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 星期三

中世紀哲學光譜:共相(Universals)爭論

 

 

光譜端點

哲學立場

代表人物

主張

與基督教關係

極端實在論

柏拉圖式實在論

柏拉圖、奧古斯丁

共相(如「人性」)獨立存在於理念界,超越具體事物。

容易導致「靈魂與物質割裂」的傾向,但為基督教的「永恆真理」提供哲學支持。

溫和實在論

亞里斯多德式(阿奎那)

托馬斯阿奎那

共相存在於個體事物之中(in re),也能被人心抽象(post rem),並在上帝心中作為範型(ante rem)。

維持了「理性信仰」的平衡,使神學能建立在理性基礎上。

唯名論

Nominalism

奧卡姆(William of Ockham

共相只不過是語詞(nomen),世界上只有具體個體存在。

削弱了「自然神學」基礎,導向「上帝全能意志論」,也間接影響近代科學與改革思潮。


📌 視覺化(簡化光譜)

極端實在論 (Plato/Augustine) — [中間立場] 溫和實在論 (Aquinas) — 唯名論 (Ockham)

   理念先於事物              共相存在於事物中               只有名字,無共相


重點

  • 阿奎那 不是唯名論者,而是站在「中間位置」,吸收亞里斯多德思想,形成了 溫和實在論
  • 唯名論(奧卡姆)是後來的發展,某種程度上是對阿奎那系統的挑戰。

 

基督教批判並吸收羅馬哲學的歷史時間軸

 

 

時期

代表人物

批判

吸收/轉化

保羅(1世紀)

《使徒行傳》17章在雅典

批判哲學家「不認識的神」、人用理性無法達到救恩。

引用希臘詩人與哲學語彙,談「在他裡面我們生活、動作、存留」,把希臘思想轉向獨一真神。

護教士(2世紀)

游斯丁(Justin Martyr

批判羅馬多神與帝國崇拜。

接受「logos spermatikos」(道的種子)概念:哲學部分揭示真理的火花,基督是真理的成全。

教父時期(3–4世紀)

特土良、奧利根、亞他那修

特土良批判「雅典與耶路撒冷何干?」警惕哲學腐蝕信仰。

奧利根等則使用柏拉圖思想解釋靈魂、亞他那修用 logos 神學發展基督論。

奧古斯丁(4–5世紀)

《上帝之城》

批判羅馬帝國與斯多亞「自足幸福」;指出無神恩典,人類意志軟弱。

吸收柏拉圖理念論,用於靈魂不朽與「永恆之城」觀,並用斯多亞自然律發展基督徒倫理。

中世紀(13世紀)

托馬斯·阿奎那

批判唯理主義:理性不能取代啟示。

系統吸收亞里斯多德哲學,提出「自然神學」、「自然律」理論,使信仰與理性協調。

改教時期(16世紀)

馬丁路德、加爾文

批判人理性腐敗,哲學無法帶來救恩;「全然墮落」否定人靠理性自救。

吸收自然律與部分斯多亞倫理作為社會秩序基礎;承認政權是上帝設立以約束罪惡。


總觀

  1. 早期(保羅護教士):用哲學語言對話,但保持福音核心。
  2. 教父奧古斯丁:與柏拉圖、斯多亞展開深度互動,批判理性自足,卻吸收靈魂、logos、自然律。
  3. 中世紀:亞里斯多德哲學系統化進入神學。
  4. 宗教改革:回到啟示與聖經為中心,批判理性過度樂觀,但承認自然律有輔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