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1日 星期六

聖經是上帝所默示的外証

 

 第一點,古老聖經,永存活力:

     我們知道聖經是一本極其古老的宗教經典。聖經的開頭五卷被稱為『摩西五經』,是公元前約一千五百多年寫成的,聖經的末一卷『啟示錄』是在公元96年寫成的, 離開現在都已經有二、三千年之久了,然而奇妙的是:這本古老的聖經直到今天仍然成為全世界最暢銷的書。聖經早已翻譯成二千多種文字方言,是世界上任何一本 書所望塵莫及的。有人說,世界上很難找到一本書發行的總數達到三千萬本的,而聖經在全世界銷售的總數,1988年底時,已經超過四十億本。現在每年的銷售 數量仍平均高達幾千萬本。聖經在美國也是最暢銷的書,有一年的銷售量達到八百五十萬本。某西方出版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千本書中祗有一本會活五年,五萬本書中沒有一本能活一百年。』。可是聖經最早一部分已經過了三千五百年之久,直到今天仍然成為全世界最暢銷的書,最受愛慕的書。這有力地 證明了聖經確是上帝所默示的,因此才具有永存的活力。正如經上所說:『草必枯乾,花必凋謝,惟有我們上帝的話必永遠立定。』(賽40:8)。

     第二點,歷經患難,奇妙保存:

     我們知道聖經一方面固然受到歷代以來廣大眾多的讀者的歡迎,而另一方面卻也常受到一些統治者的刻骨仇恨。例如古代羅馬帝國就曾逼迫基督教二、三百年之久,也曾採取嚴厲的措施,想要消滅聖經。又如羅馬天主教皇在中古時期,也曾逼迫基督徒長達一千二百六十年之久,在此漫長黑暗時期中,也曾以死刑嚴厲禁止人翻譯、閱讀、傳揚聖經。然而上帝卻以極奇妙的方法保存了聖經,使聖經能一直流傳到今天。

     我們知道在15世紀印刷術發明以前,古代聖經都是要手抄本保存、流傳下來的,那時要抄寫一本聖經實在是極不容易的。因古時沒有現在的紙張和筆墨,聖經都是用鵝毛管,沾著墨水寫在羊皮卷上的。古人要將長達百萬字的聖經,一字字、一句句抄寫在羊皮卷,以及後來的紙草紙、犢皮紙上,確實是代價昂貴,工夫浩大,極其不易的。然而主的靈卻感動了各時代、各國中無數虔誠愛主的基督徒和猶太人,以極其嚴肅、認真的態度,將聖經逐字、逐句、一本又一本地抄了下來。每當戰爭爆發,或逼迫來臨時,他們便將這些經卷密封起來,隱藏在山洞、地穴,或其它的隱藏處,以致今天考古學家們不斷在東歐、亞洲、非洲各地區,從古代廢墟、或山洞、地穴中發現了成千上萬的大量古代聖經手抄本。這許許多多古代聖經手抄本的發現,不但使聖經得以保存下來,並證明聖經在流傳過程中並沒有被人竄改,而且經過對比、研究之後,還改正了各手抄本中可能出現的抄寫上的差錯,於是印成了今日的聖經。

     尤其是1947年,有人在死海西北的一些洞穴中,發現了公元前二世紀的舊約聖經手抄本,更是轟動了全世界。這些經卷是由於公元66年羅馬人與猶太人作戰時, 被死海附近猶太人的寺院密封在瓶內,隱藏在山洞中的。這些經卷後來以幾十萬元美金的高價,被以色列國暗中買下來,運回國內,至今仍存放在一座特地建造的 『聖經之殿』中,供世界各國考古學家,科學家和聖經學者的參觀、檢驗和研究。尤其是近年來通過放射性同位素碳14(C14)年齡測定法,測出它的年齡也在二千多年前,更加證明了它確是公元前二世紀的聖經手抄本。主耶穌當時代所用的也就是這一種聖經。而其中的內容和我們今日所讀的聖經也是相同的。

     由此可見,聖經雖然歷代以來曾遭受到許多統治階級的刻骨仇恨,並千方百計的消滅,然而在上帝大能的保護下,卻能一直留傳下來,正實現了主親口的應許:『天地 要廢去,我的話卻不能廢去。』(太24:35)。也應驗了靈感的詩人所說的話:『耶和華阿,你的話安定在天,直到永遠。』(詩119:89)

 第三點,預言應驗,歷史為證:

     有人作過統計,全本聖經有三分之一的內容都是屬於預言。尤其是舊約聖經的但以理書、新約聖經的啟示錄中,更是充滿了連貫不斷的系統性的預言,從古時一直應驗到現在,並還將一直應驗到主再來。聖經預言的內容,有一些是論到古代某些城市的歷史,有一些是論到某些國家的歷史,甚至有一些是論到有關世界歷史的預言,也有一些是論到教會歷史的預言,論到歷代以來上帝兒女的處境和情況,還有許多是論到基督第一次降生為人的預言和基督復臨的預言,以及基督復臨前後種種大事的預言。我們要特別指出的,聖經中的這一切預言幾乎都已完全應驗在過去以來的歷史中了,剩下的一點點有關末後大結局的預言,目前也正在迅速應驗之中。我們現在完全可以用世界歷史的記載,來證明古老聖經預言的奇妙應。通過預言的查考和應證,正可以大大堅固我們對聖經的信心,使我們不得不堅信聖經確實是上帝所 默示的。正如聖經上所說:『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上帝的話來。』(彼後1:21)。

     就讓我們例舉但以理書第二章大像的預言為證。古代巴比倫帝國的君王尼布甲尼撒,雖然戰勝了周圍列國,成為諸王之王,並享有了世界上一切的榮華富貴,然而這一切並不能使他的心靈得到真正的滿足和平安。有一天夜裏,他睡在床上想到了將來的事,他想到了自己死後的歸宿,也想到了巴比倫帝國未來的命運,以致於整個世 界將來的結局。正在他思想這些事的時候,上帝就讓他作了一個異夢,在夢中上帝已將他國家的命運,以至於世界的終局,都指示了他。但當他從夢中驚醒之時,由 於上帝奇妙的安排,他竟將所作的異夢忘得一乾二淨。卻又感到驚恐不安,事關重大,非要確知所作之夢的內容和講解不可。於是上帝又將他所作的異夢指示先知但以理。這樣就使得尼布甲尼撒王和我們都能深信,他所作的夢和夢的講解,真是從上帝的指示而來的。在夢中他看到一個高大的人像,大像的頭是金的,胸臂是銀的,腹腰是銅的,腿是鐵的,腳是半鐵半泥的,正觀看的時候,忽然有一塊石頭從天而降,打在大像的腳上,把整個大像砸得粉碎。打碎這像的石頭,變成一座大山,充滿天下。

     先知但以理向尼布甲尼撒王講解此夢說:『王阿,你是諸王之王,天上的上帝已將國度、權柄、能力、尊榮都賜給你..你就是那金頭。』可見,金頭是代表巴比倫帝國。巴比倫國是否能永存呢?不可能。但以理接下去說:『在你以後必另興一國,不及於你。』這另興的一國是指銀的胸臂瑪代波斯國。雖然在富足榮耀等方面,不及於巴比倫國,但卻能毀滅巴比倫國。查歷史可知,巴比國帝國於公元前606 年攻佔耶路撒冷和列國,於539 年果然被瑪代波斯國所毀滅。那麼瑪代波斯國能否永存呢?也不可能。但以理接著說:『又有第三國是銅的,必掌管天下。』這第三國就是指的銅的腹腰亞歷山大所 創建的馬其頓.希臘帝國,果真在公元前331 年覆滅了瑪代波斯國。那麼銅國希臘是否能永遠『掌管天下』呢?也不可能,預言中接著說:又有『第四國,必堅壯如鐵,鐵能打碎剋百物,又能壓碎一切,那國也 必打碎壓制列國。』這第四國就是指鐵腿羅馬帝國。羅馬帝國果然在公元前168年毀滅了馬其頓.希臘。那麼羅馬帝國是否也將被另一大國所毀滅呢?也不是。因為預言中已明確宣告:羅馬是第四個大國,也是最後一個大國。羅馬最後的結局不是被另一大國所毀滅,而是被許多蠻族王國入侵、割據,最後被分割成十國而滅亡。正如預言中所指出:『你既見像的腳和腳指頭一半是窯匠的泥,一半是鐵,那國將來也必分開,..你既見鐵與泥攙雜,那國民(指羅馬國人民)也必與各種人 (指各蠻族王國人民)攙雜,卻不能彼此相合,正如鐵與泥不能相合一樣。』果真,各蠻族入侵羅馬的結果,不是和羅馬國民聯合成一個大國,而卻是將羅馬帝國分 割成十個小王國。在西羅馬帝國所代表的原羅馬國於公元476 滅亡時,在它的版圖上正好形成十個蠻族王國。就是:(一)盎格魯,撒克遜,即英國、(二)法蘭克,即法國、(三)阿勒曼尼,即德國、(四)布根地,即瑞 士、(五)倫巴特,即奧地利國、(六)遂非,即葡萄牙、(七)西哥特,即西班牙、(八)東哥特,當時位於義大利北部、(九)赫如利,當時位於意大利、(十)汪達爾,位於非洲北部。

