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罪的現代意義

柯克斯認為在今日的世界中,『罪』主要採取『漠不關心』的方式出現,人對自己和人的狀況都漠不關心,任時勢潮流推擠,任現況惡化,而不主動掌握方向,這便是罪。

讓我們用一個淺顯但很少被人注意的例子來說明這個『罪』的觀念。

耶穌的誡命『愛人如己』──或『愛鄰舍如同自己』──教導信徒必須愛鄰舍並愛自己,若不愛自己或鄰舍就是有罪。可是『愛鄰舍』和『愛自己』在現代生活中都遭遇了理解上的困難。

比如在現代 的大都市,我們可能住在有一、兩千人的大公寓中,那麼,誰算是我們的鄰舍呢?或者就算在一般住宅區中,也同樣有界定『鄰舍』的困難:如果說鄰舍是隔壁五 家,那麼為何第六家就不是?或者第七家、第八家等等。也許未來人類會散居銀河系中,一個星球可能只有一家人,那時誰又是我們的鄰舍呢?

『愛鄰舍』這條誡命並非耶穌首創,而是猶太人原有律法中的一條,產生這條誡命時,猶太人可能仍散居在小聚落的游牧民族階段,所以『愛鄰舍』的意義較易了解。

可是,界定『鄰舍』的問題,在耶穌的時代便產生了,因此《路加福音》中,律法師問耶穌:『誰是我的鄰舍呢?』

耶穌用好撒瑪利亞人救助路上受傷客旅的故事來回答。但是這個故事到了現代也不能再照字面來解釋,因為今天社會的結構──包括法律──已使好撒瑪利亞人成為不可能,好撒瑪利亞人的工作已由警察、社會救濟、慈善事業等等取代。那麼,誰才是我的鄰舍呢?

柯克斯認為現代的科技縮小了世界,把全球帶進我們的客廳,給我們一個關心所有的人的機會。但是由於範圍太廣,人太多了,我們不能關心每一個具體的人,因而只能關心和所有的人有最直接關係的公共事務──即可影響每個人幸福的「政治」。簡言之,透過電視、人造衛星、資訊與傳播網路,鄰舍在現代世界中成為一個抽象 的事物──即政治,因此「愛鄰舍」在今天的意義就是「關心政治」。

也因為如 此,我們要熱烈地擁抱世俗化,因世俗化擴大了我們的世界,給予我們發揮人最大潛力的機會,使我們不再做自己家鄉附近的好撒瑪利亞人,而做第三世界政治犯、 貧民窟裡的黑人、蘇聯的猶太人、印度飢民、中東及拉丁美洲烽火中的難民等等的好撒瑪利亞人,我們不再受時空的限制,而能把愛心發揮到最大的限度。

罪及無力感

面對這樣一 個有機會關心每一個人幸福的世界,許多人就像好撒瑪利亞人故事中的祭司與利未人一般逃避責任,對一切漠不關心,活在一個狹小封閉的世界裡,每天只擔心吃喝 玩樂等等基本的生物性需要,既不去認識過去,也不能看到未來,更不能掌握現在,只是當世流行意見的奴隸,隨波逐流,和「大多數」一致,人云亦云。

換言之,這類人安於現況,他們就好像耶穌時代反對基督徒的人。由於早期教會是一群激進的少數,強烈渴望一個新的、公義的社會來取代當時的社會,而一般的大多數則安於現況,不願改變,因此才討厭並迫害基督徒。

總而言之, 儘管世俗化已經給了人機會,可以活在一個廣大開放的世界裡,他們卻仍像活在小鎮村落的時代一般,終日所思所想的就只是身邊接觸的人,絲毫不能影響歷史的進 步。對世俗神學來說,不關心國際政治就是罪,不參預本土的現實政治也是罪,不讀歷史是罪,不思考人類的未來也是罪,安於現實更是罪,這些罪,一言以蔽之, 就是對鄰舍不關心。

這種不關心的根源,其實就是無力感。無力感的聲音說:「我一個人能做什麼?關心又有什麼用?」

這種無力感就是承認世界(人四周的環境,文化及社會制度)是全能的,世界是主,人是奴,這正是最大的「不信」的表現,是上帝最反對的。把世界──而非上帝──當作全能,把世界──而非上帝──當作主,就是一種偶像崇拜,是上帝眼中的大惡。 

不愛自己的罪

    對耶穌而言,不愛自己也是罪,但這種不愛自己的罪是怎樣表現在現代社會中呢?柯克斯以美國小姐選美會與《花花公子》雜誌社為例來說明。

    每 年有成千上萬的年輕女孩子追求「美國小姐」及進一步「世界小姐」的頭銜,美國小姐的形象成了所有女孩子的榜樣,她們很早便開始學習化粧打扮,言行舉止都力 求和電視上的美國小姐認同,連思想方式也同出一轍,電視上出現新的化粧品、新的牛仔褲式樣、新的髮型、新的口香糖,她們都得立刻擁有,以免離開了云云眾生 的圈子;小說及電視電影中所呈現的女人模式就是情感衝動,直覺從事,心眼狹小,眼光短淺,力量微弱,事事依賴男人,故而她們也得學會嬌嗔、嘟嘴、跺腳、尖 叫、撒嬌、哭泣,要不然就不像個女人了。在這種環境下培養出來的女孩子都很相似,都是商品推銷下的犧牲品;企業家製造出各式各樣貨品來推銷給她們,她們則 按照社會模式塑造自己後,再把自己推銷給社會,整個社會是個商品推銷的社會,做生意的社會。人把自己當成商品出賣,這還算是愛自己嗎?

    《花 花公子》雜誌企業也是一種不愛自己的外在表現,它所刻劃的男人是粗擴的、健壯的、不把女人當人的,因此年輕的男人也模倣這個榜樣,抹一樣的古龍水,穿同樣 有鱷魚標記的襯衫,駕駛相似樣式和馬力的汽車,對所遇見的女人都故做豪放地搭訕、交往、並發生性關係,但他們絕不肯與女人發生長久附帶責任的關係,花花公 子就是要完全享受人生,及時行樂,這種生活態度使得仿倣而行的人只能如蜻蜒點水般地在人間周旋,而不能投入某一目標,擔負起自己的責任來。

      對 於美國小姐和《花花公子》這兩種不自愛的表現型態來說,根本上就是不肯接受自己,總希望自己在虛偽的層面上高點、瘦點、漂亮點、有錢點等等,不接受自己就 談不上發揮自己或自我實現,因為他總想做『別人』,做那個由消費社會所塑造出來的男偶像或女偶像。現代人不再崇拜廟裏或教堂裏的偶像,但並不因此表示他們 不再崇拜偶像了。

    另 一方面,他的不「自愛」、不接受自己,恨自己不能成為某種理想形象,這種自恨而帶來的要求補償自我的心理,使他極度專注自身,對和全人類有關的政治漠不關 心,因此也不愛鄰舍。這兩種『不愛』事實上同出一源,都是異化的人的表現。異化了的人不求自我潛能的培育與發揮,不肯積極努力創造環境與契機,不把自我的 認知範圍擴大,而只追求肉慾滿足,追求與盲目群體認同,不主動掌握物質的世界,反而任由物質、時尚左右他們的喜好,人與人之間只有 『利』的合作,只有小集團內的緊密排外,而沒有『民胞物與』的博愛觀念,在這些現象中,充分表露他們並不懂什麼是愛、什麼是自愛、什麼是愛人。 

世俗世界中如何談上帝

    在現代已經世俗化了的世界中,我們的環境已有了劇烈的改變,不再是過去小鎮時代的固守家鄉、一成不變,也不再有過去街坊鄰里之間的熟稔:在這樣一個看來冷漠 而機械化運作,並且日夜變化的都市社會中,客觀的環境既已不同於往日的舊式農業社會,宗教的內涵也必須有新的詮釋,甚至必須拋棄舊有的架構,才能和現代生 活發生關聯,才能使現代人明白如何在世俗化了的世界中進行有意義的生活。

    柯克斯所提的『罪』的定義就是針對現代生活和環境而發的。一旦了解了『罪』就是漠不關心,我們才可以明白為什麼世俗神學所追求的是積極建設性的關切,而不是消極退縮在教堂內的虔敬了。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人如何崇拜上帝、談上帝呢?

    柯克斯認為我們要求的是一個關切歷史、關切社會變遷的神學,『政治』處理的是因社會變遷、科技發展帶來的不協調,因此神學必須是個政治問題:換句話說,我必們必須以『政治』來談上帝。

    此處的『政治』並非狹義的單指政府或政黨有關的事,而也廣義的包含一切能使人作為「非異化」的、真正的人,使社會作為真正屬於人的社會之行動。柯克斯明確的指出,當我們給鄰舍有機會作為負責任的成年人,拋棄幼稚的成見及看法時,我們就在談論上帝──即崇拜上帝;當我們的話使人丟開不成熟所造成的盲目和歧視,而去擔當塑造人類正義及文化異象的工作時,我們就是在談論上帝、崇拜上帝。

    簡單的說,當我們使他人活得像上帝所塑造的真正的人的式樣時,我們就在談論上帝。 

上帝的超越與基督教的死亡

    就實質上來看,世俗神學中並不談『上帝』、『宗教』等等傳統字眼,柯克斯借用了巴特(Karl Barth)的許多神學觀念,如上帝是自在自為的,不能把祂和任何人類所擁有的品質、歷史情境、及文化相等同,因此上帝和產生祂的猶太基督教宗教文化不等同。基督教文化是歷史的產物,終會死亡,但超越的上帝──並非一般基督徒所崇拜的那個偶像──不在歷史的範疇之內,故不能由基督教宗教文化的死亡而斷言上帝的死亡。

    世俗神學家認為宗教文化的死亡──即世俗化──正 是上帝打碎宗教文化所塑造的偶像,使人自由發揮潛能的行動,是上帝的旨意,而且在《聖經》中早已開始了這個世俗化的過程。神話迷信的時代、宗教的時代、與 形上學的時代均可過去,傳統的教會、儀式、禮拜、甚至『上帝』這個字眼都可以消失,因為都是歷史的產物,是相對的而非絕對:宗教文化中所描述的上帝是一種 偶像,是迷信的對象,是人心的自我投射,因而所產生出來的價值系統也是相對的。一個科學的、世俗化了的世界可以打碎一切宗教迷信,取代宗教化的世界,人們 因此可由舊的世界、神話、迷信、形上學等等束縛中解放出來,發揮人的潛能,活得像個真正自由的人,這才是超越的上帝的旨意。

     這種激烈的說法拋棄了原有宗教文化的軀殼,剝掉了宗教的外衣,自然使世俗神學家和無神論者相似,因此世俗神學的基本立論在無神信仰或非基督教系統的國家中也有其有效性。 

上帝的革命與人的責任

    基督教信仰有一大特色,即聖經中所顯示的上帝,是個介入歷史、在歷史中彰顯自己的上帝,是時時刻刻在世界上做工作的上帝,是要在世界上實現公義及和平的上帝。因此,信徒必須緊跟上帝的腳步,在上帝做工的地方做工。

    柯克斯在《上帝的革命與人的責任》一書中說明,本世紀最重要的事件都在教會以外發生;按著基督教信仰來說,顯然上帝的工場已移至「世俗世界」。他因此呼籲教會投入上帝的新工場,不要故步自封地自命神聖。

    柯克斯指出,所謂「神聖」或「虔敬」,並非一定善,「世俗」也並非一定惡;創世紀的神話說全世界都是上帝的創造,都是善的,因此信徒不可以躲在教會中追求靈性的純淨而忽略上帝在教會以外的招手。

    在世俗神學的觀點中,只追求個人虔敬的出世觀,是違反基督的。世俗化才是基督教應走的方向。教會的首要工作,是要看上帝在哪裡工作,然後跟隨祂的腳蹤行,去實現公義及和平,而不是龜縮不前,逃避人對世界、對歷史的責任。

    上帝的工作,不管人追不追隨,都會繼續進行,有時人不肯應答時,祂會用各種意外的事件來撞擊人的封閉。柯克斯並且明說現代的一些革命──像科學革命、反殖民主義革命、黑人追求種族白由平等、世俗化革命等等──都是上帝的突破行動。  

