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至上而下的基督論

    新約所宣佈的基督是歷史上的耶穌基督。他死而復活,所以他的一生被認為又宣佈為上帝的道成肉身和上帝的救恩。另一方面認為耶穌基督的起源是從永遠出發,並以上帝的道成肉身為根本。即把先在者和成肉身者的人格上的同一作為根本。

    對基督的正確的理解和信仰不是從歷史上的耶穌出發,而是他作為上帝的存在和道成肉身出發。所以不是從歷史上的耶穌出發,依靠價值判斷來被認定並信仰為上帝。

    歷史的耶穌是上帝的道成肉身,所以應該是至上而下的基督論即下降基督論。

    反過來如果採取上升基督論,都將歸入非神話化,只剩下歷史耶穌,新約的基督教將會消失。

至下而上的基督論的不恰當性


    新約證明歷史上的耶穌是基督。歷史上的耶穌與基督並不分離。而且通過歷史的耶穌說明上帝的道成肉身和先在。這是因為耶穌是上帝的成肉身。

現代神學從18世紀以來著重於上升基督論,即從下開始的基督論。從人性的耶穌著手,依靠價值判斷來認定是上帝的兒子。

施賴爾馬赫認為耶穌不過是人,只是因著他的靠自然開發而形成的無限的上帝意識成為上帝的兒子,即與神性一致。

裡 刺爾也把基督的神性限制在人性的界限裡。按他所說的話,基督作為上帝不能從瑪利亞所生。基督的神性是對救贖工作的價值評價。即對基督為了我們的得救而受難 的價值上的評價。對基督的神性的教義不能從新約裡得到,只不過是教會對教會建立者的價值上的評價。基督不能作為上帝而先在,而是以萬物所嚮往的目標而被創 造。所以說是先於萬物。所以他不過是人,只是把優秀標明出來了。把基督叫做主,就是稱他為上帝,但這是因為他有完美的道德性,所以是上帝。上帝的人格性的 道成肉身是神話。

進入20世紀也一樣。艾米爾布隆內爾說童貞女所生是不可能的,把耶穌看成是養父母所生的人,這樣的耶穌就是神人,也是上帝的兒子。耶穌被女子所生是說明他的完全的被造性,也意味著他符合自然的成長規律。所以他是完全的人。但他的意志與上帝的意志完全一致。根據Brunner的說法,新約裡不能知道永恆神子是童貞女所生。不是永恆神子,而是建立在彌賽亞的威嚴上。新約不認識永恆神子,也不是說道成肉身。童貞女所生只是說明救主的人格的出生。在瑪利亞的胎中耶穌基督被上帝創造了。沒有父親的出生缺乏人性。

    巴特也說耶穌只是一段時間內活動以後死的人。因為基督的先在不是以人格在永恆中存在,而是由於進入到上帝的永恆計畫裡。即便他用辯證法說明上帝的道成肉身,但能成肉身的三位一體的上帝不在他的神學裡。因為上帝是有獨一人格的獨一的上帝。

    保羅蒂利希說從上帝而來的LOGOS這一原理是在耶穌那裡顯現的,所以基督成為新實在。基督 是新實在的期待,耶穌作為基督也是新存在,又是新存在的擔任人。耶穌這個人就是基督。

布林特曼是把新約裡對基督的見證全部看成神話,所以剩下的只是人性的耶穌( Jesus Christ and mythology)

伯克霍夫也是把基督的神性理解成他作為人的完全性。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這是指耶穌是被上帝新創造的並不是永恆先在。在這一點上他是新人。

羅馬教會的拉奈卡爾Karl Rahner也 基本上站在上升基督論的立場上。他主張新約不把基督認為上帝,並且成肉身不是只侷限於耶穌基督一個人,而是一切人身上都可能發生的事情,只不過是體現在耶 穌身上。耶穌是通過上帝存在的通報和被造物的自我上升而形成的事件。所以任何人都能成肉身。約翰福音所說的上帝的話語是向世界的上帝自己的通報。上帝存在 的通報在耶穌的身上歷史性地具體化了,這就是道成肉身。所以他的一生是以死亡來結束。

    進 行聖經批評工作的新約學也認為耶穌不過是拿撒勒耶穌。新約學者們都從歷史上的耶穌出發且侷限在那裡,所以都要否認超自然的起源。進而耶穌不是上帝道成肉 身,只是個叫耶穌的人,耶穌只不過僅僅是卓越的倫理教師、愛的化身、天才宗教家。對這樣只是一個人的耶穌,不管怎樣信仰他為上帝,那裡沒有得救,新約的基 督教也就瓦解了。

初期教會時期的EVION派也只把耶穌看成是一個人。但是他受洗後行異能,復活以後收養為上帝的兒子。

    在現代神學裡所論述的基督論也是根源上與古代教會時期的異端的主張相同。至下而上的基督論總是得到同樣的結論。

基督是公義的執行者

    我們人裡面有一個要求,就是「不平則鳴」,而這常常是在遇到切身之痛的時候才產生功用。當別人與別人之間有不公平時,「管他的!與我無干。」

    但是,自己遇到不公平的事,就盼望宇宙中有一位能聽我講話的替我申辯﹔且能夠見義勇為,救我出來,那一位是誰呢?那一位叫作基督。

    那麼,當你發現「義」沒有被執行的時候,你會有一個要求,這是所有宗教裡面最嚴肅的一個終極性的本能 -- 我盼望公義執行的時候是完美的,我盼望不義的事情消滅。
   
    那麼,宇宙普世公義的執行者是誰呢? 就 是基督。從這方面來看,我們許多時候,在有生之年看不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我們盼望有真正公義的執行者來到。在今生有限的年日沒有辦法使我們看到的 話,我們就產生一個「進到無限」的盼望。這些都是很特別的觀念,是對末世的盼望。這種盼望,是對「公義者會執行得很完美」的盼望所產生出來的,這是基督論 的基本觀念。