     並且羅馬分裂成的這些國家,將再也不可能被合併成一個大國,直到『石頭』打下來,基督復臨之時,正如預言中所指出:『當那列王在位的時候,天上的上帝必另立一國,永不敗壞,也不歸別國的人,卻要打碎滅絕那一切國,這國必存到永遠。』這些預言至今仍不斷奇妙地應驗著,在歐洲歷史上雖有不少帝王將相雄才大略,野心勃勃,一心想要統霸西歐各國,重新成為一大帝國,但結果都遭到慘敗。遠的不必說,就如近代法國的拿破崙(1769-1821),發動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德 國威廉第二,以及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德國的希特勒,義大利的墨索里尼等,都是野心勃勃,不可一世,妄想統霸天下,而最後慘遭失敗的顯著例證。

     西歐各國將再也不可能被統霸成為一個大國,直到基督復臨之時。讓我們時時儆醒,不斷預備。主說:『所以你們要儆醒,因為不知道你們的主是那一天來到。..所以你們也要預備,因為你們想不到的時候,人子就來了。』(太24:42,44)。

     以上我們祗是將但以理二章大像的預言很簡略地講解了一下。但已可看出此預言的應驗是何等的奇妙。有力地證明:聖經中的『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上帝的話來。』也進而證明:『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

第四點,內容奇妙,科學證明:

     聖經雖然是一本古老的宗教經典,但和現代的科學知識並無矛盾。相反,聖經中還包含著一系列有關科學的最奇妙的啟示。

     例如聖經中早在三千五百年前即已開始指出:地球是懸在空中的(伯26:7)。是會旋轉的(伯38:13,14見原文和英文聖經),是圓球形(賽40:22. 箴8:27),它的東西兩半球都有人居住(路17:34-36. 太8:10-12 )。這些啟示對古人來說,簡直不可思議。大地怎樣會是圓球形?怎樣能旋轉?又怎可能懸在虛空?豈不要『趺落』下來麼?這裏面的道理直等到17世紀偉大的科 學家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後,才真正搞明白了。原來大地真是懸在虛空之中的。由於萬有引力的作用,它得以環繞太陽運轉,才不致『趺落』下來。但約伯卻早在 公元前一千五百多年前即已指出:『上帝將大地懸在虛空』。

     又如聖經中記載,起初人是用地上的塵土這的。對此,不但古人不能理解,而現代不信的人也常以此譏誚聖經。然而有一位科學家施勞生卻告訴我們說:『聖經之最大 奇事,是它的化學上的正確。聖經第一卷說,人是造自塵土的。這在字面上和科學上都是正確的。在塵土裏有14種不同的化學元素,在人體裏也同樣有那14種元 素。』。的確,人體所有的化學元素成份和塵土是一樣的。據『科學中國』雜誌第四卷第十期的登載,按萱曼(SHERMAN )之研究,人體之平均成份如下表,而泥土的成份也如下表:

 成份和百分比:

      氧65%,碳18%,氫10%,氮3%,鈣2%,磷1%,鉀0.35%,硫0.25%,        鈉1.5%,氯0.15,鎂0.05%,鐵0.001,碘少許,氟少許,矽少許.

     從以上所舉的例證中可以看到:聖經中的古老啟示和現代科學的最新發現是完全一致的。這再一次證明了聖經確實是上帝所默示的。

第五點,古老記載,考古證實:

     近一百幾十年來國外的聖經考古學有著驚人的發展和巨大的貢獻。過去聖經中的古老記載常被些不信的人視為神話故事,沒有歷史根據,但經過這許多年來考古學的大 量發現,都已一一被證明為事實。目前有關聖經的考古學已進展到這樣的程度,以致於聖經中的每一古老記載,每一奇妙的史實,幾乎都已獲得了奇妙的證實。由於 這方面例子實在多不勝舉,現祗舉二個例子:

     如聖經中記載,古代所多瑪、蛾摩拉二城的居民,由於罪惡滔天,惡貫滿盈,以致上帝最後不得不從天上降下硫磺與火毀滅了他們(創19章)。這去有些不信的人常 將這一記載視為神話故事,不願相信為事實。但早在幾十年前考古學家已在死海南端淺水區一帶找到了這兩座被毀滅的城市,並且證明它們當初確是被硫磺與火所毀 滅的。原來該地區盛儲硫磺與石漆(即瀝青),直到今日仍然是這樣。當時從地底下突然爆發地震,有火紅的岩漿從地底下噴出來,將滿含硫磺與瀝青的地層噴到天 空,並燃燒起來,然後又撒落在那二個城市上,正如從天上降下硫磺與火一樣。同時因那一帶地層中含有很厚的鹽層(現在所多瑪山下還有一個150英呎厚的鹽層),隨著地層噴向天空,也將地底下的鹽層噴射到天空,於是火紅的鹽和硫磺一同撒落下來,包圍在甚麼固體物質上就立即形成『鹽柱』,以致直到今天那裏仍有 許多鹽柱,且被人們稱之為『羅得的妻子』。

   

     再舉一個例子,聖經上曾記載某次亞述王西拿基立帶領大軍攻取猶大諸城,並要毀滅耶路撒冷。希西家王哀求上帝拯救,上帝就藉先知以賽亞安慰他,並答應予以救 護。就在當天夜裏,上帝派了一位天使到亞述營中殺滅了十八萬五千人。清早有人起來,發現營中盡是屍體,西拿基立就拔營回去,住在尼尼微,後來被他兒子殺死 (王下18-19 章)。關於這一件事,過去有些人也視為神話,不願相信為事實。但早在幾十年前,也已被考古學家所證實。原來考古學家已從古代尼尼微城廢墟下挖掘出一根六角 柱碑文,上面刻有亞述王西拿基立的皇家歷史。此六角碑文已被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勃裏斯特帶回芝加哥,至今仍存在那裏。此六角柱上記載了西拿基立的各次主要 戰役,包括他的攻打巴勒斯坦戰役,上面提到了這樣一件事,他的軍隊在耶路撒冷遭遇奇怪的消滅。

     考古學家和聖經學者認為,這一句話顯然是指他的軍隊十八萬五千人被天使所滅之事說的。首先是年代相同,都是發生在西拿基立最後攻打猶大和耶路撒冷時。第二是 地點相同,都是在耶路撒冷城旁。第三是情節相同。他說他的軍隊遭到奇怪的消滅,既然說消滅,也就是全軍覆滅的意思,既然說奇怪的消滅,也就是他不能理解他的軍隊滅亡的原因。因天使殺滅人不需要使人流血,或使人痛苦掙扎,祗是使人立刻斷氣而死。而這種死因實是他所不能理解的。因他看到他的軍隊既不像中毒而死 的,也不像瘟疫而死的,更沒有被殺流血的情況,而祗是安安靜靜的死去。這實在是令他驚奇不解的。祗有一點情況他沒有記載,即他的軍隊死亡人數。這也許是一 種軍事機密,或是出於其它的考慮,他不願提述具體的人數。但當時一個帝王將領打仗時率領一、二十萬軍隊也是常有的事。因此聖經上記載被殺人數為十八萬五千人也是完全真實可信的。

     總之,通過上述幾方面的部分例證,我們已可確知深信:『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上帝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3:16,17)。

2022年6月10日 星期五

論教會的使者

 

********************************************

問:在《聖經》中,當談到使徒教會某一職分超出一般性監督或牧長時,又用到其他什麼稱謂呢?

