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 |
基要主義 |
福音派 |
起源背景 |
20 世紀初,美國新教對抗「自由派神學」與「現代主義」運動而興起(如《五大要點》The Fundamentals, 1910–1915) |
20 世紀中期,特別是二戰後,部分保守派學者(如 Billy Graham, Carl Henry)希望擺脫基要派的分離主義,推動更積極的文化參與 |
聖經觀 |
強調聖經逐字無誤(verbal plenary inspiration, inerrancy),拒絕任何批判學 |
強調聖經權威與可靠性,但允許在解經上更多學術對話(如接受文學、歷史批判方法的有限使用) |
文化態度 |
分離主義(separatism):拒絕與「世俗文化」妥協,甚至與自由派教會、其他宗派斷絕來往 |
參與主義(engagement):積極進入社會、教育、政治、藝術等領域,傳福音並影響文化 |
信仰核心 |
堅守「五大要點」:聖經無誤、童女生子、基督代贖、基督復活、神蹟真實 |
強調「重生」(born again)、個人得救經歷、十字架救恩、宣教與社會責任 |
神學風格 |
狹義、排他,常強烈批判外界與其他神學立場 |
廣義、開放,強調與其他基督教傳統(甚至天主教、東正教)對話 |
代表人物 |
J. Gresham Machen, Bob Jones, Carl McIntire |
Billy Graham, Carl F. H. Henry, John Stott, J. I. Packer |
形象 |
嚴厲、反文化、常被視為「反智」 |
熱情傳福音、文化參與、學術與社會對話更積極 |
📌 簡單理解:
- 基要主義 → 「守護真理,要與世界分開!」
- 福音派 → 「持守真理,但要進入世界影響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