楚的含意,假如他順服上帝,上帝就會應許他吃生命樹上的果子,他也會得到永生。神學家瞭解這個事實,他們說上帝與亞當立了工作之約,而這個 約並不只是上帝與亞當一人所立,在此約中,亞當乃是盟約之首,代表著全人類,因此他的犯罪就影響到全人類,上帝就把亞當所犯的罪債歸給所有的人。「如此說 來,因一次的過犯,眾人都被定罪……」(羅五18)。

    在 人犯罪以前,甚至在創立世界以前,滿有恩典的上帝就為人預備了救恩,在永世裏訂定了恩典之約,在此約中他另立了一位代表者、盟約的元首來作成選民得贖的一 切必要事項,這第二個亞當不但為人的罪完成了救贖,他也履行了頭一個亞當應該履行,而未能履行的一切事。藉著他完全順服上帝的律法,為上帝所賜給他的人賺 得了永生,上帝就將他的義歸給了那些人,由於一人的順從,眾人就都成為義了(羅五19)。

    第二個亞當比頭一個亞當的榮耀更大。頭一個亞當是出於地,乃屬土,第二個亞當乃屬天(林前十五47)。 頭一個亞當雖然是按著上帝的形象所造且甚好,但仍有犯罪的可能性,而第二亞當雖經過嚴厲的試探,卻沒有犯罪。頭一個亞當犯了罪,且將罪帶給全人類;第二個 亞當因順服而死,且死在十字架上,為新人類,即上帝的教會,確保了永生。頭一個亞當被造,成了一個有靈的活人;第二個亞當卻是成了叫人活的靈(林前十五45)。可以說為了這些理由,聖經說救主是末後的亞當,而不是第二亞當。他完成了頭一個亞當所不能做的事,他成就了完全的義與永生。

基督是教會的元首

    聖經屢次告訴我們,基督是教會的元首,教會是基督的肢體。使徒保羅提醒人有關他們為基督肢體的本份,教會當「凡事長進,聯於元首基督」(弗四15);保羅在對歌羅西教會說他們是基督的肢體之後,就警告他們不可「不持定元首,全身既然靠著他筋節得以相助聯絡,就因上帝大得長進」(西二19)。這幾段經文的要旨在說為元首的基督與肢體的教會間的關係。

    主用另一個比喻說到同一個真理,他說他自己像一棵「葡萄樹」,他教會的肢體如同「枝子」(約十五5)。這葡萄樹與枝子之間的關係,不用說也是有機性的。

    基督與其教會有機性的聯合是非常奧秘的,因此想要描述這種聯合的人,必須特別留意。一方面他必須留意這聯合的親密性;另一方面他也必須注意,免得把基督完全當做了教會。

    那 麼基督與教會間的有機性關係又是什麼意義呢?即教會離開基督就沒有生命,因教會所領受的生命,都是從基督來的。教會不但是由基督而來,也是靠他維繫生命, 若是離開了基督,那麼教會連一分鐘也存活不下去。也就是說,有上帝的靈住在基督與教會中,亦即基督分賜給教會的生命,且繼續不斷所賜的生命,是基督自己的 生命,這是教會莫大的光榮。

基督如何治理他的教會

    聖經清楚地教訓,說到基督是教會的頭,乃在於他治理教會。保羅說:「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如同基督是教會的頭,他又是教會全體的救主。教會怎樣順服基督,妻子也要怎樣凡事順服丈夫」(弗五2324)。為這個緣故,聖經稱基督為教會的主。論到基督與教會,上帝說:「我已經立我的君在錫安我的聖山上了」(詩二6),保羅把教會描述為上帝愛子的國度(西一13)。

    他 藉著人為助力來治理教會,其中牧師、長老、執事分別代表基督為先知、君王與祭司。基督特別把教會的治理交給治理的長老,可是他雖然把權柄交托他們,卻沒有 將此權柄讓與他們,只不過是委託教會的職員來治理罷了。到底治理教會的是基督自己,因此那些職員無權擅專,為教會私自立法,他們唯一的使命是宣揚、應用基 督的律法,而無所加添。

