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3日 星期四

認識基要主義

    由於啟蒙時代的影響,十九世紀的自由派神學家接納了理性主義的批判,懷疑聖經的歷史性及真確性,並且接納人文主義的憧憬,以為可以在地上建立天國,把重點放在促進人與人的福利上,而忽略了由上至下的啟示及上帝與人的關係。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人類重新認識到所謂地上的天國不過是泡影,加上存在主義流行,令人不敢再對前途樂觀,自由神學遭到前所未有的打擊。這時,美國一群維護正統信仰的基督徒,在1910至1915年出版了一套12冊的小書,總題是「基本要道」(The Fundamentals), 內容有聖經的默示與權威、基督的神人二性、基督生平、審判、稱義、重生等。此套書一面世便售出數百萬份,擁護這些基要信仰的人稱為「基要派」。

    由於基要派 信徒強烈排斥「信仰有問題」的人,導致教會及神學院分裂。另一方面,有些自由派人士佔多數的神學院將基要派的教授革職,例如梅琛(J. G. Machen)於1929年被迫辭去普林斯頓教職後,另創威斯敏斯特神學院(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很多被逐的基要神學家另組教會,如正統長老會(Orthodox Presbyterian Church1937)、普通浸信會(General Baptist Church, 1932)、保守浸信會(Conservative Baptist Church)(1947)等。可是,基要派教會視野較窄,對神學問題有如驚弓之鳥,容易過敏,把不同意見或不同的解經一律視為不信派,不自覺地成為律法主律者。他們為了保持自己信仰的「純正」,拒絕與不同神學立場的人對話,與現代文化和科學割離,結果不單為知識分子所輕視,也容易引致內部分裂。

    這情況傳至歐洲,持守聖經純正信仰的基督徒大都不肯接受「基要派」和「保守派」的稱謂。「基要派」一名甚至成為神學上的笑柄,令人厭惡。巴刻(James I. Packer)在《基要主義與上帝的道》(Fundamentalism and the Word of God)中指出:

一、基要派一詞含糊不清;

二、基要派的倡議並不能把「聖經福音」的最佳意義表達出來,掛一漏萬,得不償失;

三、基要派是美洲教會為抗衡自由神學而產生的群體,沒有純正基督教的歷史價值。

    及至二次大戰,有些基要派人士退休,有些放棄與自由派爭辯,二十世紀初的基要派至此也就奄奄一息。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