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巴特 (Karl Barth) 和 卜仁納 (Emil Brunner) 都是新正統神學(Neo-Orthodoxy)的代表人物,但兩人之間有明顯的分歧,特別是在 自然神學 與 啟示 的理解上。
🟦 巴特 vs. 卜仁納 比較
主題 |
卡爾‧巴特 Karl Barth |
卜仁納 Emil Brunner |
核心關注 |
上帝的絕對超越;上帝的話語(基督)是唯一的啟示 |
上帝與人的相遇;啟示中的「個人關係」 |
聖經觀 |
聖經是「上帝話語的見證」,在聖靈臨到時才成為上帝的話 |
同樣強調聖經的重要性,但更關注啟示如何在人的存在中被經歷 |
自然啟示 |
完全拒絕自然啟示。巴特認為罪使人無法透過自然、理性、良知來認識上帝(著名的「Nein!」) |
接受「一般啟示」或「接觸點」(Anknüpfungspunkt):認為人在良知、責任感上仍保有對上帝的感應,這是上帝可工作的基礎 |
上帝與人的關係 |
「無限的質的差異」:上帝是 Wholly Other(全然他者),唯有基督是橋樑 |
強調「我—你」(I-Thou) 關係,受布伯影響;啟示是上帝在個人存在中的相遇 |
基督論 |
基督是唯一的上帝啟示與救恩中心;「在基督裡,上帝既揀選也棄絕」 |
同樣強調基督,但更重視基督如何使「上帝與人相遇」發生 |
倫理與文化 |
對人類文化與理性非常不信任,強調上帝的話臨到的主權 |
對文化較為開放,認為人的責任與自由是上帝形像的一部分 |
影響 |
奠基了新正統的主流,被稱為「20 世紀的加爾文」 |
對存在主義神學、對話哲學有影響,但因與巴特決裂,影響力相對小一些 |
🟥 兩人的分裂:自然神學之爭
- 1934 年,卜仁納發表〈自然與恩典〉 (Nature and Grace),主張人在墮落後仍然保留「接觸點」,上帝能藉此與人相遇。
- 巴特立刻回應一篇短文〈Nein!〉(「不!」),斷然否定卜仁納的主張,認為這是重回自由派神學的老路,會削弱「唯獨恩典」。
- 這場「Nein 爭論」導致兩人公開決裂,也成為新正統神學內部最著名的分歧。
📌 總結
- 巴特:徹底強調「唯有上帝的啟示」(sola revelatione),拒絕自然神學 → 更加接近「加爾文式嚴格正統」。
- 卜仁納:承認上帝的超越,但保留自然神學的「接觸點」→ 更重視上帝與人的「相遇」與「關係」。
👉 可以說:
- 巴特是「啟示的神學家」,從上帝絕對臨到出發。
- 卜仁納是「相遇的神學家」,從神人關係的互動來理解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