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9日 星期一

哲學的價值

一.鍛鍊頭腦:
 
藉著認識哲學思想和哲學家的思考方法來提高自己的分析力、適當的問答力、觀念表達(語言)力、系統組織力、邏輯方法能力、以致能做個「頭腦發達,思想精銳」的人。
 
二.分辨(批判)能力:
 
分辨自己、別人,分辯信仰、異端,分辯時代、潮流。深入了解各樣事物,不致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以致可以選擇適當的人生觀或為自己的思想給與正確的辨別。
 
三.認識哲學:
 
它的歷史變遷、興衰,人物思想,它對社會、宗教、文學、藝術等等的影響力,以致可從中吸取教訓,認清何謂人、物、史的價值。
 
四.另外,研究宗教哲學更加龔固人的信仰:
 
「研究宗教哲學的人是要揭發陳腐的思想,空洞的口號(白高倫:哲學與基督教信仰,頁318)
 
「宗教的內容是信仰,神學的目的就是在於探究信仰的深度,解釋宗教的意義與價值。這是需要運用理性,作客觀的分析因此,理性的查究與解釋,是需要哲學的工作」(唐佑之:信仰與知識,頁14)

哲學的範圍

  學者們對哲學的範圍有不同的看見,按照杜威圖書分類法的分析如下:
 
               |— Ontology 實存論
               |— Cosmology 宇宙論
               |— Space 空間
    |—  形而上學           |— Time 時間
    |   Metaphysics ——|— Motion 動作
    |          |—  Structure 結構
    |          |— Force & Energy 能量
    |          |— Number & Quantity 數量
                |
    |           |— Teleology 終極論
    |—  知識論 ————|—  Finite & Infinite 限度論
    |   Epistemology  |—  Theory of knowledge 認知理論
    |                                |—  Causation 因果論
    |           |— Determinism 預定論
 哲——| 
           |                               |—  Induction 歸納法
       |                  |— Deduction 演繹法
    |—  邏輯學 ————|—  Fallacies & Errors 錯誤論
    |   Logic          |— Syllogisms 三段論法
    |           |— Hypotheses 假設法 
    |           |— Argument & Persuasion 辯論法
    |           |— Analogy 類比法       
              |
         |            |—  Different Systems 系統論
    |                                 |— Political 政治倫理
                                |— Family 家庭倫理
    |—  倫理學 ————-|—  Economics/Occupational 經濟職業
    |      Ethics       |—  Recreation 娛樂倫理
    |            |— Sex
    |            |— Social 社會
    |                                 |—  Consumption 消費倫理
          |                                |—  Life生命倫理
                |
       |—- 美學
    |   Aesthetics
               |
               |—  宗教哲學  — 政治哲學 —  科學哲學 歷史哲學

哲學概論

   哲學的範圍  ,  哲學的價值   , 神學人學哲學之目的  ,

   哲學的起源哲學之定義  ,

   西方哲學方法論概述  , 

   中國哲學方法論的問題  , 神學與宗教及哲學   ,

   什麼是”論證”  ,論證手法種類  , 何謂論據 ,

   論點的定義  , 論點的類型  , 論點的要求  ,

2014年6月8日 星期日

古希臘時期哲學

    古希臘時期也被稱為蘇格拉底前期。從當時最寶貴的兩本書中,荷馬(Homer)的詩歌及伊索(Hesiod)寓言,讓人們知道當時的社會是一個神話和奴僕制度的社會。在工商業發達的城巿,奴僕也有較大的權力和較高的知識。當時的信仰是多神的,以主神宙斯(Zeus)及其妻海拉(Hera)居奧林匹斯山(Mt. Olympas)為主。
 
    當時有三本代表作。這三本著作描述的事情可追溯遠至公元前二千年的希臘群島人們的思想,表現出了典型的希臘哲學在混亂無序的變遷中欲尋找清晰共相的解釋:
 
a.荷馬史詩(Homeros)(此詩集資料約收集於公元前八世紀): 故事多圍繞著神與人的糾纏關係。目的是要教導人怎樣去尋找更完美的生活。相信人裡面有善、惡這二元在競爭,但是人具有自由選擇善惡的權柄。這些詩歌式的神 話敘述人的努力和神的為難,自由意志和命運的對抗,罪惡和報應,展現出了人的道德爭鬥。荷馬史詩中兩篇長詩《伊里亞德》(Iliad)和《奧德賽》(Odyssey)的故事也為後來西方文學家提供了許多想像力。
 
b.伊索寓言(Hesiodos):認為神與人都是源自海洋,因此宇宙是混沌的,但愛與恨的力量使天地萬物有秩序。但是惡神常破壞這自然秩序而起天災,惡人的敗壞卻出人禍。
 
c.奧菲斯神話(Orpheus):書中的故事多具東方色彩,不但主張世界有善、惡二元對立並且永恆爭鬥,而且主張人體內有靈、慾二元。相信靈魂是受困於肉體內受苦難,要解脫就必須要修行節制慾望。
 
    當時的哲學思想約可分為五大派:
 