    基 督藉著他的道和聖靈來治理教會,這並不是說教會中的人不去違反上帝的話、抗拒上帝的靈,可悲的是,這些事卻常發生在教會中。可是基督卻繼續藉著上帝的道與 聖靈不可抗拒的恩惠,將人數加給教會。信徒當中雖然有許多弱點,但是他仍能藉著他的道來約束教會中有生命的肢體。按照他們裏面的人,他們是喜歡上帝的律, 並且順服他,這也是真的。

    基督不但是教會的頭,他也是凡事的元首。上帝「又將萬有服在他的腳下,使他為教會作萬有之首」(弗一22),這樣他能保護教會,免受世界的攻擊,也正應驗他自己的應許,陰間的門不能勝過教會,甚至使仇敵的憤怒成為教會最後的勝利。若沒有基督的許可,撒但也無法興風作浪,並且他要看見撒但一切的詭計無法得逞,反而成為教會的榮耀。

    聖經描述這位榮耀的教會元首,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邊」(來一3)。 使徒約翰在拔摩島上看見了行走在七個金燈檯中間的那一位「好像人子,身穿長衣,直垂到腳,胸間束著金帶。他的頭與發皆白,如白羊毛,如雪;眼目如同火焰: 腳好像在爐中鍛鏈光明的銅;聲音如同眾水的聲音。他右手拿著七星;從他口中出來一把兩刃的利劍;面貌如同烈日放光」(啟一1316),何等榮耀的元首!作為他肢體的又是何等榮耀!

2014年6月14日 星期六

教會和諧的必要

    從表面來看,教會呈現出來的並非是和諧,而是分裂、意見不合等種種衝突,事實上,每個時代的有形教會中,都有很嚴重的分歧。

    為了這個緣故,聖經屢次勸勉信徒當以溫柔謙卑的心,來彰顯主裏面的合一:「凡事謙虛、溫柔、忍耐,用愛心互相寬容,用和平彼此聯絡,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力一的心。」(弗四23

    為了同一理由,當保羅知道哥林多教會有分黨的事,就寫信給教會說:「弟兄們,我藉我們主耶穌基督的名,勸你們都說一樣的話,你們中間也不可分黨,只要一心一意彼此相合。」(林前一10

    教會中有分爭,到底原因何在呢?有兩個特別的原因,第一個是在教會中常常有未重生得救的人,不可避免的,他們就會製造分裂,論到這些人,保羅寫信給加拉太人說:「恨不得那攪亂你們的人,把自己割絕了。」(加五12

    在教會中為了和諧起見,必要忠實的執行懲戒;而那些真正屬於教會的人,也都是很可悲的基督徒,教會信徒對基督所表現的背道,也使教會分裂。

    另 一個明顯的理由,人的身體之所以能保持和諧的關係,乃是因為百體隨頭的緣故,如果基督身體的各肢體都順服基督,教會自然是和諧!因為基督極力勸勉肢體們要 彼此相愛,正如主愛他們一樣。相反地,教會肢體卻常常見了驕傲嫉妒的罪,很少信徒學習到「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二3

    聖經多次勸勉信徒要除去「一切惡毒、詭詐、並假善、嫉妒,和一切譭謗的話」(彼前二1),他們也要紀念主對門徒所說的話:「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得進天國」(太十八3),因為那些門徒爭論將來在天國誰為大,那些不能為爭權奪勢而悔改的人,是不配進天國。

教會和諧的外觀

    教 會的和諧往往只是外表的,而非實際的,所謂的和諧只是虛有其表,什麼時候如此呢?就是教會忘記了與其中的罪惡對抗。比方說,在某個教會中,某地位顯赫的教 友犯了大罪,若真要抵制這個罪,必然會擾亂教會中的「和平」,在此情況下,或許會有人表示:「那有什麼關係,有誰不犯罪呢!」但是這樣做無形中就包庇了 罪,雖然是保持了「和平」,一場風暴是被壓制下了,但卻給教務一個致命的打擊。

