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9日 星期一

魔鬼的作為

 

 

在聖經與神學傳統中,「魔鬼的作為」具有豐富的層面,可以分為 破壞性的工作受制於上帝的限制、以及 對信徒的挑戰與試煉。整理如下:


1. 魔鬼的主要作為

根據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的總結,魔鬼的作為主要有幾方面:

  • 敵對上帝的榮耀與國度:魔鬼企圖毀壞基督的國,傾覆永生的種子,撒下稗子(太 13:25,28)。
  • 欺騙與毀滅:耶穌稱牠為「殺人的兇手,說謊的父」(約 8:44),牠以謊言反對真理,用黑暗遮蔽光明,使人陷於錯誤,挑撥仇恨,引起紛爭與戰爭。
  • 引誘犯罪:如創世記第三章的蛇,引誘人違背上帝,使人喪失生命與榮耀。

2. 魔鬼的本質與限制

  • 魔鬼是被造而墮落的:牠原本是上帝所造的受造物,但因墮落而敗壞,邪惡不是出自上帝的創造,而是牠自己背叛的結果。
  • 仍在上帝的權柄之下:牠所能做的,必須在上帝的允許之內(例如約伯記 1:6;撒上 16:14)。即使牠作惡,也最終服在上帝的旨意中。
  • 不是與上帝同等的「邪惡之上帝」:基督教拒絕摩尼教的二元論(認為魔鬼是惡的源頭),強調魔鬼只是敗壞的被造物,上帝仍是至高的主宰。

3. 信徒如何面對魔鬼的作為

  • 認清牠的詭計:《聖經》提醒信徒要謹慎,因為魔鬼被稱為「世界的王」、「空中掌權者」、「吼叫的獅子」(約 12:31;弗 2:2;彼前 5:8),牠精於計謀,勤奮敏捷,務必小心。
  • 屬靈爭戰:保羅強調「我們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屬靈氣的惡魔爭戰」(弗 6:12),要靠信心與上帝的全副軍裝來抵擋。
  • 最終勝利在基督裡:使徒約翰說:「上帝的兒子顯現出來,為要除滅魔鬼的作為」(約一 3:8),基督藉著十字架已經勝過撒但。

總結
魔鬼的作為是以 欺騙、毀壞、引誘、挑撥 為特徵,目的在於攔阻人認識上帝,破壞人與上帝的關係。然而,牠並不是無限制的力量,而是 墮落的被造物,受制於上帝的權能。信徒需要警醒、抵擋牠的詭計,但同時確信在基督裡已有最終的勝利。

 

 

魔鬼的產生

  

一、📖 聖經的啟示

1️. 舊約

  • 撒但 (שָּׂטָן satan) 原意是「敵對者、控告者」。
    • 在《約伯記》1–2章中,撒但仍被描述為在上帝面前出現的「天上控告者」,質疑人的信仰動機。
    • 撒迦利亞書3:1–2 也提到撒但在上帝面前控告大祭司。
  • 在舊約裡,撒但還不是「完全獨立的邪惡王國的首領」,而是扮演「檢驗、對抗」的角色。

2️. 新約

  • 撒但(希臘文 Σατανς)與魔鬼(διάβολος, diabolos = 控告者、誹謗者)被更鮮明地描繪成與上帝國對立的權勢:
    • 「這世界的王」(約12:31;林後4:4
    • 引誘人犯罪、抵擋福音的邪靈首領(可1:13;路4:1–13
  • 啟示錄12章敘述「大龍、古蛇、魔鬼、撒但」被摔下來,引導天上背叛,與上帝子民為敵。

二、📚 猶太思想背景

  • 波斯二元論的影響:被擄後的猶太人接觸祆教(Zoroastrianism),其中善神阿胡拉·瑪茲達與惡神安格拉·曼紐的對立,影響了後期猶太思想對「邪惡靈界」的想像。
  • 第二聖殿時期文獻(如《以諾一書》):提到「墮落的天使」引誘人類,帶來偶像與暴力,逐漸形成後世對「惡魔起源」的認知。

三、🧑🏫 基督教神學傳統

1️. 墮落天使說

  • 根據以賽亞書14章、以西結書28章(原文指巴比倫王與推羅王),後世教父把這些經文象徵性地理解為「撒但驕傲墮落」的描述。
  • 奧古斯丁與大部分教父認為:撒但原是被造良善的天使長,因驕傲而叛逆上帝墮落成為魔鬼。

