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 星期三

公共神學之項目

  

「公共神學」(Public Theology)是一個跨學科的神學領域,旨在將基督信仰的觀點、價值與真理,帶進公共領域,特別是社會、文化、政治與倫理的議題中。簡單來說,它關心的是:基督信仰如何在教會以外的世界發揮影響力,成為對公共事務有貢獻的信仰實踐。


一、公共神學的核心理念

  1. 信仰是公共的,不只是私人的
    公共神學強調,基督徒的信仰應該積極參與世界,而不是局限在教會內部。
  2. 神學與社會議題對話
    公共神學邀請神學家、牧者與信徒,對社會正義、環境保護、人權、教育、經濟體制等公共議題發聲。
  3. 見證福音的公共性
    透過愛與真理,公共神學致力於成為世人的祝福,而非單單捍衛宗教立場。

二、公共神學的主要項目(議題範疇)

以下是一些公共神學常見探討的主題與項目:

主題範疇

內容簡述

社會正義

關注貧富差距、種族歧視、性別平權、工人權益等議題,從聖經角度思考公義與愛鄰如己的實踐。

政治與治理

探討信仰與政府、權力、法律的關係,包括如何成為負責任的公民、基督徒對政治倫理的見證等。

環境倫理(生態神學)

以創世紀中的創造觀為基礎,思考人類與自然的關係,回應氣候變遷、生態破壞等議題。

經濟倫理

分析全球資本主義、消費主義下的倫理困境,探討聖經對公平經濟、共享資源的教導。

宗教與多元文化對話

在多元社會中,基督徒如何與不同信仰與文化對話,並見證福音的真理與恩典。

教育與公共知識

思考信仰如何介入教育體系,並在知識、價值、真理的討論中發出基督信仰的聲音。

媒體與文化參與

面對主流媒體與流行文化,基督徒如何批判性思考並創造出具價值的公共敘事。


三、公共神學的實踐方式

  1. 發表公共言論:牧者、神學家或信徒透過文章、演講、社群媒體參與社會議題。
  2. 建立平台對話:促進宗教界與政治、學術、文化界的對話與合作。
  3. 信仰與行動合一:在日常生活中活出信仰,如參與社會服務、倡議公共政策、關懷弱勢。
  4. 教會作為公共信仰群體:教會不只是崇拜的場所,也是社區中的行動者與見證者。

四、聖經中的公共神學原型

  • 摩西與出埃及:神的拯救不只是個人得救,更是針對整個被壓迫民族的解放行動。
  • 以賽亞書與先知傳統:先知批判社會不義,關懷孤兒寡婦,反映神對公共倫理的關注。
  • 耶穌的言行:祂不只關心個人靈魂,也挑戰社會制度、醫治病人、擁抱邊緣人。
  • 使徒行傳與初代教會:在羅馬帝國下,信仰群體展現另一種公共生活方式,實踐愛與分享。

五、現代重要的公共神學人物

姓名

背景與貢獻

Dieter T. Hessel

推動生態神學與社會實踐,強調信仰對公共政策的貢獻。

Jürgen Moltmann

德國神學家,提出「希望神學」,強調神學的未來導向與公共責任。

Miroslav Volf

著作《公共信仰》(Public Faith),強調信仰如何塑造公共生活。

Stanley Hauerwas

強調教會是另類政治實踐的群體,關注倫理與社群生活。

 

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

什麼是公共神學

 公共神學(Public Theology)是一門探討信仰如何在公共領域中發聲與實踐的神學學科。它關心的是:

基督徒如何在政治、經濟、教育、文化、媒體、法律、科技等公共議題中,根據聖經真理來思考、參與、行動,並在社會中成為福音與公義的見證人。


一、公共神學的簡明定義

公共神學是以神學為基礎,對當代社會公共議題進行深思、批判與建構,促使信仰在公共生活中發揮影響力。

它不只是教會內部的教義探討,也不是抽象的神學哲學,而是關注:

  • 我們如何以信仰回應公共議題?
  • 我們的社會參與如何展現上帝國價值?
  • 基督徒的言行能否在真理與愛中對社會說話

二、公共神學的核心關懷

主題領域

核心問題

政治

信仰如何引導我們看待權力、治理、公民責任?

法律與正義

聖經如何塑造我們對正義、公義、權利與責任的理解?

教育

我們如何建構以信仰為根的教育?是否能抵抗世俗價值觀?

經濟與勞工

財富、貧窮、工作、企業倫理該如何從信仰角度來看待?

文化與藝術

信仰如何啟發創造力、審美觀與價值判斷?

科技與生態

面對AI、生物科技、環境危機,我們的神學語言如何參與討論?


三、公共神學與其他神學領域的差異

神學領域

關注焦點

與公共神學的關係

系統神學

聖經教義(如三一、救恩論)

提供信仰基礎,公共神學從中延伸應用

實踐神學

教會牧養、崇拜、宣教

公共神學屬於實踐神學的外延

政治神學

政治與國度的神學反思

公共神學更全面,政治只是其中一部分

公共神學

信仰在整個社會公共生活的實踐

連接信仰與世界,架構福音與文化的橋樑


四、公共神學的三個主要功能

1. 先知性批判(Prophetic critique

針對不義、不真實、被扭曲的社會制度與價值,公共神學提出信仰立場的批判與預警。
👉 例如:批評種族歧視、經濟壟斷、媒體虛假、環境破壞。

2. 建構性對話(Constructive dialogue

與不同信仰或無信仰的公民對話,用信仰的語言參與多元社會,建立共識與公共善。
👉 例如:與政府、學術界、公民團體討論教育、家庭、公共倫理議題。

3. 見證性行動(Witness through action

不只是言論參與,更在行動中見證信仰,如建立基督教學校、社福機構、媒體平台、永續計劃等。
👉 將上帝國價值轉化為可見的社會實踐。


五、聖經基礎

公共神學並不是現代才有的概念,它根基於聖經中許多「公共見證」的實例:

聖經人物

公共參與行動

約瑟

在埃及做宰相,管理全國糧食,成為國家祝福

但以理

在異教國度中持守信仰,仍能參與治理,影響君王政策

約拿

被差遣向外邦城市尼尼微宣講審判與悔改

耶穌

宣講上帝國降臨,挑戰當時宗教與政治體制的虛偽與不義

使徒行傳

初代教會在社會中分享財物、關懷窮人、見證復活的基督


六、歷史典範人物(部分)

人物

貢獻與公共參與

亞伯拉罕·凱波爾

建立政黨、辦報、創校,推動教育改革與社會更新

馬丁·路德金

以信仰為基礎推動美國民權運動,呼籲公義與非暴力抗爭

迪特里希·朋霍費爾

對納粹政權發出教會的先知性批判,參與良心抵抗行動

賈爾文

在日內瓦建立信仰與法治結合的社會秩序


七、今日公共神學的挑戰與機會

機會:

  • 世界正面對價值混亂、政治撕裂、科技危機,公共神學提供整全信仰視角。
  • 教會可以不只關心內部,而是走出去,與社會一起尋找更好的人類未來。

挑戰:

  • 信仰被邊緣化,公共場域拒絕「宗教聲音」。
  • 教會不願碰觸「政治議題」,導致沈默、缺席。
  • 神學缺乏當代語言與跨界對話能力。

八、總結:一句話定義公共神學

公共神學就是:「將信仰帶進世界,讓上帝國價值在公共生活中發光發熱,見證耶穌是萬有之主。」


📚 想更深入?可參考資源:

  • Lectures on Calvinism亞伯拉罕·凱波爾
  • 《公共神學導論》– Miroslav Volf / Robert Benne
  • 《神學如何公共化》– William Cavanaugh
  • 《地上的鹽》– Tim Keller(講述基督徒如何參與文化與城市)

 

2025年6月27日 星期五

使徒信經之我信上帝

 

 

《使徒信經》中的第一句:「我信上帝」(Credo in Deum),這是一句簡短卻極具分量的宣告。以下,將從信仰語言的結構、神學內涵、聖經根基屬靈應用四個層面,幫助你更深入理解這句話。


一、「我信上帝」這句話的語言結構與歷史背景

1. 原文解析(拉丁文):

Credo in Deum Patrem omnipotentem, Creatorem caeli et terrae.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

  • Credo:我信,我信靠(動詞,第一人稱)
  • in Deum:向著/進入上帝(不是只是相信「有上帝」,而是把信心投向祂)

👉 這裡的「信」是關係性的信任(trust,而不是僅理性上的承認(believe that…)。是「我把我整個人交給這位上帝」。


二、神學內涵:這句話表明了什麼?

1. 「我信」:信仰是個人的回應

  • 《使徒信經》每一句都從「我信」開始,這強調:信仰不是繼承的文化,而是個人向上帝的回應與委身
  • 正如羅馬書 10:9 所說:「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上帝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

2. 「我信上帝」:信的對象是誰?

  • 不是信一個模糊的「上帝觀」或宇宙能量,而是聖經中啟示的獨一真上帝,這位上帝有名有性,有位格、有作為。
  • 本信條隨後補充:「祂是全能的父,是創造天地的主」。

📌 簡言之:這句話就是一個全人信靠創造主、立約上帝的信仰宣言


三、聖經根基

這信仰宣告是根植於整本聖經的信息,從創世記到啟示錄都呼應它的真理:

1. 創世記 1:1

「起初上帝創造天地。」

上帝是宇宙與生命的起點。

2. 詩篇 14:1

「愚頑人心裡說:沒有上帝。」

聖經不僅指出有上帝,更強調認識祂才是智慧的開端(箴言 1:7)。

3. 希伯來書 11:6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上帝的喜悅。因為到上帝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上帝,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

這裡明確提到「信有上帝」是親近上帝的基本條件,但這信仰不止於「承認上帝存在」,更是信靠祂的性情與應許


四、屬靈應用:今天的我如何說「我信上帝」?

1. 是生命的根基

「我信上帝」表示:我的人生不是建立在自我、金錢、成功或偶然之上,而是建立在創造我、愛我的那位上帝上。

2. 是信靠與順服的態度

這不只是主日唸一唸的儀式,而是每天在各種選擇中活出「我信上帝」的態度。例如:

  • 在恐懼中選擇信靠
  • 在不明白中仍然順服
  • 在試探中倚靠祂的幫助

3. 是與群體一同的宣告

《使徒信經》是教會歷世歷代共同使用的信仰告白,當我們說「我信上帝」時,也與所有聖徒連結,成為一個有信仰記憶的群體


小結:這句話的屬靈力量

「我信上帝」不是一個觀念,而是一生的委身。

它是我們信仰生命的起點,也是每日生活的指標。在現代多元相對的世界中,這是一句勇敢的見證與屬靈的宣戰

我不是屬於世界的,我是屬於上帝的。
我不倚靠自己,我信靠創造我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