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4日 星期一

《加爾西頓》和《加色丁》信經對當代基督論問題的啟示

 

 

《加爾西頓信經》(451)與《加色丁信經》(553)雖然出自古代教會,針對的是當時的異端與語言混亂,但它們所界定的「基督是一位格,具完全神性與完全人性」的核心原則,對當代教會所面對的神學、倫理、文化、靈修各層面的挑戰,仍然具有關鍵性的啟發與指引。

以下是幾個具體面向的分析:


📍一、對「耶穌基督身份的重新詮釋」的界線與平衡

當代挑戰:

  • 現代自由派神學強調耶穌作為「歷史人物」、「倫理導師」、「先知型人類榜樣」
  • 忽視或淡化祂的神性,或僅將「神性」理解為象徵性、關係性或社會性高度

加爾西頓/加色丁的啟示:

耶穌是「完全的上帝」與「完全的人」,二性在一位格中聯合
👉 拒絕將耶穌的神性降格為詩意或倫理象徵
👉 祂不是「神化的人」,而是「成為人的上帝」

加色丁強調「人性具有理性靈魂」,肯定耶穌人性的完整性與真實情感,也防止耶穌變成「超人式神話人物」。


📍二、對基督教靈修與神化論(theosis)的啟發

當代現象:

  • 許多基督徒追求靈性合一、經驗上帝同在,但常陷入泛神論式融合主義(New Age

加爾西頓的界線作用:

「不混亂、不改變」——人性與神性合而不混,聯合而不吞噬
👉 提醒我們:上帝與人之間的合一不是模糊與融合,而是「區分中的共融」

🕊基督的神人合一,是我們得以被接納、神化(Theosis)的根據,但這種神化是在基督裡的合一,不是人自我升高為上帝


📍三、對當代身份焦慮與人性扭曲的回應

當代挑戰:

  • 後現代人常以「我感覺故我在」取代「我思故我在」,出現認同危機、身分混亂
  • 性別、心理、自我成為無限流動的自我定義

加色丁的啟示:

強調基督具有「完整的人性」——包括理智、情感、意志
👉 耶穌的人性不是模糊的「神人混合體」,而是完整活出作為人的樣式(希伯來書2:17

這讓我們重新思考:「作為人」的完整樣貌是什麼?
答案是:在基督裡,我們重新看見真正的人性


📍四、對耶穌受苦、十架與義務倫理的神學重建

當代問題:

  • 現代文化傾向逃避痛苦、否認十字架,強調成功神學、身心靈療癒
  • 也有人質疑上帝如何可能受苦?是否只是上帝「扮演人」受難?

信經的回應:

加爾西頓信經說:耶穌「按人性」受難,並非幻影
加色丁補充:祂具人類情感與意志,祂是真實選擇背負十架

這讓我們看見:上帝不是遠離苦難,而是穿越苦難拯救我們

這不僅是神學論述,也成為當代苦難神學、創傷靈修、受害者療癒神學的根基


📍五、對當代基督論神學過度簡化或詩化的提醒

當代簡化傾向

信經所守護的深度與奧祕

「耶穌只是愛的化身」

神性愛與人性回應在一位格中具體展現

「耶穌代表一種可能性」

祂不是象徵,是歷史中真神與真人的結合

「基督是群體經驗的構成」

否定位格與本性會導致神學變形為抽象政治話語

📌 信經語言雖古老,但在當代提醒我們——信仰不只是情感、經驗或文化產物,而是建立於道成肉身的奧祕中。


結語:加爾西頓加色丁信經是「當代基督論的守護者」

現代處境

信經的神學啟示

🧠 反本體論、後形上學時代

提供堅實的語言與邏輯框架,說明上帝與人之間的結合方式

🧍♂️ 人類身份危機

在耶穌裡看見「作人」的終極樣貌

🕊靈性與療癒尋求

提供基督為神人醫治者的整全模型

苦難與不義中

十架因神人二性聯合而有救贖效力

🌍 多元文化與宗教對話

證明基督不是宗教選項之一,而是上帝在人類歷史中親身介入的獨特事件

 

「加爾西頓 vs 加色丁」信經逐句比對解析

 