一.米利都人(The Milesians):約在公元前六世紀,小亞細亞海岸米利都(Miletus)地愛奧尼亞城(Ionian city)開始有思想的轉變。這裡的泰勒斯(Thales)及他的繼承者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和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推出了一種新穎和異常重要的理解世界方法。
 
A.泰勒斯(Thales 624-547 BC)-認為「水」是萬物本源,為萬物的變動原料。
 
B.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 610-546 BC)-提出「無限」(一種混沌未分,無限性的物質)為萬物本源。
 
C.阿那克西米尼(Anaximenes 585-525 BC)-提出「氣」為一切物質的源頭。
 
  以上三位哲學家的思路可歸納結論為:
 
    a. 他們認為/知道萬物是從某些物質組成。最基本的物質就是從自然(φυρι)中產生。
 
      b. 這一種物質是永遠存在的。
 
c. 這一種物質是無界限的,它充滿著整個宇宙。
 
      d. 這一種物質是‘活’的,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出現。
 
二.畢達格拉斯學派(The Pythagoreans):這派學者比較傾向宗教或道德倫理觀。畢達格拉斯(Pythagoras 580-500 BC)-認為「數」是萬物的本源,不同的「數」造成和諧。他找出了許多用數目字合成的公程式,也創了音樂的和音學。魂(soul)是為人體帶來和諧,魂是不滅的,人需要追求魂的聖潔。
 
三.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 of Ephesus 580-480 BC)認為「這世界它不是由任何神創造,也不由任何人創造。它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永遠是一團永恆的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燒,在一定分寸上熄滅」。他把事物變化的規律稱為「道」(λογοs)。他強調‘對立、統一’論:「對立的東西才會產生和諧,並不是相類的東西產生和諧」。
 
四.愛利亞派(The Eleatic School)
 
A.巴曼尼德斯(Parmenides 515-440 BC)-他把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分開,而認為只有藉著理性才能認識真理,只有意識決定存在。
 
B.芝諾(Zeno 490-430 BC)-提出不可解決的邏輯這種吊詭式(反合式)辯 證法。把‘不動原理’運用在「阿基里斯和龜」和「飛矢不動」上。認為由一端走到另一端必然有一中間點。如果是龜先走一步,那競跑家阿基里斯就必須先走過龜 的中間點,但是這時龜又另外走了一個中間點,因此阿基里斯永遠要追向上一個龜走過的中間點。結論是阿基里斯永遠跑不過龜。(當時,今天我們知道這是錯的,因為芝諾只依據空間(space)來分析),並沒有加上時 間(time)的觀念。
 
五.多元論者(The Pluralists)是為了反對以上四學派的矛盾而產生。
 
A.恩培多克勒(Empedocles 495-435 BC)-他綜合以前的思想,提出「土」,「水」,「氣」,「火」是萬物本源,而這四元素卻需要用「愛」與「恨」來帶動它們的結合與分離。
 
B.阿那克薩哥拉(Anaxagoras 500-428 BC)-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由許多性質不同的物質微粒構成的。「原子論」的趨型思想開始出現。另外,他提出精神 (mind,νου )是具有無限的力量,是人和宇宙的主宰。
 
C.德莫克利圖(Democritus 460-370 BC)-他提出了「原子論」。一切的事物本原是原子(一種統一不變的實體)和「虛空」。原子是極微不可見、無限數、不可分裂、不可滅、永恆的。「虛空」給原子提供運動的空間。因此,原子是「存在」,「虛空」叫「非存在」,「非存在」也是一樣實在的。
 
 
結論:這時期是希臘哲學的誕生時期。當時希臘思想正嘗試運用“認知”(cognative)的方法去觀察(observation)和推理(reasoning)發現宇宙的自然現象和奧秘,並給以適當的解釋。這些解釋開始擺脫神話或是經驗成分。人們開始從一個新的角度-人的心靈對物質現象的批判分析-出發去探索終極的、普遍的問題和尋求答案。                  

希臘全盛期之哲學

公元前六至一世紀。又稱為「雅典時期」。
 
    公元前490-470年, 雅典人聯合其他鄰邦,共同打退波斯人。戰後雅典人把戰艦改為商船,使雅典成為世界第一大商港,也成為不同種族、文化的匯聚處。因為雅典人與其他地區的人頻 頻接觸,加上競爭的結果,自然他們的科學漸漸發達,精密的數學立即產生,航海的範圍擴張後,高深的天文學也同時產生。他們的經濟環境自然寬裕起來,為他們 提供了研究思想的先決條件。當時社會中出現許多有學問的人,被稱為「智者」(sophists)。這些智者不只是開學堂教授教育,並且成為各地主邦國的“說客”,希望自己的學問和見識贏得眾人的承認。
 
蘇格拉底和智者們[Socrates (469-399 BC) & Sophists]
 
   這時雅典人曾被斯巴達的人打敗,當時流行的是唯物主義,使青年人失去宗教的信仰。在他們失望之餘,蘇格拉底提出了何謂道德?何謂理想的國家?最後還要 問,何謂自己?他大力提倡目的論,也認為哲學應該研究事物的目的而不是因果規律。他所注意的是社會倫理問題,人應該追求永恆不變的美德。他說「美德就是知 識。作惡的人是無知識的人,有知識的人才可以管理國家。」他採用了「問答法」來討論,就是通過雙方一問一答,一直至問題得到清楚結論。
 
