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初代 → 君士坦丁 → 中世紀 → 宗教改革 → 現代 → 當代)
歷史中,教會與文化的關係大致呈現五種模式(Niebuhr、Taylor、Yoder
等人多有相關討論):
- 反文化(Against)
- 調和文化(Of/With)
- 轉化文化(Transformative)
- 矛盾張力型(Paradox)
- 文化的批判更新者(Reform/Prophetic)
這五種模式不是線性的,而是所有時代都互相交錯。
✦ 一、初代教會(主後 1–3 世紀)
🟦 主要模式:反文化(Counter-Cultural)
初代教會在羅馬帝國文化中是明顯的「另類文化」:
1. 對抗羅馬的宗教文化
羅馬要求向凱撒獻祭;基督徒說:
「我們只敬拜耶穌,祂是主。」
這是一種文化性的反叛。
2. 對抗羅馬的社會文化
基督徒實行:
- 婦女在教會中的領導與平等
- 婉拒嬰孩棄置
- 博愛施捨
- 自願貧窮
- 愛敵不暴力(這是
Yoder 的核心論述)
這些都是反文化的生命實踐。
3. 使用文化,但不妥協信仰
例如保羅引用希臘詩歌、使用羅馬道路、使用希臘哲學詞彙(如 Logos)。
📌 初代教會:反文化,但不是隔離文化。
✦ 二、君士坦丁時期(4–5 世紀)
🟧 主要模式:文化調和(Christ of Culture)
當基督教被合法化、成為帝國宗教後,教會與文化的關係巨變:
- 教會階級與帝國官僚重疊
- 信仰和政治權力連結
- 禮拜成為國家儀式
- 信仰成為「文化身份」而非「門徒呼召」
Crossan在 God and Empire 中指出:
帝國最擅長吸收宗教,把它變成政權合法性的工具。
結果:
教會變成文化的一部分,而不再區別於文化。
✦ 三、中世紀(6–15 世紀)
🟩 主要模式:文化的整合者與批判者並存
中世紀教會的角色很複雜:
1. 教會成為文化的守護者
- 保存知識(修道院)
- 發展藝術、音樂、建築(如歌德式大教堂)
- 建立大學
- 管理社會福利
在某種程度上,教會就是文化本身。
2. 但同時也是文化的批判力量
修道運動呼籲過簡樸、聖潔生活,對抗教會世俗化。
這是一種反文化的呼聲。
3. 過度文化化 → 世俗化
教會腐敗、權力鬥爭、濫權、販賣贖罪券,
就是教會被文化(權力文化/金錢文化)吞噬的結果。
✦ 四、宗教改革(16 世紀)
🟨 主要模式:文化轉化(Transforming Culture)
加爾文、路德等人既批判文化,也利用文化:
1. 路德:聖俗不分
所有職業都能榮耀上帝:母親、工匠、農夫….
這是一種重新塑造文化價值的能力。
2. 加爾文:文化轉化
加爾文在日內瓦重建:
- 教育制度
- 社會福利
- 經濟倫理(誠信、勤奮、契約)
- 公民參與
- 音樂與崇拜更新
教會不是離開文化,而是更新文化。
(這與你資料中的加爾文著作強調「上帝的知識改變人一切生活」一致)
✦ 五、現代(17–19 世紀)啟蒙 → 工業化 → 世俗化
🟥 主要模式:文化的過度調和(Church of Culture)
啟蒙運動後,西方文化越來越「去基督教化」:
- 理性主義
- 個人主義
- 科學主義
- 民族國家主義
部分教會為了維持影響力,選擇文化調和:
- 自由神學把基督變成道德老師
- 教會成為民族文化的象徵
- 信仰變成「可愛的小傳統」
Charles Taylor 在 A Secular Age 中指出:
現代文化不再反對宗教,而是讓宗教變成「私人選項」。
這是文化高度「世俗化」的階段,教會存在被邊緣化。
✦ 六、當代教會(20–21 世紀)
🟪 主要模式:文化批判 & 新文化創造者
當代教會面對的文化張力最為劇烈:
1. 消費文化 → 產生「消費型教會」
教會如同品牌、產品與娛樂場所。
但福音不是消費品。
2. 身份政治 / 性別文化 → 信仰 vs. 文化價值衝突加劇
3. 科技文化 → AI、虛擬社群、網路成癮
4. 民族主義文化 → 教會容易被政治利用
5. 復興:教會成為新的文化創造者
許多教會決定不只是抵抗文化,而是創造文化:
- 公義運動
- 反人口販賣
- 環境保護
- 城市更新、社區更新
- 跨文化宣教
- 創意藝術、音樂、媒體
這延續了初代教會和改革宗的傳統:
教會是文化的更新者,而非文化的奴隸。
✨ 歷史總結:五種教會與文化的姿態
|
歷史階段 |
模式 |
教會角色 |
|
初代教會 |
反文化 |
活出天國倫理,對抗帝國文化 |
|
君士坦丁 |
調和文化 |
信仰國家化,文化與教會合流 |
|
中世紀 |
整合/批判 |
教會創造文化,同時也被文化腐蝕 |
|
宗教改革 |
轉化文化 |
用福音更新文化制度 |
|
現代 |
過度調和 |
基督教被文化邊緣化 |
|
當代 |
批判 & 創造 |
分辨文化、更新文化、創造文化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