世俗化使人自由

   世俗化並不就是惡,宗教化也並不就是善。柯克斯給「世俗化」下的定義是:「人的理性與語言脫離先是宗教,後是形上學的控制」,也就是在粉碎封閉的世界觀,除去超自然的神話故事和傳統後,人發現他不能再把歷史歸罪於命運或天意,而必須擔起責任來做改造或補救的工作。

    當 人不再專注他世的事,而掉轉注意力看今世的事時,世俗化便發生了。由這個定義來看,宗教化把人束縛在宗教的封閉世界觀、神話式的迷信圖象、及對上帝的依賴 之下;世俗化則是由這些束縛中脫離,得到解放,做個真正負責任的人,再沒有迷信、傳統、規距、律法可以縛住人的手腳,人可以徹底的投入現世,為上帝以及上 帝付託給他的這個世界努力了。
 
    此 外,即使今世最虔敬、最宗教化的信徒也不得不承認,他的生活中有不少仍是「屬世俗的」成份。許多人為了這些「世俗之事」不斷地求上帝赦免,全然忘了上帝的 事必定就是有關人的事,有關人的事全都是上帝的事,「世俗」與「神聖」本來就不該有分野,教會或信徒的自命聖潔往往只造成他們與現實脫節,或妥協做兩面 人,以為進教堂便「神聖」,出教堂便「世俗」,對整個歷史的運作毫無功用,這豈是上帝的旨意呢

世俗化的聖經根據

   柯克斯在《世俗之城》一書中指出,聖經本身就是首開世俗化的先鋒。他舉出三個例子來證明:
                                        
   一、創世的故事:

    原 始民族相信大自然是神奇而充滿魔力的,上帝與人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的命運由星宿而定,大自然就是人的上帝。但是創世紀的故事粉碎了此一信念,指出上帝 與人與大自然都是截然不同的個體,大自然既不是上帝,也不是任人類糟踏的物,人的責任是生養眾多,照管地面,人對自然不再恐懼,因此才有後來科學發現上的 突破。創世的故事使大自然世俗化,不再神聖不可侵犯了。

    二、出埃及的故事:

    原 始民族相信統治者與神意不可分,政教是合一的,統治者便是崇拜的對象之一。但是出埃及的故事粉碎了此一看法,顯示出政治體系和社會體系並非神聖不可侵犯的 境界,雖然法老王在一般民眾的信念中是太陽王的後代,卻也不能壓制以色列人尋求自由的心志,而必須讓路給「有能力便做領袖」的摩西, 由他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這個故事在以色列民族的文化中佔了無與倫比的地位,因此後來基督教文明所到之處,在中世紀晚期也出現政教對立的局面。政治被世俗化,不再神聖了。

   三、西乃山頒十誡的故事:

    古 代民族認為各式各樣的價值系統與各式各樣的上帝是同一回事,有其絕對的權威。但是耶和華在西乃山上頒下十誡,嚴厲告誡百姓不可製造偶像,更不可拜人手所造 的任何物,只有耶和華是唯一的上帝,只有祂才是絕對的。聖經並不否認其他上帝(即價值觀)的存在,但是聖經認為它們都是相對的,所有文化產物和價值系統都 是暫時的,都會成為過去,所有的偶像(即價值觀)都只是人本身的投射而已──人創造了這些上帝。因此價值系統被世俗化,不再是神聖的了。

  由以上三個層面來看,上帝早就親自開始了世俗化的過程,祂不要人受束縛壓迫而不能發展自我,現在我們需要做的是繼續推進這個世俗化的趨勢。

世俗之城

    這個世代就是世俗之城的世代。我們面對的是一個已經世俗化了的現實世界,要能夠在這個世界中活得像上帝所要求的那樣而不出世,首先便要以積極而建設性的態度來看我們周圍的情況,了解世俗之城的社會結構。

    柯克斯以兩個現代科技產物來描繪世俗之城,一個是電話交換機,另一個是高速公路的交流道。前者象徵了「匿名性」,後者象徵了「流動性」。所謂「匿名性」就 是,人可以處於人群之中而不必讓別人知道他,過著既有隱私也自在的生活,好像人坐在大通訊網的中央,他和城中任何人都可以透過電話交換機連絡,但不必讓人 干涉他或知道他。

    過去在小鎮文化時代,由於生活簡單,工作、休閒、社交等都在同一小範圍進行,街坊鄰里之間的關係十分親密,張家生子,李家得媳,王家走失小雞,都是人盡皆知 的消息,人與人之間有十分親近的關係,你家的事就像是我家的事一樣,個人沒有私密性。在這種情形下,一方面有安全感,一力面也有壓迫感:尤其人人都為了符 合別人期望而不得不扮演某種角色或過某種生活。由於所謂的別人都是自己的親戚、族長或熟人,所以一旦生活不符常軌,很快就會被人發現並招來非議,因為大家 都認得彼此,這樣的生活是沒有匿名性的。

    現 代人由於生活複雜,接觸面廣,為維持他的人性正常發展,而不致被過多的人際關係壓死,他必須選擇性的建立友情,要是和他一切所接觸的人都建立起小鎮文化式 的人際關係,他必然失去一切私密性及自我獨處的時間,無法對付那麼多「鄰舍」。故唯一保持理智清明的辦法便是和大多數的人維持所謂「功能上的接觸」(如和 接線生、百貨公司店員、報童、車掌、郵差之間的接觸),只和少數的人有深交。現代社會可能因此看來比過去要冷漠而缺乏人情味,可是這正是現代生活的一個必 然面向,那些痛罵現代社會缺乏人情味的人都沒有面對這個現實。

    在 小鎮文化中,一個女孩可能必須穿著樸實並準備做賢妻良母,但在現代社會中,她可以自由地隨己意塑造自己的形象,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她可以穿著大膽或者像個 豪爽女人一樣走在人潮洶湧的街頭,卻沒有人知道她是誰;她不再受傳統或他人期望的束縛,她的生活因此充滿了可能性(可以做一個淑女或者同性戀性少數或者抱 獨身主義等等),她的潛力可以有充分發揮的機會。這就是為什麼匿名性表現了現代化所帶給人們的自由。

    「流 動性」是另一個現代化生活的特色,人在高速公路上來去自如,一夜之間就離開原居地數百哩外,可以建立一個嶄新的生活,面對一個全然陌生的世界,這樣高度的 流動性不但使人和她的鄰居及朋友之間的關係經常變動,更使得家庭關係都產生變化。因為流動性使人接觸面擴大,和家族成員接觸反而減少。

    現代人流動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求學、工作、旅行的需要。人固然可以死守同一個地方,但會因此喪失許多改變自己或充實自己的機會,死守家鄉固然有安全感,但是流動性帶來的新的挑戰、發揮潛力的機會和發展自我的可能。

    許多人批評流動性所帶來的社會問題,尤其是離婚問題,不過這類批評都假定了「一次婚姻」是道德上絕對的善;從人類史來看,「一次婚姻」係善的觀念,並不是一直都有的,同時也不是所有地區都普遍有的觀念,所以這個假定尚有待商榷。

    常常有人不願意接受變動,並希望人人各守其份,各有其歸屬,免得在變動中危及她所賴以生存的安全感。從柯克斯的眼光來看,這類人並沒有任何可責備的地方。不 過,柯克斯認為,這樣的人是違反了上帝的誡命,因為上帝的旨意是要人不斷的成長。柯克斯的意思是:這種墨守成規不但是心理分析上的所謂不成熟性格,同時在 上帝眼中也是罪的一種表現;上帝在歷史的洪流中招呼人前進,要人們享受更大的開闊視野,要人們更加了解祂創造的美好而複雜多變的世界,可是這些人卻抱著個 人的護身符,吮著姆指說:「不,這裡才好,因為這裡才安全。」

    全然沒有想到上帝的旨意是要人接觸廣闊的世界,開拓接受新知新識的機會,才不致受傳統的轄制,反而有更多成長的可能;祂要人開明地看周遭的變化和一切新事,不要人一成不變,死守舊觀念。總而言之,祂要人不斷的成長。

    當然柯克斯不是說匿名性和流動性是全善的,沒有缺憾,他所重視的這兩者都是現代社會的現實情況所造成的必然結果,我們不能掩住眼睛,沈醉在緬懷過去小鎮生活 的甜蜜中。小鎮生活已經不存在了,小鎮生活中的心態也必須調整,以配合新的現實。因此我們應該正視匿名性和流動性,謀求如何發揮它們帶來的自由和方便,減 少它們可能帶來的問題。

    科技文明也是上帝的恩賜,有了它,我們才有今日的舒適和悠閒,有更多的空間發展自我;隨著科技文明而來的匿名性和流動性是必然的副產品,教會不能一方面享用 科技發展而來的擴音和傳播系統,一方面卻透過它們大罵現代工業化的弊病。教會的工作乃是改變自身的形象和結構,以充分享用上帝的恩賜──現代科技文明。 

上帝的超越與人的自由

  世俗之城中的人應如何來看基督教聖經中的上帝呢?所謂世俗神學的內容是什麼呢?

   世俗神學的根源應是神學家巴特(Karl Barth)無疑。十九世紀的樂觀主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完全粉碎,巴特建議教會在碎片中重新拾回正統主義的一些根本教義。他主張上帝與人是完全隔絕的;由於上帝的全然超越性,我們不能用形上學的體系把上帝描繪成所謂一切存有的根基(Ground of Being),或是最高存有(Highest Being)等等抽象名詞,上帝既是超越的,便不能被收在這些分類系統中,巴特以此一觀念結束了形上學的世界觀。

    巴特認為人不能由探索自身靈魂深處而得以升入天上上帝的國度;相反的,人應該活在地上,接受自身是有限的被造物此一事實,以此身份來看和上帝的關係。人永 遠無法升上去與上帝相遇,而只能由上帝謙卑的降下來和人相會,上帝與人之間的深淵只有上帝可以飛越。巴特口中的上帝則要打碎上帝與人之間束縛並欺騙人的一 切宗教偶像和人的自我投射,使人回復「被造物」的原有真實存在。

    此一觀念在1930年 代由神學家戈高登加以發揮,系統性地提出福音中隱含的世俗化原則,研討上帝既遠在高天之上,人應如何活在此一世俗世界中。他認為在創世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上 帝造的世界並非完全了,固定了,而是開放的,有無窮可能性的。救贖的故事則打碎一切所謂神聖不可侵犯的秩序系統,恢復人的未決性和開放性。

    正 因為上帝的全然超越,人才有全然的自由。人對世界來說是自由的,且受託掌管世界,但是自由包含了責任,因此人要為世界負責,為歷史負責。戈高登認為做一個 真正的人便是不再逃避責任,不再把一切諉之於定論、命運或其他迷信,而脫離封閉性世界觀的挾制與奴役,勇敢的面對不可知的未來。任何意識型態如果預先已經 被決定,而且以固定的一套預測來限制人對未來的看法,那麼這個意識形態就必須被人摒棄。

    恢復被造時的自由和未決性,就是世俗化的表現。上帝並不隱藏在一切事情的背後做秘密操縱者,而是在我們的前方迎面而來。未來是充滿了無窮的可能性的。 

上帝與歷史事件

    巴特以後的神學以未來為主,以末世論為中心思想。在現代神學家看來,所謂「末世」並不是經過長遠過程而來的某一遙遠國度,也不是宇宙終了時的大審判,而是在歷史中遭遇上帝。

    在 這種看法中,上帝是一個「事件」,救恩是一個「末世事件」,是一件出乎我們意料以外的歷史事件,它打碎我們固定不變的自我形象,使我們重新評估自己的觀念 及看法。在傳統基督教的說法裡,「與上帝相遇」就是同時接受審判和恩典;上帝既是一個歷史事件,當它粉碎了我們現有的觀念系統峙,我們可以把它看做是一種 「審判」;但是此一事件也同時教我們評估自己,得到新的觀點,新的自由,所以也可以看成一種「恩典」。這種同時接受審判和恩典的的歷史經驗,就是與上帝在 歷史中相遇了。