    出名的「智者」有普羅塔哥拉(Protagoras)和哥基亞(Gorgias)。「智者」認為「肯定的知識是無可能的,因為萬物都在變動與變化,真正的存在(本質)是無法知道的。」他們是最早期的懷疑主義者。
 
    哥基亞(Gorgias 483-375 BC)思想可歸納三個命題:
 
a. 無物(本質/源頭)存在,
 
b. 如有某物存在,那這東西是無法知道的,
 
c. 就算此物被認識,也無法說出來告訴別人。
 
    普羅塔哥拉(Protagoras 481-411 BC)認為:
 
「知識就是感覺,事物對於你就是它現在向你呈現的樣子,對於我是它向我呈現的樣子。」
 
    當時的「智者」喜歡周遊希臘各城邦之間,並且以雅典為活動的中心。因為人民迫切需要增加社會方面的知識和提高演說辯論的才能。「智者」以傳授這種知識和培養這種才能為職業。智者爭取成為許多邦國領袖的說客,盼望自己的學說得到最多人的承認。

蘇格拉底(Socrates)

  當時雅典已成為了一個文化高漲的城市,蘇格拉底正開始他的哲學探討。像任何一個詭辯派學者一樣,他是一位懷疑論和個人主義者。他是在古代奧林匹斯山傳統(神話傳統)與興盛的新理智主義之間關係最緊張的時候進入哲學的舞台,由於他非凡的生活和死亡,使希臘人心靈徹底地轉變,不僅為真理的追求確立了新的方向和理想,而且通過他個人,為所有隨後的哲學提供了經久不衰的典範和靈感。
 
  蘇格拉底自己沒有寫下任何東西。對於他的豐富和連貫的描述包含在柏拉圖的《對話錄》中。
 
   作為一個年輕人,蘇格拉底好像有充滿熱情地學習那個時候的自然科學,檢查了當時各式各樣的關於物理世界的思想。他對當時那些僅僅依照物質原因來解釋宇宙 並不滿意,認為忽略了有目的的解釋。人應該如何生活,應該是優先考慮的問題。蘇格拉底把道德和理智結合起來解釋這宇宙。他始終不渝地尋求那些從未被探究過 的問題,試圖推翻習慣性的假定和信仰,同時喚起倫理問題的更認真的思考。
 
  著名哲學家阿波羅曾宣佈說:「沒有人比蘇格拉底更聰明。」他之所以實際上比其他人聰明,是因為唯有他承認自己的無知。他不向其他詭辯者說知識是無法知道的,而是他認為真正的知識只是還沒有被取得。
 
按 照蘇格拉底的看法,促進人生的真正成功與出色,必須考慮人的最內部的實在-他的靈魂。他第一次把靈魂確立為個人意識所在地,使它具有道德和理智的特徵。他 的座右銘是「了解你自己」,因為他相信,只有通過自知,通過對自身的靈魂的理解,人才能找到真正的快樂。真正的快樂是善的生活的結果。一種真正快樂的生 活,是一種在理性指導下能夠正確行動的生活。因此人獲得快樂的關鍵,是一種理性的道德的發展。蘇格拉底宣稱:「未經批判測試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蘇格拉底發展了他在爭論中所使用的辯證法形式。這種辯證法是通過嚴謹的對話進行推理,作為揭示謬論和獲取真理的調查方法。在辯證法中,是他向與他討論的 人提出一連串的問題,然後不懈地逐一分析種種的提出的答案,達到最後一個肯定的答案。他也以這種方式為當時的社會和政治提出問題,質問年青人已假定的答 案。當時的統治對他這樣的問題感到不安,年青人在這樣的思考中責問當時的民主。
 
    最後蘇格拉底為他的真理而被判死刑,被迫飲毒藥而死。但是他感得死並不可怕,死是進入永恆之門。

柏拉圖 (Plato 公元前427-347年)

    希臘哲學的最高峰可算是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的思想。他們的哲學也成了西方哲學的基礎。
 
    簡略的說,柏拉圖的思想比較是注重天上的事物,而亞里斯多德的思想比較注重地上的事物。(見拉菲爾(Raphael)所畫「雅典學派」(The School of Athens)(見薛華,《前車可鑑》,頁48))
 
    柏氏生長於貴族之門。從2028歲跟隨蘇格拉底學習,也深受畢達格拉斯派(Pythagoreans,唯心論派)的影響。蘇氏逝世後,柏氏就周遊列國,東至埃及、巴比倫,西至意大利,目的是充實自己。40歲回雅典創立了「雅典學院」(Akademie)-可算是世界第一所大學,教授科目包括哲學、數學、天文、動物、政治等等。亞里斯多德繼承了柏氏的衣缽。柏氏死時八十有三,全雅典的人民都參加了他的葬禮。
 