    偉 大的宗教談到末後時,都會提到要來解決一切不義、不平,把真正的公義執行完美的那一位。這樣就牽涉到那一位的本身應當是完美者,又是義的本體。他不但是創 造之因、智慧的源頭,也是人類最終極性,從今世進入永世的中間,要解決今生沒有解決的事情的那一位。所以那基本彌賽亞的觀念,就從原先創造的智慧,跳到最 後公義的執行。

   
這一位末日要執行公義,要用公義審判全世界的到底是誰呢?聖經從創世紀一直到啟示錄,都提到「義!義!義!」要執行公義,要以公義審判萬民,這種觀念是相當貫切始終,也是非常透徹、清楚的。亞伯拉罕是最先講出這句話的人,他說:「審判全地的上帝,豈不按照公義行事嗎?」

    這個要求是很合理的,為什麼?公義的要求,公義的觀念,和執行公義的上帝本身,一定是義的本體 ﹔這個基本觀念已經放在人裡面了。

    保羅走到一個地方--亞略巴古--來宣佈救贖性的福音。保羅說什麼呢?「他必按公義審判天下」。這件事要如何成就?有一位從死裡復活的人,要被神使用,作為審判萬有的,就是耶穌基督﹔這位被釘死,從死裡復活的耶穌基督,要成為審判萬民的證據,那是神的公義要臨到全世界的審判。

    「基督論」和「末世論」的觀念要連在一起看﹔「基督」的觀念和「道德」的觀念也要連在一起﹔「道德」的觀念和神的「公義」連在一起,而那公義的本體,那「義者」就是基督,他是公義的教師,是普世真理的啟發者,也是啟發全世界真理的那一位義的本體。

    在箴言書第八章,「智慧」這個字已經被位格化了。什麼叫作「被拉格化」了?就是把「智慧」當作有生命的「位格」來談。所以在漸進啟示裡,箴言第八章所提到的智慧,就是「三位一體」中間的第二位 -- 耶穌基督。雖然裡面有兩次用到「造」這個字,好像可以勉強解釋為「耶穌基督是被造的」﹔但是從全本聖經的統一性來說,這是不能成立的。這段經文是說:「在漸進啟示中的一些普遍原則,慢慢的把人帶到更完整的瞭解時,必然會發現的一個觀念 -- 他是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和救贖﹔他是義者的本體、智者的本體、聖者的本體 。」

    不但如此,我們看見他的本性包含一個很重要的地方,那就是「救贖」的可能性。如果他的公義真的臨到我身上,我就死定了,那怎麼辦?

    我們常說:「這樣壞的人,應該 被 雷公打死!」「像你這樣壞的人,上帝應該親自報應你!」「像你這樣,應該打屁股!」「像你這樣,應該丟到地獄裡!」上帝說:「不但他要,連你也在內!」如 果他是該受審判的,那我呢?「最好不要!可憐我吧!」如果他是壞蛋,我呢?「主啊!你是慈愛的﹔慈愛歸我,公義歸他。」

    所以每次自己犯罪的時候,就說:「上帝是充滿慈愛的。」別人犯罪的時候,卻說:「上帝是充滿公義的。」這個叫作「不公義,也不慈愛」,你有沒有這個毛病啊?

    「主 啊,處罰最好不要臨到我,你的慈愛遮蓋我!」你對別人儘是公義之要求,對自己儘是慈愛之包容,那你就是對自己不義,對別人不愛。所以把它綜合起來,你才發 現自己也不能逃脫上帝公義審判的時候,你只有一個盼望,就是「救贖」。「如果是這樣的話,求主也遮蓋我的罪吧,你也赦免我吧!」所以在普遍觀念裡面,常隱 隱約約存在著一個救贖者給我帶來的盼望,希望有一位能救我脫離過犯的後果。難怪,為什麼很多宗教會殺雞、殺羊,意思是說:「我不必死,最好你死。」所以, 「雞啊,你死吧!與其我死,不如你死。」這個叫作「救贖」,救贖有一個代替性的功用在裡面。

    彌賽亞式的代替性的救贖觀念隱約出現在各個宗教中。凡是這種觀念不太強的,都不夠資格構成正式的宗教體系﹔凡是「這些永恆性、創造性、救贖性、公義性的宇宙智慧性的總結合, 是 一位有位格的生命」這種觀念不太強的,都不夠資格構成是偉大宗教,只能構成文化層次而已。凡是在文化裡面缺乏永世的盼望,缺乏對完美實體的體驗,缺乏對末 日公義審判的期待,缺乏對自己從敗壞中得救贖盼望的,就不是夠份量的宗教,因為這些偉大的原素不在裡面。不過,偉大的宗教和真正的救贖還是兩回事﹔偉大的 宗教裡面都有救贖性,而從救贖性真正進到救贖者之間的距離,相去何止千里!相反的,在基督教的思想中,基督把這一切都完完全全地啟示來了。
 