    再 假設,教會中為了一個道理而起爭論,產生了兩個意見相反的團體,但實際上所得到的結論,就是多數人以不採取立場,以息事寧人,保持中庸之道的態度為光榮。 雖然所討論的真理非常重要,攸關基督教的存廢,可是他們的態度都顯出這個道理沒有什麼了不起;雖然有一方是根本的正確,而有一方是根本的錯誤,可是他們卻 堅持這雙方都可能有錯。他們定兩方面的罪,批評兩方面都過於挑剔,以致影響了兩方面的辯論。他們所說的固然是有些道理,卻犯了一個對教義漠不關心的大罪, 他們以對教會的和平大發熱心而引以為傲,可悲的是,他們更加快了教會毀滅的速度。在重要的教義爭論上,走中間路線的和平主義者已經毀滅了許多教會。

    先知撒迦利亞勸勉當日的猶太人說:「……你們要喜愛誠實與和平」(亞八19),但他並不是勸勉他們以犧牲真理來尋求和平,因為他知道,出賣真理而得到的和平,根本不是真正的和平;他認為,真理乃是真正和平的絕對條件;他也知道,唯有真理之路是引到和平之路的確切途徑。

教會和諧的實際

    在教會中有許多不和諧,也有許多虛假的和諧,這些都是可悲的事實,但這些現象並不能更改基督教會是真正和諧的教會。

    使徒行傳將耶路撒冷的古代教會描寫的相當完全:「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恒切的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上帝,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徒二4447

    雖然新約中沒有教導其他教會也要效法耶路撒冷教會實行「共產制度」,可是每一個真正的基督教會都有此和諧的特性,因為同一位和諧的聖靈住在他們中間。

    不久以後,耶路撒冷的教會有了難題,希利尼人埋怨希伯來人,因為他們認為在每日的供應上他們的寡歸被忽略了(徒六1)。那時在使徒的指導之下,在教會中設立了新的職份,即執事的慈善職份,這也是一種永遠的職份。在整個教會歷史中,在教會肢體彼此相愛上,特別是在那些貧窮無助的人身上,此職份被明明的表顯出來。

    使 徒保羅在同一封書信中,責備哥林多教會彼此分門別派,他不但勸勉他們要表顯彼此都是同一個身體的肢體;他也大膽的說,在教會肢體的基本和諧上,正好像人身 體各部分的合作一樣。教會是基督的身體,信徒則是那個身體的肢體,各肢體都受一個頭的支配,所以各肢體當有和諧的行動,「……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 身體……」(林前十二13),這一切都清楚地包含在此節經文之內。

    基 督身體各肢體間的和諧,在各個不同的肢體中益發表顯出來,因為有種種不同,才有和諧。如果大家都唱同一調,就沒有所謂的和諧,但當不同的聲音唱不同的調 時,就產生和諧。若構成身體的各部分,大小形式都一樣,那麼也就談不上和諧,因為人的身體包括許多不同的肢體,都彼此幫助,這就明顯看出彼此間的和諧。在 基督教會中有各種不同的肢體,有些才幹大、有些才幹小,有些人善於接待、有些人生性木訥,有些人適於作領袖、有些人則甘願隨和,有些人富足、有些人貧窮, 有些人受過高深教育、有些人目不識丁,有些人信心堅固、有些人信心軟弱,因此,大家都需要彼此輔助、互相合作。就整體而言,他們是一個身體,都為愛所維 繫,因為愛是聯絡全德的。

    這才真是和諧,這樣的和諧才是教會的本質。何處沒有和諧,何處就沒有基督教會。和諧存在於每個真教會中,不可否認的,教會乃是基督的身體。

教會是經由真理而產生

   加爾文在他的《基督教要義》中教導說,真教會的首要標記就是對上帝的話忠實。改革宗信仰人士,始終採取此同一立場,假如這個立場是正確的,那麼教會與上帝所啟示特殊真理的關係,必定是極其密切。

