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2日 星期六

文化、權力、帝國

 這是「教會與文化」課程中最具先知性、最能挑戰現代教會的一課,因為它揭露:

文化如何成為權力工具
權力如何形成帝國力量
帝國如何企圖收編教會
耶穌如何以上帝國文化對抗帝國文化


🟦 一、什麼是帝國?(Biblical & Cultural Definition

在聖經語境中,「帝國」不是指政治疆域,而是一種力量:

透過文化、經濟、宗教與武力,把人形成某種世界觀的巨大系統。

帝國的特徵包括:

1. 集中權力

權力集中於少數人手中(君王、精英、軍隊、官僚)。

2. 文化塑造

帝國用文化建立意識形態,例如:

  • 崇拜領袖
  • 榮耀軍事
  • 建立象徵與藝術(雕像、建築)
  • 主流話語(和平、秩序、繁榮)

3. 宗教服務於國家

這是 Crossan 在《God and Empire》的核心論點:

帝國不毀滅宗教,而是讓宗教「為帝國服務」。

4. 維持「秩序」的名義

帝國透過暴力壓迫,卻稱之為和平(Pax Romana)。

5. 經濟支配

帝國制度造成富者愈富、貧者愈窮。

📌 帝國 = 權力 + 文化 + 暴力 + 宣傳(意識形態)


🟩 二、聖經裡的「帝國文化」:從埃及到羅馬

聖經中每一個帝國都有共通特徵:

1. 埃及(出埃及記)

文化主題:
「你們的價值 = 你可以產生多少磚。」

  • 人被物化
  • 經濟剝削
  • 國王獨裁
  • 集體壓迫

上帝的回應:

帶領弱小的奴隸民族勝過帝國。


2. 巴比倫(但以理書)

文化主題:
帝國文化吸收你的身份再讓你效忠帝國。

  • 教育制度(同化)
  • 飲食(文化界線)
  • 名字(身份重塑)
  • 宮廷制度(忠誠度)

但以理的回應:

在文化中心仍忠於上帝。


3. 波斯(以斯帖)

文化主題:
帝國用法律與行政系統來塑造社會。

以斯帖在權力中心裡

  • 不被文化收編
  • 利用權力拯救族人

4. 羅馬帝國(新約)

文化主題:
暴力 + 宣傳(和平、繁榮、榮光)= 帝國文化的核心。

Crossan 指出:

羅馬帝國的和平(Pax Romana)是
由「十字架」維持的:反抗者被釘死。

但耶穌說:

「我的和平不是這世界的和平。」


🟥 三、耶穌 vs. 帝國:上帝國文化對抗帝國文化(Crossan & Yoder

1. 耶穌的宣講是政治性的(但非黨派)

耶穌宣告:

「上帝的國」

在羅馬文化中是一種政治用語。
因為:

  • 羅馬宣告:「凱撒是和平帶來者」
  • 耶穌宣告:「上帝才是王」

Crossan

耶穌不是建立宗教,而是在帝國面前宣告另一種王權。


2. Yoder:耶穌的倫理本身就是政治反抗

在《The Politics of Jesus》中,Yoder指出:

「愛敵不是被動,而是帝國文化的瓦解力量。」

耶穌的教導:

  • 愛敵
  • 饒恕
  • 不以暴力對抗暴力
  • 服事
  • 社群共享
  • 尊重邊緣人

這不是軟弱,而是 另一種權力的形塑方式:上帝國的政治。


3. 耶穌被釘十字架:帝國對異議者的典型懲罰

十字架不是宗教刑罰,而是:

  • 政治公開處決
  • 帝國宣告:「這是反叛者的下場」
  • 羞辱、暴力、控制的文化儀式

但上帝翻轉了帝國的工具,讓十字架成為救贖的象徵。


🟦 四、初代教會:帝國文化中的替代社群

1. 初代教會構成一種「反帝國文化」

他們實行:

  • 不參與帝國崇拜
  • 拒絕暴力
  • 拒絕棄嬰
  • 在各階級間建立互相接納
  • 創造跨族群群體
  • 平等的宴席
  • 公義與慈愛的生活

這就是帝國文化無法容忍他們的原因。


2. 教會不是靠武力,而是靠生命方式改變世界

Crossan說:

初代教會的力量不是反抗,而是「替代」。

Yoder說:

初代教會的政治是「十字架政治」,不是權力政治。


🟧 五、歷史中:帝國如何滲透教會?

君士坦丁之後,帝國策略改變:

不再逼迫教會改為吸收教會。

方法包括:

  • 使用基督教語言
  • 使用基督教符號
  • 使用基督教節日

但目的不變:
透過宗教維持政治統治。

這使教會在歷史中多次落入:

  • 國家主義
  • 民族崇拜
  • 政治化
  • 權力崇拜
  • 與政權妥協

🟩 六、現代的帝國文化(Post-Modern Empires

帝國文化並未消失,只是形式改變:

1. 消費帝國

權力不再靠軍隊,而靠:

  • 購買力
  • 市場
  • 廣告
  • 品牌
  • 形象

(人不再為凱撒獻祭,而是為消費獻祭)


2. 科技帝國

  • 演算法支配人
  • 數據決定價值
  • 人工智慧操控注意力

(科技成為新的無形權力)


3. 國族主義帝國

  • 把信仰綁在國家上
  • 把上帝變成本國的保護神
  • 或把教會變成政治工具

4. 身份政治帝國

文化迫使人選邊站,把身份(性別、族群、政治)變成絕對價值。
信仰變成政治的一部分。


🟥 七、教會如何回應帝國?(上帝國文化的實踐)

1. 教會是「反帝國」但非暴力的替代社群

以:

  • 服事
  • 饒恕
  • 公義
  • 愛敵
  • 捨己
  • 跨族群接納

取代:

  • 支配
  • 排他
  • 暴力
  • 偶像化的文化

2. 教會不能把福音變成政治旗幟

要防止:

  • 把基督教變成民族主義
  • 把教會變成政黨工具
  • 把信仰當成文化身份

3. 教會必須活出上帝國文化

不是要推翻政府,而是:

在世界中預先活出未來的國度。

這就是初代教會改變世界的方式。


結論:帝國的力量很大,但上帝國的生命更強

帝國依靠:

  • 暴力
  • 宣傳
  • 經濟
  • 文化灌輸

但上帝國依靠:

  • 十字架
  • 公義
  • 饒恕
  • 聖靈
  • 教會的群體生活

帝國用武力維持秩序,
上帝國用愛更新世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