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22日 星期六

基督教會的責任

        大約一千九百年前,巴勒斯坦地區出現了一個引人注目的宗教信仰。它起初是個地下宗教,但一個世紀之後,其影響已遍及羅馬帝國的每座城市,三百年之後,整個羅馬帝國都臣服於這個宗教之下。到了今天,這信仰已經傳遍地極。這信仰就是基督教。
        初期教會的信仰顯然在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初期教會有什麼特點呢?關於這個問題,所有的歷史學家,不管他們是不是基督徒,都一致認為,初期教會有許多在仇敵或朋友眼中看來都相當突出的特點。

初代教會的三大特點
一、教義性的教會
        第一,初期教會十分強調教義。今日許多自稱為神學家的人,說教義是宗教經驗的表達,反映出宗教生活。但初期教會卻不這麼認為。初期教會是先有教義,才有生活。生活是以教義為基礎,教義並非以生活為基礎。
        這在原始文獻中是相當明顯的,例如帖撒羅尼迦前書。這是所有歷史學家都承認的,不管他是不是基督徒。使徒保羅把他在帖撒羅尼迦傳道的事,作了一個摘要。保羅在帖撒羅尼迦與腓立比,以及其它地方傳道時,這些地方鬧得天翻地覆。看看徒十七6,到底他所傳的是什麼道呢?他所傳的道,是教義性的道。根據保羅的說法,基督教教義並不是在得救以後所產生出來的東西。有人說,教義是基督徒宗教經驗的表達,這是不對的。教義乃是得救的必要知識。基督徒的生活是以教義為基礎的。
        耶 路撒冷的頭一個教會,也有同樣的事發生。耶路撒冷的教會,也是教義性的教會。根據哥林多前書的記載,保羅從初代耶路撒冷教會所領受的是什麼?初代耶路撒冷 教會所傳授給保羅的又是什麼呢?光是勸勉嗎?或是向他介紹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初代耶路撒冷的基督徒是否曾說過「耶穌活出了一個自我犧牲的生命,我們已經受 了祂的感化,要過祂那種生活,所以我們邀請你們和我們一同來過這種生活」?絕不是的。耶路撒冷基督徒所說的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 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林前十五4)。這不是生活上的勸勉,乃是教義性的事實;說話的口氣不是命令式的,乃是敘述式的;不是生活方式,乃是教義。
        初代基督教運動,是個教義性的運動。這個運動有一個直截了當的信息,其中心是耶穌基督的位格與救贖之工。這兩者都是教義。
       
二、不妥協的教會
        第二,初代教會是不妥協的。因為她強調教義,所以不能與任何非基督教的文化與信仰妥協,她與當代思潮是對立的。
        當時的文化主張宗教上的妥協,所以初代的基督教與當時的時代的精神是格格不入的。初代教會要求專一的敬虔態度,對神、對教義都是專一的,一個人不能敬拜基督教的神,同時又去拜別的神。基督徒不能接納基督所提供的救恩,同時又承認別人用別的方法也可以得救。

三、道德性的教會
        第 三,初代教會強調道德。當時的宗教,除了猶太教之外,很少與道德倫理扯上邊的,所以初代教會與其它非道德的宗教是完全不同的。基督教是個道德性的宗教。初 代基督徒曉得,神是聖潔的,在祂面前,不聖潔的人站立不住。耶穌基督在地上成就了完美的道德典範,只有那些饑渴慕義的人才屬於祂。當然,基督徒並不是完全 的,他們在神面前得以立足,並非由於他們自己的功德,而是惟獨仰賴救主基督的救恩。可是,他們得救了,還要成為聖潔,就是在今世生活中,也必須漸漸成聖。 根據初代教會的看法,一個允許人繼續犯罪的救恩,不管其信仰告白有多好聽,仍是一個虛僞的救恩。人得救了以後,不能停留在放縱犯罪的景況中,必須與罪爭 戰。

爭戰的教會
一、歷代教會持守初代教會信仰
        初 代教會的特性,在漫長的教會歷史中從沒有完全失去過,可是這些特性必須時常在教會內外仇敵的攻擊之下被護衛。這種敵對的形勢,在使徒時代就已經開始了。新 約聖經完全沒有暗示說教會可以避免爭戰與辯論。有些人說,我們傳道的時候,不必積極地批評教義上的錯謬,也照樣能傳揚真理;但新約聖經並不贊同這種說法。 加拉太書是最明顯的例子。
        主 後二百年,教會發生了一次重要的爭論,就是反諾斯底派與諾斯底主義的論戰。諾斯底主義是初代基督教的異端,混合了巴比倫、埃及的神秘宗教,以及希臘的二元 論思想。對諾斯底主義的反擊,使得教會從聖經中領受了許多重要的真理教義。在這之後,還有一個重要的爭論,就是奧古斯丁為基督教的罪觀而抵抗柏拉糾。柏氏 主張人性本善,人能行善,人按自己的自由意志,可以得救,達到完全無罪的境界。這與奧古斯丁所主張的預定論與原罪論互相衝突。在這次論戰中,奧古斯丁在聖 經中發現了許多重要的真理,為後來馬丁路德的因信稱義、加爾文的預定論奠定了重要的基礎。柏拉糾主義在第五世紀很盛行,後來在主後四三一年被以弗所大公會 議定為異端。
        中 世紀末,教會變得十分腐敗,其主流思想有嚴重的柏拉糾主義傾向,教導因功稱義。教會世俗化,天主教販賣贖罪券,教會為異教所控制。馬丁路德在羅馬的時候, 當地異教之風甚為熾烈。但由於路德的奮戰,人們開始再次高舉聖經。路德的九十五條文告公諸於世,加爾文也寫成了他的《基督教要義》,神藉著這次屬靈的爭 戰,繼續保守祂的教會,使她能夠堅守初代教會所領受的神聖信仰。宗教改革正如初代教會一樣,是教義性的、不妥協的、道德的。教會在種種的壓力之下,仍然保 全了這些特性。例如,宗教改革的領袖並沒有採取伊拉斯姆的路線。伊拉斯姆的態度是模棱兩可的,也是妥協的。宗教改革的目的是完全高舉聖經,改教家如使徒一 般,立志不傳別的,只傳聖經中的耶穌基督,為罪人提供惟一得救的途徑。

二、今日教會面臨的挑戰
        現今的教會仍須為主爭戰。與從前一樣,我們所面對的不是基督徒之間的衝突,乃是與異教的衝突,而且這種衝突與以前一樣是在有形教會內進行的;異教的勢力,利用基督教的名義,企圖控制有形教會的組織。
        現 代異端對於基督教的攻擊,採取各種不同的方式,但實質上都是一樣的。這種攻擊有時採取自然主義的路線,否認復活等神蹟在歷史上的真實性。有些異端雖然不正 面質疑聖經記載的真實性,卻主張基督教的福音不是必要的、不是唯一的真理。但嚴格說來,這其實無異於直接攻擊聖經的真實性。他們說,基督教不是一套教義, 乃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教義只不過是為了表達基督徒在每個時代中的宗教經驗。某一個教義可以在這個時代中表達基督徒的經驗,而在別的時代中,基督徒的經驗可 以藉由另一個相衝突的教義表達出來。
        這 種實用主義式的懷疑論,這種人類自我滿足的樂觀宗教,今日嚴重地威脅到正統的基督教。他們氣焰高張,其影響力幾乎可見於所有基督教的宗派。正統的基督教持 守以下幾項教義:神的超越、人類失喪在罪中而完全無助、神在耶穌基督降世、受死、復活的大能救贖作為中所顯示的奇妙恩典。許多平信徒及個別的教會,都屬於 真正的基督教。但是,在很多情況之下,一些宗派的總會卻逐漸不再繼續傳揚真基督教,而成為異教的代言人。

今日教會的責任
教義認信 vs. 社會福音
        在談到今日教會的責任時,我要先說明:我所說的教會,不是有形的教會組織,不是任何的更正教宗派,而是全世界有形教會當中,所有忠於聖經的真基督徒。
        今 日的教會組織,經常在文化當中發揮其作用,例如社會福利、政治影響等。這是好的,但是,這樣的功能不是教會最重要的功能。在這種屬世功能的範疇中,我總認 為,那些新派的異端份子甚至比正統基督教的教會組織,表現得要更為出色。麻煩是,在這些組織中掌權的紳士們,雖然意圖甚好,而且備受世人讚譽,但是他們的 神學卻錯得無可救藥。教會應當是有一套教義可以認信的,認信是對聖經的回應,教義是聖經真理的陳述。以教義的認信為其基礎,是歷代教會所追求的,可是現今 的教會卻悄悄地將它拋諸腦後,而從事其它的活動與宣傳。從屬世的眼光看來,他們或許有些成就,但是他們的立場卻是錯的,與教會最高的目的相違背。

真教會的定義
        正如以上所見,今日的有形教會,已經有一大半離經叛道,不是真教會了。然而真教會又是什麼呢?

        第一,今如往昔,真教會強調教義。她 從不以宗教經驗代替教義;她從不說教義是宗教經驗的表達;她也從不混淆真理與實踐。她認為真理是一切信仰與生活的根基。對於人類所追求的意義,以及現代人 對人生意義的失望,教會都給予一個清楚的信息,叫人知道何去何從。這個信息在聖經中,這個信息不是個人經驗的記錄,乃是從神而來的啟示,就是聖經所教導的 教義。
        第二,真教會不能妥協。這一點須要稍作解釋。我們說教會不妥協,並不是說教會要強迫人受洗,像一些極端路德宗的人以及基要派的人,在街上到處拿水潑人。有效恩召是聖靈的工作,蒙聖靈恩召的人,會自願接受洗禮,這是人所不能強迫的。
        當 我們說真教會不能妥協時,我們的意思是,教會只能傳一個信息,而且傳到地極。她所傳的耶穌基督的福音,不僅是一種救恩之道,而且是獨一的救恩之道。教會不 能和其它宗教或文化妥協,教會的使命是領不信的人歸主。所有人都失喪在罪中,除了信靠福音所闡明的救恩之外,沒有人能得救。基督教令人討厭的地方即在於 此;但是,她的榮耀和能力也在於此。一個容忍其它宗教及文化的基督教,根本就不是基督教。
        第三,真教會強調道德。假如教會想要討好人,這個教會就是不道德的。假如這個教會自認完全,縱然她的會友是藉著神的恩典而得救的,這個教會也是不道德的。但是,教會如果將她的盼望放在另一個世界上,因而在今世本著神的恩典而活出新的生命,那麼,這個教會就是道德的。
        這 個新生命要藉由愛才能表現出來。無疑地,愛應該散溢到所有人身上,不管他是不是基督徒。但是,愛並不是做做好事就可以的。的確,愛是施人小惠;愛是當人身 體有需要的時侯,不冷漠無情,置之不理。但是,愛並不以滿足人身體的需要為目標。愛所追求的,不是滿足人類肉身的舒適,或填補人類心靈渴慕永恆意義的空虛 感。愛所尋求的,乃是將各處的人,不論尊卑、貧富、智愚、本地人或化外人,帶進神的家中,享受真正屬天的溫暖與快樂。
       
教會道德行為的誤用
        有些事是屬基督的教會不能作的。
        第一,你不能期望她與異教或異端合作,或者與非基督教的機構合作。真基督教與外邦的道德文化工作毫不相干。有人認為,聖經可以幫助人樹立品格,可是如果將聖經中有關道德的那部分,與救贖的偉大真理分開,那麼,這種品格的樹立是靠不住的。而且這種觀念與聖經對罪的教導,是背道而馳的。對罪的瞭解,應是所有基督徒信仰與生活的基礎。
        基督教必須堅持,建立在經驗上,而不建立在神律法與福音上的道德,不是真正的道德。
        第二,你不能期望教會與政黨結盟,或以教會組織的名義參政。教會組織的功能,不在於此。她用以抵擋罪惡的武器是屬靈的,不是屬肉體的。如果教會組織參與政治活動,不論她所擁戴的政治措施是好是壞,她都是離開了她真正的使命。教會的使命是要人聽信福音。(但 這並不否認基督徒有責任以個人的名義參政,也不否認教會有文化使命。政府雖不屬於神的國度,但基督徒仍當像但以理、約瑟那樣,在屬世的政府中榮耀主名。教 會也不是不能採取政治立場;基督教當然是反對共產黨、法西斯、納粹黨的。政黨的黨綱背後其實都是一套神學,例如共產黨的神學是無神論,因此共產主義不但是 政治意識形態,更是異教,是我們必須拒絕的。教會應持守組織上的政教分離,但這並不包括意識形態上的政教分離,因為所有政治意識形態基本上都是神學性的)

