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 星期三

尼西亞信經的歷史

 

 

尼西亞信經的歷史可以從 主後 325 年的第一次尼西亞大公會議 說起。這次會議是由羅馬皇帝 君士坦丁大帝 召集,地點在小亞細亞的尼西亞(今土耳其的伊茲尼克)。主要爭議焦點是 亞流派(Arians 與正統派之間關於耶穌基督本質的爭論。

亞流主義者認為耶穌是受造物,雖然崇高,但並非與父同等;而亞他那修(Athanasius)等人則堅持基督與父是「同質」(homoousios)的,真正的神。經過激烈辯論後,會議制定了 尼西亞信經,明確宣告:

·        耶穌基督是「真神,由真神而來,受生而非受造,與父同質」。

·        此舉直接駁斥了亞流的主張,確立了基督的神性與父的平等地位。

拒絕接受信經的人(特別是亞流派)被視為異端,並遭到放逐或壓制。

然而,尼西亞信經的歷史並未止於 325 年:

1.      信經的修訂與擴展:後來在 381 年的 君士坦丁堡會議,信經被修訂與擴展,補充了關於聖靈的教義,成為今日教會普遍使用的「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

2.      教會與帝國的關係:尼西亞信經不僅是信仰的宣告,也反映了教會與羅馬帝國政治權力的結合。君士坦丁藉此希望穩定帝國,藉統一信仰來統一政治。

3.      歷史影響:尼西亞信經成為基督教「正統信仰」的核心表述,在之後一千多年裡規範了三一神學與基督論的基礎,影響至今。

總結來說,尼西亞信經的歷史是:
👉 源於基督論爭議 → 325 年尼西亞會議制定 → 381 年修訂成為大公教會核心信仰宣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