    教 會的產生是由於真理的啟示。當人在伊甸園墮落罪中的時候,上帝就立刻到來,他不但定了蛇的罪,同時也定了亞當和夏娃的罪;但是他也給墮落的人類一個應許, 那就是福音的最初宣佈。上帝對蛇說:「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他的腳跟。」(創三15

    這個應許是指著基督釘死十字架勝過了撒但、罪與世界,我們可以說,亞當與夏娃在其信仰中接受了這個事實,他們也形成了第一個教會,因為教會包括了歷代所有的信者。

    亞伯拉罕的時代,上帝不但用較具形式的方法設立了教會,並且他以真理的啟示來建立教會。上帝多次多方的向亞伯拉罕顯現,同時也賜給他應許:「我要與你並你世世代代的後裔堅立我的約,作為永遠的約,是要作你和你後裔的上帝。」(創十七7

    亞伯拉罕因著信,就成為舊約、新約一切相信之人的父(羅四11)。就集體方面說,他們已經構成了上帝的教會。

    新約時代,五旬節聖靈降臨,成立了新約的教會,從當時的世界各處,許多人加入了教會,乃因為真理而建立了教會,特別是經由使徒彼得的講道。

    從人類墮落到世界的末了,上帝都在建立他自己的教會,他所用的方法是藉著真理的道與真理的靈。誠然,教會是由真理而產生的。

教會是真理的傳達者

    上帝很少差派天使將他的真理傳給人,天使除了首次傳揚救主的誕生與復活外,上帝將傳揚真理的殊榮,保留給人。

    在 舊約中,上帝用以傳達真理的人,通常稱之為先知,其實先知並非是先知先覺,乃是上帝首先對他們說話,然後他們再將所聽到的傳給人,換句話說,先知是上帝的 傳言使者,因此他們不能提出自己的意見,只能權威的宣告:「耶和華如此說」,這種說法或類似的表達,在先知書中不斷出現。彼得也告訴我們:「因為預言從來 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上帝的話來」(彼後一21)。

    在新約時代,使徒成為上帝真理的傳達者,當他們與主在世上傳道的時候,親自從主領受了真理的教訓,當他要離世的時候,他應許門徒說:「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賜給你們一位保惠師,……就是真理的聖靈……。」(約十四1617

    他們受到真理聖靈的約束、管制,不傳自己的智慧,乃是傳上帝的智慧。當使徒保羅出現的時候,他好像未到產期而生的,他也見證說他所傳的福音,不是從人領受的,不是人教導的,乃是從耶穌基督的啟示來的(加一12)。新約所有的書卷,都是經由使徒與受使徒影響的人所寫的。

    聖 經中的先知、使徒,並非都是屬上帝的兒女,像舊約中的巴蘭、加略人猶大都不是;雖然如此,大部份的先知、使徒都與上帝的教會有密切的關係,他們構成了教會 的根基,而此根基乃是建築物最基要的部份,由於他們的職份,他們就代表了教會,因此我們能毫不遲疑的說,上帝喜悅以他的教會來傳達他特殊的啟示。

教會是真理的受託者

    上帝將地的聖言交托給舊約時代的教會(羅三2),而舊約教會的使命,就是保守此特殊的啟示。照樣,這也是新約教會的使命。保羅很清楚的說到,教會是「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提前三15),柱石的功能是支援建築物,而根基最重要的功能,是能承當許多的事;如果地球塌陷了,那麼地上一切的事物都將毀滅;同樣的,作為真理柱石和根基的教會,她的功能就是支援真理。

    在 教會歷史中,有的時候教會將支援真理的這項工作看得很重要,如初世紀和宗教改革時期,教會對於真理的關切,強過教會自身的安樂和繁榮;此時期,真理在人們 心中的份量,比他們的財產、生命,甚至妻子兒女還重要。相形之下,今日教會的光景是何等可悲呢?信徒對教義的漠下關心,好像毒瘤侵入人的心臟,例如普遍的 要求教會聯合,以及強調教會的合一,在在顯示病情的徵兆。那些拒絕承認基督教偉大真理,如三位一體、基督神性、以及代贖之功的人,教會不但不把他們趕出 去,反而給予最高的尊榮。這樣,教會不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爭辯,就已經不再是教會了。