    柏氏的著作有許多,這里不能一一例出,只在討論中例出。著作多以「對話」的方式寫成。
 
    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看柏拉圖的思想﹕
 
a.知識論
 
  古希臘哲學家因為看見宇宙萬象變動不定,就不能肯定甚麼才是永恆真正的存在知識。因此有人建議說「水」或是「火」為一切本源。
 
     柏拉圖統一前人思想,先把「思想 」(concept)和「存在」(Ontic)看成二元,看為兩個不同的世界。然後發展他的「概念論」(Ideas)。「概念論」指出「觀念界」(理性)和「感官界」(感性)的對立,這是典型的宇宙二元論。他用了一個著名的「地窖比喻」來說明「概念論」的可靠性。
 
   「在 一地窖裡,光透不進來。有許多囚犯被綁在椅子上,面向一幅大牆壁。椅子後面有一矮牆,矮牆上有各類道具,矮牆後點著一支蠟燭。囚犯不能回頭看見背後的東 西,天生下來只見到大牆壁上的道具影像。如有人問這些囚犯,世界上甚麼才是真實的,他們會說牆上的影像是真實的﹔問甚麼是知識,他們就會說「我記得或認識 牆的一些事物就是知識」。
 
    因此,柏氏就以人類比較地窖的人。說人一生下來就面對感官世界(World of senses),很自然就認為這感官界的一切都是真實的。所以結論說我們所看見的東西都是看不見東西的影像。
 
    按「概念論」,可為柏拉圖的思想做以下結論:
 
一.認為肉眼所見,肉身所觸的事物不過是幻影。而這幻影世界不過是永恆世界(或屬靈)世界的抄本。
 
二.認為萬物變化不定,只有人記憶中的觀念(Ideas)才是永恆不變的。
 
三.所有一切的觀念都在追求一個最高的目的,也就是「最高的觀念」-「善」(The Good)
 
四.人生下來就在追求真、善、美,而「善」居於最高峰。「善」也包涵了真與美的特性。人可以憑著哲學的默想,或說哲學家比較容易達到「善」(永恆)的世界。                     
 
b.人論
 
  因為二元「觀念」,他把人分為兩個部分﹕靈魂與肉體。靈魂是從觀念界來的,是真實的,人的靈魂在入世之前是自由的,是在觀念界裡生活。靈魂降下這世界就受困於肉體,因此,靈魂唯一的希望就是追求「真」與「美」,可以回到「善」那裡去。
 
    柏氏再把人分去三個層次﹕
 
    肉體 = 情慾(Appetive):嗜好、衝動,慾望 = 腹部
 
    精神 = 意志(θυμο 、“spirit):情緒、勇敢 = 心部
 
    靈魂 = 理性(rational):知識、思想 = 頭部
 
  柏氏在Timaios一書說這世界本來是一片混沌,黑暗無光,「造化神」(Demiurge)就把混沌(Chaos)變成有秩序的宇宙(kosmos)。若要把一切弄成有秩序,一天要追求達到「善」的世界,不然就常困於這感官的世界。
 
c.國家論
 
  柏氏最出名的書應該是「理想國」(Politeia)。他認為人生下來就會追求真、善、美。人擁有這樣的能力是因為人的靈魂在觀念時期就領受了真、善、美的特性。他認為人的靈魂在觀念界是合群的。靈魂雖受困於肉體,但在這世界也要分工組成國家。
 
    他提倡一個理想的國家應把公民分為三大類:
 
    知識者 = 管理層
    意志者 = 武士級  }「理想國」
    情欲者 = 勞動員
 
    在理想國裡最重要的事是教育。教育應由兒童開始。整個教育應由國家來負責,也由智慧的哲學家來計劃。一個國家也該由最好的哲學家來統治(稱為
Philosophy-King)。也只有智能健全的青年人可以結婚(稱為「優生法」)。優良的學生是由考試制度所創造出來的。
 
結論:柏拉圖的「理想國」理論至他死時都沒有人敢嘗試用來建國。

亞里斯多德(Aristoteles 公元前384-322年)

  亞里斯多德在十八歲時才進入柏拉圖的學院(Akademie)受教育。在那裡二十年至柏氏逝世為止。後周遊列國,曾作過腓利甫王(Philippos)的家庭教師,教導當時十三歲的亞歷山大大帝。亞歷山大當政後,亞里斯多德就回到雅典創立了Lykeion學院。
 
    亞里斯多德一生人擁有許多學生。著作有上百本,討論範圍無所不有。一生人堅持說:「雖然真理和柏拉圖都是我的朋友,但是在兩者之中,我還是要選擇真理。」
 
亞氏死後,他的哲學並沒有被人立刻發展,反而至中世紀時才被翻譯出來。討論亞里斯多德的哲學,應該先由他的知識論著手。
 
a.知識論
 
  亞里斯多德發明了邏輯學。邏輯學就把思想用來分析。他認為「語言」是我們思想的表現﹔我們想甚麼,就設法說出甚麼。如果把語言來分析,至最後一個元素時,就叫作「概念」(Idea)。並且人有比較與歸類的能力,因此會把多個「概念」聯合起來或分開,這叫「判斷」(judgement)。例如,我說「這張桌子不漂亮」是一個「判斷」。我可以這樣判斷是因為我把我現在腦子裡對這張桌子的概念,與其他所認識的桌子聯合起來作比較與歸類。
 