答:教會的使者。

********************************************

********************************************

問:這個詞是在何處用到的呢?

答:在《啟示錄》一卷書中用到的,用來指亞西亞教會。(參見《啟示錄》第2章)

********************************************

********************************************

問:“使者”一詞,指的是什麼意義呢?

答:“使者”一詞是指信使,可用于指任何一個上帝的僕人,他從上帝領受了資訊;而牧長或監督,就其職分的屬性而言,確實如此。

********************************************

********************************************

問:那麼,有沒有談到這些使者的位置超過亞西亞教會中的一般監督或牧長呢?

答:並未談到。在任何其他地方也未如此談到。

********************************************

********************************************

問:聖經中是否分別提及亞西亞眾教會中的監督或牧長,好使我們想到教會中的使者乃是一種不同的職分呢?

答:聖經中並沒有分別提及他們的名字。

********************************************

********************************************

問:那麼,為什麼要使用“使者”這一稱呼,而不使用監督呢?

答:可能由於這個詞所在的整卷書,文體是非常象徵化的;因此,人們總是認為這卷書比《聖經》其他經卷更難於理解;而且,還因為要透過這些使者,將這種特殊的預言性資訊傳遞給他們所在的各個教會。

********************************************

********************************************

問:我們有沒有理由推測說,“使者”一詞,對用到該詞的使徒約翰、對那受書的猶太人及其他早期基督徒來說,都很熟悉呢?

答:實際上,我們有這樣的理由相信,“使者”一詞乃是對猶太會堂中承擔某種職分者的稱謂;而這種會堂,在普天之下凡有猶太人的地方都有。

********************************************

********************************************

問:“使者”一詞,首次被這位受聖靈默示的作者使用時,是否向讀者傳達了這樣的資訊,說某種聖職人員與眾不同,超過基督教會中一般性的監督或牧長呢?

答:並非如此,也不可能如此。因為

(1)在每個猶太會堂之中,都有一位監督(正如目前在每個長老制教會之中,都有一位監督一樣),有數位長老和執事;

(2)這位監督,則被毫不例外地稱為主僕、牧師、牧長、監督或教會使者;

(3)正如長老制教會中,這些人可能被稱為監督、牧長、牧師、主僕或教會使者一樣。

********************************************

********************************************

問:當用在上帝聖道之中時,“使者”一詞又有什麼另外的意思呢?

答:這個詞可能是指長老會主席,就是當時在這幾個教會的監督中負責主持的人,是這些人彼此交通的正式管道;或者可能是在其集體性功用方面,代表這些監督。(啟2:8,10,13)

********************************************

 

2022年6月9日 星期四

羅馬天主教的黃金時期

 

    十三世紀為天主教的黃金時期。

    貴格利第七當教皇時,很有權勢。藉著他的管理,當時的信徒甚至相信上帝的國已經降臨到地上,感覺到地上的教會也是天上的教會。他們引用啟示錄十一章十五節加以證實;即世上的國成了主基督的國。教皇就像是基督的代理者,統治諸王、主教、教會與國家等,並管治人類今生與來生之事。

    接繼貴格利第七的教皇,名叫印諾森第三(Innocent III)(主後1198-1216年)。他也是一位羅馬天主教有權威的教皇。但是另一方面,他很高傲。他說:「在上帝與人之間,教皇雖比上帝小,但卻比任何人大。教皇可審判任何人,但他不受任何人的審判。」

 

2022年6月8日 星期三

時代論對時兆的觀察與詮釋

   千禧年國度是時代論者對末世事件作解碼詮釋的重要組成部份,並影響他們對所有其他事件的詮釋。

  如前所說,大多數教牧與信徒都是在參與末世論講座的當兒,才接觸到時代論的理論的。時代論較諸其他末世論的一個優勝處,在於其能提供一個代碼的工具,容讓釋經者將時人時事代入,藉以“證明”聖經記述的真實性與末世的迫切性。當然,我們了解這樣的代碼只不過是從前題竊取論點的循環論證,譬如說有人先把啟示錄第 8 章所載的頭三號解作原子彈爆炸,然後又藉1945年原子彈爆炸的事件來論證頭三號的即將發生;解經者並非真箇從聖經的預言中尋出任何新信息,而只是把他們已知的東西套進去,他們是“後知”而非“先知”。但是,這種代碼作業至少在信徒中間製造出心理效應,讓他們感覺到 ( 而非真的“證明”了 ) 聖經記述的真實性與末世的迫切性 ,而這是其他末世論的模型所不能提供的。時代論者努力將聖經的末世記述附會到時人時事之上,這可被視為一種民間的 ( 相對於十九世紀的自由神學而言 ) 護教方法,就是驗證聖經與世界的適切性與相關性。

  我們可以批評時代論解經家,指出他們從未對未曾發生的事提出過任何準確的預告,而只是事後孔明地為已發生的事作“此事合該有之”的解釋。除了一些空洞但具提示性的說法外,他們就將要發生的事所能說的,只是重覆一些有待解碼的預言經文。不過,他們也可以如此答辯:末世講論的重點,不在於就聖經的末世記述推測將來發生什麼事情,而在於就今天人們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論證聖經的末世記述為既有可能發生、並且即將發生。頭三號是否原子彈爆炸、戈巴契夫是否敵基督,其實並不打緊,真正要緊的是“地的三分之一……被燒了”是可以如實發生的情況,絕非天方夜譚。只要能增強信徒對聖經末世論的信賴,讓他們對基督再來抱 持儆醒態度,並從而調整他們今日的生活方式,那整個代碼作業及舉辦末世講座的目的便達到了。

 

時代論的影響

        時代論在華人教會的普及性  , 

        時代論對聖經解釋的一致性  ,

       時代論對時兆的觀察與詮釋    ,

時代論對聖經解釋的一致性

   大多數華人牧者和信徒是藉聆聽時代論者對啟示錄2至3章的歷史分期講論,或參加開解啟示錄的預言象徵的末世講座,才接觸到時代論的片段思想。他們首先信服了時代論者對啟示錄的釋經,其次接受其釋經方法與神學理念(諸如上帝對以色列與教會各有不同的拯救計劃),最後才明白時代論的神學系統,成為徹底的時代論者。許多牧者和信徒只停留在第一或(及)第二階段之上,但他們也自稱為時代論者:他們以為只要相信啟示錄2至3章乃是關於教會歷史的七個時代,便是不折不扣的時代論者了。

  時代論的整個神學系統是建造在其釋經原則之上,就是堅持最大可能的字面解經。所謂字面解經,是依據經文的文法與歷史脈絡,作最簡明直接、合理自然的詮釋;除非經文的文體本身 (如詩體、寓言) 顯示不能作字面解釋,否則應盡可能按其字面的意義來理解。因著這樣的釋經原則,他們認為舊約先知有關復興以色列國的預言不能被靈意化地理解,而論定為已應驗在教會之上。時代論者堅稱以色列民與教會有分別,上帝在對兩個群體有一同的應許和拯救,而舊約有關以色列國的預言只能成就在未來要在地上建立的千禧年國度裡。