基督是反合性真理的實體


      
上帝的《基督論》是建立在一種不是相反,不是衝突,不是矛盾,而是「反合性」(paradox)的原則上,這剛好是跟矛盾、衝突相反的。「反合性」就是:「好像相反,卻不相反」﹔「好像 衝突,卻不衝突」﹔「好像不調和,卻是調和」。把 paradox 翻譯成「反合性」,指那些「好像相反,卻是相合」的事情。哲學家、哲學辭典的翻譯,是「離反性」、「似非而是性」、「弔詭性」。

       「反 合性」是很特別的。如果一個人說:「我很聰明。」他就是不聰明了,這叫作反合性。因為真聰明的人不敢說自己聰明,如果他很聰明,但是不敢說,裡面還是覺得 自己聰明,這也不是反合性,而是叫作「假冒為善」、「假謙卑」。一個真聰明的人常常覺得自己不太聰明,真屬靈的人覺得自己實在不夠屬靈﹔而一天到晚覺得自 己很「屬靈」的人, 其實是「屬零」的人。

       反 合性的意思就是深到這個地步,好像相反,卻不相反﹔好像違背,卻不違背﹔好像衝突,卻不衝突。耶穌就是就是這個反合性真理的實體。換言之,他來到人間,好 像軟弱,卻比任何的剛強更剛強﹔好像愚昧,卻比任何的智慧更智慧。所以上帝用人認為軟弱的來拯救人,用人認為愚昧的來顯出祂的智慧。因為「上帝的愚拙總比 人智慧﹔上帝的軟弱總比人強壯」(林前一 :25

       基 督從永恆界來到暫時界,他是創造者來到受造的形體裡面,是絕對者來到相對的範圍。所以在這個突破裡面,我們看見一個新的現象﹔在人間一個新的位格在歷史中 間顯現,而這個位格,被不懂的人當作是羞辱的、愚昧的、軟弱的、無知的﹔而懂的人看見在他的軟弱的背後有無窮的能力,在他所謂愚拙的背後有無窮的智慧﹔在 他有限的背後有那無窮的無限。所以能夠透過這個墮落線,這個有限界的界線,這個受造界的範圍,而衝到無限的、絕對的、永恆範圍裡面的人,叫作「有信仰的 人」。
 
       先 否定啟示、否定超自然、否定永恆的人不能談信仰,因為他們連「信」的資格都沒有。信之所以為「信」,不是信你所能看見的,不是信你所能證明的,不是信你所 瞭解的﹔信之所以為「信」, 乃是因你信那些超過你見證、超過你能證明、能看見、能瞭解的,那才叫作「信」。這一句話的背後,不是說:「所有不能證明的都是可信的。」而是說:「所有真 正可信的都是超越證明的。」你能分別這些本質上的差異時,你就比較靠近真理了。

    「你們說我是誰?」「你是基督!」彼得在此宣告,他已經在歷史中,親眼看見、親手摸過,而且親身體驗到,這一位就是永恆者在暫時界的表現。「你是基督!」

上帝的恩典使我們認識基督

  彼得說:「你是基督」。換言之,歷世歷代所盼望、所祈求、所呼喊、所願意領受的那一位彌賽亞,就是你了!

    這表示什麼?理念和實際的結合,盼望和實踐的結合,應許和兌現的結合,這個叫作「你是基督」。

    上帝應許要賜下基督,我們等候你的來到,現在就已經來到眼前了,上帝的應許和歷史事實結合了!我們的盼望和你位格的存在結合了!你的出現和上帝永恆的旨意結合了!

    這樣,我所信的是誰?就是那一位在永世中間被計劃,被啟示,而在這個時間裡被賜下來的恩典,有形有體的居住在你我裡面。先知、祭司曾經談論你,而你現在在這裡,你是真實的活在我們的生命中。你出現在歷史中,你突破歷史與永恆間的限制,這個叫作「基督」。你從永世進到暫時 ﹔你從絕對界來到相對界,你從創造者的身份來到受造的範圍裡。你是上帝在肉身顯現,你就是那一位基督!

    我們在一生裡面常會談到某一些人,但是卻沒有機會遇見他們﹔等你有機會見到的時候,常常會說:「哦!原來不過如此,原來我也不錯,與他差不多。」

    很多時候你以為你所盼望的 是多麼奧妙、多麼神秘,你不知道到底那是什麼﹔當它兌現時,才發現不過是如此。那就是猶太人之所以不能相信耶穌是基督的原因。

    彼得的情形剛好相反,他發現原來在我們中間的這一位就是基督!他有無竅無盡的好奇和對他產生的飢渴,要親自來敬拜他。

    「為什麼是彼得講?」因為是彼得先發現。「其他的門徒發現了嗎?」其他的門徒也發現了。「什麼時候發現呢?」晚一點才發現的。彼得比較敏感先發現,他們呢?比較遲鈍就後發現﹔還有一些呢?永遠沒有發現。

    孫中山先生說有三種人:第一種人叫作先知先覺﹔第二種人叫作後知後覺﹔第三種人叫作不知不覺。

    感 謝上帝,彼得發現了。是他發現的嗎?若更嚴格的說,是上帝的恩典把他能夠發現而沒有發現的那個可能性正常化起來了﹔而這正常化是經由聖靈所顯示的真理,以 及對上帝的啟示有正確回應時所作的工。上帝的靈工作時,把我們能夠覺悟而沒有真正覺悟到的那個覺悟真理的可能性正常化起來了﹔正常化後,我們才看見基督原 來是這麼可愛的。

    有人因為基督成了肉身,就說:「啊,原來只不過是如此!」

    他們就看不起基督。有的人因為基督成了肉身,就感覺,「原來上帝愛我愛到這個地步,來到肉身界裡面與我一樣,得到有血有肉的身體,過和我們一樣的生活,他的愛太偉大了!」

    你明白這兩個不同的地方嗎?一個是覺得:耶穌既然與我一樣,表示沒有什麼了不起。另一個是覺得:至高的上帝竟然願意降卑,成為與我一樣的人,他的愛真是太感人,太偉大了!