    亞氏認為一切「概念」是從感官經過頭腦而得來。因此是後天的,並不如柏拉圖說是先天從觀念界而來。在為「概念」作「判斷」時,人也會守一些原則。
 
 
  有了這些原則(思想律),就可使我們的「判斷」落實成真、假之分。從這裡他發明了著名的「三段論法」(Syllogism)
 
            A = B
 
            B = C
 
 
            A = C
 
    亞氏認為人的頭腦在作思考時,有三個基本的元素:就是概念、判斷、及三段論法。
 
    為了要肯定我們的思想或「概念」是真實的,就要與「存在」連繫起來討論。(「存在」Ontic,是一個哲學名詞,要說明一切東西或概念都有他自己的「本質」(本體)或「實體」(Ousia),比如說「水」的本質是H2O。因此有H2O就說明「水」的存在。討論「存在」的學問叫著「本體論」(Ontology))亞氏為了肯定「概念」的真實性,就列出了「概念」的分類他提出了著名的「範疇」論(Categories)
 
亞氏把「範疇」歸為十類:
 
    第一類是「實體」Ousia,其他九類都是屬性(attributes)。屬性又分三種不同等級:
 
一.狹義必須的(Necessary Propria)
 
二.廣義必須的(Necessaria Impropria)
 
三.偶然的(Contingentia)
 
    按以上的知識論,亞氏創立了他的形而上學(metaphysics)。他為世界(感官界)變幻無定的現象提出了「四因說」,無論缺少任何一「因」皆沒有東西可以「存在」。
 
  例如,桌子由質料()做成,因此有「質料因」。但是要有桌子的「形式」,桌子才為桌子,因此必須有「形式因」。但是桌子要有人做成為桌子,因此有「形成因」。但是為甚麼要造桌子,因此必須有「目的因」。四因缺一不可。
 
    他認為「目的因」最重要。這樣誰來決定人類或宇宙的「目的」?他說是「第一原動不動者」(The First Unmoved Mover),稱為「上帝」。
 
以上關於亞里斯多德的知識論可以從他的「工具書」(Organon)一書內找到。關
於「本體論」更多的資料可以從「形而上學」(τα μετατα φυσικα)一書內找到。
 
b.宇宙論
 
    古希臘哲學家談論宇宙時,是從兩個角度去探討:太初(arche)和原質。亞氏先以一個「第一原動不動者」解釋太初的問題。然後說宇宙的原質不外乎四個元素﹕水、火、氣、土。這四個元素構成宇宙並不是機械性的,而是有「以太」(Ather)這‘精神體’使四元素合、分構成整個宇宙。「以太」也使人體內的四元素構成人的‘精神’。他認為有生命的東西是「先有全體,後有部分」。我們不能剖開人的不同部分然後湊成人。而是有全人才因此有各部份。因此,認為人不是機械化的,宇宙也因此是非機械化的(non-mechanical),或是有生機的(organic)
 
c.人性論
 
    亞里斯多德不同意柏拉圖的說法認為肉體是靈魂的墳墓。亞氏認為靈魂和肉體是合一的,是相輔相成的。靈魂有三種不同的作用,會生(生魂)、會感覺(覺魂)、會思想(靈魂)。因此,人是理性的,人能夠知道自己行為的目的,可以為自己選擇目的(人生觀),可以追求幸福,也有創造的能力。因此,人應該要為他的行為(道德)負責。
 
d.藝術論
 
    亞氏認為人的靈魂除了有理性以外,還有情感(覺魂)。需要愛與被愛的生活。人的精神在透過情感的生活:愛、藝術等等,就可以使情感與人的精神聯合調和。因此可以滿足人的靈魂,使精神有最高的享受。
 
    在亞氏著名的「倫理學」(Ethika)中,說明人可以靠理性智慧(φρυνετι)得到美德(Virtues)。幸福的生活需要好的美德,而好的美德是要用理性的智慧得到。

希臘哲學

    古希臘時期哲學 ,   希臘全盛期之哲學   ,

    米利都學派  , 畢達哥拉斯  , 畢達哥拉斯--哲學、數學和宗教 ,

    蘇格拉底(Socrates) , 蘇格拉底(Socrates B.C.470-399)思想簡介 ,

     蘇格拉底(Socrates, 主前470-399年)影響神學家之思想 ,

    柏拉圖 (Plato 公元前427-347年) ,

    柏拉圖(Plato B.C.427-347)與基督教思想有關係之處 ,

    柏拉圖(Plato, 主前427.347年)影響神學家之思想  ,

    亞里斯多德(Aristoteles 公元前384-322年)  ,

      

上帝的後嗣

因為凡被上帝的靈引導的,都是上帝的兒子。你們所受的不是奴僕的心,仍舊害怕,所受的乃是兒子的心,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証我們是上帝的兒女,既是兒女,便是後嗣,就是上帝的後嗣,和基督同作後嗣,如果我們和他一同受苦,也必和他一同得榮耀。
羅馬書八章14-17

保羅寫信給羅馬人提到上面的這些經文,這信是寫給地上最富足的人。他們真是擁有世界最值得的產業是最值得、最令人滿意的產業,並不像這屬世的產業在死時必須留下,這產業要存到永遠。然而這產業是每一個人可以得到的﹗毫無例外的,每一個人都可以按著上帝的條件來領受這產業。