    教會能否從地上被消滅而使真理失敗呢!絕對不會,因為真理將存到永遠,真理的聖靈永遠與教會同在(約十四16)。一個宗派又一個宗派成立假教會,但不要擔心,總有上帝所揀選的餘民存在。真理的柱石和根基是無法毀壞的,即便陰間的權勢再大也不能勝過,全能的上帝要保守教會,持續到世界的末了,成為真理的受託者。

教會是真理的解釋者

    天 主教堅持特殊啟示在聖經中尚未完全,所以教會要做加添補足的工作,因此天主教把教會的教訓與聖經並駕齊驅,有時還更超過聖經,例如他們將童女馬利亞無罪成 胎以及聖母升天,與耶穌童貞生以及他的升天視為同等,其實聖經根本沒有記載他們所謂的這些教義,可以說是出於他們的捏造。改教者堅決反對這種啟示觀,認為 是極嚴重的異端,並堅持聖經的充足性;同時他們也強調,教會的本分是解釋上帝的話,上帝將真理的聖靈賜給他的教會,就是為了使教會能按正義分解他的道。

    有些宗教改革時期的人士,特別強調信徒個人解經的權利,可是如此卻與教會解釋聖經的功能相抵觸;雖然大多數的改教者堅持私自解經的權利,但是卻也特別主張,教會被上帝指定為聖經的解釋者,乃是教會最大的榮耀。

    宗教改革時期的教會如何完成這項事工呢?乃是透過許多信經和要理問答的出版,這些都是在解釋聖經方面是傑出的著作。

    今 天有少數的基督徒認為信經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既不敢加,也不敢減,但是他們忽略了一個事實,上帝真理的解釋者,即歷代以來的教會,必定是繼續活躍的,因為 即便將所有基督教界的信經放在一起,也無法道盡聖經中的真理,且這些信經並非毫無錯謬。可是那些藐視信經的,也大有人在,大多數新派人士都揶揄信經是陳腐 的,是科學時代以前的產物;而許多基要派人士的口頭禪是:「不要信條,只要基督」,這也是不對的。以上的兩種說法,不但輕視教會,也是藐視聖靈活教會完成 極具意義的工作。

教會是真理的傳揚者

    教 會的工作沒有比傳揚上帝的道更重要的了。有些人認為個人傳道比教會傳道更好,從古至今許多所謂的「傳道人」未受按立和差遣就出來傳道,多少帶著不健全的個 人主義色彩。雖然沒有一個人有權利說上帝不使用這個人,可是我們能確定的是,他們的立場不夠標準。所有的基督徒都有為主作見證的責任,但是傳揚特殊啟示的 真理,是教會的聖工。保羅與巴拿巴經過安提阿教會按手之禮,被差派出去傳道,即是最好的證據,他們被差派出去,豈不是受聖靈的囑託嗎?(使十三13

    傳道是何等偉大的工作!傳道並不僅是傳講聖經一部份的真理,乃是宣揚上帝「全備的旨意」(使廿27)。 傳道包括解釋並且應用上帝的話,上帝的話一定要應用在人的身上,例如一切與宗教有關的社會難題等,都要用上帝的話來解決,而不僅是為滿足聽者的需要,所以 上帝的道必須向每一個人傳揚,基督已將此偉大的工作托負給他的教會,故世人的得救與教會如何完成她的工作是息息相關的。

    可悲的是現今的教會逐漸對真理漠不關心,而教會卻容忍那些否認基本真理的人在教會中,這樣的否認就是犯罪,而這樣的教會也根本不是真教會。

    一個教會縱使有人數眾多的信徒、宏偉的禮拜堂、隆重莊嚴的禮拜儀式與有效率的組織,但是卻沒有真理,就稱不上是教會。另一方面,一個教會雖然沒有幾個人,在一個小地方聚會,崇拜的儀式也很簡單,維持著起碼的組織,但是只要忠於真理,這就是耶穌基督的教會。

