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7日 星期三

卜仁納(Emil Brunner)和巴特的比較

 

 

卡爾巴特 (Karl Barth) 卜仁納 (Emil Brunner) 都是新正統神學(Neo-Orthodoxy)的代表人物,但兩人之間有明顯的分歧,特別是在 自然神學啟示 的理解上。


🟦 巴特 vs. 卜仁納 比較

主題

卡爾巴特 Karl Barth

卜仁納 Emil Brunner

核心關注

上帝的絕對超越;上帝的話語(基督)是唯一的啟示

上帝與人的相遇;啟示中的「個人關係」

聖經觀

聖經是「上帝話語的見證」,在聖靈臨到時才成為上帝的話

同樣強調聖經的重要性,但更關注啟示如何在人的存在中被經歷

自然啟示

完全拒絕自然啟示。巴特認為罪使人無法透過自然、理性、良知來認識上帝(著名的「Nein!」)

接受「一般啟示」或「接觸點」(Anknüpfungspunkt):認為人在良知、責任感上仍保有對上帝的感應,這是上帝可工作的基礎

上帝與人的關係

「無限的質的差異」:上帝是 Wholly Other(全然他者),唯有基督是橋樑

強調「我你」(I-Thou) 關係,受布伯影響;啟示是上帝在個人存在中的相遇

基督論

基督是唯一的上帝啟示與救恩中心;「在基督裡,上帝既揀選也棄絕」

同樣強調基督,但更重視基督如何使「上帝與人相遇」發生

倫理與文化

對人類文化與理性非常不信任,強調上帝的話臨到的主權

對文化較為開放,認為人的責任與自由是上帝形像的一部分

影響

奠基了新正統的主流,被稱為「20 世紀的加爾文」

對存在主義神學、對話哲學有影響,但因與巴特決裂,影響力相對小一些


🟥 兩人的分裂:自然神學之爭

  • 1934 年,卜仁納發表〈自然與恩典〉 (Nature and Grace),主張人在墮落後仍然保留「接觸點」,上帝能藉此與人相遇。
  • 巴特立刻回應一篇短文〈Nein!〉(「不!」),斷然否定卜仁納的主張,認為這是重回自由派神學的老路,會削弱「唯獨恩典」。
  • 這場「Nein 爭論」導致兩人公開決裂,也成為新正統神學內部最著名的分歧。

📌 總結

  • 巴特:徹底強調「唯有上帝的啟示」(sola revelatione),拒絕自然神學更加接近「加爾文式嚴格正統」。
  • 卜仁納:承認上帝的超越,但保留自然神學的「接觸點」更重視上帝與人的「相遇」與「關係」。

👉 可以說:

  • 巴特是「啟示的神學家」,從上帝絕對臨到出發。
  • 卜仁納是「相遇的神學家」,從神人關係的互動來理解啟示。

 

布特曼與巴特的比較

  

魯道夫·布特曼 (Rudolf Bultmann, 1884–1976),與 卡爾·巴特 (Karl Barth, 1886–1968) 的比較。在新約研究與神學上,他們常被並置來探討,因為兩者都影響深遠,但神學取向與方法差異很大。


布特曼  (Bultmann)

  • 核心方法:歷史批判與「非神話化」(demythologization)
  • 重點:認為新約許多超自然元素(神蹟、復活等)是神話語言,必須透過存在主義(受海德格爾影響)詮釋為人的存在經驗。
  • 救恩理解:信心不在於歷史事件的驗證,而在於聽見「宣講」(kerygma) 並作出存在性的回應。
  • 聖經觀:聖經是人類見證,但其中透過宣講帶來上帝呼召。

巴特 (Barth)

  • 核心方法:啟示神學,強調上帝主動的臨在。
  • 重點:《教會教義學》強調上帝的話語是上帝親自的啟示,耶穌基督是上帝的道,道成肉身是真理的中心。
  • 救恩理解:救恩根基於上帝在基督裡的啟示與行動,而非人的經驗。
  • 聖經觀:聖經是上帝的話語的見證,當聖靈使用時成為上帝活潑的話。

比較

面向

布特曼 (Bultmann)

巴特 (Barth)

方法

存在主義詮釋、歷史批判

啟示神學、神學式詮釋

神學焦點

個人存在的信仰回應

基督事件的客觀啟示

聖經理解

神話需被解構,取其存在意義

聖經是上帝話語的見證,啟示臨在其中

對歷史的態度

歷史耶穌與信仰的基督需區分

強調歷史耶穌就是啟示的基督

影響

自由派與存在主義神學

新正統神學(dialektische Theologie


👉 簡言之:

  • 布特曼:將神話化的語言「翻譯」成存在主義的呼召,著重個人主觀的信心回應。
  • 巴特:拒絕自由派與存在主義式削弱,重申上帝在基督裡的啟示是真實且客觀的行動。

 

新正統主義為甚麼也稱辯證的神學

 

 

「新正統主義」常常也被稱作 「辯證神學」(Dialectical Theology,這個名稱主要源自於 卡爾巴特 (Karl Barth) 早期的神學特徵。


1. 「辯證」的意思

  • 「辯證」(dialectic)不是指爭論,而是指 在兩個對立面之間保持張力,而不是用人類理性把它們融合或消解。
  • 在巴特的神學中,最重要的辯證關係就是:
    • 上帝的超越 vs. 人的有限
    • 上帝的啟示 vs. 人的宗教
    • 恩典 vs.
    • 永恆 vs. 時間

2. 為什麼新正統神學是「辯證」的?

  1. 上帝與人的絕對差距
    • 巴特在《羅馬書註解》(1919, 1922)裡強調:人不能靠自己達到上帝,上帝與人之間有「無限的質的差異」(infinite qualitative distinction)。
    • 因此,神學必須不斷在「上帝的超越」和「上帝在基督裡臨在」的張力中思考。
  2. 啟示是「臨到」而非「擁有」
    • 聖經不是自動就是上帝的話,而是在聖靈臨到時才「成為」上帝的話。這種「既是/又不是」的特性,本身就是一種辯證結構。
  3. 拒絕人類理性的調和
    • 自由派神學喜歡用理性或歷史方法把上帝與人拉近,但巴特認為這會抹煞上帝的超越性。
    • 辯證神學寧可保持張力,而不是用人類邏輯去解釋清楚。

3. 名稱的來源

  • 「辯證神學」這個稱呼最早是批評者給的,因為巴特的神學總是以「是,但同時又不是」的方式來表達。
  • 例如:
    • 人的宗教追求=偶像,但在基督裡=上帝可以使用的渠道。
    • 聖經=人的文字,但在聖靈工作中=上帝的話。
  • 這種「否定/肯定並存」的表達方式,就是辯證的特色。

4. 與「新正統」的關聯

  • 「新正統」強調它承接改革宗神學,但用現代語言重新詮釋。
  • 「辯證神學」則強調它的方法:不靠理性調和,而是保持上帝與人之間的張力
  • 所以「新正統」描述它的立場,「辯證神學」描述它的方法。

📌 總結一句話:
新正統神學之所以被稱為「辯證神學」,是因為巴特等人強調上帝與人的絕對差距,並用「張力中的思考」來表達啟示與信仰的奧秘,而不是用理性消除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