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要求是舊約聖經中一切律例的基礎。“你們要在我面前為聖潔的人”(出二二31);“你們要聖潔,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是聖潔的。”(利一九2);“我是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所以你們要成為聖潔……你們也不可……汙穢自己……我是把你們從埃及地領出來的耶和華,要作你們的上帝,所以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利十一44-45)新約聖經也發出同樣的命令(彼前一15一16)。這個要求是用一個家庭的比方:上帝的兒子(在舊約中是整個民族,參出四22;在新約中是個別基督徒,參羅八14等節)必須努力學像他的父親,因為他是上帝的兒子。這就是聖潔的呼召的意思,而“聖潔”這個詞(在新約聖經中原文是hagiasmos,有時候在英文聖經中譯作:成聖,)是指脫離罪惡,專心過著像上帝的生活。
1、消極方面
新約聖經在哥林多後書六章十七節至七章一節中,詳述消極方面的聖潔真理——從那些使人汙穢的事物中分別出來:“上帝曾說……’你們務要從他們中間出來,與他們分別,不要沾不潔的物,我就收納你們。我要作你們的父……’親愛的兄弟啊,我們既有這等應許,就當潔凈自己,除去身體、靈魂一切的汙穢,敬畏上帝,得以成聖。”
在另外一處,保羅把這個原則應用到一個特殊的情況上——性行為的罪:“上帝旨意就是要你們成為聖潔,遠避淫行;要你們各人曉得怎樣用聖潔、尊貴,守著自己的身體(身體或解作妻子,釋經家有不同意見)……上帝召我們,本不是要我們沾染汙穢,乃是要我們成為聖潔。”(帖前四3-7)聖潔和汙穢的行為是絕對互不相容的。
在此順便一提,雖然逃避性行為的罪惡並非聖潔生活的全部,但上帝所有的子民在這一點上都需要受到特別的警告(難怪新舊約聖經都坦誠而充份地討論這問題)。那些有關“聖潔運動”的記載,對此提供了大量的證據,而且那些證據也實在令人震驚。
舊約聖經也提到道德上的不潔,和禮儀上的不潔。它所記載關乎聖潔的規例(參利十一至十二章),很多時候提到避免(如果不能避免,就要洗除凈盡)與食物、疾病、月經和死亡有關的禮儀上的不潔。曾經有人辯稱,這些定下來的節制和潔凈的規例,是有衛生上的價值,這或許是的;但新約聖經告訴我們,這些不過是一些意義方面的預表而巳,因此其應用是暫時性的。基督告訴我們,真正汙穢人的不是食物,而是罪(可七18-23);保羅譴責那些把某類食物視為不潔的基督徒師傅,他的理由是:上帝創造一切可吃的東西,“叫那信而明白真道的人感謝著領受”(提前四3等節)。 從這些經文中我們可以清楚看見:在禮儀上被一些“不潔”的肉和其他“不潔”的受造物所沾汙,不過是預表真正的汙穢,就是不清潔的內心。在此看來,上帝把他 在舊約中的子民放在這些預表性的律法之下,其中部份原因,是要以色列民過著分別出來的生活;此外,是要他的子民清楚認識到,在他的心目中,沾染汙穢是極其 嚴重的事情,而最重要的是要得潔凈。
2、積極方面
積極方面的聖潔真理,就是對上帝效忠,並且效法上帝自己如何以恩慈善待我們,藉此彰顯他不同的特質,包括信實、溫柔、善意、仁慈、忍耐和正直,而我們也要在生活上表現出這些特質來。新約聖經把“義”說成是成聖的途徑(羅六19;參弗四24),藉以強調這方面的真理。根據新約聖經,聖潔並不是-種感覺,也不是一種經驗,乃是一種生活方式,是聖父和聖子的性情得以在人的行事為人中彰顯出來。
基督徒的聖潔,正如他的主的聖潔一樣,他與世界的關系,是在世而不屬世的(參約一七14一16)。這種關系既需要分別出來,也需要認同,既有分離,也有參與。
