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10日 星期二

聖公宗


聖公宗(Anglicanism),也稱為安立甘宗或英國國教派,是基督新教的一個教派,與信義宗、歸正宗同屬基督新教三大主流教派。全世界大約共有7300萬聖公宗教徒。聖公會現時是英國(英格蘭)的國教。

安立甘/安立間(Anglican),意譯是英國教會的、英國的,形容信徒、制度、教會、甚至禮儀傳統和神學思想是從英格蘭的國家教會,英國國教會所發展出來的,成為普世聖公宗。這個詞語亦可形容其他從普世聖公宗團契獨立的教會組織之追隨者,他們都因為教義和禮儀上與本身的教省產生分歧而獨立出來。但是,美國及蘇格蘭的聖公會英文名稱卻使用「The Episcopal Church」。「Episcopal」意思為主教制的。普世華人、韓國及日本基督徒都使用聖公會為公用名稱。

普世聖公宗團契認為自己是神聖大公及使徒所傳的教會的一部分,既大公又經過改革的教會,很多聖公會教友想信聖公宗是新舊教會的混合體。有一些高派教會擁護者覺得他們的教會是沒有教宗的公教教派,亦不像其他新教教會有一位舉足輕重的代表人物如馬丁路德、諾克斯、加爾文和約翰衛斯理。普世聖公宗是38個與坎特伯里大主教有聯繫的教省神學上的交流板和聯合團契。

. 緣由:

當改教運動時,英國國王是亨利八世(1491-在位1509-1547)。他是忠誠天主教徒,1521年還寫”確信七聖事”來反對路德, Pope Leo X封他為”信仰的維護者”。當年為了和Anne Boleyn (1507- 1536) 結婚,欲與無子嗣的妻子Catherine of Aragon (1485-1536)離婚,因得不到教宗Clement VII (1523-1534) 之批准,而怪罪當時的大法官兼英國大主教Thomas Woosley (1475-1530),沒盡力疏通, 於是誣告 Thomas 謀叛, 在押往London途中病故。亨利八世乃任 命Thomas Cranmer (1489-1556)為大主教。並於1534年經由國會宣佈:

  最高權法案(Supremacy Act):

1) 教宗之權不及英格蘭。

2) 英國國教由教廷分離,國王為英國教會最高領袖。

自此英國國教從天主教分離。 亨利八世原本想維持教義,只是分離教廷管制,但已經不可能了。愛德華六世繼任(1547-1553)只活16歲,由其half sister 瑪麗女王就任(1553-1558),因她曾就讀天主教學校,是虔誠天主教徒。一上任便開始迫害國教教徒,企圖恢復天主教。很多人因此逃亡至日內瓦,學加爾文教派之傳統。依伊利沙白女王(1558-1603)就任之後,才又恢復英國國教。至1559429日 ,國會再通過一項最高權威法,根據此法案,英國完全廢棄教廷的權威,不再付任何款項給羅馬,同時由依莉莎白女王任命Rev.Matthew Parker為坎特布里大主教。於是坎特布里的藍柏宮成為英國國教安立甘教會〈Anglican Church〉的精神中心。

 . 特徵:

傳統教會史把基督教分為右左兩端; 保持越多傳統者為右. 天主教是在最右端,而聖公會主張中庸(Bishop Joseph Hall, 1574-1656Via Media1622), 路德偏左, 改革宗更左,而浸信會更左。

18世紀聖公會又分為:

*        高派: 強調天主教成分重祭司觀念,每天守聖餐,由Lancelot Andrewes (1556-1626) Archbishop Laud, (1573- 1645) 等為代表。之後逐漸式微,於1830年牛津運動後,才又重新得力。

*        低派: 比較靠新教, 注重聖經之權威,以 William Wilberforce, (1759-1833)代表。使用公禱書(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

*        廣派:關心教會、社會與文化議題,從事實際的社會關懷事工。

 1544Canterbury Archbishop Cranmer 頒布聯禱文 (litany)1549年頒行公禱書,中並無音樂。至1550年 才由John Merberke (c1510- 1585) 譜曲定名 ”含譜公禱文” (Book of Common Prayer Noted).

1.     聖公會的特色:1). 主教制  2). 使用公禱書  3). 1535年起採用英文聖經  4). 英國國教

2.     1920Lambeth(蘭柏)普世主教會議(1867年舉行首屆會議 ,召集全球各教區的主教,由坎特布里大主教親自主持會議。10年一次是聖公會最高機制—如同大公會議)確立:

          1). 聖經最高權威  2). 兩大禮儀: 洗禮&聖餐禮   3). 主教制

3.     著重道成肉体神學(聖誕節教會) Vs. 東正教的復活節教會;而信義宗則是重視受難節的教會.

 

 . 教義:

    聖經:把次經(apocrypha)列為生活規模,是介於天主教接受和新教反對之間.
    三信經:使徒信經, 尼西亞信經, 亞他那修信經.
    公禱書:1552年版公禱書較接近新教,Cranmer把應英國傳統的Sarum rite和天主教日課經 (breviary) 改革而成,被視為權威。這是聖公會的特色,各地公禱書雖有版本及文字的差異,但內容大致一樣。因此,各地聖公會崇拜儀式是大同小異的。另外,路德會並無將儀式作為權威的標準.
    Thirty-nine Articles(39)大致屬於新教精神,但高派不願接受此為聖公會之權威,甚至於Bishop Gore (1853-1932)也主張取消這些條款為教義權威。 1-8條:接受天主教思想: 比如說:罪、恩典、救恩都受深受Augustine影響。11&19條:因信稱義受信義宗的影響。 21條有抗議宗的精神:明言大公教會也有錯(如煉獄. 告解等) 28&29條:聖餐受改革宗影響。 34: 屬英國教會傳統。

四、結論:

聖公會之誕生不是因為羅馬天主教之因素,完全是源於亨利八世自已的私慾。可惜的是聖公會沒有傑出的神學家,像路德或加爾文一般。以致於其神學變得很雜亂,但卻因此而成為歐洲宗教改革的天堂,新的教派不斷產生。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聖公宗隨著美利堅合眾國的獨立
由英國傳入美國的就自成一派
各自為政 互不相干
台灣最早期的聖公會源自於日本統治時代
是基督教 1895-1945 在台灣的最大教派
後來 1945 八年對日抗戰勝利
日本無條件投降歸還台灣之後
聖公會英美兩邊都無人來交接
後來就由長老會接手所有聖公會在台灣的所有資源
包括教堂在內全部改為長老會
最著名的教堂就是林森北路與長春路口的那座教堂

匿名 提到...

位於林森北路62號的一座古色古香的基督教教堂。 它是中山長老長老會教堂,建於日本殖民時代。 黑色天然石材和白色牆壁營造出有節奏的對比。 彩色玻璃,簡單而漂亮的顏色。 威嚴的外表讓我很佩服。 建造時,這片區域被稱為大正町,這座教堂原名聖公會大正町。 令人興奮的是,這座由日本人建造的教堂多年來一直受到當地人的喜愛和照顧,仍然保持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