真教會有道可傳
        我 們不能期望教會與世界妥協,但我們可以期望一些別的事。假如你對世上虛偽的道德感到不滿;如果你覺得自己有罪;如果你饑渴慕義;如果世界不能滿足你靈魂的 需要,你在尋求一位永活的真神,那麼,你可以來到教會,她定能滿足你的需要。可是,今日這樣的教會,往往不易分辨。這種教會的組織力量不怎麼龐大,她往往 這裡藏藏,那裡藏藏。這樣的教會有時是在大宗派的小分堂裡,有時也在由一些已經得救並且是神國子民的人所組成的大小團體裡。但是,不論你在何處發現這樣的 教會,你就該加入這些教會,來聽聽主的信息。當然,這樣的教會中,必定仍存在人的罪性。但真教會所傳的信息,不是基於屬人的權威;你在真教會中,會聽見主 的信息,如果你聽見這信息,你要特別注意,因為你會從中獲得最大的財富。

當代教會的責任
        你 認為,如果你從事政治和社會科學研究時,又兼顧福音信息,你就不會有多大成就嗎?你認為,如果你變成天國的公民,你就難以解決這個世界的問題了嗎?你認 為,如果接受了基督教的信息,就會阻礙政治或社會的前進嗎?不!我親愛的朋友們,我告訴你一個似非而是的道理,但它確實是真理:人如果將世界的幸福視為他 們的最終目的,那麼,這個世界的問題就永遠不能解決;如果你認為這個世界就是一切,那麼,這個世界永遠不會變好。要想移動世界,總得有個站腳的地方啊!因 此,當代教會的責任,與歷代教會的責任一樣,就是宣講聖經所啟示的真理:這個世界失喪在罪中;人類以及整個人類歷史,在永恆的無限中,只不過是一顆極小的 沙粒;有一位聖潔的永活真神,是萬有的創造主,祂托住萬有,在萬有之上,祂的國度永無窮盡;祂在聖經中向我們啟示祂自己,並且使我們藉著主耶穌基督與祂交 通。對任何人、任何國家來說,除此之外,沒有別的盼望。
        我們所傳的信息,不是處處受人歡迎的信息,因為它「不實用」。但是,這卻是基督教的信息。如果你不加以重視,那麼你就自取沉淪;如果你留意它,那麼你就會得著生命。

為何要參加教會?

        最近有人問一問題是:「我能作一個基督徒而不參加教會嗎?」

有人回答說:「請問一個學生能不去學校上課嗎?一個軍人能不參加軍隊嗎?一個國民能拒絕付稅嗎?一個探險家能不帶地圖嗎?一個船員能不在船上工作嗎?一個商人能在無人居住的小島上營業嗎?一個球員能不參加球隊嗎?請你回答。」

很顯然的,此答案是︰一個基督徒當然不可以不參加教會。如果一位基督徒可以不參加教 會,就等於一個學生不上學;一個軍人不參加軍隊;一個國民不納稅也不投票;一個探險家不帶地圖等等。就是說,如果一個基督徒不參加教會,就是一個有名無實 的基督徒。因為基督徒若不參加教會,就成為一個逃避責任、前途無希望、生活無目標、人生無目的的人。他不但不知道什麼是人生的使命,也不明白上帝要他在今 生作些什麼事。以上所講的有關於基督徒應否參加教會的解釋,是消極方面的見解。此外我還想從積極方面,提出四點理由來說明為什麼基督徒應該參加教會。

一、教會是福音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提前三15),所以我們必須參加教會
        聖經告訴我們:「因為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然而人未曾信祂,怎能求祂呢?未曾聽見祂,怎能信祂呢?沒傳道的,怎能聽見呢?若沒有奉差遣,怎能傳道呢?」(羅十13-15)。 從這裡我們知道,一個罪人悔改、信主、得救,是從聽道而來的。一個信徒的靈性得到培養與長進,一個基督徒的成聖與得勝,直接與間接地,都離不開聽道。聽道 須要有傳道人,而傳道人不但要蒙上帝呼召,還要有傳道的恩賜。除此以外,他更要有良好的行為,並受過嚴格的訓練。在這些條件都合格以後,他還要受教會差遣 作傳福音的工作。可見教會對於傳福音的使命、對於講道的責任所佔的位置多重要。如果我們要在真道上面得到造就,如果我們要在生命中行出上帝所給我們的使 命,我們非參加教會不可。聖經也清楚地告訴我們,教會是基督耶穌的身體,是信徒的家,是上帝藉著基督所建立的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參弗一23;提前三15)。如果我們是屬於耶穌基督的人,如果我們是眾信徒家中的一份子,如果我們要把信心建立在真理的根基上,那麼我們必須參加教會。

二、為了順從聖經的教訓,我們必須參加教會
        聖經說:「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因為十字架的道理,在那滅亡的人為愚拙,在我們得救的人卻為上帝的大能」(羅一16;林前一18)。作為重生得救的基督徒,我們是聽過福音,並且蒙上帝藉著福音的大能所拯救的人。我們聽到的福音與教會是分不開的。作為基督徒,我們已經與基督有了密切的關係。凡是基督徒都當知道,基督耶穌來到世上不但是要拯救上帝所揀選的人,更要藉由這些人建立祂的教會 (參弗 4-5;二19-20)
        既然上帝的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是信徒的家,那麼,如果我們是屬基督的,我們就必須是祂教會的一份子。耶穌基督親自對我們說:「因為離了我,你們就不能作什麼」(約十五5)。再者,希伯來書也告訴我們:「我們當存著誠心,和充足的信心,來到上帝面前。也要堅守我們所承認的指望,不至搖動。因為那應許我們的是信實的。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22-25)。這是聖經的教訓,若我們願作順命的兒女,我們就必須參加教會。

三、因為我們是上帝的兒女,是耶穌基督的門徒,所以我們必須參加教會
        彼得前書二9說: 「惟有我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上帝的子民,要叫我們宣揚那召我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我們知道,既然我們是上帝 的子民,是基督耶穌家裡的人,那麼,我們就要作上帝所喜悅的兒女,主耶穌忠心的僕人。上帝曾經付出最高的代價,把祂自己的獨生子耶穌基督賜給我們,為了要 叫我們因祂的恩典與大愛,可以得到永遠的平安與喜樂。
        同樣地,上帝要凡信祂的人付出極高的代價來完成祂的使命。如果我們這樣作的話,就是與祂同工。換句話說,上帝要我們作負責任、付代價的兒女。我們的主耶穌不但叫凡跟從祂的人捨棄自己,還要背起十字架來跟從祂 (太十六24)。主耶穌要我們愛祂勝於愛世上的一切 (參太廿二37;十37-38)
今天福音已經散佈到世上很多的國家。這是愛主的弟兄姊妹順從主的命令,盡他們的力量 去完成主所吩咐的工作。凡教會的工作,都是上帝的兒女要去作的。感謝主!上帝竟然藉著祂的兒女,通過祂自己所建立的教會,去完成祂自己的工!所有上帝國度 的事工,都是教會及基督徒的責任。我們應該在教會中盡我們的責任。主耶穌要我們過付代價的生活。因為我們是上帝的兒女,因為我們是主耶穌的門徒,所以我們 必須參加教會。

四、我們必須參加教會,以建立合乎聖經的世界觀
        誰 都知道,世上沒有一個人可以脫離人群而獨自生存。同樣地,世上沒有一個人可以不用他的才幹來服事他周圍的人。我們須要愛人,我們也須要人的愛;我們須要幫 助人,也須要人的幫助。人類的互相依靠與共存是上帝所立下的定理。教會弟兄姊妹間的生活也是如此。我們不可以說自己是基督徒,卻不願意跟其他基督徒有密切 的來往,因為我們需要主內的基督徒在肉體上、道德上、真理上與靈性上的幫助。同樣地,我們也必須幫助那些在生活上、道德上、真理上、靈性上有需要的弟兄姊 妹們 (參羅十二3-21;林前十二12-27)
聖經教導我們愛人如己。為了成全眾聖徒的好處,我們必須各盡其職來建立基督的身體 (弗四12)。 我們的世界觀須要不斷地在真理上得到培養。我們須要跟基督身體中的肢體有所相通,有所團結。基督徒在耶穌基督裡的交通與團結,就好像一塊燒著的火炭,須要 繼續不斷地在火堆裡燃燒,才能維持它的熱度。一旦我們把它從這燒熱的火爐中抽出來,這一塊被抽出來的火炭不久就要因沒有受到其它燒熱的火炭的互相燃燒,而 慢慢熄滅。同樣地,無論哪一位基督徒,都要跟其他基督徒有密切的關係。因為基督徒之間的互助與團結是聖徒共存的要道。如果我們抱離群獨居的態度,如果我們 抱唯我獨尊的精神,那麼我們如果不是因為獨居而漸漸地冷淡下去,就是因為獨尊而慢慢離開主。所以,凡屬耶穌基督的信徒必須團結、互相勸勉、互相幫助,這樣 才能使我們在真道上、在主的工作上、在教會的事工上,活在上帝的榮耀中,作上帝所喜悅的兒女。為了建立合乎聖經的世界觀,我們必須參加參會。
        當你讀完了這篇文章,或許你會問:那麼誰不須要參加教會呢?讓我告訴你,唯有死人不須要參加教會;唯有屬肉體與屬世界的人才不須要參加教會。如 果你是重生得救的基督徒,那麼你必須參加教會。基督徒離了教會,是無法在靈命上繼續存活的,就像魚離了水,很快就會死。你須要參加教會,否則你的靈性很快 就衰亡了。

宗派繁多與參加教會

        基 督徒參加教會的必要性,而在此我們要提出一個更實際的問題。如果你曾經邀請過那些自稱為基督徒、但平常卻不聚會的人去做禮拜的話,你可能會聽到這樣的答 辯:「先生!今天基督教的宗派那麼多,不同名稱的教會到處都有,你要我到那一家教會去做禮拜呢?」當你聽到這句話時,不知作何感想。人家告訴你,因為教會 宗派繁多,不同名稱的教會不勝枚舉,要選擇一間教會做禮拜,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難道你不會體諒人家的苦衷嗎?
        說 起來很好聽,可是事情不是那麼簡單。如果你對教會的事情比較瞭解,你就會知道,通常說這種話的人,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但是,他們卻欺騙不了上帝與那些愛 主的弟兄姊妹。話講回來,這些不想做禮拜,不想參加教會的信徒,雖然他們擅長花言巧話、藉詞推託,這不過表現出他們的愚昧與無知而已。他們仍存著一顆不悔 改的心。不然的話,他們絕不會對遵從聖經的教訓與促進靈性的事情漠不關心。再進一步說,不做禮拜的信徒必然漸漸離棄真道,邁上屬世的道路。
        現 在讓我們看看基督教宗派的繁多,是否能夠成為不參加教會的理由。當我們說基督教宗派繁多的時候,無形中就是說:「今天的教會不需要這麼多宗派;我所認定的 教會只有一個,就是耶穌基督自己所建立的獨一無二的教會。」這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建立一個在組織上完全合一的教會。但試問這樣的教會,在地上有可能建立 嗎?這樣的教會,是否合上帝心意、是否符合聖經的教導呢?