你願意同得這產業嗎?得這產業的方法就是要歸屬這個真基督徒的家庭,因為這產業是屬於這個家庭的。如果你還不是上帝的兒女,我勸你今天要成為上帝的兒女。如果目前你只是一個徒有其名的基督徒,我勸你要確實知道你與上帝的關係。要記得,只有上帝的真兒女才能有分於這產業﹗

1. 所有真基督徒與上帝的關係

基督徒乃是上帝的兒子。稱為上帝的僕人或朋友乃是一大特權,但稱為上帝的兒子比這些更高尚。往往人以為作某某大人物的兒子是何等的利益與特權,但身為萬王之王與萬主之主的兒子那更是好上加好﹗

像我們這樣的罪人,如何能成為上帝的兒子呢?我們生來並不是上帝的兒子。人唯有藉聖靈的引導,相信耶穌基督而得救,才能成為上帝的兒子。聖經說︰你們因信基督耶穌,都是上帝的兒子(加三26)。唯獨信心把我們與上帝聯合起來,使我們稱 為上帝的兒子

上帝的眾子雖然是從永遠就蒙揀選並預定為兒子,但直等到時候來到,在基督裡有了信心,那時才真正成為上帝的眾子。罪人悔改相信時,上帝的天使都歡呼喜樂。直等到他悔改,他相信時,天使才歡呼喜樂,因為只有那時,他才成為上帝家庭的一分子。

關於這一點我們不可受騙,我知道有一個說法說上帝是全人類的父。他創造了我們,照那個意思他是我們的父,不論我們是基督徒或是外邦人。我們的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他我們是他的後裔(徒十七28)。我也知道上帝以憐憫的心來愛全人類,他的慈悲覆庇他一切所造的(詩一四五9)。但我完全反對上帝是任何人的父,我不認為任何人只要願意與上帝和好,就會得赦免,除非那些人相信主耶穌基督。上帝的聖潔與公義也反對這個意念,因為罪人不能接近上帝,除非他藉著相信耶穌基督為中保。人若不信主耶穌基督,他就不能以為上帝是他的父而自我安慰。

不要以為這種教訓是太狹窄或太粗魯。福音在每人面前開了門戶,它的要求是清楚而簡單的。福音對每個人說︰相信主耶穌基督的人都必得救。沒 有一個不包括在內。但那些驕傲之輩,不肯降服基督,和那些決定奔走自己道路而仍然犯罪的世人,又將如何呢?他們誠然不是上帝的兒女。上帝願意作他們的父, 但有一個清楚的條件,他們必須靠基督來到上帝面前,他們必須把靈魂交給主,將心交給他。如果人不能履行這些條件,他們怎能稱上帝為他們的父?這等人要求上 帝為他們的父,是根據他們的條件﹗他們要基督做他們的救主,是附和他們的情況 ﹗這是何等的驕傲與不合理﹗這種觀念我們是必須反對的,並堅持聖經的教訓。若不經過基督,無人能成為上帝的兒子。除了藉著信心,無人能在基督裡有分。

巴不得我在這一點上說得更清楚。我必須這樣作,因為假教訓頗為猖狂。這假教訓只是說到上帝的憐憫與慈愛,不提他的聖潔與公義,向來不講地獄,認為大家都是得救的。他們所說的信心,並無聖經中的意義。大家無論信什麼東西,都算是有信心。他們談到聖靈但認為每人都有聖靈,大家都是對的,沒有一人錯誤﹗這假信仰說聖經太古老了,是很不完全的一本書,你要信多少,就信多少,不必多信﹗

我 極鄭重地警告你,要小心這假教訓。事實與此正好相反。所多瑪與蛾摩拉都沉沒在死海底下,是因為上帝的審判。以前巴比倫的地方,因著上帝的審判現已完全荒 涼。人的良心是反對這種教訓的,這種教訓不能給有罪的良心帶來平安。聖經有關天堂的教訓,是反對這種教訓的。想一想,天堂裡若有聖潔的人和不聖潔的人,潔 與不潔的,好人與壞人雜處,那還像天堂嗎?想一想,天堂裡若有亞伯拉罕與所多瑪,彼得與加略人猶大要住在一起還算天堂嗎?這樣的天堂比地獄好不到哪裡﹗你 若是關切聖潔與道德就會反對這種教訓。如果人人都稱為上帝的兒女,不管他們的生活如何,如果人人都是走在天堂的路上,那麼為何還要追求聖潔呢?從始至終聖 經是反對這種教訓的。這虛偽的教訓雖然一無是處,卻膽敢完全拒絕聖經的權威。親愛的讀者,我懇求你要小心這種假教訓,要緊緊把握住在上帝話語中所清楚教導 的真理。若不是上帝兒子,就不能得到那榮耀的產業,若不是親自相信主耶穌基督,就不能作上帝的兒子。

你想知道你是否為上帝的兒子嗎?那你要先問自己是否已經 認罪悔改並且相信耶穌。你的心與基督聯合嗎?如果不是,你還不是上帝的兒子,你還沒有重生,你仍在你的罪中。上帝誠然是你的創造主,照那樣說他是你的父,但他還不是與你和好並赦免你的天父。