    戈高登常說「上帝用越戰來粉碎美國人的世界觀」,或「反殖民主義的革命是上帝的歷史作為」。這並不是說上帝是那些歷史事件的物理、生理、社會、經濟等科學原因──簡稱「物理原因」。而是說上帝是那些事件的「最後原因」──即「目的」。
 
       這兩種原因的區別可以用下例說明:若有人問「為什麼警報響了?」他可能是探詢警報之所以響的物理原因;那麼我們就告訴他是因為電流和喇叭等的機械作用。他也可能是詢問警報之所以響的最後原因,即目的;我們則回答,它是在警告人們有敵機臨空。

    明白了這個基本觀念,我們就可以明白為什麼戈高登說人可以自由的塑造世界,但必須為他們的行動負責。也就是說,人的行為是產生越戰或其他歷史事件的物理原因 (故而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上帝卻是這些事件的最後原因──上帝就是歷史的目的。(如果上帝是歷史的物理原因,那麼人可以把一切事件和現象歸罪於上帝,自己不必負責任了。)

    戈高登以美國參加越戰為例說明「上帝是一個歷史事件」倒底是什麼意思。美國一向有一個固定的自我形象,認為自己是民主鬥士、世界警察、上帝的選民,因此要堅決反 對無神論的共產主義,扼止它的蔓延。隨著這個自我形象而來的還有一些期望與目標,美國在外交上固然以本身利益為前提,但是追根究柢,這本身利益仍是建立在 那個自我形象上。他們相信,只要原則對、目標對,「有力便有理」。

    可是越戰的經驗使美國的「力」與「理」都開始動搖。美國有最現代化的武器和軍隊,有世界上最強大的「力」,但是卻無法撲滅裝備落伍、烏合之眾的越共游擊隊。 美 國自認「理」直氣壯,是正義之師,但是在越南堅強的民族主義面前,卻顯得無「理」可據。結果美國的「力」造成一場可怕的殺戮,老的、少的、士兵、平民,全 都遭殃,造成全面混亂,使越南土地荒蕪。這一切成果與美國預期的目標都正好背道而馳。面對越共及北越視死如歸的決心及美國所支持的越南政權的腐敗,美國不 得不省察自己的「理」。

    越戰經驗對美國來說,成了一件粉碎偶像事件,自我形象和「力即是理」原則都需要重新評估。美國人是否能接受此一挑戰便可決定他們是否能由此一「與上帝相遇」的經驗脫離固有觀念的轄制,找到未來的新自由,恢復人原有的未決性及無限的可能性。 

上帝與人際關係

   除了歷史事件以外,上帝也可能以人際關係來和我們正面相逢。在個人的自我中心建立起來的世界中,只有我才是真正的「人」,這世界中其他的人(「他者」)都由 「我」的自我中心扭曲成「物」,填在「我」的世界架構中。人與人之間雖有接觸,卻沒有真正的交流。戈高登以美國的「黑權運動」為例,說明人際關係如何成為上帝與人相遇(在這裡所說得黑權運動的說法,當然也可以適用於同性戀、性少數、女權等運動)。

    在 美國,黑人長久以來是低一等的人,即使在金恩領導的民權運動展開而且收到成效以後,黑白之間的關係仍然沒有改善。黑人一向被看為沒有身份、沒有自尊、沒有 自我,他們的存在要靠白人賦予意義及地位。黑人從未被當成一個完整的、真正的人來看;換句話說,美國黑人的形象建立在白人的自我投射和白人對黑人的看法 上,而不是建立在黑人對自身的看法上。

    民權運動開展後,許多白人熱烈支恃,因為這個運動只是在追求黑人政治權利的平等,黑白之間的主客關係並沒有改變,白人仍控制著黑人的自我觀念。

    1960 年代開始風行的「黑權運動」(Black Power)就不同了。它肯定了黑人的自主獨立,反對黑人繼續活在白人刻劃的黑人形象中,鼓勵黑人建立「黑意識」,超越白人加諸於身的黑人形象,以自主自立的人格面對白人,附帶地也推展了所謂的「黑人神學」,不再接受白人宣傳的白上帝、白耶穌形象,謀求黑人的全面解放和自主。

    這個運動對很多白人來說就不能接受,因為自主獨立的黑人形象和白人傳統觀念中的黑人形象大不相同。如果承認黑人也是完整自主的人,白人的世界架構便必須重新調整。因此,「黑意識」對白人來說是一次「審判」──要他們重新檢討自己的世界觀和對黑人的看法。它同時也是一種「恩典」──可能會產生新的彼此了解,新的謙卑,從而有真正的黑白交流。
 
    戈 高登用以上兩個例子說明了越戰和黑權運動為美國人帶來的契機;這種未料、或者與預料相反的事件之發生,便是與上帝相逢、與末世相遇,促使我們重新評估自 我。戈高登認為所謂的「信心」,便是接受此一未料之事及建立新自由的基本力量。有了面對現實的力量,看清自己過去由於自我形象、種族、性別、階級和地域、 性偏好而產生的閉塞觀念,我們不再受舊期望和舊觀念的限制,開始新生命的此一過程就是傳統基督教所謂的「因信稱義」了。

    在 戈高登的說法中,上帝以「歷史事件」和「人際關係」與人相逢,結束了人舊有的封閉世界觀,開始新生命的自由。他的世俗神學對教會的結構影響最大,因為這個 神學觀點努力地要把教會從束縛牠的「制度」中拯救出來。教會原有的制度源自一個已經逝去的世代,一個截然不同的社會,現代社會既已有了極端的改變,教會也 必須更新,以配合當代的實況和需要。我們不再透過羅馬時代封建制度下小農的眼光來看教會在今日社會中應扮演什麼角色;教會是上帝的「新創造」,我們應該透 過技 術文明、都市發展、冷戰熱戰、軍備競賽、先進國家、第三世界、都市中的暴動來看這整個世界當如何成為上帝的新創造。這個世界便是我們克服疏離(異化)的戰場。

    戈 高登認為,教會基本上是個世俗的現實。哪裡有聖靈作工、有人在克服異化及虛假的生活方式、有人在建立真正的民胞物與人際關係時,哪裡便是教會,一反過去所 謂神聖殿堂、儀式崇拜一大堆的教堂形象,打碎隔開教會與現實世界的藩籬。信仰不再是內心深處的倚靠,而是一個獨立完整的人的行動。信徒的集結不再是形式上 神聖、散會後世俗的場合,而是一股熱烈討論,不斷學習,真正與人交流,攜手改變世界的洪流。 

邁向作為解放神學的後現代神學

    有些人批評世俗神學,特別是針對它的美國版本──即柯克斯的神學──認為柯克斯只是為資本主義的現代化提供一個宗教上的認可或辯護,使得生活在資本主義社會裏的基督徒更心安理得一點。

    針對這種批評,以及晚近的新學術潮流,柯克斯在1984年又出版了《宗教與世俗之城:邁向一個後現代神學》。在此書柯克斯已經擁抱解放神學,並且將帶著肯定「現代性」意味的世俗神學修正為「後現代神學」。

    柯 克斯認為「現代性」基本上是資產階級的世界觀及世界,而有別於「傳統」宗教的「現代」宗教則被用來正當化這樣的世界觀及現代世界的。這是因為現代宗教鼓吹 宗教與政冶的分離,並且把宗教侷限於個人內心生活的範圍,而現代宗教的這種面貌則是在回應中產階級知識分子挑戰宗教無法適應「現代」後所形成的。

    換言之,現代宗教認為自己的最大問題是:世俗化的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對宗教的過時性的鄙夷和懷疑──鄙夷或懷疑宗教不符合「現代」需要。但是現代宗教卻不把下 層階級所面對的社會問題當作自己的主要問題。這些下層階級鄙夷與懷疑的則恰恰是這個「現代世界」,因為他們是現代化的受害者。

    不 過柯克斯以為,後現代將是窮人或群眾的年代;政冶與宗教將重新結合。神學將不再是學院的,而是解放運動者的,神學將是政治性的。作為解放神學的後現代神學 明白:社會整體不是透過觀念的共識來達成,而是透過社會衝突來達成;神學不再以「信徒/非信徒」的區分來思考,而是以「剝削者/被剝削者」的區分來思考。 神學將不再把通俗宗教修改成「科學可信」,使宗教可以被精英階層接受,而是強化宗教使它成為被壓迫者的武器與反抗資源。這也就是說,後現代神學不會太關心 本身觀念及論證是否為「真理」,而會關心如何使神學觀念為政治所用。至於後現代神學的資源將不會來自上層或中心,而是來自底層及邊緣,它甚至會被那些完全 沒有經歷充份現代化的第三世界所發展出來,當然它也會有混雜、摻雜許多現代及前現代宗教的因子。

    從以上簡單的敘述可以看出柯克斯的「後現代轉向」很大程度上還是延續了他在1960年代的世俗神學的基本論旨,而且也仍然秉持著他一貫的實用主義態度。易言之,世俗神學的揚棄形上學,走向實用的、社會學的精神正是他後現代神學的基調;和世俗神學比較突出的不同則是柯克斯對「上帝是窮人的上帝」的強調,和對社會平等正義的解放旨趣之高度關懷。

   柯克斯的觀點捕捉到1980年代全世界各地的宗教政治運動及現象,頗值得參考與重視。但是有些地方,柯克斯卻又似乎認為後現代神學必須經歷現代,必須先居於「世俗之城」後,才能超越世俗之城,進入後現代。這種想法和他對第三世界在後現代神學中所扮演的角色之看法有點不合,也許尚待進一步的澄清。

2014年12月10日 星期三

一般啟示

一、一般啟示的定義及其與特殊啟示的不同


啟示可分為一般啟示與特殊啟示。

  (一)、一般啟示

指上帝在自然與人性中向所有人類的彰顯。

(二)、特殊啟示

指上帝在歷史中向以色列人及藉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所作的自我彰顯。

二、聖經論一般啟示

  
(一)、相關經文
 
1.藉自然界的啟示

19:1-6;羅1:18-32;徒14:17;徒17:27

2.在人性中的啟示

17:26-28;羅2:14-15

(二)、經文詮釋
 
1. 經文並未證明而是預設上帝的存在。
 
2. 一般啟示有助於解釋普世存在的宗教現象。
 
3. 一般啟示提供信與未信基督者一接觸點。
 
4.     因一般啟示,人必須向上帝交待,無可推諉(羅1:19-20)。

 

三、先存的基督與一般啟示

 
     一般啟示是先存的基督在自然界與人性中的彰顯。

    (一)、在自然界:

基督就是太初之道;上帝藉祂而造萬物。萬物之理在基督裡。藉所造萬物人可知道上帝的永能和神性。

(二)、在人性中:

人是照著上帝之形像造的,基督就是上帝的形像(林後4:4;腓2:6;西1:15;來1:3)。人審察自己的本性,可知上帝的律法的功用原刻在心版上(羅2:15)。

四、一般啟示具有的救贖性

一般啟示也是基督的啟示,雖尚未完全,但仍具救贖性。

因一般啟示而尋求上帝者,仍可得永生。

凡恆心行善、尋求榮耀、尊貴,不能朽壞之福的,就以永生報應他們」(羅2:7)。「卻將榮耀、尊貴、平安加給一切行善的人,先是猶太人,後是希利尼人」(羅2:10)。

人若因一般啟示而得救,雖不知耶穌之名,但仍是因基督而得救。

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14:6)。

除他以外,別無拯救;因為在天下人間,沒有賜下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徒4:12)。

如同亞伯拉罕,雖沒有見過耶穌,但他仍得永生,是因他信上帝,他如同己見耶穌。

你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歡歡喜喜的仰望我的日子,既看見了就快樂」(約8:56)。

五、一般啟示的限制
 
(一)、質的限制:

因基督尚未完全顯現,一般啟示不能使人知道上帝之愛的長闊高深。因此一般啟示是上帝之慈悲的微弱啟示,但卻是上帝忿怒的明顯啟示。

一般啟示不能給人永生的確據。

(二)、量的限制:

循一般啟示而得救的人只是少數。

六、傳福音的動機:

如果因一般啟示就可能使人得救,我們為什麼還要辛苦傳福音呢?
 