宗派、傳統、成聖     
        首先,這種組織上的大公教會,像天主教或聚會所那樣,容不下教會內部的神學爭辯,結果不論是像天主教那樣注重傳統,或像聚會所那樣反傳統,最後都不免須要以人的權威建立傳統。
        正 統基督教雖然分許多宗派,但這些宗派並非互不往來,而是同氣連枝,彼此在認信同一套聖經基要真理的前提下,一面持守自己的立場,一面與其它宗派對話,彼此 提醒,也對自己宗派的立場進行反思。使徒時代中,就有保羅與巴拿巴分道揚鑣,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不再共同事奉同一位主。正統基督教自初代教會開始,就建立了 這樣一個活傳統,在不同見解、不同教會文化的刺激下,在教義上不斷回歸聖經、以聖經啟示查驗每個派系的神學立場,尤其自宗教改革起,不同的宗派間形成一種 健康的張力,使得教會傳統能不斷回歸聖經,不至於變成人的死傳統,對於新興的異端,也藉由這種張力,有效地加以排斥。這是教會組織上的多元化加上靈性上的 合一,所造成的效果。倘若教會組織被一元化,那麼教會將無力阻擋異端的入侵,也無力更正教會中的死傳統,正如羅馬天主教始終無法擺脫半柏拉糾主義的陰影。

教會組織一元化的危險
        此外,缺乏組織上的多元性的教會,很容易造成兩種錯誤。第一是像天主教那樣,出現中央集權的教會政體;第二是將 一兩 個領袖高舉過所有的歷代聖徒,甚至將其偶像化、神格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維持龐大組織的向心力。但這明顯是違反上帝心意的。

地上的教會:屬靈的合一
        這種在有形組織上一元化的教會,在地上是無法發揮教會應有的功能的。聖經告訴我們,信徒在基督裡的合一,是限於信仰與靈性上的合一,並非組織上的合一 (參約十七1121;弗二13-16;四4-6)
        聖經說當主耶穌再來時,那些得救的信徒才終於在主耶穌面前一塊兒唱詩讚美上帝,正如啟示錄七9-10所說的:「我觀看,見有許多人,沒有人能數過來,是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來的,站在寶座和羔羊面前,身穿白衣,手拿棕樹枝,大聲喊著說,願救恩歸與坐在寶座上的上帝,也歸於羔羊。」
        前幾年,英國有位著名的基督徒文學家這樣說:「今天的基督教雖然有很多不同的宗派,但是你的確不須要因為宗派多了就灰心。最要緊的是,這些不同的宗派,他們的信仰合乎真理,他們的工作以聖經為基礎。只要你參加一個這樣的教會,那麼你就是屬於那合一而無形的普世教會了。」
        這 位作家舉例說明,基督徒參加不同宗派的教會,就好像被自己國家派往參加一個世界性的會議。當我們到達這個議會廳的時候,所看見的是各種不同的小組研討會。 由於時問的短促與議程的限制,我們不能參加會議中所有的討論會。假如你是某一國家的經濟部代表,你就只好放棄其它小組的討論會,專心參與經濟組的討論。由 於時間與空間的限制,你無法同時參加會議中每個小組的討論。雖然在這次世界性的會議中沒有參加各小組的討論,但是因為你參加了其中一些討論會,你就是參加 這一次的會議了。信徒參加教會也是這樣,只要我們參加一個信仰純正、合乎聖經教訓的教會,那麼我們就參與了那無形的基督教會。
        每位信主的弟兄姊妹要記得兩件事情。第一,主耶穌來到世上,是要尋找拯救我們這些失喪的人,恢復我們與上帝的關係 (參弗二13-18;加三23-29)。第二,主耶穌到世界來建立祂自己的教會,這就是聖經之所以稱教會為基督的身體的原因 (參太十六18;弗一23;二20)。因此,凡信主的人不能說他已經得救卻不參加教會,更不能說因為教會宗派繁多而與耶穌的身體沒有關係。
        聖 經告訴我們,上帝按祂的形像造我們。自從始祖犯罪以後,我們就失去上帝所給我們的仁義與聖潔。藉著耶穌的救恩我們才能恢復人類固有的本質。這件事實告訴我 們,人類本性的墮落與回轉歸向上帝的必要。舉個例子來說,我們身體的構造與其他的民族沒有差別,雖然外國人的鼻子比我們高一點,他們一樣有個鼻子。雖然非 洲人的嘴巴長得大一點,同樣他們有個嘴巴。其實人類身體的構造都是一樣的。只是因為我們各有不同的背景與文化、不同的歷史及語言、不同的制度與生活方式, 造成不同的見解與思想。如果人類互相尋求瞭解,而非彼此敵視,那麼人類社會中就不會有那麼多的爭端。(當然這是假設性的;世人若沒有和平之君,是不可能擁有和平的)。 基督的教會也是這樣。基督所選召的信徒來自各個不同的種族與地區。他們各有不同的文化與思想、生活與風俗、背景與言語、階層與教育。這些都是造成不同崇拜 的儀式與講解聖經方法相異的因素。同時,沒有一個教會或信徒敢說他已經完全了。為了這個緣故,基督教才有這許多不同的宗派與名稱。

宗派繁多的祝福
        正 如剛才所說,這是為了照顧到我們這所有不完全的人的需要;在新耶路撒冷中,我們已經完全了,因此就不再需要繁多的宗派了。但在基督再臨之前,我們須要有不 同的宗派,一方面讓我們在宗派間的張力底下學習彼此提醒、彼此扶持,一方面以不同宗派的特長來滿足不同背景的人的需要。改革宗重視神學,因此改革宗神學家 的系統神學著作,在神學院中有效地裝備浸信會、宣道會、公理會等宗派的傳道人。宣道會重視宣教,就在改革宗神學的基礎上進行福音工作。浸信會重視文化使 命,就在改革宗神學的基礎上影響文化。這許多宗派之間,確實存在著一些歧見,但在基要真理上是一致的,而彼此間無疑是同氣連枝、彼此合作,互相遮掩對方的 軟弱。也只有這種組織上的多元化,才能夠提醒信徒在發生歧見時,回到同一位主面前、回到同一本聖經的光中;只有這種組織多元化所造成的張力,能夠使普世無 形大公教會在歷史中不斷地成聖、不斷歸回聖經。
        所以,我們的確不須因為教會宗派多就灰心。反過來說,我們要因為教會有這麼多不同的宗派,大家同感一靈,而歡呼感謝上帝才對。因為上帝竟然容許這麼多來自不同國家的信徒們,用不同的方式來敬拜祂、宣揚祂的道。這豈不是一件絕妙無比的神蹟嗎?

可見的合一見證
        但 是,我們切要記住,只要我們的信仰是以聖經為基礎、我們所崇拜的上帝是同一位創造天地萬物的耶和華、我們的救主是同一位創始成終的耶穌基督、我們的教會同 建造在使徒與先知的教訓上、我們的會友都是愛主而願不惜任何犧牲遵從主道的,那麼儘管我們屬於不同宗派,都是屬於耶穌基督那合一的教會。除此以外,我們千 萬不要忘記在可見的信仰上、靈性上、聖工上,要互相合作、彼此扶持、彼此代禱。切勿以「無形的合一」的美名,作為互不理睬、互不合作、沒有合一見證的藉 口。耶穌說:「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姊妹和母親。」願我們把不同宗派之中的肢體,當成我們自己的至親之人,彼此扶持、彼此相愛,為主作見證。

2014年3月21日 星期五

教會的第一標記:喜樂

        大多數人不會認為喜樂是教會的基本特點,這可能顯示我們對喜樂的概念是何等忽視,又顯示我們離開早期教會的精神是何等遙遠,因為,若是早期教會有什麼特點的話,那就是眾皆喜樂。
        耶路撒冷教會在首次教會會議以後,寄信給安提阿、敘利亞、和基利家眾教會時,一開頭就同他們問安:「願你們喜樂」(徒十五23)。雅各的書信開頭也是問安:「願你們喜樂」(雅一1)。保羅書信中也有許多這樣的問安。如此,當保羅在字裡行間流露著喜樂時,他希望最後還能給他的朋友腓立比人一點忠告,他寫到:「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4)
        然而今天教會喜樂嗎?基督徒喜樂嗎?
        無疑我們理當認為,喜樂是教會的標記,而且當那日我們聚集在施恩寶座前歌頌上帝的榮耀時,喜樂將無疑是個標記。但目前呢?目前經常可以看見,愁眉苦臉、發牢騷、生氣相、以及其他愁苦不堪的表現。
        我們應當喜樂,但我們卻經常憂慮。我們頽喪不堪,環境壓得我們透不過氣來。我們原應過得勝的生活,但我們卻屢遭失敗與挫折。
        既然我們沒有人願意永遠那麼悽慘,那麼現在就讓我們看看是否有靈丹妙藥。
        第一劑靈丹妙藥可見於約十七13, 耶穌明明白白地說:「我還在世上說這話,是叫他們心裡充滿我的喜樂。」這就是說,在某種意義上,喜樂的基礎是純正的道。耶穌早在約十七不久前的幾次講道中 就說過:「你們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愛裡,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祂的愛裡。這些事我已經對你們說了,是要叫我的喜樂,存在你們心裡,並叫你 們的喜樂可以滿足」(約十五10-11)。喜樂乃發自於對上帝的性情和命令的認識,這認識乃基於祂的話語。一旦我們下功夫去認識上帝以及祂的旨意後,不論環境如何,我們就能平安與喜樂地信靠祂了。
        有 人會說:「噢,你說得倒容易,可是你不知道我的情形。我今年卅二歲,未婚,父母雙亡,留下我一人孤伶伶的。若是一定要這樣下去過個三四十年,真不知該作些 什麼。」也有人說:「我一無是處,寸步難行,我的境遇是何等坎坷……。」如果你硬是這麼說,就表示你忽略了上帝的主權,並且承認你的意念並非真正在祂裡 面。希望我們不要這樣。要知道是上帝計劃了那些環境,我們應該由其中明白祂的旨意才對。
        讓我們說一說環境。我們常常怪環境不好。其實環境是看不見、摸不著、嗅不到的。「環境」一詞是由兩個拉丁字組成:circum意思是周圍,stare意思是站立,所以合起來circumstare 就是英文的circumstances,就是圍繞在我們四周的事物,它們是外在的。而在這幅畫中,主在何處呢?祂不存在嗎?不,祂在裡面,乃是「基督在你們心裡成了榮耀的盼望」(西一27)。所以若是基督在你裡面,為什麼還憂慮外面的事呢?知道祂在我們裡面,知道祂隨時指引我們,乃是我們重生稱義作上帝兒女後而有的超自然的喜樂秘訣。
        要治好信徒生活中缺乏喜樂的症狀,第二劑良藥是交通。這交通是兩方面的:一方面是垂直的交通──與上帝的交通;另一方面是水平的交通──信徒彼此間的交通。在這兩方面而言,基督均是我們的典範。
        當我們看教會的這六個標記時會注意到一件事,就是基督在每一項標記上都是典範。當然,這裡也不例外。因為耶穌是喜樂的,雖然經上說祂「常經憂患」,但祂在患難中仍有喜樂。我們從經文中就知道祂是喜樂的,因為祂在約十五10所說的不只是「喜樂」,乃是「我的喜樂」。祂的喜樂是什麼呢?乃是時時刻刻與父交通的喜樂。這使祂能繼續禱告;這使祂甘心上十字架。
        如果我們跟上帝之間也有交通,那我們也能獲得這種喜樂。請不要說「但那是為耶穌定的;祂是上帝的兒子,而我只是我」。我們不也是上帝的兒子嗎?耶穌自己不也是這樣教導我們的嗎?祂教導,我們可以重生入上帝的國 (約三37);祂教導,上帝會成為我們的父 (約廿17)。因此,我們也可以藉著與父上帝不斷的交通,而享受基督的喜樂。
        此 外,我們也要藉著與眾聖徒交通而得享喜樂。事實上,聖徒相通是必然帶來喜樂的,因為每位聖徒都與上帝交通。所以若是你不喜樂,這可能是因你切斷與其他基督 徒的交通,甚至也許是因為你一味想建立你自己與上帝的私下交通。這樣是行不通的。你需要別的信徒,他們也需要你。沒有他們,你與上帝的交通可能會減少,你 的喜樂也不會得著滿足。
        還有最後一劑上帝給不喜樂者開的靈丹妙藥是:過聖潔的生活。因為罪會使我們遠離上帝,中斷我們與上帝的交通。在約翰福音十七章中,耶穌講完我們須要喜樂後,馬上就繼續說我們須要聖潔:「求祢用真理使他們成聖」(17)。這件事在羅馬書十四17也提到了,保羅說:「因為上帝的國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
        許多基督徒都沒有應有的喜樂,因為他們走自己的路,不走上帝的路,他們不聽上帝的命令。若能過聖潔的生活、安息在主懷中,讓祂「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我們的心」,該是何等美好阿!

