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聖經歷史中,「用宗教文化取代上帝真正的呼召」是一個反覆出現的危機。人們很容易將「信仰的形式、傳統、族群文化、宗教身份」當成是「敬虔本身」,但卻忽略了上帝給祂子民的核心使命:認識祂、活出祂的心意、成為萬民的祝福(創 12:1–3),以及耶穌給教會的差遣:「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 28:18–20)。
下面我會從三個面向深入探討:
1. 聖經中的宗教文化取代使命的失敗範例
1. 以色列的「聖殿文化」取代順服
先知們屢次指出,以色列把「宗教儀式」「節期」「聖殿」當成信仰核心,但卻失去上帝的心意:
- 以賽亞強烈斥責:
“這些不是我所喜悅的…你們要學習行善”(賽 1:11–17)
(Oswalt 的《以賽亞書 40–66》詳細討論了宗教儀式如何遮蔽真正的聖約使命)
- 阿摩司指出:
“我厭惡你們的節期…你們要使公平如大水滾滾” (摩
5:21–24)
上帝不要「宗教文化維持」,而是「生命實踐祂的旨意」。
2. 法利賽人的「宗教身份」取代天國使命
耶穌時代的宗教領袖以傳統、律法文化、群體界線作為信仰中心,但錯過彌賽亞與福音使命:
- 他們「過濾蚊子卻吞下駱駝」
- 他們用「民族文化、宗教規範」來保護自我,而不是迎接神的國
這與 Crossan 在 God and Empire 的分析相符:宗教制度很容易服務於群體權力,而不是上帝國的轉化使命。
3. 啟示錄中「自滿的宗教」
老底嘉教會象徵宗教繁榮卻失去福音使命的教會(啟 3:14–22)。
他們富足但失去熱心,不知自己已經破產。
2. 現代教會如何以宗教文化替代福音使命?
這在 Charles Taylor《世俗時代》中有深刻分析:
現代社會中宗教常變成一種「文化身份」而不是「神聖呼召」。
具體來看,教會常陷入:
✓ 把教會活動當成使命本身
忙於聚會、禮儀、活動,但忽略:
- 關懷弱勢
- 宣講基督
- 門徒訓練
- 對社會的公義責任
(如以賽亞與阿摩司所強調的)
✓ 把傳統、語言、文化,當成信仰的核心
例如:
- 執著於「我們教派的文化」
- 把崇拜形式視為聖潔,而非那位被敬拜的主
- 用宗教語言取代門徒生命
✓ 把信仰內縮成「靈性消費」、「個人祝福」、「教會內部安全感」
這正是 Taylor 所謂「封閉的內在框架」(immanent frame)的宗教形式:
追求信仰的文化感而非超越性的差遣。
3. 福音使命的恢復:從宗教文化到聖約身分
聖經的使命不是維持文化,而是活出上帝的心意。
A. 舊約:成為萬民祝福的子民(創 12:1–3)
如 Witherington 在《Biblical Theology》中指出,
以色列的「選民身分」不是為了文化隔離,而是為了使命:
反映神的形象,使列國看見神的公義與慈愛。
B. 耶穌:宣講神國、活出神國、差遣門徒
耶穌的使命不是建立宗教文化,而是建立國度生命。
Yoder 在《The Politics of Jesus》中強調:
耶穌的呼召不是宗教制度化,而是政治‐社會性的國度見證:
溫柔、服事、犧牲、非暴力愛敵。
C. 初代教會:跨越文化界線的福音行動
Burkett 指出,初代教會之所以迅速擴展,是因為:
他們不把福音局限於猶太文化,而是進入外邦世界,使福音跨文化。
教會不是受文化綁住,而是突破文化的差遣者。
4. 給今日教會的具體反省與行動
✦ 1. 問:我們正在守護文化?還是活出使命?
例如:
- 我們守護特定形式的崇拜?
- 還是鼓勵門徒活出耶穌的樣式?
✦ 2. 問:教會的活動是否真正產生門徒?
如果沒有,就是活動主義(activism)取代使命。
✦ 3. 問:我們是否關心上帝關心的人?
貧窮者、邊緣人、受壓制者、異文化者(賽 58)。
✦ 4. 問:我們是否仍敢向未信者宣講基督?
傳福音不是文化侵略,而是愛的宣告。
✨ 結論:宗教文化可能美麗,但不能拯救
聖經一貫地指出:
「宗教文化」若失去「福音使命」,
就會變成偶像。
教會存在不是為了延續一種文化,而是為了回應基督的呼召:
「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太 28:18–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