(一)、要使人今生就得與上帝復和,得到主的愛。
 
(二)、使人有永生的確據。

(三)、使多人得救。

羅馬天主教的教會觀點

羅馬天主教向來推崇和持定居普良(Cyprian)的教會觀點﹕以教會為主教的教會,非殉道者的教會。

教會聖職存在的所在即為教會的所在;教會不可能絕裂(Schism ),信徒不能以上帝為父而不以教會為母;教會以外沒有救恩。

在這種傳統的教會論架構中,初期的改革家都一致持定教會的兩項本質性原理:教會的合一性和教會大公性。

羅馬天主教則以教會的使徒性強調使徒權威的承襲在教皇的職位上得著肯定,改教者亦針對這點提出使徒的權威不在於職位,乃在於教訓,而在這論題上強調了教會的神聖性﹕包括教義的純潔和生活尊照聖經真理的神聖行為。

馬丁路德也就此著文評擊羅馬天主教的敗朽,將之形容為“教會的巴比倫被擄”。

教會的標記

    教會以真假形態的顯現,其中有以異教、異端和分裂教訓為中心的罪惡和虛假的教會。教會中的假冒偽善者,他們雖在教會中,但誠然不屬教會。很明顯的真教會是無形的,只有上帝能看見。我們所能見的只是有形的是真假混雜的教會。

    為 此,教會有其外在和內在的標記。對有形教會的標記,真誠宣揚和教導上帝的道和合理的施行教會的兩項聖禮(聖餐與洗禮)。我們乃是藉著這兩項運作肯定了基督 為自己所設立的教會。這外在標記將真假信徒都包括在有形的教會裡,使他們都在一位聖靈裡,同一信仰結連成為一個教會。為此忠誠貞潔真道的宣揚和敬虔忠實的 施行聖禮乃遵照基督的教導肯定了基督的教會的外在標記。

    而基督教會的內在的標記乃純屬於那些敬虔的人,是在聖靈裡與上帝交通,有真實的信仰及雙重的愛(愛上帝和愛人)。這些人就是真正有份與基督屬靈身體的人。

教會的權威和治理

    教 會的存在不在於人的諭旨和教義的命定,而在於上帝的派定。教會的根基是上帝的道,教會是因基督的道得建立、栽植和召集。為此主教職位的傳承雖然重要,但若 無真道的印記,則毫無份量。使徒的寶劍乃是上帝的話,上帝所賦予教會的是傳揚真理的牧師和教師,不是宣佈戰爭和虛言的首領。

    真教會就是得勝的教會,它絕不會有所差誤。爭戰中的教會是可能犯有錯誤的,這教會在行為上會失誤,在教義上會走差,但上帝能保守使他回歸又站穩而更新。教會絕不能宣稱自己的絕對無誤,但教會卻可肯定它必不致完全拋棄純正的真理,為此改革和更新是必要的。

    上帝擁有權利(right)和權力(ability),並保有其絕對權柄於己。上帝只將有限權柄賜於教會。這有限權柄乃為事奉性權柄(Potestas Ministerium)為了實施絕對權柄所交付於教會去行的;是由上帝而來,是單為成就上帝的旨意建造教會而施行的。任何時候當教會讓這有限權柄越過其權限和使命時,它就成了魔鬼的暴戾工具,它不再是上帝的差役了。

    教會的基本職事和運作,這包括了設立和廢棄教牧、教導所領受的道理規範、照聖靈及聖經原則的愛心裡的行動、和適當的施行教會的規範和懲戒。教會在以上各項職事的權限乃在於信心和愛的原則。總之有關教會權柄的論題乃圍繞三個要訣:

(1)唯基督持有教會上帝絕對的權柄;

(2)基督已將事奉的權柄交付了教會;

(3)教會應本乎上帝的道和上帝的靈來實施這些職權。

    教會為信徒的母親,藉著道的傳揚孕育信徒,以奶及乾糧餵養兒女。真教會如同貞潔的童女,只聆聽基督的聲音和教導,以祂為生命和救恩為唯一的盼望。

    教會有如上帝的國,基督為王藉著聖靈和上帝的道管理教會,因基督隨時都在教會中,故祂無須代表。這麼一來,自然的拋棄了羅馬天主教為教皇的道理了。教會權柄應限於教會,而將處理生活行為的罪行交付於政府。教會只能在恩約裡藉著聖禮的制約來施行懲戒。

普通啟示在十九世紀自由派神學中的地位

科學的發展 及唯理主義學說的興起,使基督教的啟示論受到極大的影響。一部分神學家開始懷疑聖經的獨特價值,而將它當作一本普通的宗教書籍來研究。特別是所謂“宗教歷 史”學派的人士,他們將世界各地的宗教作分析和比較,並且否認聖經是上帝的特別啟示,而以自然神學來解釋基督教和其它的宗教。

“科學至 高”、“人文主義”及“聖經批評學”無可避免地,將基督教中的自由派,引到否認一切超自然特別啟示的地步,同時他們聲稱,啟示是存在於自然中的,特別是在 人的思想和感覺中,事實上他們也否認上帝在自然中的啟示,而將“神性的火光”加諸於人的本性上。這樣,人就成為啟示的源頭,也是解釋啟示的權威者了。

    自 由派非但將超自然啟示和自然啟示,劃分為兩個完全獨立的啟示,而且更進一步否定了超自然啟示的存在,或否認人能曉得超自然的啟示。甚至他們所承認的自然啟 示,也只是人的宗教思想之表現而已,而不是論到聖經中所述的上帝在自然中的啟示。他們以人的權威,替代了上帝的權威,將基督教放在與異教同等的地位上。

    雖然他們因受到基督教背景和基督教環境的影響,下意識地使他們主觀地斷言,基督教是一切宗教中最高超的表現,但是自由派顯然是與傳統的基督教信仰完全相衝突的。

卡爾巴特對普通啟示的見解

    卡爾巴特否認他的目的是要創立一派神學思想,但是“巴特派神學”卻已經影響到全世界各地的基督教神學思想,他至少已經引起一個新異的神學思想的潮流。

    巴 特的神學受到各方不同的標記,它被稱為“新正統派神學”、“新自由派神學”、“辯証論神學”、“神道神學”及“巴特神學”。巴特的神學思想是以“耶穌基督 的啟示”為中心的。巴特認為,基督教的啟示只有一種;並且只可能有一種,就是耶穌基督的啟示。他承認他的神學是取諸於聖經的教訓;但是卻否認聖經的本身是 啟示,而認為聖經只是對“基督的啟示”之見証,如同指引道路的標幟。他相信,上帝的啟示只有在主后一年至卅三年中,在耶穌基督身上“一次”顯明,而聖經只 是對這個獨特的啟示之一種見証,雖然是一種很重要的見証。

    很 顯然地,假使上帝的啟示只有“一次”在基督裡顯明,自然啟示就沒有存在的可能了。巴特非常堅決地否認任何自然啟示的存在。他聲稱,上帝的啟示只能在“恩 惠”和“審判”中顯明,而恩惠和審判只能在基督的啟示中表露出來。巴特相信,對自然啟示任何的承認,必然會墮入羅馬天主教的“自然神學”,並基督教自由派 人文神學之錯誤中。

    我 們能同情巴特對天主教及自由派的自然神學所引致的錯誤而起的反感。我們也能了解巴特,他為了要絕對避免重蹈自然神學的覆轍而對自然啟示的敵意。但是我們認 為,“自然啟示”和“自然神學”不是相同的。我們確應避免建立一個獨立整體的自然神學以証明上帝的存在,並且竭力反對自由派以自然啟示代替超自然的啟示的 新神學,但是我們認為,聖經很明顯地指出上帝在自然中的啟示。

    第 一,聖經曾多次指出,大自然顯明上帝。前面已經引証過數次經文,故不再重述。自然中的啟示確然不是人人都能正確認清的,但人人卻都能看到的。世人因罪的蒙 蔽而模糊不清,曲解自然啟示的含意,甚至忽視它。但主觀的缺陷並不否定客觀的存在。巴特的本意是要避免天主教的錯誤,但結果卻進入同一個錯誤。正如天主教 神學,巴特沒有區別自然啟示本身客觀的存在和人對這啟示主觀的認識,從而否定了自然啟示之存在。

    第二,巴特雖然一再申稱,他的神學是惟獨建立在聖經的見証上,但是因為他把啟示限於基督在世的卅三年中,因此必然地否認,上帝會在自然中有所啟示,甚至否認上帝在基督以外有任何的啟示。

    基 督的啟示確然是一件獨特的啟示,也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啟示,但是基督的啟示並非是上帝對世人惟一的“只此一次”的啟示,因為希伯來書開首即說︰“上帝既在古 時藉著眾先知,多次多方的曉諭列祖,就在這末世,藉著他兒子曉諭我們。”舊約先知也一再聲明,他們所傳的預言乃是上帝的話(耶二︰1~2等)。我們應當認清基督的啟示的獨特性,但是我們也應當接受上帝在聖經中的啟示及他在自然中的啟示。

    第三,保羅在致羅馬人書第一章中指出,上帝的啟示是在大自然中明顯可見的,並且因為這種自然啟示的存在,世人不能推說他們無法曉得上帝。因此,自然啟示確定了罪人否認上帝之罪及責任。反言之,巴特因為否認上帝在自然中的任何啟示,他無形中取消了罪人否認上帝的責任。

    第 四,自然啟示是對世人傳福音的一個接觸點。保羅時常以此為對外教人傳揚基督的出發點。在路司得城時,他和巴拿巴對眾人說︰“我們傳福音給你們,是叫你們離 棄這些虛妄,歸向那創造天、地、海、和其中萬物的永生上帝。他在從前的世代,任憑萬國各行其道,然而為自己未嘗不顯出証據來,就如常施恩惠,從天降雨,賞 賜豐年,叫你們飲食飽足,滿心喜樂”(徒十四︰15~17)。在雅典城,保羅開始溝通時,也引証上帝在自然中的啟示,並說︰“其實他離我們各人不遠”(徒十七︰2427)。否認自然啟示的存在,也就失去對外教人傳道的一個接觸點。

知識的根源

    上帝是全部知識的根源。宇宙和其中一切事物既然都是上帝所創造的,並且在宇宙被造以前只有上帝是存在的,那麼一切受造之物的意義,當然應當都是自上帝而來的。

    上 帝不但創造宇宙,他也顯明宇宙中一切事物的意義,及它們彼此間的關係,使人能解釋宇宙的真諦。所以,基督教認為,我們若是否認上帝的存在及他的創造,我們 也必須否認知識的可能性。因為,宇宙萬物若是由機遇而形成的,沒有計劃,沒有系統,沒有解釋,人就必會似在暗中摸索而不得要領。

    然而,因為我們相信宇宙並不是永遠存在的,也非是偶然產生的,而是由上帝所創造的,並且是由他給它們意義,因此一切的知識,都是由上帝那裡而來的。新舊約聖經開卷有言︰“起初上帝創造天地”(創一︰1);“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萬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沒有一樣不是藉著他造的”(約一︰13)。

知識的灌輸

    對於知識灌輸的方法或媒介,我們通常稱之為啟示。啟示一般可以分為兩種,即普通啟示和特別啟示。普通啟示是在大自然中顯露出來的,故此也可以稱為自然性的啟示。

    “諸天述說上帝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這日到那日發出言語,這夜到那夜傳出知識。”“它的量帶通偏天下,它的言語傳到地極”(詩十九︰1~24)。

    普通啟示的對象是人,並無分歧地顯明于世人。因此,保羅說︰“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羅一︰20

    特別啟示則是上帝特別賜給某一些人的啟示。這種啟示在上古之時是藉著夢境、神蹟、神諭、及先知之口,顯示於人,所以也可稱為超自然啟示。在舊約時代,這種啟示主要的對象是上帝的選民以色列民族(羅三︰1~2)。在新約時代,上帝藉著基督道成肉身,更清楚地顯明他的啟示(來一︰1~2;西二︰9),並且擴大這特別啟示對象的範圍,包括非以色列民的外邦人(弗三︰3~11)。同時,為要將這些啟示留傳後世,上帝使用他的選僕,把它們記載成書,即是基督教會公認的新舊約聖經。