教會的第二標記:聖潔

        聖潔乃是聖經中最常提到的上帝的屬性,因此名正言順它也應當是上帝教會的特性。我們當成為「聖潔的子民」(彼前二9);我們當「追求聖潔」。的確,「非聖潔沒有人能見主」(來十二14)。耶穌在禱告中說到教會這個特性,也說上帝會消滅邪惡。
        但 聖潔是什麼呢?有些人以為聖潔是一種文化上既定的行為模式,故將賭博、抽煙、喝酒、打牌、看電影,或類似的事看為不聖潔。但這是一種根本上的誤解。一位聖 潔的基督徒確實有些事是不該去作的,但聖潔的本質卻不在於此。因此,堅持教會不許怎樣怎樣,並不是促進聖潔,而不過是促進守法和假冒為善而已。有的教會走 極端,甚至可能強迫信徒以一些公認的道德行為來顯示自己的聖潔,以致於教會中出現許多假基督教。
        使徒保羅發現當日的猶太基督徒有此情形,正如耶穌發現祂周圍也有這情形一樣,所以他竭力駁斥這種「聖潔」,強調它和真正的聖潔有所不同。他說以色列人「因為不知道上帝的義,想要立自己的義,就不服上帝的義了」(羅十3)
        要明白這個聖經的聖潔觀,我們可以思考一些相關的詞,例如「聖徒」或「成聖」。基督在約十七17曾用到「成聖」二字。何謂聖徒呢?聖徒並非達到某種道德標準的人,而是上帝分別為聖的人。
        然而現在我們須要問個問題。若是聖潔與分別為聖有關,若是信徒因上帝將他們分別為聖而已經聖潔了,為什麼基督還要為我們的成聖而禱告呢?為什麼要為我們已有的東西禱告呢?答案顯然是:雖然我們已被上帝分別為聖,但我們卻經常未響應這個呼召。
        在某種意義上,我們是屬世的;世界看為寶貴的,我們也看為寶貴;世界以之為優先的,我們就惟之馬首是瞻。
        我 們經常羨慕世界的智慧。教會舊有的智慧,在每一時代、每個宗派中,都是聖經的智慧。基督徒站在上帝的話語面前,承認他們自己在屬靈的事上一無所知。他們甚 至承認自己無法瞭解聖經的啟示,除非上帝施恩藉著聖靈的運行,將聖經向我們開啟。基督徒承認他們反抗屬靈之事,並且承認倘若上帝讓我們選擇自己的路,我們 必然走回敗壞的路上。這是種自我否定,是教會的智慧。但我們這個時代,卻將此古老智慧擱置一旁,去尋別的智慧,結果忽略了上帝藉著聖經所發出的權威的聲 音、使人歸正的道理。
        其次,不僅在世界智慧的範圍裡,我們會面對世俗主義,就是在神學的範圍裡,我們也會碰到世俗主義。世俗主義神學很容易定義:世俗主義神學說,人基本上是善的、沒有人真正失喪過、得救並不一定要相信主耶穌基督。
        教 會經常使用屬世的方法做事,這讓我們看見,世俗主義也存在於教會中。屬上帝的方法是禱告和福音的大能,藉著聖靈使上帝的百姓從邪路上轉回,讓他們恢復與上 帝的關係。這一直是耶穌基督教會力量的來源,但今天這力量卻被藐視、被人嘲笑,因為那些發笑的人想用的方法是策略與金錢。
        教會的世俗主義太糟糕了,要治好教會世俗主義之症,必須以教會的第三標記為藥劑:真理。當然,我們早該注意到這藥到病除的一劑了。耶穌在禱告中說得很明白,一開始祂說:「我已將祢的道賜給他們」(14),然後末了又說:「求用真理使他們成聖;祢的道就是真理」(17)。藉著聖經,就是上帝的話語,我們才漸漸分別為聖歸給上帝,並在實質上漸漸成為聖潔。
        沒有常規化、系統化地查考聖經,教會必然會世俗化,落入保羅對提摩太所描繪的景況中:「當末日必有危險的日子來到。因為那時人要專顧自己、貪愛錢財、自誇、狂傲、謗瀆、違背父母、忘恩負義、心不聖潔、無親情、不解怨、好說讒言、不能自約、性情凶暴、不愛善良、賣主賣友、任意妄為、自高自大、愛宴樂、不愛上帝;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虛的實意」(提後三1-5)。 「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虛的實意」,就是世俗的教會。而靠著聖經,上帝的百姓就不會這樣了。當教會使用世界的智慧、世界的神學、世界的計劃、世界的方法 時,真理能夠將教會扭轉回來,她就轉而使用上帝的智慧、聖經的神學、上帝在聖經中所指引的計畫和方法,直到主耶穌基督再來的日子。

教會的第三標記:真理

        有件事十分奇妙:上帝今日在教會中所作的一切事,幾乎都是由聖靈藉著祂所寫下的啟示作成的。分別為聖的意思是:分別出來歸上帝使用。約十七告訴我們,我們分別為聖的唯一方法就是:信靠上帝的真理,這真理已為我們寫在聖經裡。
        若 是我們要接受上帝給祂教會的祝福,我們就必須以上帝所計劃賜福的方式接受祝福。這意思是說,有許多外在的途徑並不一定使我們聖潔。比方說,講道或聽道並不 一定能使我們聖潔。我們大多數人都認識一些經常參加培靈大會的人,他們聽道的技術之成熟,到了一個程度,講員站上講台尚末開口時,他就知道講員要說什麼 了。但單靠這樣,是無法成聖的。錯在哪裡?很簡單,他們聽來聽去都是跟人走,而不是跟上帝走。
        第二個不一定能使我們成聖的外在途徑是禱告或禱告聚會。禱告在基督徒的生活中是最重要的,但它卻不是上帝所定下讓人成聖的途徑。禱告是使人愈來愈聖潔的準備工作,但上帝什麼時候才會在禱告中對我們說話、顯明祂的心意呢?唯獨當聖靈按著我們的需要將聖經的原則帶到我們心裡的時候。
        第三,我們不要期望藉著特殊經驗來成聖。每當你發現自己在尋找經驗時,你就是誤入歧途,在屬靈生活上遇到了紅燈。成聖通常是當你一心渴慕在生活中高舉主耶穌基督時所得來的,方法就是從祂所啟示的聖經中,發現祂對我們的期望。
        現在我們就來看我們的重點:成聖唯一的必要途徑是讀聖經。因此,教會第三個標記必是上帝的真理。大衛說:「少年人用什麼潔淨他的行為呢?是要遵行祢的話。我一心尋求了祢,求祢不要叫我偏離祢的命令」(詩一一九9-10)
        這 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分幾方面來解釋。第一,我們必須讓人知道,我們所以要做某些事,是因為聖經如此吩咐。聖經是我們的權威,我們必須遵行聖經的教導。我們 必須努力試著達到聖經的標準,我們必須探究上帝的話怎麼說,我們必須常常不斷地讀聖經。然後我們一定會問:從聖經原則來看,上帝在今天對教會及信徒有何要 求?
        第二,我們的神學必須清楚明瞭。這是有益處的,因為凡渴望聖經真理的人都會來聽這樣的神學。
        我 們須要闡明聖經的偉大教義,而不可藉由神學的名義來傳揚我們的文化。我們須要闡明人的墮落、人背叛上帝,叫人看見除了上帝的恩典,沒有任何希望。我們須要 傳講上帝的愛、上帝無條件的揀選,以及上帝如何在恩典中藉著聖靈進入個人的生活中,加強人的悟性,排除反叛上帝的意念。我們必須強調上帝能保守,也的確保 守了那些祂所揀選的人。這些教義都須要講明白。
        第三,我們必須明白我們的優先順序。我們的優先順序跟世界不一樣。我們是以上帝的話語為標準。這並不是說,我們要忽視社會上的事。但我們要搞清楚我們的優先順序,例如,我們最終的目的不是使社會上每個人得溫飽,而是傳揚上帝的福音,榮耀祂的名。
        第四,我們須要在生活方式上與眾不同。我們必須優先關心的事之一是我們的時間。體育運動幾乎已成為世界各國所信仰的宗教,是許多人週末必行之事。許多福音派人士發現,自己的時間都讓運動佔去了,以致無法參加教會活動。這樣對不對呢?
        其次是浪費許多時間去看電視。美國平均看電視的時間是一天四小時,我曉得,基督徒並不例外。看電視的時間值得一天四小時嗎?聖經說:「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弗五16)
        週日如何利用呢?我不是想強迫讀者排出某種特別的週日活動表。但我們如何利用週日呢?我們想敬拜上帝麼?週日早晨約六十分鐘、七十分鐘、或八十分鐘,難道就足夠讓我們好好敬拜上帝嗎?
        兒 童主日學有為主日所準備的一系列功課,這對我們孩子的影響很大。我們應當看遠一點,此乃基督徒會一再碰到的問題:那些戶外活動會比讓我們的孩子待在教會裡 更重要嗎?甚至如果我們的孩子因此而不像我們所想的那樣受人歡迎,我們也應該說:「至於我和我家,我們必定事奉耶和華。」這些乃是基督徒須要表現出的與眾 不同之處。
        我 們最應當表現出的與眾不同之處,可能是性道德方面的,尤其是我們的婚姻觀與表現婚姻觀的方式。在今日擁有聖潔的婚姻實非易事,世上的各種思潮幾乎都和基督 教的婚姻觀唱反調。我們這時代就是太過注重個人的滿足,而現代人常常感到,婚姻中的性關係不能為個人帶來滿足。但問題是:兩人結婚為的是什麼?難道是為個 人的滿足?或是因為我們相信,上帝讓我們結合在一起,為建立基督化的家庭,好使祂的真理被高舉、為基督教信仰的價值作見證,並使孩子能在主的教育和規勸下 長大成人?
        最 後,我們在用錢和使用其它資源上必須與眾不同。我們如何用錢呢?我們大家都被通貨膨脹搞慘了,但是如果拿美國的生活水準和世界其餘國家比,我們都還是百萬 富翁呢!我們大家都該將錢用在主的工作上。但我們真這樣用嗎?在這方面我們對上帝有信用嗎?有些人甚至沒有納過什一奉獻!讓我們把我們的生活、靈魂和所有 的一切,都用在主的聖工上吧!
        我已經舉了基督徒必須與眾不同的四方面,就是我們所遵循的權威、我們的神學、優先順序和生活方式四方面。但我得附帶再說一點,我們須要用可見的形式來倚靠上帝。我知道,沒有比這一點更容易抓住世人的注意了。
        基督徒如何才能改變世界呢?主耶穌基督在登山寶訓中曾回答了這問題,祂並沒有說我們非操縱世界不可。祂沒有說:「去,在羅馬帝國裡找個高位,命令大家都信主。」非也!當然,這還是有可能的,祂未加以禁止,但那並不是祂所教導的方法。祂說:「你們是世上的鹽」(太五13),之後又說,「你們是世上的光」(14)
        鹽 有許多功用,但若失了味,它就沒有一點用處,唯獨當保有鹹味時,才有效用。所以,上帝的靈若在我們心裡召喚,要我們相信耶穌基督,我們就一定真正是基督的 子民,而且藉著祂的恩典,我們顯然不再是從前的我們。我們的價值觀不一樣了,努力的方向不一樣了,神學觀也非比從前。但我們仍在世界裡,要成為世界的鹽。
        我們也是「光」。光的目的是照耀,照射出去。所以主說:「人點燈不放在斗底下,是放在燈檯上,就照亮一家的人。」
        我 們應當怎樣呢?應當作黑暗世界中的燈塔。但燈塔不能變成港口,罪仍存在著,威脅著人的生命。然而靠著上帝的恩典,光能變成指標,領船安全入港。那就是分別 出來歸上帝使用,或分別為聖的意義。我們應當作一個燈塔為人指路,這樣的教會是上帝所祝福的。凡因她的見證而尋到主耶穌基督的人,都將銘感肺腑。