  對未曾受過神學訓練,但卻尊奉聖經權威的華人牧者和信徒而言,這樣的釋經原則是既自然又合理的。尊重聖經權威的人,自當接受聖經的字面論述為必會成就的事實,而不能視作象徵性的文學語句;弔詭地說,那些在人眼中愈是匪夷所思、難以置信的記述,便愈考驗人們對聖經權威的尊崇程度,真正忠於聖經,忠於上帝的人,便得義無反顧地宣認它的真實性與事實性,以顯示他們將聖經置放在自己的感情和理性之上。反之,將字句看為象徵符號,並且轉彎抹角地予以這個那個詮釋的做法,在他們看來就不過是巧言令色、陽奉陰違、口是心非的同義詞。聖經記述的事實性 (Factuality) 與權威性是分不開的。

  
   雖然不少評論者責難時代論者無法貫徹字面解經的原則,特別對某些預言的細部解釋,他們還是無法不將之靈意化,這些責難並非毫無根據。但是,我們仍得公允地指出,時代論者確實在最大可能的情況下使用字面解經的方法。他們批評非時代論者(特別是無千禧年派)濫用寓意或靈意化的方法,而他們亦刻意將字面解經與靈意解經相對立。時代論者認為,靈意化只能用在應用方面。經文的意思只有一個,就是字面的意思;應用則可有多個,靈意解釋是合法的,但是“這種應用,可不能代替經文的解釋”。華人牧者大多遵守意思先於應用,事實先於經驗及道理的原則;所以我們不能因他們對許多經文作靈意解釋,特別在奮興講道與靈修讀經的場合下天馬行空地解說聖經,便斷說他們違反字面解經的原則。

  我們若不帶偏見,總得承認在各種釋經哲學與方法中,時代論的釋經原則的一致性,仍然是至今所能找到最高的一種。除非我們意氣地堅持全有抑全無(all or nothing)的立場,認為只要證明時代論者在某些地方不符合字面解經的原則,則他們的整套學說便徹底破產,否則便得承認一致性是他們的優點。當然,我們可以質疑這種一致性是否釋經的必須,又是否對聖經公允。

  保守派的華人牧者與信徒對這種一以貫之的釋經原則多表敬服。他們強調聖經的神聖作者 (divine authorship)過於人間作者。聖經既全部是由聖靈親自默示的,便該首尾相接,和諧一致,可以用一個釋經方法貫徹始終。以經解經之所以成為可能,也是建造在這樣的假設之上。如此,他們即使並不完全忽略聖經各卷的作者、文體與表達手法、寫作背景等人間因素,亦不會將這些看得太重,至少不致影響他們對釋經一致性的原則的堅持。

 

 

時代論在華人教會的普及性

 二十世紀上半葉,華人基要派牧者與信徒大都是時代論者,沒有幾個例外。

  對於大多數未受神學訓練的奮興家而言,時代論的神學系統是他們無法盡然理解的,時代論高舉的字面釋經原則是他們不願意遵從的,而高度技術化的釋經方法也是他們無能力仿傚的。事實上,離開自由心證與借題發揮,他們亦難覓其他經文處理方法。例如計志文認為,七個時代的說法只是對聖經的一種解釋手法
,就像解經者慣常做的分段和類比一樣:“解經家分成七個時代,不過是將聖經分為時間,使人容易了解,容易明白。”從這段說話可以確定,計志文並不真正了解時代論。但有趣的是,奮興家卻大多接納時代 論對啟示錄的詮釋方法和結論,包括確定4章1節是關乎聖徒被提的記述,從這裡開始直到20章為止的整段經文與新約教會無關,千禧年是一個延續一千年的地上神治國度。而更重要的是,他們都堅定地宣稱自己是時代論者。

  這些廣為教會尊崇的奮興家既都自認為時代論者,而他們在各地主領奮興聚會時,亦往往借用時代論的釋經方法,並且宣揚具時代論特色的神學思想,這對時代論的普及起了重大作用。不少牧者與信徒由於景仰這些奮興家,在不求甚解的狀態下便自認為時代論者,接受時代論一些基本觀念,諸如將歷史劃分為七個時代、對關乎國度的舊約預言作字面解釋、相信千禧年國度不日降臨等。他們不一定清楚時代論的釋經與神學體系的詳細內容,卻認為此說法是聖經的直接論述,故而是篤信聖經者的唯一選擇。

  時代論與華人教會關系既密切又長久。自20年代開始,它便已獲得牧者與信徒廣泛的接納,一直成為保守派教會牢固的末世論立場。冕至70年代,尚有不少教牧與信徒認為,時代論是基要派末世論的唯一選擇,捨此便屬“新派”。這個壟斷性地位要在70年代中葉以後才有所動搖。時代論盤踞華人教會超過半個世紀,這個突出現象值得教會史家嚴肅探究。

 

 

2022年5月30日 星期一

重生的本質

 

              在舊約、新約裡面都談到重生的真義,接著我們必須要來看另一個重點,就是重生的本質。聖經裡談到重生的本質有三方面,重生是一個瞬間的改變,是一個超自然的改變,盼望這樣的分析,讓我們對重生的有更深的了解。

 【瞬間的改變】

重生的本質,第一個部分就是瞬間的改變。以弗所書二章五節:「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

「活過來」在原文裡面是不定過去式文法,在希臘文裡面是表達完整的一個行動,所以我們是一次完整的、在基督耶穌裡面,與祂一同活過來。

              使徒行傳的第十六章十四節,這經文也是表達:重生是個瞬間、立即的改變。使徒行傳十六章14節:「有一個賣紫色布疋的婦人名叫呂底亞,是推雅推喇城的人,素來敬拜上帝。她聽見了,主就開導她的心,叫她留心聽保羅所講的話。」

「開導」在原文裡面是不定過去式,一次完整的開導,主叫她留心聽保羅所講的話。

【超自然的改變】

              所以這兩個經文談到,重生是一個瞬間的改變,也是個超自然的改變。什麼叫超自然的改變呢?重生是一個新創造,這超自然的改變,是因為上帝在我們裡面所作成的,我們從聖靈生是上帝在我們裡面的工作,所以是徹底的改變,這個改變是上帝賜給我們新心;我們的思想被改變,我們的感覺被改變,我們的意志被改變,我們的相信被改變,我們的禱告被改變,我們的讚美被改變,這改變是一個新的屬靈生命的一個植入。

              以弗所書的第二章第一節「你們死在過犯罪惡之中,祂叫你們活過來。」

所以是根本、徹底的改變。以弗所書的第二章第五節「當我們死在過犯中的時候便叫我們與基督一同活過來,你們得救是本乎恩。」

我們過去是死在罪惡中,在基督耶穌裡面與祂一同活過來,是一個徹底的改變;我們過去抗拒上帝,但是我們知道,當我們與基督耶穌活過來,我們接納上帝、愛上帝,的確是一個徹底的改變,影響到整個人思想、感覺、意志,都受到生命改變的影響。

【根本的改變】

              重生的三個部分:它是一個瞬間的改變,它是一個超自然的 改變,它也是一個根本的改變。「根本」這個字,英文叫作「radical」,拉丁文叫作「radicalis」就是根的意思。我們的心被改變,我們的思想被改變,我們的感覺被改變,我們的意志被改變;這些改變是聖靈所作成的事實。

 

 

救恩論的背景

 

救恩論是談到上帝對墮落、有罪的人類救贖的方式,強調上帝對罪人的更新、改變的預備。

以弗所書第二章第八節到第九節的教導:「你們得救是本乎恩,也因著信。這並不是出於自己,乃是上帝所賜的;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

這裡看到救恩是本乎恩,是上帝的恩典,是上帝所成就的,不是人所成就的。保羅說:「也不是出於行為,免得有人自誇。」

在拔摩島上看異象的約翰,他也有清楚的教導。約翰一書第四章第十九節:「我們愛,因為上帝先愛我們。」

所以救恩本身是上帝愛的行動,上帝積極的先出擊,為我們罪人預備救恩之行動。

在聖經裡,救恩是一個非常寬廣的概念。很多的時候在教會裡,所強調的救恩論是非常狹隘的;只談到個人跟上帝關係的部分,很多時候忽略救恩寬廣豐富的層面。這個寬廣的概念,不但包括上帝的赦免、個人的病得醫治,甚至於在爭戰中,上帝賜給爭戰得勝,這也是上帝的救贖。如同保羅在羅馬書的第一章第十六節說:「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

保羅強調救恩是上帝的大能,上帝要救一切相信祂的人!