    特別的啟示是要顯明上帝救恩之道,所以以罪人為對象,惟一的例外是亞當夏娃未犯罪前,上帝在樂園中對他們所作的啟示(創一︰29~30;二︰16~17;約二十︰31 

知識的吸收

    知識灌輸的對象是人。由於人是按著上帝的形象所造的,他具有吸收知識並了解力,因此他的知識是準確的。然而,因為人是一個受造者,他的了解能力必定是有限度的。他無法測透上帝的奧秘,而且在對其它知識的了解上,程度及品質也是不同於上帝對它們的了解。

    自從罪進入世界以來,人的思想變為敗壞,棄上帝的真理而不顧“自稱為聰明,反成了愚拙。”(羅一︰22

    因此,罪人若要吸收上帝所顯示的知識,必定先要有一個徹底的改變。這改變包括重生、悔改、信仰、謙卑等元素,以至罪人能藉著信心,重新接受並解釋上帝的啟示(來十一︰3;箴一︰7)。

保羅的見證

a.把福音與舊約聖經等量齊觀;都是上帝的話

哥林多前書15:3,保羅說:「我當日所領受又傳給你們的:第一,就是基督照聖經所說,為我們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復活了。」看到嗎?就是「照聖經所說的」。我把先前所領受的福音告訴你們;我領受。

在加拉太書保羅說他是從上帝領受,不是人教他的。我想這也不是否認保羅沒有從使徒那裡得到一些訊息,只是他知道那些訊息不是使徒講的,是上帝的默示,他能做這樣的分辨。當然上帝一定有對他做更清楚的一些說明,使他能夠寫出因信稱義的道理、十字架的道理。

一方面把自己的權威也放進去了,我被聖靈默示,我講的,你們要領受,你們也要站立得住。另一方面又講,這個福音是照著聖經所應許的實現了。就是第1節講到的福音和第3節講到的聖經,福音是保羅那個時代所傳的,聖經是指舊約聖經,這兩個保羅把他看成等量齊觀,都是上帝的話,都是權柄。

b.上帝的聖言交託給猶太人

保羅也講到說猶太人到底有什麼長處?猶太人把耶穌釘死、逼迫敵擋初代教 會,保羅到任何一個地方傳道,都會有一群熱心的猶太人跟著敵擋他,保羅到哪裡,猶太人就追到哪裡。可是猶太人雖然一直都不信,也都犯罪敵擋,他們有什麼長 處?他們受了割禮有什麼益處?(割禮就表示他們是上帝的選民,有一個立約的記號)。

「猶太人有什麼長處﹖割禮有什麼益處呢﹖凡事大有好處:第一是上帝的聖言交託他們」(羅3:1-2)。「第一」,而沒有「第二」這是保羅的習慣用語,表示是最重要、第一重要的,就是上帝的聖言交託他們。他們的不信是自己的虧損,但這沒有妨礙他們領受的仍然是上帝的話。

這世界有一段時間,沒有一個人相信地球是圓的,那並不妨礙地球就是圓的。我這樣講的觀點,也是跟現在社會學等等相反,現在是覺得現實都是社會、眾人造成的,我們卻相信有獨立於人意識之外的真神。

舉這些例子,都是在說明:上帝把祂的聖言交給猶太人,即便猶太人會這麼的不信,也沒有妨礙,依舊是上帝的話。

c.把耶穌的話和舊約聖經相提並論;都是上帝的話

在提摩太前書5:18,保羅講到傳道人的生活時說:「因為經上說:牛在場上踹穀的時候,不可籠住他的嘴;又說: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這是出自兩個經文,一個是申命記25:4「牛在場上踹穀的時候,不可籠住他的嘴。」,但第二句「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就不是舊約聖經的話,而是新約路加福音10:7,耶穌講的話。那表示保羅在寫提摩太前書時,已經把舊約聖經和耶穌講的話相提並論,都是上帝的話。

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基督的十字架

    十字架應當是我們得救的源頭,基督在十字架上順服以至於死、在十字架上順從上帝為了拯救人所定的旨意,這一個順從就成為一切凡順從他的人永遠得救的根源。十 字架應該成為我們整個生命中能夠得勝的秘訣,我們可以仗著十字架誇勝,不是靠著自己的肉體、不是靠著我們生活中的經驗、不是靠著勢力、不是靠著知識,乃是 仗著基督的十字架,擄掠了仇敵、向仇敵誇勝。所以十字架不單是得救的一個起點,十字架應當是繼續不斷的得勝、不停止的永恆動力。所以十字架使人得救、十字 架也使人成聖,十字架使人得生命、十字架也使人能過一個真正順服主的、屬天的、得勝的生活。十字架是得救的源頭,十字架是得勝的秘訣,十字架是我們奉獻的 動力。每一個人把自己的生命一再地、繼續不斷地奉獻在祭壇上的真正動力,不是偉大的前途、不是上帝應許中可能達到的果效,而是基督的愛與十字架犧牲、基督 的死裡所隱藏著的奧秘與豐盛,成為一個推動的力量。
   
    十字架不但是我們得救的源頭、得勝的秘訣、我們奉獻的動力,十字架更是教會復興的鑰匙。這一個永恆與暫時的交接點,是耶穌按照上帝的旨意犧牲自己在十字架上 承擔忿怒,來免除人在上帝面前當受的審判,使人領受新生命的一個起點,是我們得著復興的源頭。在十字架上,現象與本質之間有一個很難調和的反合性,這是一 個 極大的考驗在 十字架上上帝把他的心剖開給世人看,但同時上帝也看見每一個人不得不把他們的心向上帝剖開﹔在各各他你可以看見到上帝位格裡面最深旨意的顯露,你也可以看 見每一種不同的人,他的心不得不向上帝剖開。咒詛的最高峰在十字架,謙卑的最高峰也在十字架﹔奉獻的最高峰在十字架、愛上帝的心的最高峰也在十字架。這個 有永恆意 義卻隱藏在暫時的時刻裡的一個事件,就成為歷世歷代的考驗。 
   
    一 個人對基督受死痛苦程度的瞭解有多深,他愛主就有多深﹔一個人對主的愛和犧牲認識的程度,也就是他對上帝的事工,怎樣關懷、願意犧牲、願意付出回應的程 度。沒有一個人可能愛主過於他對基督十字架認識的程度。這個復興的動力繼續不斷從十字架產生出來,當上帝再一次把十字架的奧秘顯明在他兒女面前的時候,聖 靈就把這偉大的事蹟化成一個奉獻的動力與復興的火,使人藉著基督的死,再一次被挑旺起來。所以十字架是復興的一把鑰匙,十字架就成了我們信仰的中心。
   
    舊約對上帝應許未來要賜給人的一切福分,是以十字架為最後的指標﹔所以整個舊約的預言所歸納的、所要達到的那個終極目的,就是基督的十字架與十字架裡面所隱 藏復活的大能所帶來一切的福分。而新約所有的解釋、新約所有在上帝奧秘中的闡釋,乃是把人帶回十字架。所以舊約向前看、新約向後望,整個新、舊約所建立起 來的信仰中心就是基督的十字架與他復活的大能。不但如此,十字架是我們一切的信息、我們帶給人好消息的中心,所以十字架不但是信仰的根基,也是信息的中 心。十字架是信息的中心,所以當聖靈充滿的時候,人不是談聖靈的恩賜﹔當聖靈澆灌下來的時候,人不是談受聖靈的經驗﹔當聖靈賜下成為應許之靈臨到人間的時 候,這些使徒被聖靈充滿之後,他們講道的中心點,不是聖靈而是十字架!因為耶穌基督說:「聖靈來了是要為我作見證,他要榮耀我。」(參約十六18-14)

    所以一個被聖靈充滿的人,會抓住基督作為他整個事奉和見證的中心,而不是把這個中心從聖子轉移到聖靈那裡去。

聖靈工作的中心點

    聖父、聖子、聖靈是同榮耀、同永恆、同權柄,但是聖子必須被高舉起來、榮耀起來,原因是聖子曾經道成肉身受過羞辱,所以他需要被榮耀起來,使人真正認識他就是那一位救主。

    聖靈賜下來,乃是要讓人透過他的工作被帶到聖子的面前,而聖子又使人可以進到聖父的面前。聖經賜下成為見證這些事的文字記錄,所以聖徒能瞭解聖靈所做的工作。

    這 樣,在聖父、聖子、聖靈、聖經、聖徒,這五者之間,聖靈成為一把鑰匙:聖靈重生人,使人成為聖徒﹔聖靈啟示聖經,使人明白上帝的旨意﹔聖靈榮耀基督,使人 進到基督裡面,讓我們藉著基督到父那裡去。聖靈是父、子所差派的,聖靈也是啟示聖經、重生聖徒的那位,所以聖靈是很重要的。 
   
    聖靈的工作乃是把上帝的道帶到人間,把道帶到人間的偉大歷史事件,是聖靈最大的工作,但這工作正被今天所謂的靈恩派忽略,他們所注重的只是一些非常次等的恩賜、現象的問題。而聖靈把道帶到人間所要做的工作,已經顯明在兩件最大的事情上:

    第一,啟示出上帝的旨意,把道帶到文字界成為聖經,這是上帝的啟示在文字上 的記錄。

    第二,把道帶到歷史中間成為一位救主,「道成肉身」是聖靈感孕馬利亞生下來的。所以道在人間是聖靈的工作,而聖靈把道帶到人間,他再把人帶入 「道」裡面,再用道重生人,把人帶進上帝真理裡。

    基督說:「他來了,要引導你們進入一切的真理。」

    這是聖靈的工作,聖靈不會把中心轉移到他自己的身上,聖靈一定要把整個教會轉移到基督的身上,以基督和十字架及他的救贖,成為整個教會與上帝國度的中心。

從動工到完工

上 帝的救贖和豐盛的生命如何去衡量、評定呢?我們今天談救贖論不能單說到得救就算了。一個得救之人應當有怎樣的生活?若把得救與得勝、背十字架跟隨主到底、 行完上帝的旨意分開來的話,那是不應該的,得救者應一生一世以此身份行完上帝旨意。因為救贖是完整性的,從起點到終點的一致是上帝救贖的大工:上帝動善工 並成全善工、耶穌基督既然拯救,就要拯救到底、上帝在聖靈裡的恩賜與選召是永遠沒有後悔的。 
   
聖父、聖子、聖靈在阿拉法(起點)、俄梅戛(終點)之完整救贖中,不但把人帶到得救、悔改、稱義、成聖,也把人一直帶到最後得榮耀、被成全的完整步驟中,這才是完備的救贖。得救不是看決志時流了多少眼淚,基督徒也不是指受洗時有沒有洗禮證,而是有了新生命,一生一世在救贖大工影響下塑造成上帝兒子耶穌基督的形像。 
   
如何定義更豐盛的生命?「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是什麼意思?我們當曉得:得救與得勝是連貫的、得救與成聖是連貫的、得救與最後得榮耀是連貫的,接受耶穌基督乃至長成耶穌基督之身量是連貫的,這樣的救贖大工,才是完整、成全的。
   
我 們一生一世要謹守對恩典的正確瞭解,因為得救是上帝的恩典。恩典神學之正解是真正靈性的基礎。一個真正完全瞭解神恩的人,他一生一世的靈性是建立在仰望上 帝而不誇自己、順服上帝而不憑自己的功勞、跟隨主且每時每刻都需要他的恩助。一個人一但對恩典觀有錯誤、失敗、糊塗、不正確的瞭解,一定摻雜人為的功勞、 人的自由及意志。不正確的恩典觀使他時時刻刻靠自己,而不是倚靠上帝。

所以,救贖是上帝完整恩典在人身上彰顯齊全的整個過程。從一個人尚未接受耶穌基督,直到他願意為耶穌基督死、或為主耶穌活到死的地步,都是上帝的恩典主動在他生命中施行他旨意的結果。這樣的救贖觀是超過我們自己觀念中所想像的。

悔改是重生得救的果子而不是條件

福音派的人比較容易說:「在那一天、那一時我得救了。」

這個「了」字表示已經歷過,有一個過程。那麼你得救是那個時候呢?還是經過一段時間後才顯明出來?若是經過一段時間才顯明出來,那麼,對那段時間不太清楚的人是否有可能得救?
                                                                         
保羅得救之時是很清楚的,彼得什麼時候得救卻不清楚﹔但不能說因保羅清楚得救的時刻,所以他是重生得救的,而彼得不清楚,所以沒有得救﹔那彼得一定反對,並且他會以得救恩典來反對。 
   
人到底是悔改、認罪後才能得救,還是在得救後才能悔改?是聖靈一直感動你到最後使你結悔改的果子呢?還是悔改後聖靈才進來?哪個先、哪個後?所謂「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先重生後才會痛哭,還是先痛哭以後才重生?在此,我引用奧古斯丁的話來幫助大家思想:「我求你,你就把恩典賜給我,感謝上帝!但若不是你的恩,我怎能這樣求呢?」

所以是因為上帝的恩典臨到我,使我能正確地禱告﹔可是如果我們不求,上帝的恩典怎麼會臨到呢?而如果上帝的恩不在這裡,我又怎能好好地求 呢?到底是「恩」成為「求」之根基,或者「求」成為「恩」之條件? 
   