你 願意成為上帝的兒子嗎?如果你看到並察覺你的罪,你就要到基督那裡求救,那麼今天你就被放在上帝的兒女中間。抓住基督今天向你伸出來的手,你就成為上帝的 兒子並享有其中一切的特權。當你拿起這本書的時候,你是忿怒之子,但今晚當你睡在床上時,你就是上帝的孩子了。舊事已過,一切都變成新的了。你真願意作上 帝的兒子嗎?你真討厭你的罪嗎?你願意勝過你的懶散嗎?那麼這裡有真正的安慰。相信主耶穌基督,你就必得救並成為上帝的兒子。

你已經成為上帝的真兒子嗎?那麼就當歡喜,為你的特權而高興。你有許多理由值得感謝。你看父賜給我們是何等的慈愛,使我們得稱為上帝的兒女(約壹三1)﹗假如世人不了解你,那又何妨。世人嘲笑你,又怎麼樣呢?上帝是你的父,你根本不必害羞。再沒有比作上帝的兒子更尊榮的了。

2. 這是與上帝關係的明証

人怎能確實知道自己是上帝的兒子?我要請你思想下列這些聖經上的話(羅八14-17),答案就在其中。

上帝的兒子都是被聖靈引導的—“凡被上帝的靈引導的,都是上帝的兒子14節), 聖靈引導並教訓他們。他引導他們遠離罪,遠離自以為義的世界,引導他們歸向基督、聖經、祈禱與聖潔。從始至終聖靈引導他們,引導他們到西乃山,叫他們知道 他們違背了上帝的律法;這聖靈照樣引導他們到加略山,指示他們基督為他們的罪死在十字架上。聖靈指示他們自己的空虛,也指示他要得的榮耀。

上帝的兒子們對天父都有被領養之子的感覺—“你們所受的不是奴僕的心,仍舊害怕,所受的乃是兒子的心,因此我們呼叫阿爸、父(羅八15)。在本性上我們都是有罪的,有一顆懼怕上帝的心。但當我們成為上帝兒子的時候,這種情況就改變了。不是懼怕,乃是與上帝和好?—信靠他為天父。他們知道主耶穌基 督叫他們與上帝和好。他們知道他們可以坦然無懼地進到上帝面前,與他們的天父交談。他們奴僕的心已經變成自由與仁愛的心。他們仍有罪感,但他們知道他們不需要害怕,因為他們已披上主耶穌基督的義袍。

我承認有些基督徒比別人更經歷這些感覺。有些人仍回到過去的恐懼中而受困擾,但大多數的基督徒都能告訴你,自從他們認識基督之後,他們對上帝的感受與從前大不相同。

上帝的兒女在良心中都有聖靈的印証—“聖靈與我們的心同証我們是上帝的兒女(羅八16)。 上帝的兒女在心中會察覺他們與上帝的關係,他們有這種感覺的程度不同,有些人能清楚的見証他們是屬基督的,基督屬他們。有的人這種見証很微弱,好像耳語, 往往魔鬼與肉體攔阻他們,不能聽到這印証。有些上帝的兒女,歡喜知道自己已經得救,而有些人很難相信自己有真信心。但每一個真基督徒有些東西是他們永不能 放棄的,甚至那些因懷疑與恐懼而飄來飄去的人,也不能棄掉他們的盼望而去過世人那種放蕩無度的生活。

上帝的兒女都要與基督同受苦難—“既是兒女,便是後嗣,就是上帝的後嗣,和基督同作後嗣……和他一同受苦(羅八17) 上帝一切的兒女都為基督經歷試煉與苦難,他們受世界、肉體與魔鬼的苦難,往往他們受親戚朋友的誤解或惡待,他們要受譏誚與凌辱。他們要為了把基督擺在屬世 之事前面而受苦,也為了尊榮基督而受苦。他們也知道從他們裡面,就是他們內心之中的罪而來的試煉。受苦的程度不一,有的人多受痛苦、有的人少受痛苦;有的 人這樣受苦,有的人那樣受苦。但我不相信上帝的兒女,在到天堂之前不受任何痛苦。

痛苦是上帝的家庭中每個人必有的經驗。因為主所愛的必管教(來十二6)。你們若不受管教,就是私子,不是兒子了(來十二8)。受苦是上帝使我們成聖步驟的一部分,上帝的兒女受管教,是要叫他們與世界斷絕來往,使他們與上帝的聖潔有分。受苦是基督徒受過訓練的標誌。基督自己被釘在十字架上,他的門徒也必須背起十字架來。

讓我來警告你,你若沒有聖經上所說上帝兒女的記號,我不相信你是上帝的兒女。你受了洗作了某教會的教友,那是不夠的。作上帝兒女的記號記載在羅馬書第八章中,你如果沒有這些記號,你沒有理由以為你是上帝的兒子。

3. 上帝兒女的特權

真基督徒乃是上帝的後嗣,與基督同為後嗣,這話是說到所有上帝兒女的光榮方面。如果作世上有錢之人的後嗣是何等光榮,那麼作萬王之王的後嗣更是何等的光榮呢﹗基督徒是與基督同為後嗣,當他與基督同得榮耀的時候,他們就有分於他的尊嚴與榮耀。這不但只是為了幾個基督徒,乃是為所有上帝的兒女﹗

