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2日 星期六

聖經中上帝子民與文化的張力

  

上帝的子民總是活在 兩個世界之間

在文化之內,但又被呼召超越文化。
參與文化,但不能被文化同化。


📘 一、從創世記開始的張力:文化是上帝的禮物,也是可能的偶像

1】文化的誕生:上帝賜給人文化使命(創 1–2

上帝說:

  • 「治理地面」=發展制度、科技、社會
  • 命名動物=語言文化
  • 修理看守=生產文化
  • 婚姻家庭=社會文化的根基

文化是上帝創造的。
但人被呼召在文化中反映上帝的形象。


2】巴別塔:文化反叛上帝的力量(創 11

人類透過科技(磚塊)、城市(制度)、語言(文化)
建造:

「為我們立名」

文化一旦脫離上帝,就會成為:

  • 以自我為中心
  • 用集體力量抵擋上帝

📌 文化不是中立的。文化可以變成偶像結構。


📘 二、以色列與文化的張力:選民身分 vs. 周遭列國

1】以色列的呼召:在文化中成為反文化的群體(申命記)

上帝不讓以色列逃離文化,而是呼召他們:

  • 活在迦南文化的中心
  • 但拒絕其偶像、倫理、權力結構

例如:
迦南文化的

  • 多神
  • 性崇拜
  • 製造權力階級
    全部被摩西律法重新塑造。

📌 這是文化中的「聖約生活方式」。


2】先知傳統:呼籲上帝的子民抵抗文化同化

以賽亞、耶利米、阿摩司都指出:

  • 聖殿文化 vs. 公義慈愛(賽 1:10–17
  • 消費與享樂文化 vs. 聖潔(摩 6:1–6
  • 政治權力文化 vs. 倚靠耶和華(耶 2:13

Oswalt(以賽亞書註釋)特別強調:
宗教文化本身也可能成為偶像——
當它不再反映上帝的聖約心意時。


3】被擄:文化衝擊中的信仰堅持

但以理書中最經典的例子:

  • 在巴比倫教育體制下學習
  • 參與帝國行政
  • 卻不妥協飲食、敬拜與忠誠

這是典範性的張力:

身處世界的中心,但效忠天上之王。


📘 三、耶穌與文化的張力:宗教文化、帝國文化、群體文化

1】耶穌 vs. 法利賽的宗教文化

耶穌挑戰當時的宗教文化:

  • 重傳統輕愛人(可 7:8
  • 過濾文化細節卻吞下不義(太 23:24
  • 用文化界線排除人(路 15

耶穌建立的不是宗教文化,而是 上帝國文化


2】耶穌 vs. 羅馬帝國文化

Crossan 在《God and Empire》中說:
羅馬帝國是一種「暴力與支配的全球文化」。

耶穌的教導(愛敵、服事)
是直接抵抗這種帝國文化的替代想像。


3】耶穌建立的是跨文化群體

祂接納:

  • 稅吏
  • 薩馬利亞人
  • 外邦人
  • 婦女
  • 小孩

這打破當時文化的「潔淨/不潔」界線。
耶穌的國度文化是一種新的社會想像。


📘 四、使徒教會與文化:跨越文化 vs. 保持忠信

1】保羅在雅典(徒 17

保羅:

  • 引用希臘詩歌
  • 了解城市文化
  • 使用文化語言
  • 帶入福音的獨特性

這是一種「文化參與 + 神學辨識」。


2】外邦教會:脫離猶太文化,但不脫離上帝國文化

保羅與耶路撒冷教會的爭議(徒 15):

  • 外邦人不必變成猶太文化
  • 但必須順服上帝國倫理(避免偶像、淫亂、不義)

這表明:

福音超越文化,但從不脫離倫理要求。


3】啟示錄:文化的審判

老底嘉文化 = 自滿資本文化
巴比倫文化 = 權力/商業/享樂帝國

啟示錄呼召教會:

  • 不向文化妥協
  • 也不是逃離世界
  • 而是保持忠心直到末了

📘 五、總結:聖經中子民與文化的「五重張力」

張力

說明

1. 參與 vs. 不同化

上帝的子民活在文化中,但不能被文化吞噬

2. 尊重文化 vs. 拒絕偶像

語言制度可接納,但偶像與不義不可容忍

3. 本色化 vs. 超文化性

福音可用各文化表達,但本質不可被文化重寫

4. 文化使命 vs. 聖潔使命

建造和治理世界,同時保持聖潔與忠心

5. 在地生活 vs. 天國身份

在地的生活方式要活出「天上國民」的價值


📘 六、如何應用在今日教會?(簡短方向)

  1. 文化是傳福音的橋樑,但不是福音的內容
  2. 教會必須比文化更具吸引力的群體(愛與公義)
  3. 教會需要分辨文化,而不是盲目抵抗或完全接納
  4. 教會要建造上帝國文化,而不是教會文化
  5. 信徒要在文化場域中活出忠心——家庭、職場、科技、藝術、政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