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8日 星期日

柏拉圖 (Plato 公元前427-347年)

    希臘哲學的最高峰可算是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的思想。他們的哲學也成了西方哲學的基礎。
 
    簡略的說,柏拉圖的思想比較是注重天上的事物,而亞里斯多德的思想比較注重地上的事物。(見拉菲爾(Raphael)所畫「雅典學派」(The School of Athens)(見薛華,《前車可鑑》,頁48))
 
    柏氏生長於貴族之門。從2028歲跟隨蘇格拉底學習,也深受畢達格拉斯派(Pythagoreans,唯心論派)的影響。蘇氏逝世後,柏氏就周遊列國,東至埃及、巴比倫,西至意大利,目的是充實自己。40歲回雅典創立了「雅典學院」(Akademie)-可算是世界第一所大學,教授科目包括哲學、數學、天文、動物、政治等等。亞里斯多德繼承了柏氏的衣缽。柏氏死時八十有三,全雅典的人民都參加了他的葬禮。
 
    柏氏的著作有許多,這里不能一一例出,只在討論中例出。著作多以「對話」的方式寫成。
 
    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去看柏拉圖的思想﹕
 
a.知識論
 
  古希臘哲學家因為看見宇宙萬象變動不定,就不能肯定甚麼才是永恆真正的存在知識。因此有人建議說「水」或是「火」為一切本源。
 
     柏拉圖統一前人思想,先把「思想 」(concept)和「存在」(Ontic)看成二元,看為兩個不同的世界。然後發展他的「概念論」(Ideas)。「概念論」指出「觀念界」(理性)和「感官界」(感性)的對立,這是典型的宇宙二元論。他用了一個著名的「地窖比喻」來說明「概念論」的可靠性。
 
   「在 一地窖裡,光透不進來。有許多囚犯被綁在椅子上,面向一幅大牆壁。椅子後面有一矮牆,矮牆上有各類道具,矮牆後點著一支蠟燭。囚犯不能回頭看見背後的東 西,天生下來只見到大牆壁上的道具影像。如有人問這些囚犯,世界上甚麼才是真實的,他們會說牆上的影像是真實的﹔問甚麼是知識,他們就會說「我記得或認識 牆的一些事物就是知識」。
 
    因此,柏氏就以人類比較地窖的人。說人一生下來就面對感官世界(World of senses),很自然就認為這感官界的一切都是真實的。所以結論說我們所看見的東西都是看不見東西的影像。
 
    按「概念論」,可為柏拉圖的思想做以下結論:
 
一.認為肉眼所見,肉身所觸的事物不過是幻影。而這幻影世界不過是永恆世界(或屬靈)世界的抄本。
 
二.認為萬物變化不定,只有人記憶中的觀念(Ideas)才是永恆不變的。
 
三.所有一切的觀念都在追求一個最高的目的,也就是「最高的觀念」-「善」(The Good)
 
四.人生下來就在追求真、善、美,而「善」居於最高峰。「善」也包涵了真與美的特性。人可以憑著哲學的默想,或說哲學家比較容易達到「善」(永恆)的世界。                     
 
b.人論
 
  因為二元「觀念」,他把人分為兩個部分﹕靈魂與肉體。靈魂是從觀念界來的,是真實的,人的靈魂在入世之前是自由的,是在觀念界裡生活。靈魂降下這世界就受困於肉體,因此,靈魂唯一的希望就是追求「真」與「美」,可以回到「善」那裡去。
 
    柏氏再把人分去三個層次﹕
 
    肉體 = 情慾(Appetive):嗜好、衝動,慾望 = 腹部
 
    精神 = 意志(θυμο 、“spirit):情緒、勇敢 = 心部
 
    靈魂 = 理性(rational):知識、思想 = 頭部
 
  柏氏在Timaios一書說這世界本來是一片混沌,黑暗無光,「造化神」(Demiurge)就把混沌(Chaos)變成有秩序的宇宙(kosmos)。若要把一切弄成有秩序,一天要追求達到「善」的世界,不然就常困於這感官的世界。
 
c.國家論
 
  柏氏最出名的書應該是「理想國」(Politeia)。他認為人生下來就會追求真、善、美。人擁有這樣的能力是因為人的靈魂在觀念時期就領受了真、善、美的特性。他認為人的靈魂在觀念界是合群的。靈魂雖受困於肉體,但在這世界也要分工組成國家。
 
    他提倡一個理想的國家應把公民分為三大類:
 
    知識者 = 管理層
    意志者 = 武士級  }「理想國」
    情欲者 = 勞動員
 
    在理想國裡最重要的事是教育。教育應由兒童開始。整個教育應由國家來負責,也由智慧的哲學家來計劃。一個國家也該由最好的哲學家來統治(稱為
Philosophy-King)。也只有智能健全的青年人可以結婚(稱為「優生法」)。優良的學生是由考試制度所創造出來的。
 
結論:柏拉圖的「理想國」理論至他死時都沒有人敢嘗試用來建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