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禮與記憶的神學」是深入探討基督信仰身份與救恩經歷的核心主題之一。洗禮不僅是進入教會的外在儀式,更是一種記憶的行動——在其中,我們「記得」上帝的拯救、我們的認同轉化,以及進入新生命的起點。就像聖餐一樣,洗禮也是一種活潑的記憶 (living memory),塑造我們的靈命與群體歸屬。
一、洗禮的起源與背景:從出埃及到耶穌
1. 舊約背景:紅海經驗的群體記憶
保羅說:
「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知道,我們的祖宗從前都在雲下,都從海中經過,…這些事都是我們的預表。」(哥林多前書 10:1–2)
以色列人過紅海是他們進入上帝子民身份的起點,是群體的「洗禮」。這成為後來教會洗禮神學的背景:出死入生、離開奴役、進入自由。
2. 耶穌的洗禮:記憶與使命的交會
耶穌雖無罪,仍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表明祂願意與罪人認同,開啟彌賽亞的道路(馬太福音3:13–17)。這一幕也成為教會洗禮儀式的榜樣。
「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太3:17)
洗禮是身份確認的場域,是「被記住、被接納」的時刻。
二、洗禮中的「記憶」意涵
1. 記憶上帝的拯救行動
洗禮讓我們記得:我們不是靠行為得救,而是上帝藉著基督的死與復活,使我們重生得救。
「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嗎?」(羅馬書 6:3)
洗禮使我們記得我們與基督的聯合——祂的死成為我們的死,祂的復活也成為我們的新生命。
2. 記憶我們的新身份
保羅在加拉太書說:
「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加拉太書 3:27)
洗禮提醒我們:我們不再以過去的身份定義自己——不是猶太人或希臘人、男或女、奴僕或自由人,而是在基督裡的新造之人。
3. 記憶與群體歸屬
洗禮不是私人的事件,而是進入「基督身體」的記號。我們被帶入一個記得上帝、記得彼此、一起活出信仰的群體。
三、洗禮的「記憶性」如何塑造我們的生命?
洗禮所記得的事 |
意義 |
記得基督的死與復活 |
我們的救恩根源,不是自己而是主 |
記得我們的新身份 |
不再是舊人、罪人、失敗者,而是上帝的兒女 |
記得我們屬於上帝的群體 |
我們是教會的一部分,與眾聖徒同行 |
記得召命與新生活 |
被呼召活出與洗禮一致的生命——脫去舊人、穿上新人 |
這些記憶,不只是「頭腦的想起」,而是「信仰的活出」。
四、洗禮與聖餐:兩種記憶的記號
洗禮與聖餐,是新約教會最重要的兩大禮典(ordinances/sacraments),也是兩種不同的「記憶實踐」:
項目 |
洗禮 |
聖餐 |
時間性 |
一次性的記號,象徵新生命的開始 |
重複性的操練,持續記念與領受恩典 |
記憶焦點 |
舊人與新人的轉變、個人身份的更新 |
基督的死與群體的合一 |
社群意涵 |
進入教會群體 |
在群體中持續活出基督的生命 |
洗禮與聖餐一起構成了信仰生命的節奏:一次進入、持續活出。
五、如何實踐洗禮的記憶?
洗禮雖然只有一次,但「記得洗禮」卻是每日的功課。以下是一些屬靈操練的建議:
1. 每日默想:我已經與基督同死同復活
「如今活著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著。」(加拉太書 2:20)
2. 當失敗或跌倒時,回想洗禮時的身份宣告
上帝的愛與接納不是因為你的表現,而是因為你是屬祂的。
3. 與屬靈夥伴彼此提醒:你是被洗淨的,你是上帝的兒女
在小組中,我們可以時常問:「你的生命還記得洗禮的那天嗎?」
4. 教會定期見證與更新洗禮誓言
即使我們只洗禮一次,但可以透過見證分享、更新誓言來重燃當初的呼召與感恩。
小結:洗禮是一種「被記住」的恩典
- 我們記得基督的十字架,祂為我死;
- 我們記得上帝的呼召,我被揀選;
- 我們記得我們屬於群體,我不孤單;
- 我們記得我們有使命,要活出新生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