有一些人觀念中的上帝是惰性的、睡覺的,持這種觀念的人他的禱告一定更懇切,大喊:「主啊!」因他要把他叫醒嘛!因你不夠懇切他不醒來就麻煩了。所以全本聖經中,最懇切、最激情、最拚命的禱告是假先知的禱告,假先知禱告激動到用刀槍自割自刺(王上十八25-29)!「你還不受感動、不替我行事嗎?」

所 以一個對上帝主權愈瞭解的人,禱告愈安靜。有人說改革宗的人不愛禱告,我不讚同這話。要先弄清楚什麼禱告?禱告是:承認自己的有限、承認上帝的主權、承認 恩典的需要,降卑在上帝主權之下順服上帝,願他旨意成全。不是你禱告去感動上帝,乃是上帝的靈感動你,使你以合乎真理的方式向他祈求﹔不是以禱告去改變上 帝,因上帝是永遠不變的。應是在上帝面前被真理光照而改變態度,願意上帝來改變你﹔不是在禱告中命令上帝,而是在禱告中降服於上帝永不改變的命令。 
   
當 你能向上帝求恩典的時候,這已經是上帝的恩臨到你了。所以是上帝先把恩放入你心中、在你裡面運行,真理感化你、改造你、聖化你的感情,才使你可以在上帝面 前求,這「求」是恩典產生的果效。能求告上帝是因為信他,能信他是因為能聽道,能聽道是因為有人傳道,能傳道的人是因為上帝差遣人去傳道。整套的思想中心 是上帝,上帝是恩典的出發點,藉著一連串的行動達到最後的果效,他使在現象界中的人能夠向上帝呼求。

「凡求告主名的就必得救!

這不是得救的條件,而是上帝救人的果效。所以,到底是重生以後才能悔改,或是悔改的人才能重生呢?從現象看,悔改的人就得生命﹔從上帝的主權來看,一個人能真正悔改,是因他痛恨罪惡,真正痛 恨罪惡之人才是真悔改,怕罪惡受刑罰而悔改的人只是自私。 

當亞倫的兩個兒子拿 答和亞比戶被上帝從天上降火燒死時,是因他們在事奉上帝的事情中,用凡火代替聖火,引起上帝的忿怒。這個「大會督」的兩個兒子被按立為「小會督」的當天就 被上帝殺死了,這會督如何向人交代,如何作教會領袖?當那兩個兒子被殺時,上帝的靈便感動摩西對他的哥哥,就是舊約中很重要的領袖亞倫說:「不要為你孩子的死哭,要為他們的罪哭。」

為 罪哭是悔改,為刑罰和苦難而哭不是悔改。以舊約顯示出來的這個原則,來批判新約的現象,發現猶大懊悔、痛哭並不是悔改,而彼得的懊悔是悔改。猶大懊悔,把 錢丟棄,是因他知道無法逃過刑罰而痛哭﹔而彼得是因覺得自己得罪了耶穌基督,因主的愛進入他裡面而悔改。悔改的反面是離開罪惡,正面是歸向基督。 
   
一個人能透過上帝聖潔之本性看到罪惡之可怕,一個人能順服上帝聖潔之本性,懊悔自己違背上帝聖潔的那些罪惡的行為,因而痛哭,這種對罪的真正瞭解與懊悔是新生命的一個記號!

一 個人如果沒有上帝的生命和原則、沒有上帝聖潔的眼光,就沒有辦法以上帝的聖潔標準來看自己罪惡的可怕,所以有了新生命才使人能真正地懊悔、痛哭。真正的痛 哭、悔改,是重生的記號、重生的果子,而非重生之條件與原因。很多福音派的人不一定贊同此觀念,若不同意也沒關係,因這不是很絕對且一定要走的路,但我個 人認為這是聖經清楚的教導。

上帝的主權是恩典的原因

    沒有一個非基督徒不必藉著聽道就能夠突然感覺自己得罪上帝,能夠知道自己使上帝的靈傷痛,就因此大哭。人一定是先聽了道,被上帝的道光照才知道自己所做的得罪上帝,聖靈感動他到一個地步,使他大哭、悔改認罪,而不是因為怕受刑罰才懊悔。 
   
    如果真正因著聖靈的感動而懊悔,這種人就是在悔改的當天死也甘願,因為他的懊悔不是由於怕死、怕被處罰,而是發現自己得罪了上帝,這樣的人是已經真正得救了。真正之悔改是聖靈感動的果效,使你信而悔改求告主。聖經的啟示是:若不是被聖靈感動的,沒有能說『耶穌是主』的。」(林前十二8)

    若不是聖靈感動,你不能求告主﹔若不是聽道,你也不能信和求告主﹔若非聖靈在你心中工作,你不可能照上帝聖潔之標準為罪憂傷。所以上帝的主權一定要站在最基要的地步上,上帝的主權是恩典的原因,按照他的主權,他要恩待誰就恩待誰。
   
    聽道的人那麼多,其中有些人產生痛哭悔改歸向上帝的結果,有些人則產生對傳道人的反感,甚至從今以後敵擋耶穌基督。為什麼?因為他要恩待誰就恩待誰,要任憑誰的心剛硬就任憑誰剛硬。

    上帝要把你排除在恩典大門之外是很容易的,只要讓你討厭傳道人就可以了﹔上帝許可你討厭那些真正傳道的人、許可你反對真理,便能將你排除在恩典的大門之外。

    你以為你不聽這人講道,是你很厲害?其實是上帝讓你驕傲、讓你自以為很厲害,只要用這辦法,就可以把你淘汰。因為上帝是主動的上帝,千萬別以為自由意志完全在你的行動中,別以為上帝永遠的旨意會因你的排拒而受虧損,事實上是你自己受虧損!正確去瞭解上帝的主權與恩典,會使你更敬畏上帝,而不敢輕舉妄動。

個別性而非原則性的預定

    保羅對「聽道悔改」這件事情追溯到底,他認為不是當時,而是在母腹裡面,他已經被呼召﹔甚至追溯到最遠創世以前已經預定我得救贖,已經在基督裡揀選我。在這一點上,巴特(Karl Barth,1886 - 1968)嘗試作另外一個總結:不在這套教義裡,也不在那套教義裡,而是在基督裡。換句話說,上帝用原則與範圍作揀選的根據,所以不是對個人的預定,而是對原則的預定。上帝預定「只要在基督裡,你就得救」,所以不論哪一個人,只要你進來就得救。用此辦法就解決了預定論的爭辯到底我是不是被預定的?只要在基督裡入門,我就是被預定的。
   
    這是一種逃避的原則和解經法,為什麼?因為此種解釋能免除許多人為的困難,也免除時間範圍之下的人和時間範圍之上的上帝之間的緊張、困擾。但是,這與聖經其他的章節是相違背的。聖經說:在母腹中心,上帝揀選我(參詩廿二9,加一15)。這些經節很清楚指明是上帝個別的預定。上帝是否把所有的人歸納在「在基督裡就可得救」,然後再給你有選擇的自由,以沒有被墮落影響的自由意志去選擇?聖經沒有提到此事。 
   
    所以,「凡預定得永生的人都信了」(徒十三48), 這些「凡預定得永生的人」不是指範圍與原則,乃是指個別的人。上帝預定誰得救,就會去感動他們,叫他們信。這樣,上帝的救贖臨到一個人身上是預定之恩,上 帝預備救贖和差遣基督都是為了他的選民。當耶穌生下時,天使說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為他要將「全世界」救出來,是不是?不是!而是要將「他的百姓」從罪中 救出來(太一21)。這節經文的中心思想是基督的救贖、十字架的代死,其目的是為了要將屬於上帝的子民救出來。

    約翰福音十七章9節說,耶穌「為他們祈求,不為世人祈求」,為什麼?因為上帝要救贖的子民一定要被彰顯出來。基督來到世界拯救罪人,這個計劃是出於上帝永恆的旨意,他道成肉身之後,十字架便成為得救的惟一方法,除此以外別無其他救法,除他以外別無救恩、別無救主。 
   
    只 有一位救主、一個救法、一條道路,除他以外,天下人間沒有別的名我們可以靠著得救。凡靠著他到上帝面前的,他都拯救到底,因為他有超過一切執政掌權者、主 治者的權柄,他的名在萬名之上,耶穌基督是那獨一者﹔上帝賜給他的名是讓萬國萬民都要稱讚他!如此,救贖計劃透過三個位格來進行聖 父預備救恩,聖子成全救恩,聖靈施行救恩。聖父的預備是永世的,聖子之成全是歷史的時刻,聖靈的施行是歷世歷代傳福音的工作。聖父預備救恩,聖子成全救 恩,聖靈施行救恩,三位一體是獨一的上帝,他在歷史上的行動是要使人接受永恆所計劃的救贖工作。此救贖成為他旨意之施行是不能變的,但施行的方式在歷史中 間 則因人而異,上帝以充充足足、豐豐富富的智慧,藉著各種方式來賜予人。 
   
    有 時上帝用病痛使人信主,有時上帝用車禍使人回到主面前,或用艱難使他懇切呼求主,禱告蒙應允,藉此感動他,或用自然界之奧秘使人思想上帝之存在,有時用很 大的困難使人想到人生的結局,有時用政治逼迫使人想到人間之不義。這些都是藉著普遍啟示,再以真理的聖靈引導人進入對特殊啟示的認識以及救贖恩典中。上帝 用各樣遭遇、各樣方法,不論善惡、禍福、苦樂,總把人帶到他為人預備的救贖恩典中。所以藉著宣教士工作、個人佈道工作、群眾佈道工作、監獄佈道工作、醫院 佈道工作等各式各樣佈道工作,不論得時不得時,每一個基督徒應用各樣的方法為主作見證,領人歸主。

「稱義」兩方面的果效

    聖經提到「重生」時用了四個詞:

(l)從上帝生的,

(2)從聖靈生的,

(3)從道生的,

(4)從福音生的

    所以是聖靈藉著所傳的道、福音,把上帝的生命賜給那些領受的人。所以重生的人,是生在上帝國度的人、是領受上帝新的生命的人,藉著基督的死裡復活而領受了福音大能所彰顯出來的「不能毀壞的生命」,這生命是基督藉著從死裡復活所賜下的,是一種新的生命。 
   
    舊 人重生以前是一段遊蕩的時期,或好像胎兒在懷胎的時期,而最後生出來的那一刻,不過是懷胎幾個月以後的果效。所以「重生」不能說是一個時刻,乃是一段時期 的聖靈的工作,藉著道、藉著感化,藉著基督徒的見證、傳道人的責備、規勸、宣揚上帝的道,聖靈大能大力在心中感化運行,之後生命在他裡面成形,他就生出來 了。

