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5日 星期四

人如何面對本罪

 

 

這是一個非常深刻的問題。當我們談「人如何面對本罪」時,其實牽涉到神學上「原罪」與「個人罪」的現實,還有信仰生活中如何與罪共處、抗爭並得著釋放。讓我從幾個角度來回應:


1. 認識罪的真實性

  • 加爾文提醒我們,人若不先認識自己的罪與無能,就無法真實轉向上帝。
  • 「本罪」指的不僅是外在的行為過錯,更是深藏在我們裡面的悖逆與自我中心。
    👉 因此,面對罪的第一步,就是承認「我不能靠自己勝過罪」。

2. 在基督裡尋找赦免

  • 人無法靠修行、功德來除去本罪;惟有耶穌基督藉着十字架完成的救贖,才能使罪得赦免。
  • 保羅說:「如今,那些在基督耶穌裡的,就不定罪了」(羅 8:1)。
    👉 面對罪,基督徒要學會「不逃避」也「不自欺」,而是把罪帶到基督面前,倚靠祂的赦免。

3. 藉著悔改與信心回應

  • 真實的赦免帶來悔改(metanoia),就是心意的更新與行為的轉變。
  • 加爾文指出,若有人聽到「基督赦免一切罪」卻放縱犯罪,那表示他從未真正認識罪,也未曾經歷赦免的痛苦與甘甜。
    👉 面對罪,基督徒不是「放縱」,而是因赦免更願意遠離罪。

4. 靠聖靈得力與罪爭戰

  • 人面對罪的軟弱,需要聖靈的幫助。聖靈不僅提醒人認罪,也賜人力量活出新生命(加 5:16-18)。
    👉 面對罪,不是單打獨鬥,而是聖靈內住與帶領。

5. 群體的扶持

  • 教會作為基督的身體,是信徒彼此認罪、互相勉勵的地方(雅 5:16;來 10:24-25)。
    👉 面對罪,不僅是個人靈修的事,也是群體中彼此攜手同行的過程。

總結
人如何面對本罪?
👉 不是靠掩飾或自救,而是 承認自己的無能接受基督的赦免真實悔改倚靠聖靈在群體中彼此扶持
如此,罪不再是絕望的轄制,而是因基督的勝利,被轉化為人生命更新的契機。

 

本罪如何得赦免

 

 

    「本罪如何得赦免」觸及了基督教神學核心——罪的赦免與救恩。根據《基督教要義》,加爾文的回答有幾個層次:

1.      墮落之後,人無能力自救
人類在亞當墮落後,失去了親近上帝的能力,只能落在上帝的咒詛之下。因此,人本身無法靠善行或努力來贖罪。

2.      罪得赦免的唯一途徑在基督裡
上帝在基督裡預備了赦罪的恩典。耶穌基督成為中保,藉着祂的十字架贖罪,人才能得赦免。
這不是因人的功德,而是完全出於上帝的恩典。

3.      赦免的具體途徑:信心與聖禮

o   信心:當人相信基督已為自己贖罪,便能確信「一切罪都被塗抹,永遠在上帝面前消失」。

o   聖禮(特別是洗禮):洗禮是「重生的記號」,表明罪被洗淨,人在基督裡成為新造的人,並得以進入教會。

4.      悔改與新生命
加爾文特別警告:若有人聽到「基督赦免一切罪」,便以此為藉口放縱犯罪,那是因為他根本沒有真正經歷罪的痛苦與赦免的恩典。真實的赦罪必然帶來悔改與更新的生命。

👉 總結來說:
「本罪如何得赦免?」——惟有藉着耶穌基督的代贖,透過信心領受祂的恩典,在洗禮中確認這救恩的應許,並以悔改與新生命作出回應。

 

文藝復興思潮:正面影響 vs. 負面危機

 

 

面向

正面影響 (對基督信仰的助益)

負面危機 (與教義的張力)

聖經研究

人文主義 (ad fontes 回到源頭) 鼓勵研讀希臘文、希伯來文,使改革者能直接翻譯聖經(如路德德文聖經)。

強調語言與批判技巧,可能將聖經視為「文學作品」,削弱其神聖權威。

教育與文化

提倡廣泛教育,培養知識分子,推動神學與社會改革。

強調古典文化,有時將希臘羅馬哲學置於聖經之上,導致價值混合。

藝術與美學

藝術家透過繪畫、雕塑、音樂呈現聖經故事,幫助群眾更直觀理解信仰。

過度追求人體與自然之美,可能滑向世俗化、感官享樂,遮蔽十字架的核心。

人的尊嚴

強調人是「上帝的形像」的承載者,凸顯個體價值與自由。

若脫離上帝,尊嚴變成「自我高舉」,容易引發驕傲與自我中心。

理性與科學

激發觀察、研究的精神,為神學研究與自然科學開新道路。

若理性取代啟示,信仰會被邊緣化,真理相對化。


📌 總結

  • 正面影響:文藝復興提供了宗教改革的工具(語言學、教育、印刷術),豐富了基督教的表達形式(藝術、音樂),也強調了人的價值(符合「上帝的形像」教義)。
  • 負面危機:文藝復興也種下了「以人為中心」的種子,後來發展為世俗主義、理性主義與人本主義,逐步挑戰乃至取代上帝的中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