教會的第四標記:宣教

        多年前,當著名的佈道家凱波爾 (Ralph L. Keiper) 在紐澤西州迪菲街所舉行的一次宣教大會上講道時,說到一位小姑娘在未講道以前來看他。她大約八歲,曾參加過教會的暑期聖經班。這一天她踏進他的書房,問到:「凱波爾先生,我可以自殺嗎?」
        這位年輕的牧師聽到後很驚訝,但是他知道若不先找出她為何問這問題的原因,不可妄下斷語,因此反問到:「瑪利,你為什麼想自殺呢?」
        瑪利說:「那是因為今天早上我在查經班裡學到一些東西。」
        凱波爾心想:「這孩子聽了些什麼?」
        她說:「老師告訴我們,天堂是一處很好的地方,沒有懼怕、沒有哭泣、沒有打架,單是與主同在。那豈不太棒了嗎?老師說,我們死後才能與主同在。我聽得對不對,凱波爾先生?」
        「對的,瑪利,但你又為什麼想自殺呢?」
        「嗯,」她說,「你曾經到過我家,你是認識我父母親的。他們不認識耶穌,許多次他們喝醉了,我們早上就得自己起床,自己準備早點,然後穿髒衣服上學,同學就笑我們,回家以後,爭吵聲不絕於耳,嚇得我要命。為何我不可以自殺呢?」
        明 顯瑪利不相信理論神學,她相信實踐神學,她正面臨著一個十分實際的問題。她其實是在問:為什麼不管怎樣,我們都要活在世上?這個世界若是這樣一個充滿咒詛 的罪惡之地,天堂又是那樣一個福樂之地,為什麼我們還一定要流連於此呢?上帝為什麼不在我們悔改信主後就立刻帶我們上天堂呢?或者,為什麼我們不自我了 斷,以加速度過那無論如何不可避免的結局?
        凱波爾回答說:「瑪利,上帝讓我們待在這裡只有一個理由,就是藉著我們生活與話語的見證,帶領人來認識主耶穌的救恩。」然後他指出,像瑪利這樣信靠主,就是在父母面前為主作見證。之後,她的母親果然信主了。
        這 個故事給我們很大的啟發。我們談了那麼多關於教會本身或關於基督徒個人的事。依次看過喜樂、聖潔、真理,就是要來到這一點。喜樂、聖潔、真理雖然重要,而 且無疑可以在此生中達到相當的標準,但是只有等到我們被接上天,這三者才得以完全。我們今生有喜樂,話是不錯,但是這個喜樂怎能和我們面對面見到喜樂的源 頭而有的喜樂相比呢?聖經承認這點,也就是在講蒙拯救的聖徒得福之事時,說上帝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 (啟七17;廿一4)。此外,在這世界裡,我們無疑知道些關於成聖的事,但是要等到那日,我們才能完全像祂 (約壹三2)。並且,我們在今生得以領會上帝真理的幾方面,甚至可以很清楚地認識一些真理,但在末後得贖的日子中,我們才會完全明白。「我們如今彷彿對著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樣」(林前十三12)。若是這樣,為什麼我們不立刻去天堂呢?
        答案在於教會第四個標記上,因為教會不僅要往裡看,看見喜樂;往基督看,看見聖化;往聖經看,看見真理;我們還要往外面的世界看,看見上帝所吩咐的宣教事工。
        「宣教」(mission) 一詞來自拉丁文的mittomitteremisimissum 意思是「差出去」或「派遣」。但教會派誰出去呢?我們這些基督教的宣教士被派到哪裡呢?答案是:到世界上。耶穌說得十分明白:「祢怎麼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約十七18)
        這 就是為什麼美國福音派教會不像她所宣稱的一樣是宣教的教會。問題不在於福音派教會不支持國外宣教,而是在於福音派人士遠避文化,許多基督徒似乎懼怕他們的 文化,因此他們設法儘量遠離世界,深怕世界玷污了他們,因而發展出他們自己的小文化。正如有一位傳道人所說的,有些人是基督徒父母所生、在基督教家庭裡成 長、交基督徒朋友、上基督教學校與大學、讀基督教的書、上教會做禮拜、作基督徒的生意,最後兩腿一伸,死了,給基督教殯儀館的人埋進基督教墓地。這難道就 是耶穌要祂門徒「到世上」的意思嗎?
        基 督差我們「到世上」,究竟是什麼意思?祂並非要我們傚法世界;教會的標記就是與眾不同。並不是說,我們要放棄與基督徒的交通,或放棄基本的基督徒生活態 度,乃是說,我們要去認識非基督徒,和他們交朋友,進入他們的生活中,開始以福音來影響他們。但不可讓他們屬世的思維影響我們,那全然是錯誤的。
        約十七18所提到的第二件事是那些擔任宣教事工者的特性,這裡重點是我們要像基督到世上一樣。1819節 很明顯地告訴我們,耶穌在兩方面將門徒比作祂自己,一是祂曾被父差遣到世上,二是祂將自己分別為聖,完全投身於上帝的聖工上。祂說:「上帝怎樣差我到世 上,我也照樣差他們到世上。我為他們的緣故,自己分別為聖,叫他們也因真理成聖。」換言之,我們的宣教要像耶穌的宣教一樣,我們當傚法耶穌。
        也許你會說:「我不知道我像不像耶穌,我應該在哪些方面像祂?」顯然我們應當在每一方面都像祂。換言之,祂的生活是喜樂的,我們也應當喜樂。祂聖潔,我們也要成聖。祂宣講真理,我們也當宣講真理。
        我們也要像主耶穌基督一樣作和好的工作。這世界已被撒旦用各式各樣的伎倆弄得四分五裂。基督徒要勝過世界,才會有真正的彼此和好與合一。
        最後,若是教會能像基督在世所行的,那麼教會所表顯出來的一定是愛。耶穌愛世人。祂是為了愛我們而死,因此,我們若要勝過世界,我們就必愛世人,不是愛世界的體系或罪惡,乃是愛世上的人。
        有一次我們全家上館子,我小女兒不知有多少次地弄翻了她的可口可樂。我像往常一樣大為生氣 (我們從來沒有因不發生類似事故而能好好吃上一頓飯)。可是等我們吃完飯,離開餐館後,我女兒默默地走了一段時間,然後問我:「爸你很厭惡我們弄翻可樂,對不對?」我說:「我實在討厭你們做這事」。她有一子覺得很不自在,但隨後好像想通了,她猛然抱著我說:「可是你還是愛我!」
        她知道愛罪人與恨惡罪是兩回事兒,耶穌也是這樣。我們必須像祂一樣愛人,若是真能這樣,世人會看得見的,也會來歸向祂。

教會的第五標記:合一

        現今教會所存在的分裂情形太明顯了,我根本不須解釋。這些分裂包括明爭,也包括暗鬥,戰端熾烈。就連教會合併也無法醫治這種分裂,而且通常還導致更進一步的分裂,使那些不喜歡這種合併的人紛紛離去。基督禱告時,已經預先看見這些現象,所以祂只求教會在祂裡面合一。
        教 會的一切標記都與基督徒與某事或某人的關係有關。合一的標記乃是關乎信徒彼此間的關係,喜樂跟自己有關,聖潔跟上帝有關,真理跟聖經有關,宣教是與世界有 關。現在講的這個合一的標記,與最後一個愛的標記,在某種意義上是總歸納,講的是基督徒與一切同為上帝兒女之人的關係。
        這 是怎樣的合一呢?教會的合一不是指一個大組織的聯合。不論這種組織是好是壞,它本質上顯然不會產生基督所祈禱的結果,也不能解決教會的諸多問題。而且,教 會歷史中多次有人嘗試進行這種組織上的合一,結果都證明是不合上帝心意的。初期教會中滿有屬靈的生命與成長,但卻沒有組織上的聯合。之後教會在君士坦丁大 帝與其繼承者的禮遇下,漸漸中央化,直到中世紀期間,全歐出現了一個聯合的教會體制。一個人不論走到哪裡,或東、或西、或南、或北,都有一個基督教的聯合 組織。但這是偉大時代嗎?信仰真正合一嗎?教會剛強嗎?道德崇高嗎?男男女女紛紛來就此信仰,並承認耶穌基督是他們的救主嗎?一點也不!相反地,每個人所信仰的都大相逕庭,教會信仰漸漸偏離聖經。
        另 一種我們不需要的合一是步調一致,也就是使教會裡每人看來都一樣。這可能是福音派教會最大的錯誤。正如大部分自由派教會追求的是組織上的聯合,部分福音派 教會則似乎在追求信徒之間有同一的面貌和行為模式。這不是耶穌在禱告中所求的。相反地,基督徒中間應該有最大的差異:個性、興趣、生活方式、甚至事工上與 傳福音方法上的差異。這才使教會看起來有意思、不愚鈍。步調一致就是愚鈍,像一排排放在超級市場的早點食品盒子。口味變化多才有意思!
        但 若是耶穌所祈求的合一不是組織上的聯合,或由外表一致而達到的合一,那究竟是怎樣合一呢?答案是:元首基督裡的合一。因為耶穌曾講過這些話:「使他們都合 而為一;正如祢父在我裡面,我在祢裡面,使他們也在我們裡面。……我在他們裡面,祢在我裡面,使他們完完全全的合而為一」(約十七2123)。意思是,教會要追求屬靈的合一,包括眾聖徒的心意、基本態度、所渴慕的事情。保羅在寫信給哥林多人時,特別提到這種真正的合一,他說:「嗯賜原有分別,聖靈卻是一位。職事也有分別,主卻是一位。功用也有分別,上帝卻是一位,在眾人裡面運行一切的事」(林前十二4-6)
        我 們可以從新約所用的一些比喻,來瞭解這種合一的性質。第一個重要的比喻是弟兄姊妹的關係,基督徒全是上帝家裡的人,因此他們名正言順地彼此成為弟兄姊妹。 有弟兄姐妹的家庭關係,則各人必然彼此互相託付。這關係的根基的是上帝的作為。聖經將救恩形容為上帝生了屬靈的孩子,因此他們藉著上帝的揀選,成為上帝屬 靈之家的一份子。
        這 個事實有兩個重要結果:第一,我們所屬的家若是上帝所建立的,家庭成員既是上帝所揀選的,那我們就不能選擇誰將會成為弟兄姐妹,誰將永遠是外人。第二,我 們彼此應有確實的交通,彼此互相幫助。我們每個人每時每刻都需要幫助,我們也彼此幫助,這是信徒間應有特殊情誼,是我們在世人面前所作的見證。
        在聖經中,描述教會合一的第二個重要比喻是「交通」,新約通常是用希臘文的koinonia,意思基本上是指分享某物或共有某物。屬靈的交通是基督徒才有的。在這方面,新約常說到我們與父 (約壹一3)、與子 (林前一9)有交通,有時也提到在基督寶血和身體中的交通 (林前十16)、與聖靈的交通 (林後十三14)等。
        但是交通不僅是內在的、無形的交通,也包括外在的交通,意思是,基督徒應該實際地與其他基督徒分享他們的思想言行、生活處境,以及物質資源。
        這 在實際操作上,並沒有一套固定的規定,完全視當時當地的情勢與需要,方法不盡相同。有些教會是小教會,因此比較容易找時間分享、交通,如全教會的聚餐、事 工討論和其他類似的方法,都有幫助。大教會則需要將會眾分成較小的團體,因為 一兩 千人在一起,實在很難舉辦聚餐或是事工討論會。
        聖經描述教會合一所用的第三個重要比喻是「身體」。這個比喻有許多重要的內涵。它說到基督徒合一的性質:若是將身體各部份分開,怎能存活呢?它說到互相依賴,甚至提到一種從屬關係,包括各種功能的互相依賴;因為手非腳、腳非眼,一切都是以基督為首。
        可是,身體最特殊的一個功用是服事。家庭的比喻強調彼此間的關係,交通的比喻強調彼此分享,而身體的比喻強調工作。有身體才能做事,因為我們現在談的是合一,所以我們必須強調,有身體才能使我們一起做工。
        你 屬於基督身體上的哪一部位呢?你應當作什麼呢?顯然你不能改變整個教會。但首先,你會漸漸瞭解你所屬的大家庭、交通和身體。你也會為此感謝上帝。第二,你 可以加入一個小團體,例如某個團契,在那裡你會經歷到基督徒實際的合一。第三,你可以和那個團體一起工作,表現基督徒的愛與服事。若是你願意這樣作,你會 發現上帝與你同在,你會看見上帝在其他人身上的作為,因而大感折服。

