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 星期三

基督教批判並吸收羅馬哲學的歷史時間軸

 

 

時期

代表人物

批判

吸收/轉化

保羅(1世紀)

《使徒行傳》17章在雅典

批判哲學家「不認識的神」、人用理性無法達到救恩。

引用希臘詩人與哲學語彙,談「在他裡面我們生活、動作、存留」,把希臘思想轉向獨一真神。

護教士(2世紀)

游斯丁(Justin Martyr

批判羅馬多神與帝國崇拜。

接受「logos spermatikos」(道的種子)概念:哲學部分揭示真理的火花,基督是真理的成全。

教父時期(3–4世紀)

特土良、奧利根、亞他那修

特土良批判「雅典與耶路撒冷何干?」警惕哲學腐蝕信仰。

奧利根等則使用柏拉圖思想解釋靈魂、亞他那修用 logos 神學發展基督論。

奧古斯丁(4–5世紀)

《上帝之城》

批判羅馬帝國與斯多亞「自足幸福」;指出無神恩典,人類意志軟弱。

吸收柏拉圖理念論,用於靈魂不朽與「永恆之城」觀,並用斯多亞自然律發展基督徒倫理。

中世紀(13世紀)

托馬斯·阿奎那

批判唯理主義:理性不能取代啟示。

系統吸收亞里斯多德哲學,提出「自然神學」、「自然律」理論,使信仰與理性協調。

改教時期(16世紀)

馬丁路德、加爾文

批判人理性腐敗,哲學無法帶來救恩;「全然墮落」否定人靠理性自救。

吸收自然律與部分斯多亞倫理作為社會秩序基礎;承認政權是上帝設立以約束罪惡。


總觀

  1. 早期(保羅護教士):用哲學語言對話,但保持福音核心。
  2. 教父奧古斯丁:與柏拉圖、斯多亞展開深度互動,批判理性自足,卻吸收靈魂、logos、自然律。
  3. 中世紀:亞里斯多德哲學系統化進入神學。
  4. 宗教改革:回到啟示與聖經為中心,批判理性過度樂觀,但承認自然律有輔助作用。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