    有人認為彌賽亞應該比我特別,應該比我高三倍,胖六倍,哇!我才會敬畏得發抖。這叫作「奴才相的佩服」。你不會佩服那每天和你在一起,和你一樣,可能比你更難看,或比你更小、更差、更竅的人,他裡面有偉大的靈魂你看不見,你只看見他外表、身體的軟弱。

    而上帝就特別用這種《基督論》來絆倒一些人,讓他們顯出自己的愚昧﹔也用這種《基督論》來建立某一些人的信心,讓你們顯出 那根本不可能是自己的信,乃是上帝的恩。所以他像根出於乾地,他無佳形美容,也不使我們產生羨慕。(參賽五十三2)。為什麼呢?這是一種「反合性」的真理。

基督論是建立教會的基礎


    耶穌講到對基督的認識,除了「不是屬血肉的人所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所指示你的」之外,耶穌還說了什麼呢?「我告訴你,我要把我的教會建立在這磐石上」。

    所以《基督論 》不但是要建立在這個啟示上,《基督論》又成為建立教會的基礎,這一環一環相扣在一起是很嚴謹的。對《基督論 》的認識是建立在「啟示」上,基督的正統信仰不能脫離對神的真實性和聖經的基礎。不但如此,把《基督論》建立起來以後,就變成永遠的磐石,在這個磐石上建立起來的信仰上才能建 造教會。我用兩句話歸納:「正統的基督論建立在啟示上,正統的教會建立在基督論正確的信仰上。」

   
耶穌說:「我要把我的教會建立在這磐石上。」

    那些真正屬靈的經驗,是藉著信仰基督勝過世界,這才是偉大的勝利。約翰把這一點講得很清楚了:「誰是得勝世界的呢?豈不是那些信耶穌是上帝兒子的嗎?」(約壹五 5

    建立在基督上的人們就是「教會」,「教會」就是因信稱義,在基督裡成為神兒女的人,而這些人就是勝過世界的人。

     《基督論》不但是建立在啟示上,成為教會的根基,正統的《基督論》還使我們看見:天開了,地獄關了 -- 「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天國的鑰匙在他的手裡!」

    《基督論 》 既然重要到這個地步,我們就應當求主給我們聖靈的光照,求主讓我們能夠對真理的瞭解有更向神開放、更願意順服的心態,讓聖靈毫無攔阻地在我們心中工作,開 通我們的心竅,使我們因認識基督,就認識那「有形有體的居住在基督裡面的一切豐盛」以及那藏在基督裡面的一切智慧與知識(西二)。

    所以對基督正確的認識,對基督奧秘準確的瞭解,會使我們的心竅被打開,能夠明白萬有的主宰 為我們所預備的真理,且能夠豐豐富富地經歷他、享受他。因認識他,我們就與真理合而為一,能夠勝過黑暗權勢的挑戰。

     「你們說我是誰?」如果今天耶穌問你說:「你信耶穌這麼久了,你在基督教裡的信仰如何? 你的基督論是什麼呢?」

    你會怎麼回答呢?彼得說:「你是基督,你是永生上帝的兒子」。這兩句話 很特別,以致耶穌很滿意這個答案。

成見帶來錯誤的基督論

    「你是永生上帝的兒子!」

    十二個門徒中的其他們徒都沒有發現這點,都講不出這些話。但是彼得講出來,「你是永生上帝的兒子。」

    太 偉大了!因為當時對上帝兒子的觀念不太清楚,但彼得卻能講出這樣的話。如果你加以研究的話,你會發現在兩約(新約與舊約)之間,以色列已過了四百年沒有先 知的生活。在這四百年中,上帝沒有差遣先知到他們當中,上帝好像放棄了他的百姓,不照顧他們,也不與他們同在。他們雖經過許多非常偉大的戰鬥,非常英勇壯 烈的犧牲,非常可怕、激烈的戰爭,把外邦打退,但是結果他們還是在羅馬的鐵蹄之下作亡國奴。在這一段時間,上帝好像不顧他們、放棄他們,讓他們自生自滅。

    在 這段時間中,以色列人流浪在本土以外的,可分為三大地區:第一區是亞歷山大,屬於埃及北部的一個港口﹔第二區是巴比倫,被擄以後有一些人就在那裡通商,以 後定居下來的那些東方人﹔另外一區是在希臘世界,或是講希臘語的歐洲等地流浪的猶太人。這些人在研究舊約的觀念時,他們受了《他爾目》(Talmud)及《米拉許》(Midrash)這些舊約傳統,和被認為是正規解經原理的影響。他們最後只能發現,上帝要差遣的彌賽亞,可能被稱為「上帝的兒子」,但是這個觀念是模糊的。而「彌賽亞」這個觀念在他們的思想中已經慢慢形成一種偏見,或者被彎曲到一個地步,只見其英勇威武,而沒有發現他是受苦犧牲的形象。