    先有了那種生命,才能按照那種生命的本性就是上帝聖潔的要求,來看透自己犯罪是何等可憐、可怕,因而痛哭流淚﹔所以是重生以後才悔改。 
   
    「悔改」從消極方面來看是離開罪惡,積極方面是歸向基督,這就是「信」。「信」是歸入主的死與復活,把我們的罪歸向基督的十字架,而從十字架,他再把那「義」 歸給我們,所以我們能「因信稱義」。不被稱為罪人是消極的,而得到上帝所賜的義是積極的。所以「稱義」有兩方面:不算為罪(消極面),把上帝賜的義加在我們身上(積極面)

    因此我們變成因上帝的「義」而生活的人,因上帝的義活在世界上,成為在罪惡世界為主作見證的義人。這「義」是因信主而得的義,是加在我身上的義﹔不是我配得的,我所配得的只有因罪而加在我身上的審判,但我竟得著因基督復活而賜給我的義,所以是基督的義在我身上。

    保羅講這句話對羅馬帝國 有很大的意義,因羅馬帝國是一個非常注重法律的政治體系,他用法庭常用的名詞,來表達上帝怎樣把「義」加在人的身上。

聖化的理性

    在這「聖化」的過程中,理性的聖化是第一。

    在這聖化的過程中,上帝的道一直光照你,真理的道一直改變、引導你那墮落、流浪的理性。馬丁路德說,人的理性像娼妓一樣,人盡可夫,在每一個人面前表演愛情,今天對這個說很好呀!明天對那個說:「我愛你」,後天擁抱另一個男人。理性像娼妓,沒有專一的對象,所以很多剛研究哲學的人,看這個也對、看那個也很好,佩服得不得了﹔看什麼都對,這就叫什麼都不對,「理性」容易跟那些不完整的理論走。 
   
    只 有歸到聖經的原則中,你才知道「聖化的理性」就是把自己的頭腦帶到越來越合乎聖經的原則。傳道人、牧師或代表上帝站在講台上的同工們,你知道嗎?每個禮拜 你上講台時,你就正在被聖靈使用成為「聖化」人理性的工具。講道的時候,你要求主給你力量,當你正在講道的時候,上帝藉著這一段時間,作他永恆旨意裡的工 作,上帝正使用歷史的時刻,把他們的生命帶到愈來愈靠近上帝思想的地步。所以你要尊重你的職分,你站在台上的時候,你正在用上帝的道去潔淨人的思想,把人 思想裡的渣滓除去,把人帶進更靠近上帝思想的道路。

    當然,每一個政治體系,與每一種革命的人都是用他們洗腦的辦法,把人帶到他們的思想體系裡面。那種洗腦的工作是人本的,但我們是神本的,我們要人歸回創造他們的上帝的思想裡,把人的理性帶到上帝造人的原先功用裡。

聖化的感情

    你能夠感受到上帝所感受的,你能夠愛上帝所愛的,你能恨上帝所恨的,你能厭惡上帝所厭惡的,你能喜悅上帝所喜悅的。當你把你的感情與上帝的感情相融合到一個地步,你可以照上帝的喜怒哀樂而喜、而怒、而哀、而樂。那種聖化的感情,也就是你的靈性達到越來越高超的地步。

    一個人當上帝發怒的時候,他願意與上帝一同發怒,這個人才叫做合上帝心意的人﹔當上帝正在以他慈悲的愛向人顯出他憐憫的時候,你願意與上帝一樣憐憫人,這才叫做合上帝心意的人。 
   
    為什麼約拿不要到尼尼微去,因為他的感情還沒有聖化。上帝愛的,他不愛﹔上帝愛的,他卻恨。在約拿書最後一節還是談到感情聖化的問題這十二萬不能分辨左右手的孩子,我怎麼能不愛他們呢?你連一棵樹也都沒有種,我現在把它除去了,你都會感到可惜,難道我不能愛惜人嗎?上帝把我們拯救以後,要聖化我們的感情,使我們的喜怒哀樂,能與上帝的喜怒哀樂同情、同意,合上帝心意。 
   
    今天上帝要顯慈愛,很多人會報名作他的代表,說:「主呀!我要去傳揚你的慈愛。」

    若上帝說:「我要向教會行審判。」

    你會說:「主呀!你差派別人吧!這吃力不討好的差事,我不作。」 

    「奉獻」是什麼?奉獻不是我先作什麼,然後我求上帝簽字。奉獻乃是不知道要作什麼,我先簽字,求上帝填表。如果你說:「上帝呀!你無論要我做什麼 ,我都願意。」

    上帝回答說:「作碼頭工人!」

    你就去,這叫奉獻。現在很多人的禱告、很多人的奉獻,是自己定自己意志所要的,叫上帝來答應你,這是虛假的基督徒,你明白兩者不同的地方嗎?「聖化的感情」 就是上帝要我發怒時,我與上帝同怒﹔上帝要我愛的時候,我與上帝同愛﹔上帝要我顯明責備的時候,我與上帝同責備。為什麼摩西第二次擊打磐石的時候,上帝就 發脾氣,而不讓他進入迦南地?又為什麼在這之前,他把上帝親手寫的法版摔破時,上帝不生氣?因為他生氣時,剛好是上帝生氣的時候,所以上帝對他不生氣﹔當 上帝生氣的時候,他與上帝一同生氣,上帝說:「我們一同生氣,沒事!」但當我正要愛的時候,你發脾氣﹔我發脾氣的時候,你正在愛﹔我要行公義的時候,你表示虛假的慈愛﹔你誤代表了上帝,你就糟糕了! 
   
    今 天聖靈論已被人曲解到了一種非常膚淺的、以現象代替本質的可憐地步。聖靈充滿一個人以後,這個人整個聖化的感情就隨著上帝喜怒哀樂的表現,他能夠與上帝同 心、同意。你那樣責備,因為那是上帝要責備的﹔你那樣忿怒,因為那是上帝要忿怒的﹔你那樣憐憫,因為那是上帝要憐憫的﹔這叫「聖化的感情」,這是救贖的一 部分。

    你不能說:「我得救了,等著坐轎上天堂,等耶穌再來就好了。」

    不是的!你每時每刻要主的靈引導你、充滿你,在感情的聖化中,與上帝的喜怒哀樂調和。與哀哭的人同哭,與喜樂的人同樂是基督徒倫理的最高峰。但這個可能性,是從與上帝的喜怒哀樂同喜、同怒、同哀、同樂所產生出來的。這是神本的,不是人本的。

聖化的意志

    意志與上帝同向,與上帝同志,這個很難。上帝要的時候,你不要﹔上帝叫你去的時候,你走別的方向,那你一生就浪費了許多時間。

    只有在上帝手中,照著上帝的旨意所定的,這個人可以節省時間,這個人可以贖回光陰,這個人可以善用生命,這個人才可以不白佔地土。 
   
    這 個意志聖化到一個地步:上帝要你去的,你去﹔上帝不要你去的,你不去。我們裡面要很清楚地知道上帝引導我,我要怎樣順從。你也要好好謹慎你的意志,當你的 意志、方向、行動在上帝的意志、方向、行動裡面時,那聖化的意志很重要,因那決定了你這一生能夠被上帝用到多大的可能性。

被成全的完全

    當「聖化」到一個地步時,這人他會以上帝為樂,最後,上帝的主權在他整個生命中間佔最大的位置。當基督再來時,那時人不能做到的,都能被主成全,是「被成全的完全」。

    盡我們的力量去順服他,我們在被主模成他形像的步驟中,唯一能行的就是順服他,唯一要避免的是不要消滅、抗拒他的感動。不使聖靈擔憂,唯一能作的 是 順服他,而順服的原因是主的靈感動我,我才知道什麼命令我該順服。是主的靈使我們的意志聖化,我才會順服,這唯獨是上帝的恩典。在你得救之時,你毫無功勞 可言,到你一生一世成聖、救贖大工成全在你身上,進入「被成全的完全」時,也是上帝的恩典。你對上帝恩典的瞭解,使你的靈性在穩固中完全謙卑順服。當耶穌 再來,這個成全進到最後一關肉體的朽壞要被解決。最後所要得勝的仇敵就是死!從屬血氣的變成屬靈的,從羞辱的變成榮耀的,從朽壞的變成不朽壞的,從軟弱的變成強壯的(林前十五 42-44)。這四大改變就是救恩成全之道,連身體也在得贖範圍內。 
   
    由這方面來看,可用三句話來表達靈 魂得救、生活得勝、身體得贖。總合即是救贖之成全!感謝上帝,在整個大系統裡,我們講道、傳講任何的信息都與救贖論有關。但願多講上帝的道,少講人的夢﹔ 多講十字架,少講人的經驗﹔多講聖經的真理,少講人的理論﹔多講上帝心意的,少講人愛聽的。願主的靈感動你、聖化你,使我們在救贖大工裡面成為上帝使用的 工其,使別人與我們同得福音的好處,一同經歷救贖的恩典。

2014年12月7日 星期日

上帝是有『形像』的

    聖經上明確告訴我們:上帝是有形像的。『上帝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上帝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祂的形像造男造女。』(創1:26-27

     後面又說:『當上帝造人的時候,是照著自己的樣式造的。』(創5:1

    當 然,這裏所說的『形像』和『樣式』,不但是指身體、容貌方面的形像和樣式,而也是指心靈、品德方面的形像和樣式,都是像上帝的。正如兒女在形體和性情方面 像父親一樣,被造的亞當夏娃在上述二方面也都像上帝,為要顯明上帝對人類為父一般的大愛。因此聖經上也稱『亞當是上帝的兒子』(路3:38)。

    然 而有些人卻認強調地認為:上述所謂『形像』和『樣式』是專指心靈品格方面說的,而不是指外貌形像方面說的。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聖經中卻並沒有強調說這是 專指心靈品格方面說的,而且上帝還不厭其煩地選用『形像』和『樣式』二個不同的字,來說明人在外形、容貌和心靈、品格方面都是像上帝的。

  特別值得注意的,在原文中,這裏的『形像』(希伯來文是tsalem, 英文譯為image 和『樣式』(希伯來文是demut,英文譯為likeness),同創世記五章三節中所用的『形像』和『樣式』兩個名詞,以及在原文中的句法都是完全相同 的:『亞當活到一百三十歲,生了一個兒子,形像樣式和自己相似(原文是照著他的形像,按著他的樣式),就給他起名叫塞特。』

    這種說法顯然是要強調說明:塞特在外貌形像和心靈品格方面都是很像亞當的,就好像亞當在外貌形像和心靈品格方面像上帝一樣。

上帝是有『本體』的

聖經上告訴我們,上帝也是有『本體』的。如經上說:『祂(基督)是上帝榮耀所發的光輝,是上帝本體的真像。』(來1:3

此處『本體』一詞,希臘原文為hupostaseos,含有『本體』『實體』『實質』等等意思。(英文譯意為:substance, substantial nature, essence, actual being, real being, reality,…)。在英文聖經The New Testament Confraternity Version版本中,將上節譯為:"Who, being the brightness of His glory and the image of His substance." 在英文聖經KJV欽定版本中,將此節譯為:" Who being the brightness of His glory, and the express image of His person."