    從起初到現在,這個世界就是在欺騙、虛偽的謊言、擺佈中,只有一個機構,唯一關注的事就是高擎上帝特殊啟示的火把,這個機構就是基督的教會。

教會與救恩之關係

    基督教會往往被稱為「聖徒相通」,意思是那些得救的人是教會有生命的肢體。

    基督教界多半公認有關教會的這種觀點,但是論到教會與得救間之關係,則眾說紛雲,莫衷一是,例如教會能將救恩分給人嗎?換句話說,想得救就必須進入教會或想得救一定要做教會的會友嗎?那唯獨因信稱義的教訓,在暗示做教友是無關重要的事嗎?對於這些問題的答案各有千秋。

    關 於這一點,羅馬天主教的看法太過於武斷,他們說基督藉著他的死完成了救恩,但他將分配救恩的工作託付給教會,就好像蓄電的機器將電傳送給各家一般;換句話 說,教會就好比基督(救恩的創始者)與罪人(救恩的領受者)之間的中間人一般,而罪人只能靠此中間人才能得救。換句話說,他們宣稱,教會對人的得救,是僅 此一家,別無分號,特別是藉著教會聖禮成為得救的工具。因此,沒有一個人(包括嬰兒在內)是不經水禮,死後還能得救的;成年人不領聖餐,也是不能得救的。

    為 求公平起見,在這裏需要一提的是,天主教的此項教訓並非意謂:一個人的名字未登記在教會名冊上,就不能得救。特別是在這近幾十年來,著名的天主教神學家在 解釋天主教古代教條「教會之外無救恩」上,有很大的讓步,例如他們說一個人可能屬於教會的精神體,而不屬於教會的實質體。

    關於這點,天主教的歷史教訓只有在教會的基本錯誤觀念上(教會是屬上帝的)才能瞭解。無可否認的,教會是由人所組成,天主教將屬人的中保(神父),放在上帝與罪人中間,否認基督為唯一中保,使罪人落在會犯罪之人的手中,而不放在滿有恩典之上帝的手中。

    與天主教這項祭司主義教訓相對立的,是福音主義。用最簡單的話說,上帝直接將救恩的好處賜給人,並不需要教會從中調停。

    天主教的立場是大過極端,但是許多保守派的教會又走了相反的極端,他們教訓人說,一個人只要相信基督就好了,至於是否在教會中做不做教友卻無關緊要;當他們傳福音給人時,並不鼓勵得救的人加入教會。

教會與救恩之關係的兩項聖經真理

    教會與救恩之關係,聖經是怎麼說的?有兩項很明顯的真理。

    第一,聖經清楚教導說,所有得救的人都應當加入教會,或者說與教會聯合。至於不加入教會就不能得救,則是一點聖經根據也沒有的說法。

    當腓立比的禁卒問保羅,當做什麼才可以得救的時候,保羅只是說:「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
  
    並沒有說要他加入教會,但是當禁卒信主後立刻就受了洗(徒十六3133)。

    埃提阿怕的太監,一承認耶穌基督為主,就受了洗(徒八3638)。

    洗禮就是代表被教會接納,在使徒時代,接納信徒進入有形教會,接受洗禮是一個很普遍的習俗,這點是非常清楚的記載。

    綜 合以上所說,信基督的人就是與基督聯合,信將他與基督聯合在一起,他就成為基督身體(有形的教會)的肢體。但有形的教會只是基督身體外在的表顯,無形教會 的每一個肢體才應該是有形教會的肢體,但是有形教會的會友,未必是無形教會的肢體。非常有意義的一段相關經文使徒行傳二章47節:「……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主基督不單要求得救的人加入教會,他自己也把他們與教會聯合起來,無疑這裏所指的是無形的教會。

    是 否在有形教會之外的人,一定是在基督之外呢?當然不是。一個真信徒可能因為某種特殊情況而未加入教會,例如一個人信了基督,但未受洗之前就死了,這是想像 得到的。聖經的原則是,雖然加入教會成為會友不是得救的先決條件,但卻是得救的必然程式;韋敏斯德公認信條上也說,在有形教會之外,「一般說來沒有救恩的 可能性」。