    所以他們看見了,如果越英勇的、越偉大的,就可能越靠近他們的「基督論」﹔凡是越犧牲的、越無能的,就不可能是基督。所以就在這個「過濾性認知」(selective concept)的結果,他們根本看不起拿撒勒人耶穌,認為這位拿撒勒人耶穌,不可能是上帝的兒子。那就是保羅未蒙召以前,為什麼要逼迫基督教的原因﹔那就是大祭司為什麼要撕裂衣服,把耶穌釘在十架上的原因﹔那就是以色戲弄他說:「上帝若喜悅你,現在可以救你吧!」的原因。

    彼得在跟隨主的時刻,他能夠很清楚、很快的看見「基督論」,為什麼呢?因為彼得在跟隨主時,他有一顆好奇的心,很容易查出不同的地方在那裡。笨的人看相同的地方,聰明的人看不同地方。所以達爾文很笨,因為他看來看去,是 要看人和猴子相同的地方﹔基督徒很聰明,因為基督徒看來看去,是要看人跟動物不同的地方在哪裡?能知其不同點,這是有智慧的人﹔能看見不同的地方,這是很敏感的分辯力。而一天到晚看見相同的人,是非常容易被現象模糊的本質所欺騙、所矇蔽的。

     彼 得跟隨耶穌,我不敢說他從起初的動機是對的。他大概是要作耶穌國度的外交部長或發言人。如果耶穌有一天成為皇帝,要派人演講或者出國去辦外交,人概非彼得 不可!因為到頭來只有他的口才最好,只有他的講話最伶俐,而且最英勇、最果斷,講話最大聲,雖然有時講錯了。有的人從來沒有講錯話,因為他從來不說話﹔有 的人從來沒有做錯事,因為他從來不做事那樣的人一定不對

    做,可能錯﹔不做已經錯。這是我的座右銘。

    那麼做不做?

    「做!」

    做了有困難怎麼辦?看著辦!怎麼看?看「主一步一步引導。」

    這叫做「傻瓜」﹔這種「傻瓜」也不錯,為什麼呢?因為照著上帝的預備,還是比人聰明,這叫作「反合性」!

經驗不能取代上帝的啟示


   
十九世紀的新派神學在德國的杜賓根(Tubingen)產生出來時,那些重要的領導們,包括威爾浩生、包珥,之後進是哈納克(Adolf von Harnack,1851-1930),赫珥曼(Wilhelm Herrmann,1846-1922等等,這些人最基本的錯誤是什麼?就是他們根本不相信超自然,也不相信啟示﹔他們根本不相信超自然的境界、超自然的本體、超自然的事蹟、超自然的元素,也不相信有「啟示」這回事。

    這是從德國唯心論的鼻祖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開始排除形上學、超自然、啟示,用理性代替啟示而開始的。而二十世紀對十九世紀新派神學的反叛,走了另外一條極端的道路,就是:「既然如此,我們要得回新的啟示, 就要相信超自然。」

    於是就把冒充的超自然代替真正的超自然,把個人的靈感和宗教的感應代替「聖靈的啟示」,然後當成是個人領受的啟示,這兩樣都違背了聖經。因為聖經的「啟示論」是上帝自己的工作,不是個人的經歷可以代替的。

    聖 經啟示出來的真理,乃是超乎每一個主體經驗所能產生的現象,而且是要用來批判我們的經驗﹔換句話說,只有聖經的啟示才是上帝的啟示,在聖經以外的超自然啟 示都不是上帝的啟示,最多只能說是聖靈藉著已經在聖經中所啟示出來的真理,來光照、引導人進入已經啟示的真理中,這樣說就比較穩當了。但是有許多人把「光 照」和「啟示」混為一談,把個人主觀的感情衝動,以及一些宗教現象與思想界、心靈感應等等,拿來代替,就說那是「聖靈的啟示」。

    你要特別防備這樣的人,這種觀念所形成的運動已經瀰漫全世界。他們認為只有他們才有聖靈 ,認為沒有他們那種經驗的就沒有聖靈。他們就因為這些主觀的經歷,而輕看、侮辱了耶穌基督已經有的教會。

    結果聖靈被拒絕了,被壟斷了。結果被曲解的真理壟斷了人的心,而那些明白聖經啟示的人倒被拒絕於大門之外。

基督論建立在上帝的啟示上


   
彼得代表歷世歷代教會做了第一次的基督教信仰告白。他的信仰告白只有一個中心、一個題目﹔這個題目就是《基督論》。

    彼得說:「你是基督,你是永生上帝的兒子。」

    他用兩句話把它歸納起來:「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

    他已經從暫時界裡面的信仰透視到永恆界裡面,他在時間的過程中已經看見上帝永世的計劃了,他在人間的肉身中,看見背後的道。這些就是道成肉身,又從肉身看回原來的道的信仰告白。

    當彼得講完了這句話,耶穌馬上在這裡奠定了歷世歷代教會應當有的基礎原則。這個歷世歷代教會應當有的原則是什麼?就是你的信仰應當建立在「啟示」上。

    「這不是人告訴你的,這不是屬血肉的人指示你的,是我在天上的父所指示你的。」

    基督徒的信仰告白,應該建立在上帝的啟示上,而不應當建立在他個人主觀性對基督的解釋上。基督教教的信仰告白,不應當建立在個人的經驗上。

    今天教會正面臨一個很大的危險,就是漸漸地把客觀的、真理的,從啟示所建立信仰基礎的原則放棄﹔而用個人感情上主觀的感受來建立他的「基督論」的基礎。這就是我今天為什麼在台上、台下用各樣的方式,帶著爭戰的精神,要在這個時代中,重新把這些原則建立起來的原因。