在福音派談到救恩時,往往強調人跟上帝直線的關係,談到人必須要因信稱義。但在自由派的神學,比較重視救恩橫面的部分,怎麼從政治、經濟壓迫中,得到解放,他們比較強調社會、政治、經濟的關懷,這是自由派神學所強調的救贖。但在新、舊約的救恩,不只包括人跟上帝的直線關係,也包括橫線的關係。上帝的救贖是全面性的救贖,不只要更新我們個人,上帝要更新這個世界。所以在聖經裡救恩的觀念,不只是我個人歸正、個人得救、個人醫治,包括我從壓迫之下、從邪靈魔鬼之下得到釋放,也包含社會的關係、宇宙萬物的更新。

所以救恩論不只有屬靈的層面,有心理的層面,有身體的層面,有經濟、社會、政治的層面,沒有一個部分,是在上帝的救贖之外,上帝要徹底的完完全全的救贖這個世界。

2022年5月29日 星期日

在基督裡

   與主聯合常被形容成「在基督裡」。保羅稱他的收信人為「聖徒」--被上帝、也是為上帝分別出來的,而他也總是同時稱他們是「在基督裡」或「在基督耶穌裡」(林前1:2;弗1:1;腓1:1;西1:2;帖前1:1;帖後1:1)。與此平衡的另一方面,就是要強調基督也在信徒「裡」(參羅8:10;加 2:20;西1:27)。這些表述都顯示出我們的主與他子民之間的聯合是何等的密切。這是福音啟示給人最大的奧秘之一(西 1:27)。這也只有透過上帝的啟示才能夠瞭解。

  與基督聯合是所有屬靈經歷和屬靈祝福的根基。這一切是「在基督裡」賜予我們的,也只有「在基督裡」的人才能經歷得到。保羅對這一點的強調尤見於以弗所書1:3-14。這12節經文在希臘文原文裡實際是一句很長的句子。保羅寫的時候,被上帝這般豐富的福份所吸引,以至他連停一停筆的機會也沒有。他說,我們在基督裡得到了祝福,例如在基督裡我們蒙上帝揀選(第4節),得恩典(6節),蒙拯救(7節),與上帝和好(10節),蒙他預定將來(11節),以及受他印記(13節)。基督徒的生命由始至終都是以基督為中心的,並且我們也要不斷地仰望他來支取我們一切的需要。

    所有的屬靈福份都在基督裡,只有當我們(用保羅的話來說)「在基督裡」,這些本來在基督裡的福份才會被我們在實際經歷中體驗得到。

 

2022年5月26日 星期四

洗禮的意義

 

1. 以此儀式為見證,表明受洗者正式歸入基督名下,與基督聯合。

 

    加拉太書3:27

 

你們受洗歸入基督的,都是披戴基督了。

2. 藉著洗禮的儀式,將受洗者因著信,已經與基督同死,同埋,同復活屬靈事實表顯出來。

 

羅馬書 6:1~3

這樣,怎麼說呢?我可以仍在罪中、叫恩典顯多嗎?斷乎不可!我們在罪上死了的人豈可仍在罪中活呢?豈不知我們這受洗歸入基督耶穌的人是受洗歸入他的死嗎?所以,我們藉洗禮歸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父的榮耀從死裏復活一樣。

3. 這是接受福音者,對耶穌及其命令的第一個順服之舉,也是尊耶穌為主,為王的實際表現。

 

使徒行傳8:12~13 

 

及至他們信了腓利所傳上帝國的福音,和耶穌基督的名,連男帶女就受了洗,西門自己也信了,既受了洗…

 

2022年5月22日 星期日

基督成就救恩

    加拉太書第三章從舊約引來兩處經文,其中都有咒詛一詞,第10節說:「凡不常照律法書上所記一切之事去行的,就被咒詛。」這節經文正好用在罪人身上。第13節說:「……凡掛在木頭上都是被咒詛的。」這節是用在被釘十字架的基督身上。這兩節經文間有密切的關係,在加略山上受死的基督,承當了罪人身上的咒詛,具體一點說,基督藉著他受咒詛的死,拯救上帝的選民脫離上帝的咒詛,這是上帝給他的任務,他已完全地達成了。

    基督不但拯救他們脫離上帝的咒詛,並且也為他們帶來祝福;不但為他們償還了罪債,也為他們賺得了無限豐盛的生命。正如神學家所說,基督不但藉著他被動的順服拯救選民脫離永死,是他在十字架上所顯明的;他也藉著他自動的順服為選民賺得了永生,是在他順服上帝的律法上所彰顯的。

    比方說,有一個人沒有任何的產業,但卻欠人一百多萬的債務,一位善心有錢的朋友替他償清了重債,當然他要對恩人千恩萬謝。問題是這個人現在有多少錢呢?明顯可見,他仍然和以往一樣一貧如洗。基督不但償還了我們的重債,他還為我們賺得永生無限的豐富。基督既為罪人賺得了全部的救恩,又何需我們這些罪人憑功勞再去賺取,這是非常清楚的道理。

    沒有一個人能憑著做好事而得救,因為「我們所有的義都如污穢的衣服」(賽六四6)。悔改的眼淚,不能代替基督的寶血,即便我們流淚到永遠,也無法救贖我們一次的過犯。人得救不是靠行為乃是憑信心,賺得救恩的也不是人的信,一個討飯的伸出手未接受佈施,不能說他是因此而賺得那個佈施,所以罪人無法靠著所作的來賺得救恩,乃是憑信心接受。引用司布真的一個比喻:想要憑行為與品德上天堂的人,好像一個想用沙梯爬到天上的人一樣;一個想靠行為、品格,而不靠信心就想得救的人也是如此。

司布真又說:「如果在我們得救的義袍上,補上一塊我們自己的行為或品德,那我們就滅亡了。」

要理問答也說:「信服耶穌基督是上帝所賜的救恩,使我們照著福音的資訊與勸勉,接納基督,唯獨靠他得救。」

 

 

2022年5月17日 星期二

“恩賜”與”聖靈” 孰重

 

聖經中所說的聖靈,不僅是能力的靈,更是賜生命的靈 (林前十五45, 羅八2);而經歷聖靈,也比有些靈恩人士所宣稱的神奇恩賜更為豐富、寬廣和高超。靈恩教會標榜自己是最追求聖靈的教會,但卻有可能是最誤會聖靈的教會。

教會的長進與活力,來自對這生命之靈及這靈所賜的救恩有完整全備的經歷。保羅於羅馬書及哥林多前書中所言之恩賜,無論是神奇之恩賜(林前十二章中的豫言、信心、方言、繙方言、異能等),亦或在神聖生命中長成之恩賜(羅馬十二章六至八節中的恩賜,及林前十二章中的智慧言語、知識言語、辨別諸靈、幫助、教導和治理等),都是為著建造教會。

要使教會得建造,必須有各面的恩賜。放棄在教會中生命恩賜的成全與培養,以追求神奇恩賜作為快速復興教會的手段,不但不能帶給教會生命中的長大,反而會使教會注重外顯恩賜過於生命建造。教會應當是屬靈的教會,但不應該變成靈恩的教會。當教會成為靈恩教會時,在上帝面前就失去她在其他方面當負的責任與見證,至終虧欠上帝賜給教會在地上的託付。

對當今的靈恩人士及一味追求靈恩的團體而言,聖經真理以及歷代靈恩運動的興衰,已經提供足夠的殷鑑,也已經為他們的發展和前途,作了最貼切並準確的豫測。有心事主並建造教會之人,在靈恩的事上應以聖經全備真理,作為取捨之依據。貿然跟隨潮流,帶領信眾追逐神奇恩賜,有可能將群羊引離信仰正軌,失去生命祝福。

惟有教導信徒準確的聖靈觀,才能使信徒正確的經歷聖靈、能力與恩賜,使教會在生命中長大,達到建造。

 