    第二,聖經教訓說,分配蒙恩之道(聖道與聖禮)是上帝特別指派給教會的工作。

    天主教最嚴重的錯誤,是宣稱教會能將救恩本身分配給人,另一方面則是忽略了教會將蒙恩之道分配給人的事實。

    上帝只用一個方法將信心分賜給人,那就是上帝的話,「信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基督的話來的。」(羅十17

    傳揚聖道是教會的神聖職責,當教會傳揚聖道,聖靈用有效的恩召呼召人的時候,就有了信徒。因為教會有產生信徒的重要職責,所以教會被稱為信徒之母。信徒是藉著教會由上帝而生的人。關於這項真理,使徒保羅說:「那在上的……是我們的母。」(加四26

    一 個母親的職責是餵養她的孩子;教會則是藉著傳道並執行聖禮來培養她的會眾,並堅固他們的信心,這也是他們得救的必要部分。而教會想要達到此任務,必須完全 倚靠聖靈的恩典;只有當上帝祝福蒙恩之道的時候,此蒙恩之道才被證明為有效的。上帝已經將教會屬靈成長之道交給了教會,這仍然是個事實。

    最後的結論,人得救的一切榮耀都是屬於上帝,沒有一樣是屬於教會的;但上帝將蒙恩之道交給教會,是上帝尊榮教會。教會栽種、澆灌了,但使之生長的卻是上帝。一方面,不在乎栽種的、澆灌的,乃在乎使之生長的上帝;另一方面,教會負有與上帝同工,叫人得救的託付(林前二69)。

教會為一有機體與組織之聖經的教訓

    根據字典的解釋,有機體就是:「身體是由不同器官所構成,各器官之間彼此依賴,目的在完成一項特殊的任務。」

    組織的意思乃是:「一個團體各部份有系統的聯合,它的職責、代理人以及會員,為了一個共同目標,彼此合作。」

    一有機體好像一棵樹、一隻動物、一個人一樣,是活的;而一個組織雖然包括了人在內,但它本身卻是死的。

    那麼我們要問,基督教會是什麼?是一個機體而不是一個組織嗎?抑或是一個組織而非一個機體?或者二者皆是呢?

    聖經清楚的指出,教會是一個機體也是一個組織。使徒保羅對羅馬的教會宣稱:「我們這許多人,在基督裏成為一身,互相連絡作肢體,也是如此。」(羅十二5

    他也對哥林多教會說:「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林前十二13

    這兩處經文均將教會比做活人的身體,明明指出教會為一機體。

    然而聖經也同樣清楚的說到教會是一個組織,聖經屢次的說到教會是一建築物:而建築物與身體是截然不同的兩件事,一個是死的,一個是活的,耶穌說:「我要將我的教會建造在這磐石上。」(太十六18

    他 這話,意謂著教會就是這樣擁有外在的組織;說到他的教會為一多元化的組織。在此之前,他的教訓中暗含著教會是內在無形的國度。使徒們的慣例,則是根據信者 的所在,來成立教會組織,例如當保羅和巴拿巴在他們第一次旅行佈道結束前,曾拜訪各個傳過福音的地方,「在各教會中選立了長老……」(徒十四23)。

    聖經中並沒有詳細將教會區分為一機體或一組織,論及教會時,往往是將此二特性合併論述,譬如論到教會的會友時說:「你們是活石,被建造成為靈宮」(彼前二5),論到教會為一磐石,即是一組織;論到教會為一靈宮(包括所有活石在內),即是一有機體。聖經無一處論到一個無組織的基督徒團體為一教會。

    因此,這個真理是指同一信徒的團體,必需是一有機體的教會,也是一有組織的教會,二者缺一不可。

教會為一有機體與組織之一個極端的見解

    綜 觀基督教歷史,許多的個人與教派都強調「教會為一有機體」的真理,實際上就是排除教會是一組織的真理。這種說法強調不是外在的組織能使弟兄姊妹團結一體, 而是共同在基督裏的信仰,因此他們沒有受按立的牧師或其他的職員,也根本談不上有什麼教會行政;所以也反對用教會二字。

