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2日 星期六

現代文化與世俗化

  

這是「教會與文化」課程中非常關鍵的一環,因為 今日教會所面對的文化處境,就是一個「世俗時代」


🟦 一、什麼是「現代文化」?

現代文化不是單一元素,而是由多重力量構成:

1. 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

人被教導自己定義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由上帝或群體決定。
因此出現:

  • 我活出「真實的我」
  • 我的感受決定真理
  • 我的選擇最重要

(這與創造秩序中「以上帝為中心」的觀念抵觸)


2. 理性主義與科學主義(Rationalism, Scientism

現代文化相信:

  • 唯有可測量、可證明的才是真實
  • 神蹟、靈性經驗被視為主觀

這不是科學本身的問題,而是「科學成為信仰」。


3. 消費文化(Consumerism

萬物皆可買賣,人變成消費者。

甚至信仰也被商品化:
「選一間合我口味的教會」
「聽我喜歡的講道」
「信仰是我生活品質的一部份」


4. 科技媒體文化(Digital Age

科技重新塑造我們對人、時間、真理、身分的理解:

  • 注意力被碎片化
  • 資訊爆炸讓真理相對化
  • 社群文化塑造自我價值

這是一種新的「形象文化」。


5. 多元文化主義(Pluralism

在現代世界:

  •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真理
  • 宗教只是選項
  • 沒有人擁有最終答案

這直接衝擊基督信仰的「唯一性」。


🟧 二、什麼是「世俗化」?(Secularization

這裡使用 Charles TaylorA Secular Age 中最具洞見的理解。
這本書是當代最重要的世俗化研究作品之一。

Taylor 指出:

世俗化不是宗教消失,而是宗教變成眾多選項之一。

以下為重點解析:


🟨 三、Charles Taylor:三種世俗化

世俗化 1:宗教影響力衰退

宗教不再主導政治、教育、法律。
(例如:學校、公民生活不再以信仰為中心)


世俗化 2:宗教參與度降低

教會的出席率減少、信仰參與度下降。
(但不是無神,而是「沒必要」)


世俗化 3:信仰成為「一個選項」(Taylor 的重點)

最深層的世俗化不是「不信上帝」,
而是:

  • 信仰再也不是「理所當然」
  • 信上帝變成一種「可能但選擇性的生活方式」
  • 人可以過「完全不談上帝的生活」

這使得信仰不是社會預設,而是個人選擇


🟩 四、現代世俗文化的核心:封閉的內在框架(Immanent Frame

Taylor 說現代人活在一個「只看得見此時此地」的框架中。

  • 沒有超自然
  • 沒有永恆
  • 沒有上帝的行動
  • 只有心理學、社會學、生物學

人不一定否認上帝,但活得像沒有上帝一樣。

這就是世俗化最深的力量。


🟦 五、為什麼現代會出現世俗化?

1. 科學革命超自然退位

自然界被視為「機器運作」、「無需上帝的介入」。

2. 人文主義興起人成為中心

現代文化的最終目標=人的幸福,而不是上帝的榮耀。

3. 城市化與流動性社群解體

沒有穩定的信仰共同體,人變成漂泊的個體。

4. 宗教內部失敗

Taylor 在《A Secular Age》中指出:
宗教變成「道德主義」或「文化儀式」,就失去吸引力。


🟥 六、現代世俗化對教會帶來的衝擊

1. 信仰私人化

「信仰是我的私人決定」
教會不再是權威,而是選擇項目。

2. 道德相對化

沒有絕對真理,只剩:

  • 我的感受
  • 我的經驗
  • 我認為怎樣就怎樣

3. 敬拜消費化

信徒變成:

  • 觀眾
  • 消費者
  • 評價者

不再是門徒。

4. 失去超越性

上帝變成:

  • 一種心理安慰
  • 一種文化身份
  • 一種情緒支持

不是掌管宇宙的主。


🟪 七、聖經如何回應現代世俗文化?

1. 回到「上帝是真實的主動者」

重新恢復上帝在歷史中的工作(創 1、出 3、使徒行傳)

2. 回到門徒身份,而非宗教身份

耶穌不是文化的選項,而是生命的主(太 16:24

3. 以愛與公義回應文化的破碎

教會不是政治武器,而是上帝國的預嚐(太 5–7

4. 在文化中做鹽與光,不逃離也不妥協

參與、分辨、更新(羅 12:1–2

5. 重新建立有深度的信仰群體

抵抗孤獨文化與個人主義
建立充滿真實關係的教會


🟧 八、結論:現代文化中的信徒需要「雙重忠誠」

在文化中生活,但以上帝為王。
使用科技,但不受科技控制。
活在世俗環境,但保持天國視角。
身處多元社會,但持守福音獨特性。

這就是教會在世俗文化中的見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