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道夫·布特曼 (Rudolf Bultmann, 1884–1976),與 卡爾·巴特
(Karl Barth, 1886–1968) 的比較。在新約研究與神學上,他們常被並置來探討,因為兩者都影響深遠,但神學取向與方法差異很大。
布特曼 (Bultmann)
- 核心方法:歷史批判與「非神話化」(demythologization)。
- 重點:認為新約許多超自然元素(神蹟、復活等)是神話語言,必須透過存在主義(受海德格爾影響)詮釋為人的存在經驗。
- 救恩理解:信心不在於歷史事件的驗證,而在於聽見「宣講」(kerygma) 並作出存在性的回應。
- 聖經觀:聖經是人類見證,但其中透過宣講帶來上帝呼召。
巴特 (Barth)
- 核心方法:啟示神學,強調上帝主動的臨在。
- 重點:《教會教義學》強調上帝的話語是上帝親自的啟示,耶穌基督是上帝的道,道成肉身是真理的中心。
- 救恩理解:救恩根基於上帝在基督裡的啟示與行動,而非人的經驗。
- 聖經觀:聖經是上帝的話語的見證,當聖靈使用時成為上帝活潑的話。
比較
面向 |
布特曼 (Bultmann) |
巴特 (Barth) |
方法 |
存在主義詮釋、歷史批判 |
啟示神學、神學式詮釋 |
神學焦點 |
個人存在的信仰回應 |
基督事件的客觀啟示 |
聖經理解 |
神話需被解構,取其存在意義 |
聖經是上帝話語的見證,啟示臨在其中 |
對歷史的態度 |
歷史耶穌與信仰的基督需區分 |
強調歷史耶穌就是啟示的基督 |
影響 |
自由派與存在主義神學 |
新正統神學(dialektische
Theologie) |
👉 簡言之:
- 布特曼:將神話化的語言「翻譯」成存在主義的呼召,著重個人主觀的信心回應。
- 巴特:拒絕自由派與存在主義式削弱,重申上帝在基督裡的啟示是真實且客觀的行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