改革宗重要信條

      多特信經    ,

      第二紇裡微提信條   ,

     比利時信條   ,

    海德堡要理問答    ,

     西敏會議  , 西敏會議論到之傳道人  , 牧者的品格(范德恩) ,

    韋斯敏斯德小要理問答   ,  韋斯敏斯德信條   ,

加爾文主義五基要信仰

      加爾文主義:上帝恩情的傳言  , 關於「五要點」的五大基本認識    , 

      加爾文主義五大教義    , "五特點”的起源  , 加爾文主義五特點之起源 ,

       加爾文主義五基要信仰所指出惟一真理  , 加爾文主義五特點的聖經根據  ,

      加爾文主義五要點 ,

      人完全敗壞    , 人在信靠主耶穌以前的光景  , 完全的墮落 ,

      無條件揀選  , 絕對的揀選  ,

       限定的贖罪  , 限定的贖罪  ,  有限度救贖 ,

       有效的呼召 , 不能抗拒的恩典   ,

       聖徒的堅忍   ,   聖徒之堅忍  , 聖徒永蒙保守 , 聖徒的堅忍 ,

人在信靠主耶穌以前的光景

 

    當人墮落時,罪就滲透了他的整個人。這種墮落是如此徹底,以至於人對上帝和公義都沒有渴望。人完全被罪奴役,只能選擇邪惡;他不能選擇好的。 他無法選擇上帝和他的救恩。人對福音完全視而不見;除了來自上帝的超自然干預之外,福音信息對一個人絕對沒有影響。完全的墮落也被稱為完全的無能。

 

    在這樣的光景之下,人所能期盼的,就是「來自上帝的超自然干預」!也因為如此,我們要為我們傳福音的對象禱告,期盼上帝的拯救能夠臨到他們。雖然我們的禱告不能左右上帝的決定,但是這樣的禱告卻讓我們體會到上帝拯救的意願。因為主耶穌曾經用牧羊人作比喻,宣告上帝尋找亡羊的決心!

 

    我們不怕上帝不拯救,我們怕的是自己軟弱不被主所用。因為,我們現在雖然名為基督徒,但是實際上,罪在我們身上還是有影響力,以致於我們軟弱不敢為主所用。也因此,我們需要藉由禱告,與主相交,讓聖靈大大更新我們,越還越體會主心意!

 

    所以這樣的教義不是貶低人,而是提醒人要靠主的大能和憐憫,才能完成傳福音的使命!

 

 

2022年5月14日 星期六

作為有機體的教會和作為組織體的教會

 基督徒不能作為個別的信徒而活,而是作為基督的教會而活。上帝以主基督的名召喚,種在基督的身上,形成神聖的基督的身體,從而形成教會。不是一個兩個的個別信徒聚集在一起互相聯結形成教會,而是從根本上與基督聯合,種在基督身上,從而成了一個身體,可以形成教會。從而教會是一個生命的有機體,是一個身體。

 在所有的團體或組織體中,沒有一個比身體更始有機體。使徒保羅說教會是基督的身子,信徒各作肢體(哥林多前書12:27)。因為基督的教會都以基督的生命而活。所以形成基督有機的身體,互相平行地聯結,所以在信徒的交通,信仰告白,與罪的鬥爭當中表現為有機體和同一生命共同體。所以若罪入了教會,就不只是對犯了罪的人有影響,而是對整個教會都有影響。當然整個基督教都是一個教會,但每一個教會都是一個完整的有機體。所以如果牧師、長老、執事,一般信徒犯了罪,就不只是對其當事人,而是對整個教會都有影響。因為教會全體就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有機體。所以整個教會在一起與罪鬥爭。

 罪入教會,會受到很多傷害,但不會解體和瓦解崩潰。因由基督的血救贖,由基督的生命成了有機體,所以即使罪入了教會,受到傷害,那教會也不會消失。當然也有這樣的教會,但那種教會不是與基督的生命聯結的基督的身體,而是宗教團體。

 因教會與基督的垂直聯合,所以是一個生命有機體,就可以進行信徒間的平行的交通,所以這有機體表現為組織體。因為這樣的有機體的形成需要組織。組織必須能夠連結所有與基督的生命連結的所有生命。讓所有的信徒都參與這個交通。組織必須最小化,必須是全體都能參與的有生命力的活動體。讓交通活起來是牧師的責任。

 組織過多會減弱恩惠。組織必須是最小化的,有機的連結,保障教會的自由。教會本來是自由相聚 的地方。如果過多地束縛在組織上,則很難進行基督徒的正常的生活,恩惠消失。一個人不適合多個職分。身體疲憊有悖於上帝遵守安息日的法則。主日應該是禮拜和安息的共同完成。活動過多,有時也有助於信徒成長,但很容易轉變成宗教活動和熱情。教會過於龐大,變為教區化,則喪失了信徒間的交通。應該去附近的教會,留在地域的教會。教會汽車在主日應該休息。連主日都工作是不好的。重點應該是安息和禮拜。「當紀念安息日,守為聖日。六日要勞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華你的上帝當守的安息日。這一日你和你的兒子、奴僕、牲畜,並你城裡寄居的客旅,無論何工作都不可作。因為六日之內耶和華造天、地、海,和其中的萬物。第七日便安息,所有耶和華賜福與安息日,定為聖日。」(出埃及記20:8-11)

 教會的職分是事奉的職分。一個人兼任幾個就難以事奉。教會的職分應按所受的恩賜分別擔當,不足之處應互相補充。因為受了恩惠,主的教會是為建立主的身體的事奉的職務。基督作為事奉者事奉而建立了教會。所以,教會的職分都是事奉的權威,是因上帝的話語和恩賜的權威,而不是在世上左右的那種權勢。教會的職分,事奉是其根本。為了這事奉,教會為了交通和救濟,傳道和行善而建立組織;教會的組織都應以事奉的職責最小化組織。

 基督的教會是一個身體,所以信徒的交通是很重要的。通過交通,為了相互的信仰成長,將各自的 恩惠分享。互相安慰、激勵。為了在遇見困難的時候不失望而讓信心成長,而相互分享基督的愛。用基督的一個身體,互相照顧軟弱的肢體,一同參與基督救贖的恩惠。通過交通達成信仰的生命共同體。所以教會不僅要交通,而且還一定要救濟。互相分擔重擔,分享各自享有的東西。上帝的國包括屬靈的和物質的,教會外的救濟也一定要進行。

 教會第一位的任務是傳道。整個教會都要成為傳道的教會。教會的方向必須一向是傳道。不能強行 帶到教會,讓其加入,被組織束縛,以增加數目來確保自己的權威是不對的。以基督的生命聯結的生命體所組成的教會,儘管數目小,但卻能做好事情。必須是信了耶穌得到重生加入教會,自發地形成信仰告白和信仰行為。強行帶到教會進行登記是羅馬教會的方式。一旦進入了教會,教會就會負責拯救,所以就放心。這樣的方式沒有了得救的喜樂,沒有用真盼望和能力事奉上帝。傳道必須與聖靈的作工聯繫在一起。牧師作為話語的事奉者謙卑地好好準備話語,讓人們成為基督徒。要讓人成 為穿著基督的形象的神聖的上帝的百姓。這時牧師最大的責任。講道和教育是牧師的兩大職責。不僅講道,教育也要由牧師負責才能做好。主日學校教育也必須由牧師負責。

牧師是話語的事奉者。他因為宣佈了上帝的話語也受權威和尊敬。祝福亦由當天講道的牧師根據講道 的話語的權威來祝福。不是因為舉手祝福而受尊敬。因其宣佈了話語,因為那話語才受權威和尊敬。是作為話語的事奉者的權柄。講道是有關人格的事情。因此講道者的聖化是重要的。若按話語生活,信徒就接受這話語。而且在按上帝的話語生活的時候,牧師也有了屬靈的眼。可以正確地勸解信徒。並不是左右信徒,教會總是長老體制,討論體制。

 

 

聖靈論與救恩論之結合

 

一般基督徒都曉得,在路德身上所肩負的改教使命,主要是高舉三個『惟獨』:惟獨聖經(sola Scriptura)、惟獨信心(sola fide)與惟獨恩典(sola gratia)。