屬世的意思,是指到被世人所看為重的事物所支配,就是追求享樂、營利和地位(“肉體的情欲、眼目的情欲,並今生的驕傲”,約壹二16)。基督徒必須否定這種控制,即使世界會因此恨他們,正如恨基督一樣,因為他們使這些追求顯得低賤和庸俗(事實上也確是如此),並且顯露出那些被這一切事物所奴役的人,是貶低了自己的人性(他們確實也是如此)。這種從世界而來的敵意是不可避免的,基督徒必須等閑視之。
一個聖潔的人生不會以物質為中心,相反,它的特質是儉樸,避免奢華和炫耀,對所擁有的一切都看為是上帝交給他管理的,而且隨時作好準備,若有需要,可以為主的緣故放棄。聖潔的人不會低估這世上美好的事物,以為上帝並沒有創造或供應這一切(相信物質是邪惡的“摩尼教”[Manicheism],在聖潔上是無份的), 但他們不讓自己成為這些事物的奴隸。他們的心也不會旁騖,把自己所擁有的與別人比較:他們知道,常常要“人有我有”並不是聖潔的表現,即使這些“人”也是 教會圈子以內的,甚至是一些基督教名人。聖潔的人從佔有欲的轄制中釋放出來,正如他不受其他形式的自我追尋和自我沈溺轄制一般。他的財寶在上帝那裡,他的 心也在上帝那裡(參太六19-21)。他因著漠視世界的價值尺度而擁有的快樂,並他對上帝的愛,那出於坦率、單純和發自內心的熱誠,或許會使一些與他相處的人稍感不安,但如果是這樣,那是因為他比我們這些觀察他的人更正直、更有人情味,而不是因為他怪異,而我們正常。
過著這種分別出來的生活,是同時要與別人和別人的需要認同的。改革者們說,如果我們避世,遁入修道院或隱土的茅屋蟄居,就不能成為聖潔;這句話或許有點過份,但其中卻有湛深的真理。正如約翰•衛斯理所說,沒有什麼比基督徒離群獨處更不合基督教的精神;同樣,沒有什麼比人對同類失去興趣更不合聖潔的精神。一個平衡的基督徒生活,是一方面在下不敬虔的事上與世界分隔,而另一方面是對世界上有需要的人有所承擔。
主耶穌的聖潔表現,是與各式各樣的人交往,甚至稅吏和其他聲名狼藉的人,他都深感興趣。誠然,他對窮人、寂寂無聞和低下層的人,也就是那些被社會看為毫無價值的人,都表現出特別的關心,肯定他們的價值;他的習慣與一般的夫子截然不同,他與他們做朋友,常與他們在一起(參太九9一13,一一5、19)。這一方面,門徒也當以此為榜樣。如果藉著上文所說的分別為聖,履行了第一條最大的誡命,那麼就需要這一種與人的認同,來履行第二條最大的誡命。卜維廉將軍(General Booth——救世軍創辦人)有 一次用“別人”這兩個字來做救世軍的新年座右銘;聖潔的人心裡常常惦記著這個座右銘,而他們無論在家中或在外面,在家庭或在更廣闊的世界中,都表現出這一 點。因此,聖潔的人不會悠閑;他們的生命充滿活力,常在禱告和勞苦的工作中,把自己的愛傾倒在別人身上。福音書中的基督、使徒行傳和書信中的保羅,都是這 一方面的表表者。
在此順便一提,雖然逃避性行為的罪惡並非聖潔生活的全部,但上帝所有的子民在這一點上都需要受到特別的警告(難怪新舊約聖經都坦誠而充份地討論這問題)。那些有關“聖潔運動”的記載,對此提供了大量的證據,而且那些證據也實在令人震驚。
舊約聖經也提到道德上的不潔,和禮儀上的不潔。它所記載關乎聖潔的規例(參利十一至十二章),很多時候提到避免(如果不能避免,就要洗除凈盡)與食物、疾病、月經和死亡有關的禮儀上的不潔。曾經有人辯稱,這些定下來的節制和潔凈的規例,是有衛生上的價值,這或許是的;但新約聖經告訴我們,這些不過是一些意義方面的預表而巳,因此其應用是暫時性的。基督告訴我們,真正汙穢人的不是食物,而是罪(可七18-23);保羅譴責那些把某類食物視為不潔的基督徒師傅,他的理由是:上帝創造一切可吃的東西,“叫那信而明白真道的人感謝著領受”(提前四3等節)。 從這些經文中我們可以清楚看見:在禮儀上被一些“不潔”的肉和其他“不潔”的受造物所沾汙,不過是預表真正的汙穢,就是不清潔的內心。在此看來,上帝把他 在舊約中的子民放在這些預表性的律法之下,其中部份原因,是要以色列民過著分別出來的生活;此外,是要他的子民清楚認識到,在他的心目中,沾染汙穢是極其 嚴重的事情,而最重要的是要得潔凈。