    對 《基督論》的認識不能用我們主觀的經歷或感性的體會去代替上帝的啟示。今天在教會中,對《啟示論》的放鬆,對《基督論》的曲解,正是那些最多談論聖靈的人 所犯的最大錯誤。我們一方面講聖靈,但是我們對《聖靈論》的瞭解,已經錯誤到一個地步,與聖經原來的意思相差何止千里。我們對 《啟示論》的不嚴謹,已經淪落到好像我們每一個人自已經歷到某些所謂「超自然的感應」時,就說那已經是「個別領受上帝的啟示」。這兩方面的放鬆和沒有原則性的教會發展,只能帶來量的發展和感情衝動的現象,而不能帶來真正信仰的架構和根基。

    耶穌問:「你們說我是誰?」

    他不是單單要個人,且要全體門徒一同領受聖靈啟示,以後產生出來「共通性」的信仰原則 -- 「你們說我是誰!」「你們是一群與我在一起這麼久的人, 是一群我特別揀選的人﹔我在揀選你們以前,我曾經終夜禱告,求父賜福我對門徒的揀選行動。你們跟我在一起,你們蒙我揀選,我特別為你們禱告的,『你們』說我是誰?」

    耶 穌基督在該撒利亞腓立比境內的這個挑戰,和對門徒的要求,實在是決定基督教生死的重要時刻。因為如果基督論在跟隨基督的人群裡面是模糊的話,世界還能看到 基督的光嗎?如果天天與基督在一起的人根本沒有真正認識基督是誰,他們如何能夠把基督介紹給世人,或是把福音傳到地極呢?

    耶穌基督的這一個要求,是要對他們說:「你們告訴我吧!你們說我人子是誰?」

    他所盼望的,他要聽到的,乃是那個正確的、有愛心的、真正合乎上帝啟示真理、由聖靈引導所建立起來的,由上帝的道所建立信仰根基的原則。

    彼得就符合了這個標準,彼得的回應使我們主的心滿足了,而「基督論」的建立就從那個時候開始。因為當彼得講完了他對基督的認識, 當這整個信仰的告白宣佈出來時,耶穌說:「西門巴約拿 -- 約拿的兒子西門,你這些話,不是屬血肉的人能指示你的﹔乃是我天上的父上帝親自指示你的。」

    這裡的意思是什麼?「不是領受啟示的人,沒有資格教神學。」

基督論是信仰的中心


        
基督就是整個基督教信仰的中心,基督教就是基督(Christianity is Christ)。當你把所有宗教的教主從他們的宗教中挪去時,他們的宗教還有一些骨架、一些軀殼可以維持他們整個宗教的門面。但是,當你把基督從基督教挪去時,基督教就完全空洞了﹔這是基督徒離開基督以後,就變成比任何一個宗教更軟弱、更無能的一個原因。基督教就是基督!而基督徒對基督的重視,對基督真正的認識,對基督正確的瞭解如果沒有下功夫的話,整個基督教的前途和內容是非常令人憂慮的。

      
基督的重要性是在這樣舉足輕重、位居我們信仰的中心點,而我們為這信仰到底曾經花了多少代價去瞭解、探討、思想?希伯來書的作者告訴我們:你們應當思想 我們所認為使者、為大祭司的耶穌。(來三:1

    耶穌基督也說:我要差來的聖靈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你們,並且要叫你們想起我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引導你們進入一切的真理。(約十四:26﹔十六:13

    保羅也提到:基督是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和救贖。(林前一:30),是我們的生命,是我們的信仰中心和內容。
 

基督論之方法論

 讓我們進一步來認識上帝的啟示模式,然後才討論基督論如何套進這啟示模式中。啟示模式有其一定的場所(fields)。按啟示的種類,也就是普遍啟示(general revelation)及特殊啟示(special revelation),不難發現這兩種啟示具體的出現在不同的場所中。普遍的啟示出現在這創造的大自然界及人類歷史中,特殊啟示出現在聖經(先知、使徒)及道成肉身的基督中。但是,聖經及基督也必須出現在自然界和歷史當中。

  上帝也藉著這三個場所來啟示他及他向人類施行的計劃。我在這裡也無意把特別啟示特意地分為聖經和基督,這裡的目的只是要強調如果沒有那「道成肉身」並且曾在歷史中向我們顯現的基督,那上帝的特別啟示還不能算是完全的。

基督也是道成肉身的道(WORD),也就是那一位曾經生活在巴勒斯坦地的耶穌,他曾在世上呼召門徒、傳揚福音、受苦被釘死,並三天後從死裡復活,後升天。這是上帝最完全及最後的啟示。沒有任何的啟示可以勝過它和取代它。藉著基督,我們可以直接的知道「誰」(who)是上帝,誰是上帝的最主要旨意,誰是最終的啟示。

聖經也是上帝的特殊啟示,透過他所揀選的人;先知及使徒等人,默示他們,並用人類的語文筆錄下來。這也是上帝的話語(Words)。藉著聖經,讓我們知道「什麼」(what)是上帝的啟示。