教會的第六標記:愛

        教 會最大的標記是什麼?我不是指基督在禱告中所提到的第一個標記,而是最大的標記。這也許是我們最缺乏的標記。我的意思是:能為其它的標記作總結的最大標記 是什麼?有了它,別的標記才有意義;沒有它,則教會就不是上帝心意中的教會。此標記究竟是什麼?唯一的正確答案:教會最大的標記是愛。
        主耶穌基督在約翰福音十七章極敬虔的禱告中,說喜樂、聖潔、真理、宣教與合一,乃教會的重要標記,然後把重點放在最後,提到愛,這是重複十三章3435節所賜給我們的新命令:「乃是叫你們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
        如果我們將這命令與剛才所提到的五個標記加以印證,就發現愛實在是太棒了!如果其它的標記缺乏愛,會造成什麼後果呢?假使你只管喜樂,卻沒有愛,你會有什麼呢?你有的是享樂主義,你有的是日常生活逸樂滿盈,卻不會在與主耶穌基督的關係上有成聖的喜樂。
        聖潔卻沒有愛,你覺得會如何?你會發現自己自以為是,就是基督當日的法利賽人所代表的那種德性。按當日的標準來看,法利賽人過的是非常聖潔的生活,但是他們不愛別人。所以當主責備他們後,他們就千方百計想殺祂,最後也終於殺了祂。他們全是僞君子。
        真理若沒有愛,你就只有死的正統主義,那種沒有錯誤的卻不能幫助任何人的死教義。
        宣教若沒有愛,你只會圖個帝國主義、披著宗教外衣的殖民主義,這是近代歷史最常見的。
        合一若沒有愛,不久教會中就會出現暴政,在教會裡分階級,對任何人均無情感,也不想領人認識基督。
        這 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如果你在對上帝與人的關係上表現愛,那會發現什麼呢?你會發現教會擁有所當有的每個標記。愛父上帝的結果是:喜樂!我們因上帝喜樂, 也因祂為我們所作的一切事喜樂。愛主耶穌基督的結果是:聖潔!因為我們知道,我們愈愛祂,就愈像祂;因此,「凡向祂有這指望的,就潔淨自己像祂潔淨自己一 樣」(約壹三3)。 愛上帝的話語,結果是什麼呢?真理!因為我們若愛上帝的話語,我們就願意去研讀聖經,就一定會愈來愈喜愛上帝的真理、明白上帝的真理。愛世人的結果又如 何?宣教!將信息傳給世人。愛主內弟兄姊妹的結果是什麼呢?合一!因為憑著愛,我們才能明白,我們應該和弟兄姊妹在生活上緊緊聯繫在一起。
        我們再來更深入地討論愛。首先,上帝是愛的根源。我們所說的愛不是那種由世人想像出來的愛,乃是顯現在耶穌基督身上的上帝的愛,這是認識上帝的人才能明白的愛。耶穌說:「公義的父阿,世人未曾認識祢,我卻認識祢;這些人也知道祢差了我來」(約十七25)。之後耶穌繼續說:「我已將祢的名指示他們 (意思是,我要使他們認識祢的屬性),還要指示他們,使祢所愛我的愛在他們裡面,我也在他們裡面。」耶穌是在說,如果我們認識上帝,就會知道愛是上帝的屬性,如果我們不知道愛,我們就不認識上帝。約壹四78將這個概念說得很清楚。
        當 耶穌說世人不認識上帝時,意思包括世人不知道上帝是愛。這在歷史上是有證可查的,當時無論希臘人、羅馬人、埃及人、巴比倫人,或先前任何時代、任何民族的 人,都不曾想過上帝是愛。讀遍所有古代文獻,你都不會發現有人說上帝是愛,充其量,有人說上帝是大公無私。或者,有人悲觀地認為,上帝有時只能被說是愛一 切愛祂的人,意思是,有人先愛祂,祂才可能愛人家。但這是一報還一報,你服事我,我就照顧你,不是聖經所啟示的上帝的那種不能憑功德賺得的愛。東方的宗教 講到「有情」的天、菩薩的「慈悲」,但這與「上帝是愛」的觀念也相差甚遠。不要說古代文獻中沒有提到上帝是愛,就連在舊約聖經中,這個觀念也沒有完全啟示 出來。
        但自主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以後,人的觀念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因為祂說,上帝不僅愛,而且是以非常的愛、超乎人想像的愛來愛世人。那份愛差遣基督為我們死,而且據此將一大群蒙救贖的男男女女帶進與上帝的非常家庭關係中。
        再 看第二點:啟示本身。我們要問:上帝究竟如何啟示祂的愛?這問題回答起來真有些複雜。當然上帝早在舊約中就已啟示自己是一位慈愛的上帝,祂很明確地說,祂 愛以色列人,雖然以色列人根本不配。在基督的教訓中,祂把上帝的愛啟示給我們,祂稱上帝為父,就表示上帝的愛乃父的愛;上帝藉著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將祂的 愛啟示出來。因為「上帝愛世人,甚至將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約三16)
        這 就是耶穌在結束禱告時心裡所期望的,因為祂說「還要指示他們」,意思就是還要將上帝的愛指示他們。祂在這裡說的是什麼?若這句話是過去式,我們還可能明白 它的意義,因為基督在福音書中已經多次將上帝的愛指示我們了。但為什麼用未來式呢?耶穌到底在想什麼?一定是十字架!耶穌是在說:「我過去所跟你們說的 愛,現在我要藉著被釘十字架來證明它。」
        如 此壯烈地證明上帝的愛,乃是空前絕後的。你若沒有十字架,你就看不見上帝藉著耶穌基督在愛裡說話,你就永遠不會在任何地方找到一位愛世人的上帝。聖經中的 上帝對你將是一位默默不語的上帝,宇宙將是一個空洞的宇宙,歷史變成無意義。唯有在十字架上,你才能認識上帝的愛,你的生命才有意義。
        這一節還有未完的話,因為耶穌不僅告訴我們在哪裡可以找到上帝的愛,祂也告訴我們在哪裡可以得到愛的明證。祂繼續說到:「使上帝所愛我的愛在他們裡面,我也在他們裡面。」
        這 讓我們看見,愛就在我們裡面。為什麼耶穌這樣說呢?我相信,祂這樣說,是因為唯有跟隨祂的人才能看見這份大愛。耶穌知道祂就要死了,祂死了以後會復活升 天。因此,這位自己就是上帝的愛的人、這唯一在世界上見過真愛的一位,這個人走了,有好長一段時間我們不能再見到祂了,所以祂在結束禱告時說,這個愛現在 在我們裡面,因為祂在我們裡面,世人將從我們的愛中看見基督。
        但我們當如何行呢?真正問題是:我們當如何彼此相愛?我們當如何將這份上帝的大愛付諸實行呢?讓我提供幾個實際的辦法。
        第一,我們須要藉著彼此傾聽來彼此相愛。我們生活在一個人們不願互相傾聽的時代中,別人說一句,我們馬上回一句,就是不能靜靜地聽別人講完。聖經要我們快快地聽,慢慢地說。因此我們須要作的事情之一是,如果我們真想流露出上帝的愛,那我們就要傾聽。上帝也傾聽我們。
        第 二,我們應該分享。我們應該聽別人說完話,但也應該將我們的信仰告訴人。我們可不是什麼心理顧問,被訓練得只會聽、不會打岔,只會給予一些專業的建議,卻 不在愛中關懷別人。我們在主裡是弟兄姊妹,我們有家人的關係,所以我們不要像計算機一樣,在那裡分析所聽到的,然後根據心理學、社會科學的鑑定,小心地將 答案送回。我們既然和跟我們說話的人在主裡有同樣的地位,那麼我們在回答的時候可以說:「是的,我也曾經歷過這事,上帝這樣作有祂的美意。」
        問 題是我們不喜歡讓人看見我們的內心,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若說得太坦白,就因為自己是罪人而感到羞恥,而且害怕若是我們把心裡的話全說出來,別人會不理我 們、討厭我們,從此一刀兩斷。所以我們怎麼能一五一十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人呢?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在心裡確實知道,我們在上帝面前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 我們有缺點、有罪、有不可告人的羞恥,可是,基督耶穌一直愛我們,為我們捨己,我們現在是祂的心肝寶貝。若你曉得上帝知道你一切的罪、恨惡你的罪,卻仍舊 愛你,那麼你就可以讓愛你的弟兄姊妹看見你的內心,你也可以去愛那些不可愛的人。
        第三,我們必須服事。約翰福音十三章一開始就提到,服事乃是基督之愛的表現:「祂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十三1),接著用洗門徒的腳證明了這份愛的意義 (十三14)。之後耶穌繼續教導這份愛的意義,告訴我們聖靈將在我們心裡動工,使我們能夠去愛。最後祂在禱告裡告訴我們,不論在什麼時代、什麼地方,教會的特殊標記是:喜樂、聖潔、真理、合一、宣教、愛。愛包括服事。這就對了!因為基督的教會不是在世界中被服事,乃是在世界中服事人。

教會發展的規律

教會的三大功能
        教會有三大功能:第一是敬拜。上帝在全地上拯救一些人,叫他們榮神益人,此為教會敬拜的功能。第二是信徒彼此相通,這是聖徒相通的功能。第三是見證。上帝將傳福音的使命託付給那些屬於教會的人,叫他們將真理傳給萬邦,此為教會見證的功能,唯有遵行以上三種功能的教會,才配得稱為上帝的教會。
       
教會的三大虧欠
        令人痛心的是,今天的教會在這三種功能上有所虧欠。有些教會於敬拜的功能上沒有盡責,這是對上帝的虧欠;有些教會中沒有愛,這是對信徒的虧欠;有些教會沒有傳福音,這是對世人的虧欠。今天的教會無論是對上帝、信徒、世人,都有很大的虧欠。

對上帝的虧欠
        舉 個例子,今天中國的教會以為主日崇拜就是為了聽講道,而忽略了禱告、讀經、唱詩、行道的重要性。難怪教會無形中就產生一些「講道匠」及「聽道匠」。教會理 當注重敬拜,這是對上帝當盡的責任;會眾理當重視彼此間的交通與相愛,這是對信徒的責任;基督徒理當重視福音工作,這是教會對世人應盡的責任。
       
對信徒的虧欠
        今 天教會的普遍現象是,信徒除了做禮拜的時間在一起聚一下之外,沒有時間彼此交通,一旦禮拜完畢,就各走各路。信徒間不但不認識,更談不上彼此分擔憂患,互 相分享喜樂,這是信徒間彼此的虧欠。至於教會對世界應盡的責任,尤其在佈道的事工上,教會有很大的虧欠。教會對當前的知識份子缺乏交代,也未能對社會各階 層的人士傳福音,這是很嚴重的問題。保羅說:「無論如何總要得一些人」、「無論如何總要結一些果子」、「我在什麼人中間就做什麼人」、「我若不傳福音我就 有禍了」。假如教會沒有這樣的心志,那麼教會不但失去其功能,更喪失了其存在的意義。

對世人的虧欠
        教會信息的中心乃是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是基督及其生命之道。但是今天許多教會所傳的信息,往往是以人為中心,以人的需要為基礎,卻不常宣講人是罪人,須要基督。

教會的根基
        基督是教會的磐石,因為上帝要把祂的教會建立在基督身上。弗二20說:「教會是建造在信徒與先知的根基上,有主耶穌自己為房角石。」所以說,教會的創立是出於上帝的真理,教會的建立是基於耶穌的救贖,教會的成立是在乎聖靈的工作。教會中的職份可分為五種: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師及教師。弗四11-12說: 「祂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目前華人教會對使徒及先知的了解,構成一個嚴重的問 題。有些信徒認為使徒及先知到如今還在教會中存在;但是另一些信徒卻認為使徒與先知的職份,於新約全書完成後已停止。到底使徒及先知之職份迄今是否仍然存 在?抑或已然停止?這必須有聖經的根據。「使徒」一詞原文為apostolos, 意思是「被差派者」,特別是指擁有獨特之使命並被授予非凡之權柄的使者。聖經中的使徒是上帝所差遣,是那些蒙主親自揀選,受聖靈默示,在新約啟示尚未完成 前,上帝藉以啟示真理的使者。這些使徒親自領受上帝在基督裡全盤的啟示與教訓。是時,基督教會就因為他們的工作,而逐漸興起。所以當新約聖經完成後,上帝 就不再賜給人新的默示,從此使徒的職份就停止了。因此,今天的教會已經不再有使徒了。
        至 於說教會如何建立於使徒的根基上,這是說明教會從那些親自領受上帝默示的使徒所寫下的聖經,得以奠定永遠的基礎。換句話說,上帝的道是藉著使徒而寫成,而 上帝的道是教會真理的根基,所以說使徒是教會的根基。由此可見,倘若今天教會還有使徒的話,那麼聖經的啟示就是不完全的,這樣後果必定不可收拾。

今日華人教會兩大錯誤
        今天華人教會正走在兩條錯誤的道路上。
        第 一是由外國宣教士所產生的。有些外國宣教士,專以物質方面的供應來吸引人上教會,結果就有人稱基督教為「麵粉教」。這些信徒成了「麵包基督徒」,但他們往 往只求吃餅得飽,並不在乎基督的真理。今天物資發達,許多教會已經不再用麵粉、卡片吸引人了,卻改成用流行的敬拜讚美音樂以及各種有趣的活動。這些東西往 往變成教會事工的重心,而真理的教導反而變成次要的了。這是第一個大錯誤。
        第 二個錯誤是,有些比較有骨氣的基督徒,為了反對這種風氣,就在「分別為聖」的旗幟下建立教會。早期許多基督徒為了表示不稀罕外國人的錢,就出來自己建立完 全屬於中國人的教會。身為獨立制教會的領袖,對基督教神學往往沒什麼了解,信仰一塌糊塗。當這些領袖離世後,因為沒有留下強而有力的聖經教導,因此教會沒 有合一的基礎,變得四分五裂,這現象在中國大陸的家庭教會中,仍十分嚴重。今天大部分的華人教會已經不會跟著外國人的錢跑,因此也很少為了顯示自己不希罕 別人的錢,而自己跑出來辦教會的領袖。但是,今天仍有許多人所跟隨的不是基督,而是某個教會領袖;誰有群眾魅力,就跟誰跑。有魅力的領袖身邊聚集很多人, 組成很大的教會,但缺乏強有力的真理教導作為合一的基礎,因此當領袖一離開,教會就四分五裂。
        以上所講的兩個錯誤,都是因為教會沒有建立在使徒的根基上,就是聖經教導的根基。健全的教會,是建立在使徒的根基上,而不是建立在麵包、敬拜讚美音樂、康樂活動,或是某個教會領袖身上。