關於等候上帝兒女的產業我們知道的有限。聖經告訴我們的也不太多,因為他們的心擔當不起。但聖經所告訴我們的,已足夠我們大得安慰,我們要好好思想這些事情。

我們得到所要的知識嗎?我們知道關於基督的那些認識對 我們是寶貴的嗎?我們願意知道得更多嗎?將來在榮耀裡的時候我們就全知道了。到那時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們一樣(林前十三12)。

我們已得到所願的聖潔嗎?我們願意完全合乎上帝的形象嗎?在榮耀裡,我們就會得到。基督為教會捨己,不只是叫教會在地上成為聖潔,也獻給自己,作個榮耀的教會,毫無玷污皺 紋等類的病(弗五27)。

我們願意得到安息嗎?我們渴望一個不需要儆醒與掙扎的世界嗎?在榮耀裡我們就會得到。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為上帝的子民存留(來四9)。我們每天、每刻與世界、肉體與魔鬼的掙扎要永遠過去。

我們願意服事嗎?雖然我們有身體軟弱的重擔,但仍喜歡為基督工作嗎?我們常常覺得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嗎?在榮耀裡我們就毫無疲倦地完全服事上帝了。他們晝夜 在他殿中事奉他(啟七15)。

我們找到所要的滿足嗎?我們覺得世界空虛嗎?我們渴望我們內心的空虛都得到滿足嗎?在榮耀裡我們就要完全得到滿足。我醒了的時候,得見你的形象,就心滿意足了(詩十 七15)。

我們願意與上帝的子民有交通嗎?我們覺得與上帝的子民交通是無上的快樂嗎?在榮耀裡我們要永遠與他們同在。人子要差遣使者,把一切叫人跌倒的和作惡的從他國裡挑出來(太 十三41)。他要差遣使者,用號筒的大聲將他的選民,從四方、從天這邊到天那邊,都招聚了來(太廿四31)。讚美上帝 ﹗我們將要與聖經中所記載的,令我們效法的那些聖徒同在。我們將與那些世上不配有的男男女女同在;我們將要與那些我們在世上已認識且相愛的人同在。我們要永遠與他們同在,永不分離。

我們願意與基督交通嗎?他的名對我們是寶貴的嗎?想到他為我們死的愛,我們的心得到溫暖嗎?在榮耀裡,我們要與基督有完全的交通。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帖前四17)。 我們要在他的國中與他面對面,他在哪裡,上帝的眾兒女也在哪裡。當他坐在榮耀的寶座上,他們也坐在他旁邊。這是何等榮美的光景﹗我們在這將死的世界中是將 死的人,我們對來世多半毫無所知。但是基督在那裡﹗那就夠了。假如我們在地上因信跟從基督有安息與平安,那麼,當我們與他面對面時,那安息平安要有多大 呢?

你還沒有在上帝的兒女與後嗣當中嗎?那麼我心中替你可憐﹗你失去的太多了,你的人生毫無目的。你豈不要聽耶穌的聲音,現在認識他嗎?

如果你現在是在上帝的眾子與後嗣之中,那就是使你喜樂的原因﹗不要太關心你在今世的環境。你的財寶是在天上,要以你的產業為榮﹗

結語

  1. 結束時,我要問每位讀者,你是誰的兒女?你在本性上是可怒之子,或蒙恩的兒女?你是魔鬼之子,或是上帝的兒女?我懇求你要立刻解決這個問題。關於這重要的問題你若猶豫不決那是何等愚昧﹗時間不多了。你很快就奔向死亡與審判。 如果你不能說︰我知道我是上帝的兒女,你一定要不斷去追求,若不找到,絕不罷休。
 

      2.如 果你是上帝的兒女,我懇求你要活出與你父相稱的生活來。在你的生活中,順服他的命令,愛屬他的人,藉此來榮耀他。你生活在這世界上卻不屬這世界,乃是寄居 的,你正趕往在榮耀裡的天家。你要讓別人知道作上帝的兒女是何等美好與幸福的事。要定睛在主耶穌身上,要記得若離開了主,你就一無所有,若有了主,你什麼 都能作(看約十五5與腓四13)。 要儆醒禱告,時間就快到來,你要聽見這話︰你們這蒙我父賜福的,可來承受那創世以來為你們所預備的國(太廿五34)。

 

教會懲戒乃聖經所教導

        以下幾處經文可以證明,教會懲戒乃是聖經的教導:太十八15-20;林前五11-13;約壹二18-19;啓三18-23

        教會處在世界中,但她却不屬於世界。自亞當墮落以後,世界上就一直存在兩種相互對立的人:該隱與亞伯、撒但國與上帝國、世界與教會。

        上帝命令亞伯拉罕離開迦勒底的吾珥。要成爲教會中的人,是不能留在受世界管轄之環境裏的。

上帝將以色列人和埃及人分別開來,上帝又堅持立約的以色列和迦南種族有嚴格的區分。

今天上帝也要求教會與世界劃清界線。這意思不是要教會脫離政府的管轄,而是要教會除掉其中一切屬世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