2️. 自由意志與邪惡

  • 神學強調:邪惡不是上帝直接創造的,而是受造者(天使或人)濫用自由意志,背離上帝而產生的。
  • 撒但作為「第一個叛逆的受造者」,帶來邪惡勢力的開端。

3️. 基督的勝利

  • 新約核心強調:無論魔鬼的起源如何,基督已經在十字架上得勝(西2:15;來2:14)。
  • 啟示錄20章:魔鬼最終被扔進火湖,邪惡被徹底毀滅。

四、🧭 小結

  1. 舊約:撒但是「控告者」角色,還不是完全獨立的邪惡王。
  2. 新約:撒但逐漸被揭示為「世界的王」、「上帝的敵人」。
  3. 神學傳統:魔鬼原為善的受造者,因驕傲與叛逆而墮落。
  4. 信仰焦點:聖經的核心不是解釋「魔鬼怎樣產生」,而是宣告「基督已勝過魔鬼」。

 

公共神學 × 經濟倫理對照圖表

  

主題

聖經神學基礎

公共神學觀點

當代經濟倫理議題

財富與管家職分

財富屬於上帝,人是管家(詩24:1;路16:1–13

經濟資源不是私有絕對,而是公共善的一部分

財富不均、貧富差距、資本壟斷

勞動與尊嚴

人按上帝形像被造,勞動是參與創造(創1:27–28;帖後3:10–12

每個人都有勞動的權利與尊嚴

工人剝削、血汗工廠、失業問題

公義與弱勢

上帝護衛貧窮人(申15:7–11;路4:18

公共制度應優先顧及弱勢群體

社會福利、難民救助、無家者政策

消費與生活方式

勸導過簡樸、知足(提前6:6–10

抵抗消費主義,提倡可持續的生活方式

過度消費、債務文化、環境浪費

制度與公共善

耶利米呼召「為那城求平安」(耶29:7

基督徒應推動政策改革,追求共同善

稅制公義、公共醫療、社會安全網

環境與永續

人受召「修理看守」受造界(創2:15;詩104篇)

公共神學強調創造的共同責任

氣候變遷、資源枯竭、永續經濟


📌 應用建議

  • 教學/查經:把某一主題(如「財富與管家職分」)作為焦點,引導學員從經文公共神學當代挑戰實際回應。
  • 講章/信息:可用「三步法」——聖經真理、公共神學框架、現代議題案例。
  • 行動引導:在教會中建立「簡樸生活」、「公平貿易支持」、「社區關懷」等實踐。

2025年9月28日 星期日

公共神學之經濟倫理

  

一、公共神學的核心

  • 定義:公共神學 (Public Theology) 是信仰群體在公共領域中,與社會、文化、政治對話,提出基督信仰觀點並參與社會建設的一種神學方式。
  • 目的:讓信仰不僅停留在個人靈修或教會內部,而是進入社會結構與制度的討論,尤其涉及公共善 (common good)

二、經濟倫理的核心問題

  1. 財富的來源與分配:財富是否只屬於個人?聖經強調財富的管理是「管家職分」而非絕對擁有(路16:1–13)。
  2. 勞動與尊嚴:人按上帝形像被造,勞動是參與創造的方式(創1:28;帖後3:10–12)。
  3. 貧富差距:先知書強烈批判壓迫窮人(阿摩司書5:11–12),耶穌則宣告福音臨到貧窮人(路4:18)。
  4. 公共責任:經濟不僅是市場行為,也涉及正義、制度、社群責任。

三、公共神學對經濟倫理的視角

面向

公共神學挑戰

聖經神學資源

🏛 公共善 (Common Good)

經濟政策應服務全體社會,而非少數菁英或資本集團

耶利米29:7「要為那城求平安」

公義與正直

市場機制可能製造不公

彌迦書6:8「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

🤝 社群責任

個人主義式財富觀衝擊社群關係

2:44–45「凡物公用,照各人所需分給各人」

🌍 永續與創造

經濟發展常犧牲環境與未來世代

2:15「修理看守」受造界


四、經濟倫理的公共實踐

  1. 倡議公平制度:教會和基督徒可推動政策反思,如稅制公義、勞動保障、環境永續。
  2. 生活方式見證:簡樸生活、消費節制、反對剝削性產業。
  3. 社會參與:支持合作社、社會企業、貧困者扶助計劃。
  4. 跨界對話:與經濟學家、政策制定者合作,提供倫理框架。

五、靈修與應用問題

  • 我的金錢使用是否反映出「管家職分」還是「消費主義」?
  • 教會是否能成為一個經濟正義的見證群體,而不是複製社會的階級?
  • 我如何在投資、購買、工作選擇上,實踐「愛人如己」?

👉 總結:
公共神學之經濟倫理提醒我們:信仰不是只關乎「我和上帝」,而是「上帝的公義如何臨到這個社會的經濟制度與弱勢群體」。基督徒蒙召以耶穌基督的生命為標準,在公共領域見證一種不同的經濟想像——以公義、愛與共同善為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