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5日 星期五

尼西亞信經的基督論

 

 

尼西亞信經(325 年)最核心的內容,其實就是 基督論。它是為了回應亞流派爭議(Arianism)而制定的,因此幾乎整個信經的中段都在闡述耶穌基督的身份。以下我整理重點:


1. 耶穌基督的真實神性

信經宣認:

  • 「獨一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從父所生,在萬世以前為父所生,從光所出的光,從真神所出的真神。」
  • 關鍵語:μοούσιοςhomoousios,「同質」、「同本質」) —— 表明子與父在本質上完全相同,不是「類似」(μοιούσιος),而是「一樣」。

👉 這是對亞流派的正面駁斥。亞流認為子是「被造物中的最高者」,有始有終。尼西亞信經則明言:

  • 「受生而非受造」(begotten, not made
  • 「與父同質」
    確保基督不是被造物,而是真神。

2. 基督的歷史性與救贖工作

信經不只談抽象的神性,還緊扣歷史事件:

  • 「為了我們人類,為了我們的得救,從天降臨,因聖靈成孕,由童貞女馬利亞成肉身,為人。」
  • 「在本丟彼拉多手下為我們釘十字架,受難並埋葬。」
  • 「第三日復活,照聖經所說,升天,坐在父的右邊,將要再來,審判活人死人。」

👉 這裡表明:

  • 基督不是抽象的神子,而是真實進入歷史。
  • 受苦、受死、復活、升天、再來,都是救贖歷史的核心。
  • 基督論與救恩論(soteriology)緊密相連。

3. 對教會與信徒的意義

尼西亞信經的基督論,既是 反異端的界線,也是 敬拜與救恩的核心

  • 如果基督不是完全的上帝,他就不能帶來完全的救恩。
  • 如果基督不是完全的人,他就不能代表人類得救。

這一點在亞他那修(Athanasius)的名言裡得到精煉表達:
「神子成為人,為要使人得以成為上帝。」
這種「道成肉身救贖神化」的神學脈絡,成為東西方教會共同的信仰基礎。


📌 總結
尼西亞信經的基督論強調:

  1. 基督的神性:與父同質、受生非受造。
  2. 基督的歷史性:成肉身、受死、復活、升天、再來。
  3. 基督與救恩的關聯:只有真正的上帝、真正的人才能帶來真正的救恩。

尼西亞信經的上帝論

 

 

尼西亞信經(325年)對「上帝論」的核心貢獻,可以從三個面向來理解:

1. 上帝的獨一性與創造主身份

信經開頭宣認:「我信獨一的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和一切有形無形之物的主」。這一點明確排除了摩尼教或諾斯底主義等「二元論」思想,強調上帝是唯一的本源,惡並非獨立的原理。在加爾文的解釋中,尼西亞信經特別強調上帝為「無形之物」的創造者,意在駁斥認為惡是與上帝並立原理的異端。

2. 三一論的奠基

尼西亞信經的核心爭論是基督的本質。它宣告耶穌基督是「從父所生的獨生子,是真神所出的真神,從光所出的光,受生而非受造,與父同質(μοούσιος)」。
這句話確立了:

  • 基督並非被造物(駁斥亞流派的「子是受造的」觀點)。
  • 子與父「同質」,即在本體上完全平等。
    這是基督論,也是三一上帝論的基礎,因為若子是完全的上帝,就必須重新理解神格中的「位格關係」。

3. 聖靈的位置(初步)

原始的尼西亞信經僅簡短提到「我信聖靈」,到381年的君士坦丁堡信經才有更完整的聖靈論。但尼西亞信經已經表明信仰的對象不只是父和子,也包括聖靈,為三一論鋪路。


📌 總結
尼西亞信經的上帝論強調:

  1. 上帝是獨一、全能、創造一切的主。
  2. 父與子的同質性(確立基督真正的神性)。
  3. 初步的三一結構(父、子、聖靈並列於信仰告白中)。

它的神學意義在於:從「對抗異端」出發,形成正統的三一上帝論。這種信仰告白,既是教會在歷史中的「界線標誌」,也是後世教父、改教家(如加爾文)進一步展開上帝論與基督論的基礎。

 

2025年9月3日 星期三

尼西亞信經的歷史

 

 

尼西亞信經的歷史可以從 主後 325 年的第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 說起。這次會議是由羅馬皇帝 君士坦丁大帝 召集,地點在小亞細亞的尼西亞(今土耳其的伊茲尼克)。主要爭議焦點是 亞流派(Arians 與正統派之間關於耶穌基督本質的爭論。

亞流主義者認為耶穌是受造物,雖然崇高,但並非與父同等;而亞他那修(Athanasius)等人則堅持基督與父是「同質」(homoousios)的,真正的神。經過激烈辯論後,會議制定了 尼西亞信經,明確宣告:

·        耶穌基督是「真神,由真神而來,受生而非受造,與父同質」。

·        此舉直接駁斥了亞流的主張,確立了基督的神性與父的平等地位。

拒絕接受信經的人(特別是亞流派)被視為異端,並遭到放逐或壓制。

然而,尼西亞信經的歷史並未止於 325 年:

1.      信經的修訂與擴展:後來在 381 年的 君士坦丁堡會議,信經被修訂與擴展,補充了關於聖靈的教義,成為今日教會普遍使用的「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

2.      教會與帝國的關係:尼西亞信經不僅是信仰的宣告,也反映了教會與羅馬帝國政治權力的結合。君士坦丁藉此希望穩定帝國,藉統一信仰來統一政治。

3.      歷史影響:尼西亞信經成為基督教「正統信仰」的核心表述,在之後一千多年裡規範了三一神學與基督論的基礎,影響至今。

總結來說,尼西亞信經的歷史是:
👉 源於基督論爭議 → 325 年尼西亞會議制定 → 381 年修訂成為大公教會核心信仰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