 

加爾西頓信經(451)與加色丁信經(553,源自君士坦丁堡第二次會議)在基督論上承襲相同的正統立場:耶穌基督是一位格,具有完整的神性與完整的人性。然而,加色丁信經不再只是重申加爾西頓信經,而是針對持續的爭議與誤解,進行「釐清、細化、加註」的神學處理。

以下是逐句比對與解析:


📘《加爾西頓信經》vs《加色丁信經》對照解析

加爾西頓信經(451

加色丁信經/553年內容(君士坦丁堡二會)

神學解析

我們照著列祖的教父,眾人同意宣認一位主耶穌基督

我們同樣接受加爾西頓信經的正統信仰

加色丁會議明確表態「接受加爾西頓定義」,沒有廢除,而是釋義性補充。

是完全的上帝,也是完全的人

我們拒絕任何把基督的神性「吞噬」人性的說法

對抗一性論(Monophysitism),即神性吸收或覆蓋人性。

按神性說,祂與父同質(homoousios

道從父所生,是永恆的上帝;祂非被造,也非改變本性而成為人

強化對亞流主義和一性論的反駁,堅持道的神性永恆不變。

按人性說,祂與我們同質

祂成為人,不是幻象或假裝,而是真正取了人性,包括靈魂與意志

明確強調人性是完整的,包含理智與自由意志,反駁幻影說與單意志論。

因我們與我們的救恩,由聖靈感孕,從馬利亞出生

馬利亞是真正生出道成肉身者的「上帝之母」(Theotokos

重申以弗所會議對「Theotokos」的肯定,避免把耶穌的神性與人性分開誤解為兩位格。

是同一位主、基督、上帝的獨生子

我們譴責把基督割裂為兩個位格的涅斯多留式說法

承襲加爾西頓反對「雙位格論」,加色丁明確以名稱點出「涅斯多留」為異端。

有兩性:不混、不變、不分、不離

我們強調,二性雖在一位格中聯合,但各自的屬性仍保留

重申加爾西頓的「四否定公式」,並解釋這不是對人性消極的壓制。

結合於一位格、一實體中

這不是「表面上的結合」,而是本體性的聯合,且基督只有一個位格,即神子本身

強調「hypostatic union」非功能聯盟,而是存有層級的實在合一。

不是分為兩個子,而是同一位主、獨生子

我們拒絕任何把耶穌當成兩位、兩個主的思想

針對後續復興的涅斯多留派或亞述教會觀點再度加以清除界線。


🧠 神學關鍵焦點補充(加色丁信經的「解釋性貢獻」)

主題

加爾西頓(451

加色丁(553)釋義

意義

🔁 二性說

不混、不變、不分、不離

加強說明:兩性在一位格中完全保留屬性

避免「合成性」誤會,即神人一體的新性質

💡 人性完整性

人性無罪、真實

特別聲明:耶穌具完整人意志與心理能力

對抗日後的「單意志論」(Monothelitism

🧍 位格唯一性

耶穌是神子位格具人性

重申耶穌的人性不是自己成為位格

對抗涅斯多留式「兩個主體合作」想法

救恩連續性

道成肉身為救恩必要條件

若基督非一位格,則祂的十架無法具救贖效能

確保基督十字架與復活的神人一體意義


🧾 歷史語境補充:加色丁為何「再解釋」?

背景事件

說明

東方教會的分裂危機

許多東方(敘利亞、埃及、亞美尼亞)基督徒認為加爾西頓「太靠近涅斯多留」

📜 教義重申與澄清

為保持加爾西頓教義同時與東方對話,加色丁採取更強化反雙位格立場的方式

👑 皇帝干預

查士丁尼大帝希望整合帝國神學,主導召開加色丁會議,譴責涅斯多留與部分偏激一性論者


結語:兩信經的互補與一致

面向

加爾西頓(451

加色丁(553

信仰地位

正統基督論定義初步完成

釋義與深化以維護正統合一

核心一致性

一位格、兩性合一

補強人性完整、位格唯一、救恩意義

功能

劃清正統 vs. 異端

平衡、對話、擴展正統理解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