路德所揭櫫的這三項原則—聖經、信心、恩典,都與救恩有關。但我們也發現,路德神學與聖靈的關連性相當高。例如,他認為乃是聖靈藉著福音的話運行作工,使人藉著信得著上帝的救恩;因此信是上帝奧祕的恩賜(mystical gift of God),使信徒能有分於上帝,與上帝成為一。

若是沒有恩典與聖靈的運行,人無法蒙上帝悅納,也無法獲致使人得救的信。救恩乃是上帝所賜的恩典,是因著人的信,藉著上帝的話並由聖靈所完成。因此路德認為,上帝的話乃是上帝賜聖靈的管道(channel)。人聽到的是聖經的話,但上帝賜下的是祂的靈。有聖靈在裏面運行,人所聽到聖經的話成了上帝的話,人才能明白上帝的話。因此有上帝的話,就必定有聖靈的運行。

路德強調,聖靈不會毫無憑藉、漫無目的進到人裏面來運行,聖靈是藉著上帝的話運行在人裏面,使人得著福音的啟示。因此路德認為,無論是研讀聖經、教會禮儀或事奉體系,若無聖靈在人裏面運行,都不過是死的字句、外表的儀式與人為的組織,根本無法將上帝和上帝的祝福帶給人。

因此就著路德神學的內涵來說,聖靈乃是使一切客觀教義變成主觀體驗救恩的內在因素。此外,我們也必須注意,雖然路德強調聖靈帶進自由,使信徒脫離罪與律法的捆綁,並且認為信徒能與上帝有自由並個人的交通,不需再透過羅馬天主教會聖品人的媒介;但是他並沒有因此鼓吹並放任信徒脫離教會和聖經,而在經歷上不受約束,在舉止上為所欲為。

他所強調的聖靈工作,完全受上帝話語—聖經的限制,其應用乃著重信徒在日常生活中經歷救恩的祝福,不同於已往在孟他努運動及中世紀奧祕主義中所描述那特殊、極端的超自然特性。就著聖靈教義與經歷的發展上來說,這是一個在觀念上具有恢復性質的扭轉,平衡了中世紀經院哲學和奧祕神學中的偏差,也糾正不少瑕疵。

至於加爾文這位名副其實的系統神學家,對聖靈的解說比路德更有系統,結構也更明確。就著聖靈的身位一面,加爾文的說法係基於他的三一論,而他的三一論又承襲奧古斯丁與艾奎那路線,因此他肯定聖靈雖在身位上與父、子有別,但在本質或素質上與父、子是一。例如他曾引用希伯來一章四節說到:『上帝的本質是何等單純、不可分割;這本質在祂裏面完全且完整。…父雖因祂自己的特質而有別,卻完全將祂自己顯於子,…於聖靈亦然。』

他也引用約翰一章一節『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解釋父與子雖然在身位上有別,卻在本質上是一。他認為無論父、子、靈之間有何區別,都不能損害上帝最完全的一。完整的父在子裏面;完整的子在父裏面(約十四10)。因此子與父乃是一上帝;並且聖靈與父和子也沒有不同,因為聖靈乃是父與子的靈。

不過他也承認,在說法上必須兩面兼顧,才能防止信徒落入亞流及撒伯流異端。他諄諄題醒,人的心思若因好奇而沉迷於此(關於三一神一與三的奧祕),就會陷入迷宮,因為這一個奧祕實在遠超人智所及。

論到聖靈在信徒身上的工作,加爾文神學在內容上比路德更深入,聖靈工作與信徒救恩歷程的結合度,也顯得更為緊密。在上帝的話與聖靈的關係上,加爾文的看法比路德更進一步,他認為不僅人所傳講之上帝的話是聖靈的管道,聖經在本質上(in its essence)就是聖靈的管道。換句話說,他認為信徒無論是聽人傳講上帝的話或是自己研讀聖經,都能經歷聖靈運行而蒙光照或得啟示。

加爾文相信聖靈在人身上的運行始於重生。他認為當人心為聖靈開啟時,上帝的話就能進入。因此,信心乃由聖靈而來,這聖靈使人得重生,將人聖別,內住於人,在人心裏蓋印,賜人生命將人點活,並且聖靈還是基督將信徒緊繫於神的憑藉。雖然加爾文在其代表作《基督教憲章》(The 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中,並沒有專論聖靈的章節,而在他零星題到聖靈時,篇幅也相當有限;不過他也像路德一樣,將聖靈與基督徒救恩的經歷充分結合。這是聖靈論發展過程中,在十六世紀時一個非常顯著的特徵,也是因宗教改革所帶來的重要恢復與改正。

 

日耳曼奧祕學派中的聖靈論

 

十三世紀起,歐陸奧祕主義以日耳曼奧祕學派(German Mysticism School)為首,曾在巴黎(Paris)、史特拉斯堡(Strassbourg)、科隆(Cologne)等地任教職的艾克哈特(Meister Eckhart)又是箇中翹楚。

艾氏神祕主義所強調的奧祕聯合雖然有濃厚的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c)特色,有別於伯納德以奧古斯丁神學(Augustinian Theology)為基礎的理論,但二者卻同以基督人性與受苦為中心思想。

艾氏認為基督是神人連結的原型(the prototype of the union between God and Man),因此基督是所有忠信者效法的榜樣。他題出著名的『與上帝聯合三階段論』藉著悔罪並對抗惡慾而得『潔淨』(purification),藉著默思基督受苦而順服基督並仿效其苦難以得『啟迪』(illumination),達到脫離一切世物、惡念和自我以臻神人『聯合』(union)境界,但他絲毫未將這一個與上帝奧祕聯合的歷程,歸功於聖靈的工作與經歷。

連十四至十五世紀奧祕派知名人物如凱瑟琳(Catherine of Siena)、肯培多馬(Thomas a Kempis)、茱莉安(Julian of Norwich)以及激進的薩弗納若拉(Girolamo Savonarola)等人,無論經歷夢兆、神醫、聖痕(stigmata)、豫言,或是聖別、變化、聖愛、受苦等等,都直接將他()們經歷歸因於對默想基督、仿效耶穌受苦,或是與上帝密室交通,而不是對聖靈的經歷。

我們不能否認,在十二至十五世紀奧祕主義發展歷程當中,或許真如格立菲博士所言有聖靈的工作,但是從他們的著作和見證中我們也能推斷,中世紀敬虔修士和修女對聖靈身位和工作的認識與經歷,並沒有顯出承繼十個世紀神學豐富之後該有的進展,還是留在前幾個世紀的水準中。

若想要在這些靈修著作中,發現他們對聖靈身位和工作的認識,恐怕不免失望。中世紀基督教在奧祕主義中所呈現出的聖靈論和經歷,比起初期教會,進展並不顯著。

2022年5月13日 星期五

福音派對聖靈工作所需要的反省

     面對著這樣廣闊而豐富的聖靈觀,現代福音派必須謙卑地反省,我們有否保持著這樣的傳統?簡單地回顧一下歷史,我們或許看到自己的缺乏。事實上,改教運動到了第三代,本來充滿活力的福音信仰,在後改教時期因著不停的神學爭論,變成了極度客觀、理性、抽離現實和僵化不堪的信仰條文,並加以經院式的思維系統詮釋。

    美國改革宗神學家赫舍林克(John Hesselink)在闡述加爾文充滿屬靈感、而又親切非常的聖靈論之後慨嘆地說:“問題是宗教改革後的教會是否覺察並忠於加爾文所開展的這般宏大的聖靈神學?可惜的是,大體上來說,答案是否定的。在17世紀,一方面是經院正統主義,另一方面是敬虔主義,對加爾文合乎中道的有關聖靈工作的神學,造成了創傷性的打擊。”