歷 史,不管是俗世的歷史或是救恩歷史,也是由上帝掌握。人類可以透過這歷史或是大自然界去認識上帝,但這認識途徑並不能真正帶領人去認識上帝,因為罪已敗壞 了這自然界,人類的歷史也因為人的罪惡而被敗壞。當然上帝在當中仍然執行他的救恩。藉著歷史及自然界,只能讓我們問「為什麼」(why)上帝的啟示是如此,並不能得著正確的答案,必須回到「什麼」及「誰」的場所才可以真正認識上帝的啟示。

按以上的認識,我們再次肯定基督才是上帝啟示的中心。藉著基督,如今我們可以直接知道「誰」是上帝的啟示,而不只是問「什麼」或「為什麼」上帝這樣啟示。研讀基督論也必須以此態度去進行。

「基督中心論」的真義

我們基督徒向慕道的朋友傳福音時,恐怕他們將之解讀為拉人入教,於是乎,常作如下三點聲明:

第一,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不是讓人接受一套有關神學的教義和理論。(由此使一些聲稱『各宗教都有一套自圓其說的教理體系,讓我如何知道究竟誰對誰錯』的 人,暫時啞口無言。)

   
第二,基督教信仰最重要的,也不是關乎人遵行一套倫理道德的標準。(由此來幫助一些人破除『所有宗教都不過是勸人為善』的執迷。)

   
第三,基督教信仰最首要的,更不在於人加入一個宗教團體、服從一套宗教禮儀。(這又使一些擔心『在接受信仰的同時,又得盡上某種義務』)的人鬆了一口氣。)

如此三箭齊發後,慕道朋友的好奇心終於被激發出來了:「那麼,對基督教來說,什麼是最要緊的?」

好了,時候已到,機不可失,我們於是一鼓作氣,字字 鏗鏘地說:「基督教信仰的中心全在於這樣一個問題,那就是『耶穌是誰?』。」

趁著聽者正感莫測高深之際,我們再接再厲地補充道:「所以我們傳福音不是要你入教,而是邀請你來信主--接受耶穌基督為你個人的救主。」
如 此傳福音,可使人立即感受到基督教確實不同凡響,從而幫助對方直接進入到基督信仰的核心。的確,在其它宗教和任何社會改革運動中,領袖們從來無法讓他們自 己成為人們追隨的終極目的,他們充其量只能藉著所宣揚的理念與主義,來號召群眾跟他們一起去追求達成某種目標。而基督教恰好相反:耶穌來到世上,至終的目 的是引導我們認識祂、跟隨祂;因為「從來沒有人看見上帝,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約 18

耶穌最為人熟知的教導是指著祂自己而說的(約 16,十四6),最大的神蹟(復活)更是為顯明祂的身份而來的;而耶穌所完成的事工(包括在十字架上為罪人受死)之所以具有如此重大的意義,也無一不是 因著耶穌的身份(上帝的兒子成了完全的人)而確立的。

保羅論到耶穌時指出:「祂在萬有之先,萬有也靠祂而立。祂也是教會全體之首。祂是元始,是從死裡首先復 生的,使祂可以在萬事上居首位。」(西 17-18

這就是基督教信仰裡特別強調的「基督中心論」原則。我們若看不見這一點,就把握不住基督教信仰的本質了。

   
然而,我們是否可以認為:既然教義神學、道德倫理、教會聖禮在基督教裡都佔據不了中心的位置,那麼這些事就是無足輕重、無關緊要的?

這 種想法當然不對,因為這裡誤解了基督中心論的真義,將上帝原本在基督裡相互聯繫的合一啟示作了簡單的劃分、甚至對立的處理。在基督教裡,我們對教義、倫理 及群體價值的重視與珍惜的程度,與其它宗教的努力相比,不但不應削弱,反而應該加強;倒不是因為它們看起來一定比其它宗教更優越,而是因為教義、倫理與教 會在基督教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乃是那萬主之主、萬王之王的耶穌基督憑著祂特有的身份與權柄,加以肯定和宣告的。

原來,基督中心論的本意,並不是要基督教的其它部分因此受到排斥而變得無足輕重;恰好相反,基督是基督教的中心,意味著其它的一切都要與居中心的基督相連,同享祂所發出的光輝和榮耀。

生命社群的標準




    小子們哪,你們是屬上帝的,並且勝了他們;因為那在你們裏面的,比那在世界的更大。他們是屬世界的,所以論世界的事,世人也聽從他們。我們是屬上帝的,認識上帝的就聽從我們;不屬上帝的就不聽從我們。從此我們可以認出真理的靈和謬妄的靈來。(約壹四:4-6

    聖徒在世上,因為與世人分別,難免有孤單的感覺;看到四周黑暗勢力的囂張,正義公理被反對,壓制,有時甚至會失望。像詩人和先知一樣,從心裏向上帝發出焦急的問題:"要到幾時呢?"(詩九四:3;哈一:2-4

  使徒約翰的一生,在羅馬暴君統治之下,也可看見罪惡勢力猖獗,惡人昌盛發達;他的年紀大,活得久,看到這種情形也多。但他記得主耶穌基督的話:"在世 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一六:33) 信徒絕不是可憐的俘虜,在世界的牢獄裏呻吟,相對作楚囚悲泣;而是在戰勝的營中,發勝利的凱歌。