    此 種一面倒的教會觀,就是所謂的純潔教會觀。既然只有重生得救的人才是基督身體中有生命的肢體,那麼那些沒有重生得救的人,勢必要從他們的團契中被趕出。實 際上這是行不通的。雖然如此,還是無法使這種想法的人改弦易轍,結果只有讓他們固執的堅持,他們有能力斷定誰已重生,誰未重生。

    此 種偏激見解的必然結果,就是完全忽視了教會有組織上的合一理想,因為教會是一個整體。聖經教訓說,世界上所有的信徒在基督裏是一體的,他們構成了一個身 體。理想上,這種合一性應當在組織上表顯出來;換言之,有形的教會應當表顯無形教會的合一。這項重要的真理,被那些只著重教會為一機體的人忽略了。他們認 為,既然所有的信徒在靈裏合一,那麼信徒屬於這一個教會、屬於那一個教會,或不屬於任何教會都無關緊要了。可是一個非宗派的教會是不可能存在的,誠然這些 宗派本身的存在並沒有罪。他們主張,只有一件事是重要的,就是所有真信徒的屬靈合一,因為這才構成有機體的教會。

    還 有些人所主張的極端見解較為溫和,他們認為一個特殊的教會才可能是機體的,也是組織的;至於一般的教會,都應當被認為是機體的教會。這種觀念即所謂的獨立 制。他們認為每一群會眾都是獨立的,並不受其他教會的控制;若有何事發生,他們可以與其他教會商議,但卻不受其他教會職權上的管轄。簡言之,此種較為溫和 的極端見解,對於基督教會在組織上的合一,仍然是個攔阻。

教會為一有機體與組織之相反極端的見解

    有些人強調,教會乃是一個組織,但他們卻忽略教會也是一機體的事實。此種見解在今日教會中非常盛行,造成了非常大的錯誤。這些教會中的牧師,特別注意教會人數方面的增長,至於教會的純潔性反倒漠不關心。因此,他們雙手歡迎任何自稱是基督徒的人進入教會。

    因為教會無法測透人信仰的真實,所以牧師就疏於確定慕道友是否已重生,對教會懲戒犯罪會友之事也十分懈怠。他只關心教會人數的增長,對於上帝的道自然就馬虎、掉以輕心了。對這樣的牧師,或許還稱的上是個幹才,卻一點也稱不上是位忠心的牧師。

    不僅幾個教會是如此,大多數的宗派都走上只顧外表,而否認純正信仰的道路;而大多數的會友,也都以忠於自己的教會或教派自豪,但卻不過問自己的教會或教派是否忠於上帝的道。

    教 會聯合之所以盛行,乃因他們想要獲得更堅強、更大而有力的組織,因而遭到只在教會人數多寡上擔憂的試探,根據證據顯示,許多教會己在這項試探上跌倒。例如 某些教會,只知道聯絡世界上的教會合一,但卻忽略、謬解了真理。至於那些人數極少的小教會,卻為從前一次交付聖徒的真道,竭力爭辯,他們的行為是強過前者 萬倍。後者確實是基督身體的表現,而前看則否。

教會為一有機體與組織之平衡的見解

    只有主張聖經教訓的人相信,教會是一個有機體又是一個組織,這才是平衡的教會觀。也唯有如此,才能使教會純潔與合一,才能在判斷人心與懲戒上謹慎而無偏差。教會積極的執行懲戒工作,目的在盡可能的保守教會純潔。

    從教會是一機體與一組織的事實來看,一方面我們能說,屬靈的合一已是個事實。但在組織上的聯合,則有待加倍的努力。教會為一機體與一組織的真理,要求教會在組織上合一,不僅只在教會與教會間,就是在宗派與宗派間也是這樣要求。

    因為教會是一個機體也是一個組織,所以是自然的也是超自然的,是有形的也是無形的,是屬天的,但不屬世界,只是目前卻仍存在於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