    教會的生命力耗盡於神學爭論的同時,信仰的表達更被規範於抽象、枯燥並與生活絕緣的神學論述中。聖靈也成了掛在唇邊的信條,失去了轉化生命的內在動力。當基督教正統主義遇上隨後的啟蒙運動思潮,僵化的信仰体系更潰不成軍。理性主義挾著科學主義的威勢,對任何超自然的 敘事抱著質疑以至否定的態度,聖靈的工作不單被視為玄妙神秘,更有怪力亂神之嫌。

    18、19世紀後,福音信仰神學一方面要對抗自由主義稀釋信仰的威脅,一方面要在形形色色的聖經批判學術論述中,建立學術公信,以力保聖經的權威;另一方面又要回應科學實証主義的真理驗証要求,以及後現代浮移 無定的真理觀,確立客觀真理,確立神的話語的客觀真實性。如何回應後現代極度自我主義而將真理私有化的潮流,如何使福音在當今世界被確認為“大公真理” (public truth),都是福音信仰神學當前最大的關注,並且不能稍有鬆懈。

    在福音信仰的教會看來,靈恩運動將客觀的福音真理私人化(privatize),正是教會自亂陣腳的內患。在這樣的情勢下,福音派的神學及屬靈取向,很容易步入正統主義(orthodoxy)思辯的壁壘,變得抽象、理性以致缺乏生命經歷的真實感。

    在神學系統的建構中,福音派誠然不會忘記聖靈應有的位置,也不忘提醒其在信徒生活中的重要性;然而,福音派對缺乏客觀依據而依主觀經歷確認的信仰詮述,是有相當保留的。同時,在專注表述福音真理的客觀性與大公性(經得起公開的理性思辯的考驗)中,聖靈工作的奧秘如何表述亦是一大難題。無怪乎當巴特提出聖靈傾注在人的生命中,使基督所啟示的客觀真理成為主觀事實(the outpouring of the Holy Spirit as the subjective reality of revelation),使聖經中人的文字成為上帝的道(human words become the Word of God),不少福音派的神學家便批評他,認為他有主觀主義之嫌。

    我們不妨反躬自問,聖靈在現代福音派的神學中 到底有何位置?聖靈大抵是在討論聖經權威或無誤的時候,出現得最多。聖靈往往成了神學知識論的一項原則性的法則(Formal Principle),其功能只在保住聖經作為真理的客觀標準或依據。這標準一經確立,聖靈便隱退到背景去,等待下一次神學爭論時再度被抬出來。我們的 “話語神學”是否成了窒礙聖靈彰顯的建構?

    福音派是否往往將“神的道”化成“經卷文字”,將信仰生活化成查經、聽道、佈道的活動,將牧養事奉化成釋經、講道、教義講解?不錯,福音派常以守住“聖靈與神的話語緊密相連”的原則為傲,但聖靈在話語的事奉(ministry of the Word)中到底有什麼實質的位置?福音派釋經學者在釋經時有否將聖靈的光照計算在他們研究、默想、解開聖經的活動上?

    同時,聖靈如何內住於信徒的生命中,光照、引領、保守、警醒、赦免、潔淨他,給他能力過得勝的生活,賜他恩典叫他結出聖靈的果子,並叫他有勇氣見証基督?這一切對路德或加爾文來說,是救恩具体實現的核心,是關乎生死的,而絕不是掛在口邊的一項信仰宣認。他們非常強調聖靈內住的成聖經歷。但對於現代的福音派,成聖已成為一失傳的教義;生命的內在性也甚少提及。我們對聖靈的經歷是否顯得蒼白?Larry Christenson說得好:“宣認聖靈的位格與迎接祂或被祂的臨在所充滿的經驗是連結在一起的。正因祂是有位格的主体,祂必須被迎接。我們不能假設一個人贊同了正確的教義便自動得到聖靈滿有影響的臨在。一個人可以相信有關聖靈的教義,而從沒有經歷祂的臨在與祂的能力。”

    被譽為美國本土最重要的哲學家,並美國大復興的領袖愛德華茲,為福音派傳統提供一個很好的榜樣;他抱著開放的態度,具創意地去發掘我們傳統中已有、但被忽略的 信仰;他更結合嚴謹的神學思辨和向聖靈不可理解的奧秘抱完全開放的態度;他強調客觀真理,卻堅持必須有真實的聖靈內住的經歷。

    他提醒我們,信心絕不可被約化為一種接受啟示的理解活動(an act of understanding)。信心固然是知識,但卻是一種充滿著愛的知識,是“愛慕神真理的知識”(loving knowledge of God’s truth)。這種知識需要思想與心靈結合為一個整体,完全地投入。我們的理性在尋求認識上帝時,被祂的愛感動,並同時被愛祂之情所灌注。因此,信心的行 動是一種“心靈的感覺”(the sense of the heart)。

    他說:“當然,心靈的感覺,嚐到神真實的滋味,不是靠理性思 維,假若理性思維只是狹窄地被理解為邏輯推理。心靈的感覺在本質上並非關乎純客觀事物真相的判斷,其中判斷的主体抽離地作一個旁觀者以推斷客体。一個人 ‘有心靈感覺’,乃因他親切地與客体聯合,以一種敬愛的態度與之相交。”

    當人認識上帝的真理時,他不單見到真理之光,他更是被 聖靈灌注。“真聖徒得賜上帝的靈住在他們裡面,祂以此作為永遠的居所:在裡面影響他們的心,作為新生命的原理,或作為他們生活和行動的超自然泉源。”

    對愛德華茲來說,一個人若有更新的生命,他必定會因聖靈內住而與上帝契合,他不單感到上帝的實在,也感到祂在自己生命中產生的果效的實在。

    成聖的事實不是一種神學概念,而是一種實在的經歷。愛德華茲稱之為“感覺得到的知識”(sensible knowledge);它不單是一種直覺的確信(intuited conviction),它更是一種“視覺”(sight),將抽象的真理化成與感覺分不開的“真實意念”(actual ideas)。一個對聖靈沒有經歷的人是一個沒有真生命的人。靈恩派強調聖靈臨在的真實是福音派信徒應自省的。

    強調經歷,相信不少福音派信徒都覺得問題不大。他們比較難接受的是靈恩派對神蹟奇事的推崇。然而,否定神蹟奇事乃上帝的大能的彰顯,並在今日仍然彰顯,他們在神學上不是完全沒有困難的。

    聖經常以神蹟奇事來顯出上帝的能力和祂絕對的自主自由,並對人的關切。我們有什麼神學理據去否定今日上帝可以在祂的聖民中行神蹟奇事?我們常聽到的解釋是加爾文也曾用的,就是神蹟奇事隨使徒時代的過去而消失。但這理據成立嗎?

    值得注意的是,加爾文只是強調,某一些恩賜(例如方言)因教會需從無到有地建立起來,一些特別的恩賜便出現而顯為重要;如今教會既已被建立,這些恩賜亦因完成任務而消失。但加爾文繼續指出,一些恩賜隱沒了,另一些以前未顯的恩賜卻湧現出來。恩賜不是絕對的、恆在的。加爾文認為前所未顯的恩賜可以在以後的時代因聖靈的決定而顯現,這一點非常精彩。

    或許最值得反省的是福音派的救贖觀、成聖觀是否太內向而個人化,因而缺乏天國視野(kingdom perspective)?同時在教會觀方面是否缺乏末世觀照(eschatological vision),以致教會缺乏一種歷史的動向感?缺乏天國視野可使人內向,專注於個人內在生命的重建。這樣的屬靈導向叫人很容易忽略一重要的事實,就是 “國度衝突”(kingdom conflict)的問題。

    個人生命的主權一定牽涉撒但的權勢與上帝國度的衝突。“因我們並不是與屬血氣的爭戰,乃是與那些執政的、掌權的……爭戰。”戰場不單在我們的內心,而是全面的,從身体、靈魂、家庭、倫理、政治和生活的每一個環節。當上帝的國度要在 這些生活環節彰顯時,我們便會遇到攻擊。對上帝的大能沒有全面而深入的瞭解,我們不單陷自己的生命於危險中,更陷上帝的國度於危險中。福音派的神學工作者以及牧者是否對上帝的大能、聖靈的大能有這樣全面而深入的認識?這是值得深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