  主耶穌在十字架上,勝過了那惡者。祂說:"我已經勝了世界",就是"這世界的王受了審判",並且"被趕出去。"(約一二:31,一六:11),真是大 局已定。現在我們的任務,是宣佈這得勝的佳音。我們的元帥,除非已完成了勝利,祂不會升到高天上,留下信徒作不可能的事。(弗四:8

  我們憑甚麼作這些事呢?因為主已經戰勝,祂先從撒但手中奪回信徒的心,佔領了,在裏面統治,使我們可以像主一樣說:那世界的王"在我裏面毫無所有!" (約一四:30) 現在主藉著聖靈住在我們裏面,祂"比那在世界的更大""靠著愛我們的主...已經得勝有餘了。"(羅八:37)。 我們現在的爭戰,不過是拾取戰利品,在基督的旌旗下,完成佔領的工作。主耶穌應許信祂的人,"要作這更大的事"(約一四:12),是像基甸的語法(參士 八:2-3);沒有比勝過那惡者,成就了救恩更大的事,人的力量絕對沒有達成的可能,連想都是不自知的狂妄;但收拾殘敵,清除佔領,更明顯,顯得更大。

  這裏說到兩個不同的生命社群:信仰不同,歸屬不同,觀念不同,行動也不同。不是說,聖徒不可以"論世界的事";因為如果我們關心世界上的人,就沒有辦 法不談論世界的事;而是說,如果人以世界的觀點論事,只談論世界的事,就證明他完全心向世界。譬如說,一個人只講利害,只講屬世的財富,地位,名聲,完全 世俗化,不講道義,不顧真理,他就是屬世界的。他心中那樣思想,口裏那樣講說,也必然那樣行;那就成為他的性型和品格,他就是那樣的人。"所以你們若真如 基督一同復活,就當求上面的事。... 你們要思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西三:1-2)因為我們有了屬天的生命,是"天上的國民"(腓三:20),就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觀念。

  信仰和思想是個人的事,是裏面的事;但決不止於個人,決不只保持在裏面,而是表現於外面的行動。主耶穌說:"我的羊聽我的聲音,我也認識他們,他們也 跟著我。"(約十:27)。認識好牧人,是個人與主的關。聽主的聲音,影響著心靈和思想,那聲音在他裏面化生熱力,告訴他方向,吸引他跟著走,結果是歸向 靈魂的牧人,"跟隨祂的腳蹤行"(彼前二:21)。這是愛的吸引。這是義的榜樣。人如果看羊群的腳蹤,就可以尋到好牧人。正如雅歌所說的:"你若不知道, 只管跟隨羊群的腳蹤去,把你的山羊羔,牧放在牧人帳棚的旁邊。"(歌一:8)在那裏,準可找得著羊群的好牧人。所以保羅不僅可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也可以 確信他的同工:"我們行事不同是一個心靈〔或"聖靈〕嗎?不同是一個腳蹤嗎?"(林後一二:18)既屬於同一個靈,就會聽從,就會順服,就會合於一個生命 社群。這是同屬一位好牧人的證明。

    現在我們可以看得很清楚,這兩個不同生命社群的根源:真理的靈使人歸從真理,謬妄的靈引人趨向謬妄;正如涇水清,渭水濁,分明可見。從他同甚麼樣的人相聚,可以看出人的趨向和歸屬。

生命社群與肢體




  教會是上帝所選召,主耶穌寶血所救贖的群體。毫無疑問,個人的得救重生,與主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但我們也不能忽略,整體與主的關係。

  從屬靈的生命講,教會是主的身體(林前一二:12-27),聖徒是互相聯絡作肢體:"你們就是基督的身子,並且各自作肢體。"因為有生命的關連,肢體 必須彼此相顧,同甘共苦。這樣,一個肢體機能有了障礙,有了殘缺損折,或醜陋穢髒,別人不指摘某一個肢體,而是指摘整體,指摘整個的人;如果作了甚麼違法 的事,對人造成傷害或財物損失,不是一個肢體負責,而是整體的人負責。如果偷盜貪污,不能推說那是手不好,幹這樣的骯髒事,把手下監獄吧!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沒有這種監獄。

  同樣的,我們不能怪世人對教會的挑剔指摘,因他們往往是把個人當整體看待,要教會對一二分子負責。他們這樣作公平嗎?我們不能說是公平;但世人這樣的 對教會期望,要求,雖然是近於苛求,仍然值得我們省察,督責,看看我們是否盡到了互相照顧的責任。一家人的小孩子出了問題,大人能說不知,推說無關嗎?教會實在一家人啊!

教會本質的再思




    上帝所以召出人建立教會,是為要使人

l   在家庭中建立天國,恢復家庭美滿、相愛相屬的生活;
l   在社群中建立天國,恢復社群融合、相輔相成的生活;
l   在職場中建立天國,恢復各盡其職、喜樂安息的生活。
  
    而地方教會的角色,則是要運用教會的敬拜、團契、成長、事奉、宣教等功能,幫助信徒─ 
l   在家庭中建立天國
l   在社群中建立天國
l   在職場中建立天國
  
    如此看來,地方教會的使命是要裝備聖徒、差遣聖徒,讓他們在家庭中、社群中、職場中建立天國,以榮耀上帝,讓上帝藉著信徒在家庭中、社群中、職場中掌 權。也就是說,地方教會的聚會或活動不是教會的中心,信徒在家庭生活、社群生活、職場生活中活出基督,才是教會的中心。或者說,教會只是信徒的訓練中心、差派中心、支援中心,信徒生活才是建造教會、建造天國、擴展天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