  但上帝的『本體』或說『實體』,和人的『身體』(希臘文為soma,英文譯為body)在性質和慨念上是絕然不同的,也是人有限的頭腦無法測度的屬天奧祕。上帝的『本體』是不受時間、空間、大小和物質限制的。(詩 103:19-20.66:1,2

祂可以大無外,也可以小無內,祂可以在多處顯示出來,也可以隱而不顯(王上8:27.66:1-2. 23:24.57:15)。

要記得祂是無所不能的(太19:26)。但祂愛我們,喜歡以我們所能親近的形體向我們顯示。不過,人在今生不能看見祂的本體真面,因人見祂的面,不能存活。有一次摩西祈求上帝說:『求你顯出你的榮耀給我看。』『耶和華說,你不能看見我的面,因為人見我的面不能存活。看哪,在我這裏有地方,你要站在磐石上。我的榮耀經過的時候,我必將你放在磐石穴中,用我的手遮掩你,等我過去;然後我要將我的手收回,你就得見我的背,卻不得見我的面。』(出33:18-23

先知以西結也曾在 異象中看見過上帝榮耀形像的模糊顯示。他曾看見四個活物(基路伯)掌管上帝寶座的四個活輪。『在他們頭以上的穹蒼之上,有寶座的形像,彷彿藍寶石,在寶座形像以上,有彷彿人的形狀。雲中虹的形狀怎樣,周圍光輝的形狀也是怎樣。這就是耶和華榮耀的形像。』(結1:26-28

其他許多先知、使徒和一般聖徒也都曾看見過上帝榮耀的顯示。(民12:6-8.賽六章.7:9-10.啟四章五章.林後12:1-7.7:55

不過,他們都不能看到祂的本體真面。但將來在聖城新耶路撒冷上帝的寶座前,『祂的僕人都要事奉祂,也要見祂的面。』(啟22:3-4

  至於人類的救主基督也是具有『真體』的。因經上說:『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祂,因為必得見祂的真體。』(約一3:2

並且主耶穌再來時,也要『將我們這卑賤的身體(原文為soma,英文為body,下同)改變形狀,和祂自己榮耀的身體相似。』(腓3:21.13:43

基督升天後也坐在父上帝寶座的右邊,並應許我們說:『得勝的,我要賜他在我寶座上與我同坐,就如我得了勝,在我父的寶座上與祂同坐一般。』(啟3:21. 8:1.22:42-44

上帝是靈是不受時地和形體限制的

    上帝是『靈』。如基督說,『上帝是個靈(或無「個」字)。』(約4:24

    『靈無骨無肉』(路24:39原文),是不受時間、地點和形體限制的。正如我們看到上帝雖然『在天上立定寶座』,但又是『充滿天地』,無所不在的。

  如經上說:『耶和華在天上立定寶座,祂的權柄統管萬有。聽從祂命令,成全祂旨意有大能的天使,都要稱頌耶和華。』(詩103:19,20.另參但9-10.5:11

  同時又如『耶和華說,我豈不充滿天地麼?』(耶23:24

  『耶和華如此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你們要為我造何等的殿宇,那裏是我安息的地方呢?但我所看顧的,就是虛心痛悔,因我話而戰兢的人。』(賽66:1-2

    『那至高至上,永遠長存,名為聖者的如此說,我住在至高至聖的所在,也與心靈痛悔、謙卑的人同居。要使謙卑人的靈甦醒,也使痛悔人的心甦醒。』(賽57:15

    由以上所引經文可見,聖經中明確告訴我們:上帝是有形體的,但同時祂也是靈。這兩者之間是可以和諧一致,而無矛盾的。

     『上帝是靈,然而祂也是一位有形體的神,因為祂曾在人類面前顯示自己(God is a spirit; yet He is a personal Being; for so He has revealed Himself.….

   可惜,有些人只強調上帝是靈,不相信上帝是有形體的。他們的理解是:你若說上帝有形體,那麼上帝的形體究竟有多大多高?豈不知上帝的形體是不受時間空間大小限制的。祂雖然是坐在寶座上的上帝,有千千萬萬天使在祂身旁侍立(詩103:19,20.9-10. 5:11);但祂又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我豈不充滿天地麼?』(賽66:1-2.23:24

    智者所羅門對此也有清楚的認識,他在獻殿祈禱中對上帝說:『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你居住的,何況我所建的這殿呢!』(王上8:27

    如 果他們不相信上帝是有形體的,那麼他們也就不能相信天上有上帝的寶座,因寶座也有大小的問題。再推延下去,主耶穌臨別時所應許,祂是到天父那裏去為我們預 備居住的地方,以後還要再來接我們到祂那裏去,我們將要和天父上帝、主耶穌並眾天使永遠同住的事實,也都成為抽象的象徵,不能相信是真實的了。這是多麼有 害的思想!

   但 我們要感謝上帝,我們的上帝雖然是靈,是充滿天地,無所不在的;但祂又是有形體的真神,祂無限疼愛我們這些蒙基督寶血所救贖的兒女,將來要使我們和祂、和 主耶穌並和眾天使永遠生活在一起。祂甚至還要使我們在上帝和基督寶座前作祭司,晝夜事奉祂;又使我們和基督一同作君王,坐寶座,掌王權;也使我們和眾天使 一同侍立在上帝寶座前,隨時奉差遣到宇宙諸天地去執行上帝永恆聖善的旨意。(啟20:6. 22:3-5)。願我們永遠感謝、讚美、敬愛、遵從、事奉祂!

如何成聖

  人非真正重生做了上帝的兒女,斷不至有愛慕成聖的念頭,倘有人已經重生,自然愛慕遵行父的旨意,要傚法耶穌基督的榜樣。若非如此,就顯出他重生的證據還不確實,或他已經退縮了。
  充滿聖靈的人,和遊蕩在曠野裡的人,大有分別。有三位一體的上帝住在裡面的人,和隨血肉活著被魔鬼引誘的人,大有分別。要辨明完全得勝的人(啟示錄三章二十一節),與從火裡救出來的(哥林多前三章十五節),只有上帝能彀。
  愛慕公義,如飢如渴,聽從上帝說話的人。在今生就能盼望到上帝所要他們到的地步,要知道怎樣成聖:


  ()你若真要成聖了,你必也要脫離那罪惡性情,就是引誘你遠離主,加你許多難處,又必覺得這血肉、這舊人、這肉體的思念、這自己,都不過使你挑重擔。你願脫離這一切有害於靈魂的嗎?

  ()你願意耶穌應許撒馬利亞女人生命水的源頭,成就在你裡面麼?(約翰四章十節你若願意,請回答說「我願意」。

  ()這樣你須盡歸上帝,使上帝能成就祂的旨意在你裡面,此後算你自己和凡你所有的永遠歸於上帝。

  ()又當信上帝肯收留你(哥林多後六章十七、十八節),也深信祂能保全你所交付祂的(提摩太後書一章十二節)

  ()求上帝賜聖靈給你,求了以後,信祂已經賜給你了。(路加十一章十三節;馬可十一章二十四節)

  ()既然如此盼望,如此求懇,就當信祂已在你裡面,這樣就曉得祂在你裡面了。(啟示錄三章二十節)

  ()基督一進來,就當算自己已經與祂同釘十字架了(加拉太二章二十節)。以後若再看見你自己,切勿再認他,因你自己已經釘死了。若要這事真正成就在你身上,要把凡一切屬血氣的求主全部滅掉(約翰壹三章八節), 用信心算這一切屬血肉的已經都死了,如此做法,上帝與你中間,就沒有一點隔絕了。這死並非一日的工夫就罷了,是要一息不停憑著信心過去的,倘有時再看見自 己,務須憑著信心算已經與基督同釘了。或有人想自己一旦與基督同釘,就可不再有血肉看見,這是大錯了,因為保羅向羅馬人說:「若靠著聖靈治死身體的行為必 要活著。」(羅馬八章十三節)

    如此我們不能說不再有血肉看見了,但看見有身體的行為起來的時候,就當靠聖靈治死他,這樣行就能真正「傚法衪的死」(腓立比三章十節),脫去舊人以致可穿上新人。

  ()人到了基督在心裡做王那一步,當記得基督是他的生命(約翰十四章六節;歌羅西三章四節),基督就是生命的食糧,是當該吃的(約翰六章五十三、五十六節,十五章四、五節)。聖靈把基督的生命種在信徒裡面(約翰三章五節),又使這種漸漸成長,成為基督的形狀(哥林多後三章;加拉太五章二十二、二十三節),父是管教我們的(希伯來十二章五至十節),修理我們的(約翰十五章一、二節),若父子聖靈三位同在信徒裡面做這工夫,基督的生命必要完備在他裡面。

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人乃上帝之像的原型

上帝的形像和人的原型,乃有很密切的關係,所以兩者須同加考慮。關於這個問題,各派立說不一,茲分論之︰
 
 
    基 督教所講的,乃認為人在被造之時,乃是在一種公義與聖潔相當完善的境界。這並非說人已達到至高至善的境界。他乃被認為藉著順服,乃想望日進無疆,漸漸達到 完善。他乃像一個孩子,在程度上尚未完善,他的情況,乃是預備的,暫時的,他或可更完善並更聖潔,但也可歸於墮落﹗他的本性乃賦有原有的公義,此乃上帝的 形像無上的榮耀,所以乃是生在一種絕對的完善的境界。失去原有的公義,乃是失去人類本性那種理想的境界。人失去了原有的公義以後,雖仍可為人,但不複在那 理想的境界。易言之,人的本性已經惡化與敗壞。複次,人在被造的時候,乃是不朽的。這不僅限於他的靈魂,而乃是他整個的人。人在被造之時,並沒有死亡的種 子在他裡面,照人性原有的本質,人是不必死亡的。倘使他沒有犯罪,他是不應死的。我們又應知道,人類原有的不朽性,並非完全消極的或肉體的,而乃為積極 的,靈性的。此乃指我們的生命還要與上帝聯合,要享受至高者的寵愛。這就是聖經裡面生命的基本觀念,乃為生命之道。
 
 
    天主教對於人類原有的境界,乃有不同的見解。照他們的意見,原有的公義,並不屬於人類完善的本性裡面,而乃是超自然的,後來加添的。人在被造的時候,乃是僅賦予各種自然的性能;而藉著自然的公義(Justitia naturalis),這些性能會彼此和諧地協調。那時人並沒有罪,乃生在一種完善的天真純僕的境界;「然而罪趁著機會,就藉著誡命叫諸般的貪心在我裡頭髮動」(羅七8;西三5;帖前四5)。 世人原來所構成的,沒有積極聖善的本質,也沒有罪,但卻受一種作惡的趨勢所困擾,結果就犯罪。於是上帝在人自然素質以外,就加上超自然的恩賜,那就是原有 的公義,使低劣的脾性與情慾能夠服從。當人墮落的時候,便失去原有的公義,但人性原有的素質仍複完整無傷。屬血氣的人乃和亞當未賦予原有公義之前的境界完 全相同,只是有更強的作惡的傾向而已。
 
 
    伯 拉糾派,蘇西尼派,阿敏念派,唯理主義者,進化論者,都漠視原有聖善境界的觀念。前四者都承認人被造的時候乃是在一種無罪的,對道德宗教中立的境界,但乃 賦予一個自由意志,所以他們可以自由選擇。進化論者,則以為人最初乃是在一種野蠻狀態,乃和禽獸所差無幾。唯理主義者以為乃憑他自由選擇決定他的品德,聖 善乃是人對邪惡鬥爭得勝的結果,因此他們以為實在的公義與聖善乃是自相矛盾的觀念,亞當被造之時,也不可能是一種聖善的境界,此乃無啻褻瀆上帝。複次,伯 拉糾派,蘇尼派和唯理主義者,都認為人在被造之時,並非不朽的,死並非犯罪的結果,而乃為所構成的人的本性自然的結果。這也是藐視上帝,乃都違背聖經的教 訓。

聖靈的化身

現在聖靈的作為,乃和舊約時代不同,乃更完滿,乃用更具體的方式,可說乃和我們談話一樣。正如聖子在世之時有形有體的和我們談話,聖靈也要藉著形體到我們中間來。 ──拿祥生(Gregory Nazianzen

教會,基督的身體,他的歷史與發展,乃從五旬節開始。從亞當到基督,許多信徒已蒙恩得救,而聖靈感化的大能,也已在以往各時代彰顯出來。現在教會構成了基督奧秘的身體,藉著聖靈,基督乃住在教會裡面,「使他為教會作萬有之首。」(弗一2223
我們有時聽到人說,教會乃是眾信 徒,為著敬拜與造就而自動結合的社團,這種定義,實非確當。這乃無異說,手足耳目,為著行動和工作,就自動結合起來,成為人體。寧有是理。教會乃是從裡面 構成的;基督藉著聖靈而臨在,又因聖靈權能的作為,使人重生,而以基督為長存的中心,把他們組織起來。所以教會之首與身體乃是一體的,並且預定也有同樣卑 微與尊榮之境的歷史。教會,就是他的身體也被他充滿,也稱為基督。「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基督也是這樣。」(林前 一二12
安得烈主教說︰「基督在天上,又在地上,從他是教會之首說,他乃在天上;從他是教會的身體說,他乃在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