2、積極方面
積極方面的聖潔真理,就是對上帝效忠,並且效法上帝自己如何以恩慈善待我們,藉此彰顯他不同的特質,包括信實、溫柔、善意、仁慈、忍耐和正直,而我們也要在生活上表現出這些特質來。新約聖經把“義”說成是成聖的途徑(羅六19;參弗四24),藉以強調這方面的真理。根據新約聖經,聖潔並不是-種感覺,也不是一種經驗,乃是一種生活方式,是聖父和聖子的性情得以在人的行事為人中彰顯出來。
基督徒的聖潔,正如他的主的聖潔一樣,他與世界的關系,是在世而不屬世的(參約一七14一16)。這種關系既需要分別出來,也需要認同,既有分離,也有參與。
屬世的意思,是指到被世人所看為重的事物所支配,就是追求享樂、營利和地位(“肉體的情欲、眼目的情欲,並今生的驕傲”,約壹二16)。基督徒必須否定這種控制,即使世界會因此恨他們,正如恨基督一樣,因為他們使這些追求顯得低賤和庸俗(事實上也確是如此),並且顯露出那些被這一切事物所奴役的人,是貶低了自己的人性(他們確實也是如此)。這種從世界而來的敵意是不可避免的,基督徒必須等閑視之。
一個聖潔的人生不會以物質為中心,相反,它的特質是儉樸,避免奢華和炫耀,對所擁有的一切都看為是上帝交給他管理的,而且隨時作好準備,若有需要,可以為主的緣故放棄。聖潔的人不會低估這世上美好的事物,以為上帝並沒有創造或供應這一切(相信物質是邪惡的“摩尼教”[Manicheism],在聖潔上是無份的), 但他們不讓自己成為這些事物的奴隸。他們的心也不會旁騖,把自己所擁有的與別人比較:他們知道,常常要“人有我有”並不是聖潔的表現,即使這些“人”也是 教會圈子以內的,甚至是一些基督教名人。聖潔的人從佔有欲的轄制中釋放出來,正如他不受其他形式的自我追尋和自我沈溺轄制一般。他的財寶在上帝那裡,他的 心也在上帝那裡(參太六19-21)。他因著漠視世界的價值尺度而擁有的快樂,並他對上帝的愛,那出於坦率、單純和發自內心的熱誠,或許會使一些與他相處的人稍感不安,但如果是這樣,那是因為他比我們這些觀察他的人更正直、更有人情味,而不是因為他怪異,而我們正常。
過著這種分別出來的生活,是同時要與別人和別人的需要認同的。改革者們說,如果我們避世,遁入修道院或隱土的茅屋蟄居,就不能成為聖潔;這句話或許有點過份,但其中卻有湛深的真理。正如約翰•衛斯理所說,沒有什麼比基督徒離群獨處更不合基督教的精神;同樣,沒有什麼比人對同類失去興趣更不合聖潔的精神。一個平衡的基督徒生活,是一方面在下不敬虔的事上與世界分隔,而另一方面是對世界上有需要的人有所承擔。
主耶穌的聖潔表現,是與各式各樣的人交往,甚至稅吏和其他聲名狼藉的人,他都深感興趣。誠然,他對窮人、寂寂無聞和低下層的人,也就是那些被社會看為毫無價值的人,都表現出特別的關心,肯定他們的價值;他的習慣與一般的夫子截然不同,他與他們做朋友,常與他們在一起(參太九9一13,一一5、19)。這一方面,門徒也當以此為榜樣。如果藉著上文所說的分別為聖,履行了第一條最大的誡命,那麼就需要這一種與人的認同,來履行第二條最大的誡命。卜維廉將軍(General Booth——救世軍創辦人)有 一次用“別人”這兩個字來做救世軍的新年座右銘;聖潔的人心裡常常惦記著這個座右銘,而他們無論在家中或在外面,在家庭或在更廣闊的世界中,都表現出這一 點。因此,聖潔的人不會悠閑;他們的生命充滿活力,常在禱告和勞苦的工作中,把自己的愛傾倒在別人身上。福音書中的基督、使徒行傳和書信中的保羅,都是這 一方面的表表者。
對現代人而言,“聖潔”一詞意味著蒼白、貧血、退縮、消極和被動。由此可知現代人對聖潔多麼無知!聖經所說的聖潔,其實是最積極、最有能力,和常常充滿感情的生命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