如何將教會建立於正確的根基上?
        但 問題是,怎樣才算是將教會建立在使徒、聖經的基礎上?這是當前教會所面臨的一大問題。每個人都說,我的解釋才合乎聖經,到底怎樣解釋聖經,才合乎聖經的真 意?每個人都說自己的解釋合乎聖經,連魔鬼也說,甚至耶和華見證人、安息日會、摩門教等,也這樣說。因此,我們要仔細推敲「合乎聖經」這句話的意思。有人 說:「我不要人的解釋,只要上帝的解釋;我直接從上帝領受,不透過人。」結果是,他把自己對聖經的解釋當成是上帝的解釋,他自己就變成上帝,跟他解釋不一 樣的都是魔鬼。這是沒有受過神學教育、對教會歷史不熟悉所造成的後果。華人基督徒經常以反傳統、反宗派的前提出發,自作清高、妄自尊大,以為自己直接從上 帝領受真理,卻對聖經的總原則、文法、歷史背景,都沒有什麼了解,最後把聖經解釋得一塌糊塗。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盲點,對聖經的解釋不可能完全正確。但 是,一個人獨立解釋聖經,跟一個人在教會傳統中解釋聖經,是不一樣的。我們不把教會傳統高舉過聖經的權威,我們決不這樣作。但是,基督設立教會為「真理的 柱石和根基」(提前三15), 就是讓歷代教會的聖徒一起來明白聖經的啟示,而真正教會的傳統就是一代代不斷回歸聖經,接受上一代所領受的亮光,同時查驗上一代的神學有哪些地方不符合聖 經。而聖經被啟示出來,就是要讓人明白的,聖經中有一套關於救恩的基要真理,是明確不過的,這套基要真理,是每一代教會所共同持守的,只要偏離了這真理, 就是異端。倘若有人連這基要真理都要質疑,那麼這人就等於是在說,聖經的啟示不清不楚,以致於沒有一套基本原則,是凡接受聖父、聖子、聖靈為獨一真神的 人,都會客觀地同意的。這是對聖經的一大褻瀆。上帝設立教會為真理的柱石和根基,就是要每個基督徒在聖而公之教會的傳統中,以聖徒相通的方式,眾人一起領 受聖經。絕對不是每個人自己「直接」從聖靈領受。這未免太自大了。
       
使徒與先知:獨一無二的福音
        基 督徒的個人經歷是寶貴的,但也是危險的。因為各人經歷不同,如果堅持自己對聖經的解釋就是真理,即造成「國中無主,各人任意而行」的現象。今天華人教會有 一些人很喜歡說「上帝向我啟示」一類的話,好像他領受了歷代聖徒所沒有領受的啟示,對聖經有了特殊的亮光,超越了歷代教會的傳統。還有靈恩派的人喜歡說自 己有先知的恩賜,領受上帝特別的啟示。這根本不符合聖經。也有一些人在生活中蒙上帝奇妙的恩典,就把自己的見證說成是上帝的啟示。要注意,聖經從來不把這 種見證當成特殊啟示的,我們千萬不要把自己的見證與基督、使徒、先知的見證混為一談。個人的經歷與各自領受上帝的引導,不等於上帝的道或基督的福音。
        先知在舊約中,是代表上帝說話的人。舊約有兩種特別重要的工作,就是律法與先知的工作。這兩種工作是為了見證基督,所以當耶穌登山變像時,有摩西和以利亞來與耶穌談話,摩西是頒佈律法的,而以利亞則是先知。羅三21說: 「上帝的義在律法以外已經顯明出來,有律法和先知為證。」律法與先知是舊約時完成定罪的工作,而在新約時代則特別為福音作見證。律法指責人怎樣離棄上帝的 義,而先知則指出,離棄上帝的罪人不但不悔改,還因自己擁有律法而驕傲。先知指責人沒有遵行律法,而律法就定人違背律法的罪,然後先知再定他們不悔改的 罪。到了新約時代,先知除了證明耶穌基督是彌賽亞以外,同時還見證十字架救人的福音。
        先知在舊約裡有三種預言。第一,預言基督的降臨與再臨。第二,預言基督與上帝公義的審判的來臨。第三,預言較近的將來所要發生的事。
        今 天許多華人基督徒不但對聖經中的預言沒興趣,還用個人的見證與所謂的「上帝賜給我的啟示」來代替先知的工作。保羅說:「我們要求先知講道的恩賜,務要傳 道。」那是傳耶穌救人的福音及基督再臨的道,這才是真先知所傳的道,這道在聖經中已經記載完全,聖經之外,絕對沒有別的新啟示。耶穌說先知的職份是到約翰 為止,因此那種領受上帝默示的先知,從新約時代之後就沒有了。今天的教會已經沒有領受上帝默示的使徒及先知,因為聖經已經完成了。真正建立在使徒及先知的 根基上的教會,是傳福音的教會。
       
福音的三大攔阻
        今天華人教會傳福音缺乏力量,至少有三個原因:

一、缺乏持守真理的信心
        第一,教會領袖對傳福音的信念逐漸衰弱,喪失初代教會對福音的使命感,導致牧會與傳道之工作失去平衡。今天的教會沒有像初世紀信徒那樣對所持守之真理有絕對的信心。耶穌為世人獨一之救主的信仰與福必須傳遍天下之遠見,已經喪失,反而提倡宗教合一與宗派聯合的口號,無形中以組織上的聯合來代替信仰上的合一;以外表的聯盟來代替信心上的團結;以宗派混合來代替真理上的合一。此為教會失去傳福音的動力的第一個原因。

二、生命與教義的錯誤對立
        第 二,基督教團體近年來遭受到自由派思潮之影響,不知不覺中已接受自由神學之論說,重視生命而輕視教義,這就成為傳福音之攔阻。自由派神學主張意志與理性不 受任何拘束,而導致對聖經中之基本信仰的懷疑與不信,因此整個教會就成為自由學說之舞台,各人任意解經,會友自由論說,此為對傳福音無能力的第二個原因。

三、普救論的謬誤
        第三,今天教會因對傳福音普遍感到艱難,為了要解釋傳道困難的原因及安慰自身失策的因由,普救論之謬說就相繼產生,且為教會所接受 。此論為主張凡世人都因亞當犯罪而死,照樣眾人亦要因基督復活而得救,而傳福音不過是為了通知世人有此情形而已。這種理論經已滲入教會,此為傳福音無力的第三原因。
        由 於以上所列舉「宗教合一論」、「自由派神學」及「普世救贖論」三種理論對基督教之侵襲,導致教會失去傳福音的能力。恕我勸勉中國之教會與信徒應特別注意現 代神學及宗教動態之趨勢,而格外謹慎與警惕。教會不但要持守真道,還要研究神學;不但要駁斥異端,且要傳揚真理,方不愧為耶穌寶血所贖回來的教會。

華人教會中的三大隔閡
        我願與諸位思考一些華人教會中的隔閡,而從這些隔閡中找到彌補的辦法。

一、代與代之間的隔閡
        老 一代及年輕一代之間互不暸解的困難。教會不能供應年輕一代的需要,年長一代不能滿足年輕一代的飢渴。特別對這個世代的基督徒所面臨的進化論、無上帝論、唯 物論、唯理主義、存在主義、後現代主義的挑戰缺乏理解,以致對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一代基督徒問無所答、答非所問,他們思想與理智上之難題依然存在。
        因此教會必須付出代價,造就一些靈性與知識並進的一代,使其學成後為上帝所用,作為代代之間的橋樑,幫助教會引導年輕一代,使上帝的家有糧可供,有道可講。

二、佈道與神學之間的隔間
        中 國教會有些佈道家未曾念過神學,而有些神學家不肯佈道,導致佈道家與神學家相互歧視。佈道家說神學家高言大智,而神學家說佈道家不學無術。其後果則是佈道 家因工作廣泛,接觸較多的群眾,為教會所接受,因而教會普遍輕視神學。多數神學家學識淵博,理論高深,難為信徒所暸解,或因信徒對神學基礎淺陋所困,而致 自由派神學趁機而入,使教會趨向新派神學的路線,此為今天中國教會的悲慘情況。教會應明白,沒有神學基礎的佈道是脆弱的,而沒有佈道的神學是死的。所以佈 道家要研究神學,而神學家得注意佈道的工作。

三、肯工作與能作工之間的隔閡
        普 通教會中一些肯作工而不懂得作工的信徒,多數是以奉獻金錢來代替其肯作工的心願,因此就造成傳道工作職業化的傾向。今天華人教會整個工作中心為講台,無形 中就形成教會之工作只掌握在極少數人的手中,而其他信徒就變成所謂「屬靈的失業者」。所以說,教會之工作應由會友總動員,對外開佈道會、設家庭聚會、組織 福音隊;對內開成人主日學、佈道訓練班、青年及兒童的教義班。如教會之內外工作都能健全發展,必蒙主賜福。

教會發展七律
        最後,我願將以弗所書第四章中的七個教會發展規律分享給諸位,希望我們都能遵照這七個規律去實行,那麼教會必能蒙主賜福、大大復興。

一、平衡律
        此為多方面的發展與平衡。例如信仰與生活、雄心與智能、靈性與智慧、話語與權威、公義與慈愛、供應與需要等,要有全面真理的平衡。

二、統一律
        這是信徒信仰的基礎,眾聖徒在真道上合而為一。這須要真理與信心、信仰與生活的統一。

三、功用律
        凡屬上帝教會的信徒,都須要在上帝的工作上各按其職,各識其能,分享事奉上帝的機會,各人得將其恩賜與才能用於工作與事奉上,使主的身體得以均衡而平均地發展。

四、相通律
        信徒之間須要彼此相愛與勸勉,互相分擔與代禱。「用愛心互相建立」,「用愛心說誠實話」。

五、自衛律
        自衛律亦稱為分辨律,即教會中的信徒須有屬靈的知識及真理的基礎,方能辨別是非,應答自如,而「不中人之詭計和欺騙,隨從各樣的異端」。

六、生長律
        或稱操練律。教會須要在多方面發展,使主的身體能因信徒在靈性上與工作上的操練得以長大成人,長成主耶穌的身量,將榮耀歸給在天上的父上帝。

七、傳殖律
        身體與生命有傳殖律,而教會亦有傳殖律。引導家人信主、教導兒女行道、引人歸主與開佈道會,都是傳殖律的作用,信徒生出屬上帝的兒女,教會生出教會。此為基督教會不能缺乏的規律。願榮耀都歸於上帝。

2014年3月18日 星期二

使徒信經

    《使徒信經》是最簡短且在今日教會中使用最為普遍的一篇,
全篇共十二條。據說在五旬節後,十二使徒分散往各地傳道,
為確保真理的合一,臨行前制定了此信經,由各使徒每人提供
一句,所以共有十二句。此說已不可考,但大部分人認為是後
人根據使徒所傳之道而寫成的,故稱《使徒信經》。最早曾在
愛任紐二世紀的著作中發現,但今日所呈現之形式是大約於七
世紀間形成的。
    此信經乃是根據教會的需要而制定的。在早期教會中,信
徒受洗加入教會之前所需要的基本真理教導,即以此信經為準
則。一般教會的教導也以此為根基,而教會信仰之純正與否也
以是否符合信經的教導為考核。在早期教會受逼迫時,信徒皆
秘密地信守此信經,直至逼迫結束。而何時成為公共崇拜的一
部分則不可考。也有人認為信經具有辯證的性質:撒伯流派
Sabellianism)宣稱聖父、聖子、聖靈是獨一上帝之三種顯
示;馬吉安(Marcion ,100-165)否定基督道成肉身及復活;
諾斯底派(Gnosticism)不承認基督有身體;多納徒派
Donatism)不接納大公教會;《使徒信經》清楚指出以上
各派之錯誤。
    此信經可分為三段:第一段宣認父上帝為創造之主;
第二段宣認基督為上帝也為人,並承認其救贖之工;第三段
宣認聖靈、大公教會及信徒成聖之生活。《使徒信經》不是
抽象偏重邏輯的陳述,而是真實的信仰告白,歷代教父皆尊崇
此經,且至今仍為各宗派所接納,成為眾教會彼此相通的基礎
 
 
使徒信經
 
1.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 創造天地的主。
2. 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
3. 因著聖靈感孕,從童貞女馬利亞所生;
4. 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被釘在十字架上,受死,埋葬;
5. 降在陰間;第三天從死裡復活;
6. 祂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
7. 將來必從那裡降臨,審判活人,死人。
8. 我信聖靈;
9. 我信聖而公之教會;我信聖徒相通;
10. 我信罪得赦免,
11. 我信身體復活;
12. 我信永生。阿們!

尼西亞信經

   《尼西亞信經》是在西元325年第一次召開的教會議會中制定
的。當時亞利烏(Arius, 256-336)及其理論在教會中造成分裂,
他主張聖子為聖父所造,因此與聖父不同本質。此說被亞歷山大
的主教定為異端,但後來卻因他的口才與政治長才,得蒙亞城之
外地區的支持,而造成兩派的對立。 羅馬皇帝 君士坦丁
Constantine)深恐教會會因此分裂,於是在325 年尼西亞這個
地方召開會議,深盼在神學觀點上取得共識。議會共有318位主教
參加,除了少數幾位來自西方教會之外,其餘皆是說希臘語的東方
教會代表,而這其中又分為安提阿的亞利烏派,亞歷山大的正統派
及由歷史家優西比烏(Eusebius, 260-340)所領導的中間派。當
亞利烏派的代表優西比烏(非歷史家)提出其信仰論點時,立即受
到強烈的否定,且被定為異端;於是在皇帝的特使侯休斯(Hosius 
of Cordova)的領導之下,完成了《尼西亞信經》,並經所有主教
的簽名表示接納。此信經被送到帝國各處,是第一個具有權威又普
遍的信仰告白。
   《尼西亞信經》很明顯的是反對亞利烏的神學:子是從真神而
來的真神,雖是生出的,卻是從父而來,而非受造;而且
子是從父的本體而來,並且與父本體相同,都是針對亞利烏
派錯誤而提出的。
    此信經與今日教會使用的《尼西亞信經》並不完全相同,後
者較前者為長,且不包含一些《尼西亞信經》中重要的用語。為
何有此演變,則無人知曉了!
 
