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2日 星期六

教會與文化之議題

  

一、聖經裡的「教會與文化」:張力與使命同時存在

1. 文化是上帝創造的恩典(創 1–2

人被造來:

  • 發展文化:管理、建造、命名、創造
  • 建立社群、語言、技藝、制度

文化本身不是罪,也不是敵人;是上帝給人治理的空間。

2. 墮落後文化同時成為偶像的場域(創 11,啟 18

  • 巴別文化:人類集體力量抗拒上帝
  • 巴比倫象徵一切「反神文化」
  • 君王、商人、帝國的權力勾結

Crossan指出帝國文化往往建立在暴力與支配上,而耶穌的國度形成反文化的見證。

3. 上帝呼召祂的百姓成為「在文化中、卻不屬於文化」的群體

  • 亞伯拉罕:在列國中成為祝福(創 12
  • 以色列:活出聖約文化(申命記)
  • 教會:在世界中照亮文化(太 5:13–16

新約裡教會的身分非常清楚:
「在地上生活得像天上國民」(腓 3:20)。


二、歷史中的教會與文化:三大模式

這部分可整合 TaylorA Secular Age》的社會想像與教會發展史的分析。

模式一:教會反文化(Counter-cultural

代表:初代教會、修道運動
特徵:

  • 拒絕文化中的偶像與權力秩序
  • 強調聖潔、分別為聖
  • 在邊緣卻極具影響力(殉道者的見證)

Yoder指出耶穌的非暴力倫理就是反帝國文化的行動。


模式二:教會轉化文化(Transform-cultural

代表:奧古斯丁、加爾文、改教傳統
特徵:

  • 文化是上帝共同恩典的產物
  • 福音能更新政治、教育、藝術、制度
  • 教會不是逃離文化,而是改造文化

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卷一不斷談到:
對上帝的真知識會帶來整個生命與社會的更新。


模式三:教會沉浸文化(Christ-of-culture

代表:自由神學、世俗化教會
特徵:

  • 教會與文化合流
  • 基督被簡化為文化符號或道德教師
  • 使命被文化價值接管

Charles Taylor 認為現代社會的世俗化不是「宗教消失」,
而是宗教變成「文化的一種內在選項」,失去了超越性。

這是今日教會最大的危機之一:宗教文化化,福音消失。


三、今日:教會與文化面臨的五大問題

1. 教會被文化同化,失去上帝國性質

  • 消費文化消費型教會
  • 個人主義私人化信仰
  • 成功神學資本主義文化的宗教版本

Taylor稱這是「封閉的內在框架」:
宗教不再帶人向上帝,而是滿足人的需要。


2. 教會把文化當成福音

例如:

  • 以「傳統形式」取代「門徒生命」
  • 以「教會文化」取代「基督的身分」
  • 用宗教語言維持群體凝聚,而不是實踐國度使命

3. 教會與政治文化的張力

Crossan指出帝國文化永遠試圖利用宗教來鞏固統治。
耶穌的國度倫理(溫柔、服事、愛敵)正是一種反帝國文化的政治生活方式。
/


4. 跨文化宣教中的衝突與誤用

教會若輸出西方文化,而不是基督國度生命,就會造成:

  • 文化殖民
  • 信仰與民族主義混雜
  • 以文化習慣限制福音的跨文化能力

5. 文化世俗化與宗教私人化

Taylor指出,現代人仍然靈性,但拒絕制度性宗教。
教會若不回到「福音與國度」的核心,就會被文化邊緣化。


四、教會與文化的健康神學路徑(整合聖經+神學+現代研究)

這裡提供一個牧養上能落地的方向:

A. 教會需要「批判性接納」文化

不是極端拒絕,也不是盲目迎合,而是:

  • 從福音視角分辨
  • 保留中性的文化
  • 棄絕悖逆上帝的文化
  • 更新可被救贖的文化

B. 教會要恢復「國度文化」的本質

國度文化的成分包括:

  • 恩典與真理
  • 公義與仁慈
  • 跨文化接納
  • 服事而非支配
  • 以弱勝強的十字架倫理
    YoderCrossan 都強調這點)


C. 教會要以「門徒訓練」勝過「宗教文化」

宗教文化會製造信徒
但門徒文化才能孕育:

  • 生命轉化
  • 使命感
  • 愛鄰舍的行動
  • 公義與憐憫的實踐
  • 跨文化的宣教

Burkett 也指出初代教會之所以跨越文化,是因為他們形成了以福音為中心的「跨文化門徒群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