 
尼西亞信經
 
1. 我信獨一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和有形無形萬物的主。
2. 我信獨一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在萬世以前為父所生,
   出於神而為神,出於光而為光,出於真神而為真神,受生
   而非被造,與父一體,萬物都是藉著祂造的;
3. 為要拯救我們世人,從天降臨,因著聖靈,並從童女馬利
   亞成肉身,而為人;
4. 在本丟彼拉多手下,為我們釘於十字架上,受難,埋葬;
5. 照聖經第三天復活;
6. 並升天,坐在父的右邊;
7. 將來必有榮耀再降臨,審判活人死人;祂的國度永無窮盡;
8. 我信聖靈,賜生命的主,從父和子出來,與父子同受敬拜,
   同受尊榮,祂曾借眾先知說話。
9. 我信獨一上帝聖大公使徒的教會;
10. 我認使罪得赦的獨一洗禮;
11. 我望死人復活;
12. 並來世生命。

上帝的國度

Richard L. Pratt
曾劭愷

        「上帝的國度」(或稱「天國」、「基督的國度」、「主的國度」、「國度」等) 這個概念是聖經所有教導的軸心。上帝在聖經中用許多的暗喻來啟示祂自己,但聖經形容上帝時所用的最主要的意象是一位神聖的君王 (例:撒上八7)。上帝是至高的君王,祂掌管整個受造界 (詩四十七1-9、八十三18、但四25-26、五21)。從這個廣義的角度來說,上帝一直是那位以祂的主權掌管萬有的統治者 (詩一零三19、一一三5、太五34、弗一20、西一16、來十二2、啟七15)
        聖經中這個「上帝的國」的概念有時會被賦予一個更狹義的定義。論及這狹義的概念,耶穌說:「願祢的國降臨,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太六10)。 上帝的聖潔與榮耀是如此完全地彰顯於天上的寶座,以致於天上的受造物都無條件且自發地俯伏敬拜祂。但在地上的受造物卻反叛上帝並否認祂的王權。邪惡的國度 在地上興起,抵擋上帝的國度。聖經從頭到尾所傳遞給我們的最終盼望就是:現在上帝的國度在天及在地的差距,終有一天會被除去 (代上十六31)。上帝將要審判惡人,並將得救之人帶入新天新地 (賽六十五、亞十四)。屆時,上帝的國度將要完全彰顯,萬物將自發地順服上帝,在地如在天 (代上十六31、詩九十七1-2)
        聖經告訴我們,上帝計畫用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來達到這最終目的。從前,上帝揀選了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為祂的選民,上帝的國也因此侷限於以色列國及以色列民 (出三6-7、六2-8)。上帝曾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進入應許之地,以顯明祂的王權 (出十五)。在大衛及所羅門的統治下,以色列成為一個有疆界的國土,並由大衛的子孫代表上帝在國中執掌王權 (代上二十九23、代下六),且用聖殿作為上帝的腳凳 (代上二十八2)。這個受種族及地域限制的有形國度,本身並不是上帝國度最終的彰顯。舊約中的以色列只是上帝的國度在遍及萬國萬民之前的一個階段 (創十七17-18、十八18、羅四13-17)
        以色列及猶大對上帝的叛逆,最後終於使上帝所揀選的這個國家陷入了危機。但是,舊約的啟示告訴我們,當猶太人被擄的時代過了以後,上帝將除去地上一切的罪惡,且要統治全地 (瑪四)。到那時候,不管是猶太人或是外邦人,都要完全順服上帝,直到地極 (代上十六23-26、賽五十二7-15、詩六十七、九十七)
        新約告訴我們,上帝國度在歷史中的這個普世階段,是由基督耶穌道成肉身開始的。耶穌和施洗約翰宣揚的好消息就是:天國近了 (太三2、四17、可一15)。但出乎猶太人意料的是,耶穌及祂的門徒告訴我們,上帝的國度不是馬上就完全地降臨。耶穌在世時,只是開始了上帝國度在地上的最終階段 (太二2、四23、九35、二十七11、可十五2、路十六16、二十三3、約十八37)。上帝的國度在現今的最終階段中,藉由教會,仍持續在彰顯 (太二十四14、羅十四16-17、林前四19-20、西四11);基督在榮耀中再臨時,將要結束上帝國度在歷史中的這個最終階段 (林前十五50-18、啟十一5)。當這日子來到時,上帝的旨意就要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以下所列出的經文,可以幫助我們更明白這個重要的教義:
1.      廣義的定義:詩一零三19、一一三5、太五34、弗一20、西一16、來十二2、啟七15
2.      狹義的定義:代上十六31、詩九十七1-2、太六10
3.      最終階段的開始:太二2、四23、九35、二十七11、可十五2、路十六16、二十三3、約十八37
4.      最終階段的延續:太二十四14、羅十四16-17、林前四19-20、西四11
5.      最終階段的終結:林前十五50-58、啟十一5

本文譯自Richard L. Pratt, “What is the Kingdom of God ?” in IIIM Magazine Online, Vol.4, No. 14, 2002. 網址:http://www.thirdmill.org/files/english/html/th/TH.h.Pratt.kingdom.of.god.html。普萊特博士獲哈佛大學舊約研究神學博士,現任美國奧蘭多改革宗神學院舊約系主任,為美國長老會按立的牧師。普萊特博士熱愛傳福音,經常四處旅行佈道、教學。

紐同主席黃思義牧師淺談教會五大本質

紐約華人同工會主席、基甸勇士裝備中心總幹事黃思義牧師,日前在紐約藝人福音團契舉行復興特會時分享了教會五大本質。黃牧師的分享對現今基督徒參與教會建造、為福音事工發光發熱有很大的激勵作用。

教會是神的家
談及教會是神的家,很多信徒並不陌生。然而,又有多少信徒真正地把教會當作自己的家呢?黃牧師說,作為一個家要有溫暖、愛的氛圍,因此每位弟兄姊妹都應主動付出愛,當教會充滿愛時,自然讓人感到溫馨如同在家一般。

教會是耶穌基督的新婦
新約中多處出現把教會比作耶穌基督的新婦的比喻。「既然如此,構成教會的主體--所有弟兄姊妹都要時刻預備自己,以迎接主的再來。」他說。

當然每位新婦在新婚時都把自己打扮得非常漂亮,所以教會要有持續的盼望、火熱的心志,以及不斷自我更新來做好迎接主的準備,

教會是聖城新耶路撒冷
「啟示錄」稱教會是聖城新耶路撒冷。黃牧師指那些充滿在新耶路撒冷的黃金寶石就是經過千錘百煉的信徒。但剛剛重生得救的信徒還不過是一顆有棱角的活石,需經過高溫、高壓才能發生質的轉變成為一顆美麗無比的寶石。

「所以,每個信徒都要敢於磨練自己的信仰,使自己真正成為聖城新耶路撒冷的寶石。」黃牧師說。

教會是基督的身體
不僅如此,教會還是基督的身體,基督是教會的頭。「這樣看來教會是一個富有活力的生命體,健康的教會是要成長的。」

黃牧師又說,教會若要成長離不開所有信徒與同工的配搭事奉,需要各盡其職且彼此謙卑,還要在愛中相互扶持。

教會是耶和華得勝的軍隊
黃牧師最後又提到教會要成為耶和華得勝的軍隊。因為世界是屬惡者的,撒旦無時無刻都在想法設法吞吃教會。所以教會要有憂患意識、時刻準備與屬靈的惡者爭戰。

他說,每位信徒是基督的精兵、福音的勇士,所以要努力傚法耶穌成為信仰的得勝者,並且對於在地上建立神的國度要充滿絕對的信心和盼望,從而開闢得勝的道路。

五重職事

五重職事是指︰使徒﹑先知﹑傳福音的﹑牧師﹑教師(參以弗所書四章11節)。
雖然是五種不同的位份與功能,但這五種不同的呼召及職事,會分別在不同的同工身上,也會一個人就有好幾種職分。換句話說,一個人有兼任牧師﹑教師甚至是使徒的角色, 不過也有一人只有一種職事,重點是在強調分工的性質。

<
使徒﹑先知>

 「使徒」這字在新約中往往特指耶穌所揀選的十二位門徒,這裡也可指那些在各地建立教會的宣教士的職分,他們有著使命,並聖靈同在的能力,「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成為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馬太福音廿八章19節)
   這裡的使徒,在傳福音的過程中有著從上帝而來之權柄,且伴隨著神蹟奇事去印證他們所傳的道是從上帝來的。使徒的角色是要建立教會,並且要彰顯上帝國的榮耀。
   在舊約,「先知」的角色有些大到可以主管國政,如撒母耳﹔也有些是先知採團隊的服事,如以利亞﹑以利沙時代。但是舊約的先知絕大多數是遭受苦難﹑不討人喜歡,以各種方式包括:符號﹑圖案﹑文字,甚至還用行動劇的方式來傳達上帝的訊息,是上帝對以色列國說話的代言人。
   在新約先知是配搭使徒的重要同工,更是傳達「即時性」的話語,把上帝對當時人﹑事的心意傳遞出來,而「即時性」的話語與永生之道是不相衝突的,換句話說,所領受「即時性」的話語要與以聖經的教導是相合的,若不合應該以聖經的教導來導正。

<
教會中不同的職責>

  傳福音的,特指對於傳遞福音特別有恩賜﹑特別能夠打動人心,他們 能夠將福音的種子深刻地播於未信者身上,並且能夠挑起人對信仰的渴望,進而想要一探究竟。這種人上帝呼召他們的憑證是對傳福音的事工有火熱的心,對那些失 喪的靈魂有種說不出的負擔。在聖靈大力之催逼下,深深敢受到不傳福音就有禍了。

   牧 師,是指在教會牧養與管理上的恩賜,是一種職分而非職位。不單是指狹傳道人,是指針對羊群的需要提供實際的幫助﹑照顧與關懷之靈命成熟之信徒,是在生活與 信仰上的牧會關懷工作,更針對教會內部的管理運作,讓每位主羊不但得到好的餵養與造就,激發他們的服事潛能,發掘他們的呼召,帶領他們進入更高的信仰領域 裡,對上帝有更深的委身。
   教 師是真理的教導者,教導聖經的話語並提供信仰上的建議,不但要教導上帝的真理,也教導信徒如何將真理應用在生活上。他擁有屬靈的洞察力,對上帝的話語﹑帶 領有獨特又正確的見解,不偏離真道,帶領人對真理有更深的認識與喜愛。他是將上帝話語深植人心的人,能夠透過教導的過程,讓人被上帝所吸引進而更明白上帝 的屬性,教師的角色有若主日學的授課老師。
  整體而言,職位是一種呼召﹑使命,每種的職位象徵教會的重要職責﹕牧養﹑教導﹑宣教。上帝按著自己的意思選擇自己的僕人﹑使女在服事的工場上盡忠,每種職事的呼召都是上帝透過人,在教會中行使權柄﹑督導﹑彰顯愛的器皿。

<
互相配搭>
 
使徒很清楚的就是在異邦中開拓﹑建立教會﹔先知乃是在時代的範圍裡扮演好上帝的使者,對個人﹑團體﹑國家傳遞上帝的訊息﹔傳福音的乃是引人歸主,將福音打入未信者的中間﹔牧師在牧養的工作上扮演好牧人的崗位﹔教師則是將聖經的話語正確地教導出來。
   五重職事並不是事奉者隨著自己的心意,或是自己口裡所宣稱的就職,這是上帝自己將職分呼召給不同類型的人。
  各個職分之間雖然特質不同,但應是相互補足﹑彼此相容的,而不是互較長短比高下。當然,也有一人兼任數職者,然而,在基督的教會裡,唯有各項功能都能得到 平衡的發展,才得以建立健全的教會。世上沒有所謂的完美教會,各個職位必須彼此互相的盡責,才能使各肢體發揮團隊合作的能力,擴展基督的版圖。
  最 後,五重職事不是恩賜,而是服事的角色呼召。其中,又以「使徒」與「先知」的角色容易引起爭議,因為他們所傳遞出來的訊息是否正確,以及領導的方向是否合 宜,還是必須要經過教會的審核,且應由教會的當職者(牧者﹑長執)審核。所以,每個職事都得要有垂直(人與上帝)和平行(與其他職事)的密切關係,互相要 能夠一致才能夠各發揮所能,再則各種職事都打著上帝的呼召之名,更應該愛惜自己的羽毛與恪守自己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