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6日 星期三

介紹基督論(上)


經文:羅馬書十章第9節、約翰一書第四章第2節、
約翰福音八章58節、約翰福音十七章第5節

一、 
前言

教會主要的工作是傳福音,領人歸主;教會主要的工作不是定人異端,領人歸主這是積極的工作,教會應當盡全力努力去做。而定人異端,這是負面的工作,這是比較消極的糾正錯誤。
我 們這幾次介紹基督教的核心信仰,主要是幫助基督徒認識我們的信仰,掌握了三個核心信仰,就等於擁有三面照妖鏡,那麼來多少異端,其實我們都可以不用害怕。 市面上的旁門左道,異端這麼多,如果來一個就要應付一個,見招拆招疲於應付,還倒不如集中火力,教導基要真理,清楚我們自己的信仰內容,好好的打信仰的根 基。
 
二、基督論
那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是第二面照妖鏡,我們要提到基督論,在三個基要信仰中,以基督論算最重要,基督論可以說是核心的核心。根據羅馬書十章第九節:「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 神叫祂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就必得救,其實我們得救是很單純、很容易的事情。心裡相信口裡承認,這一節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其實它把我們信仰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點出來了。
口裡認什麼呢?心裡相信什麼呢?這是我們福音最核心的內容。口裡認耶穌為主,主就是基督,基督就是彌賽亞。在舊約裡面,我們看到彌賽亞是大衛的子孫。口裡認耶穌為主,這是強調耶穌的人性,祂是大衛的後裔;心裡信 神叫祂從死裡復活,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在我。」耶穌以復活顯明祂是上帝的兒子,生命掌握在祂的手中,這後半節是強調耶穌的 神性。口裡承認耶穌的人性,心裡相信耶穌的 神性,就必得救
三位一體,三位中的第二位才是我們基督教的特色。三位中的第一位,我想猶太教、回教都不否認,甚至任何一個異端,都沒有人否認聖父是 神,多半的錯誤,或者是多半的問題,癥結都在於三位中的第二位,第二位是我們基督教的特色。約翰一書第四章第二節說:「凡靈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就是出於 神:凡是不信耶穌的,就不是出於 神。」所以三位中的第二位,我再講一次,是我們基督教最大的特色。
 
1.兩個本性--- 神性
好,我們今天要講基督論,基督論的定義就是三位中的第二位,祂擁有兩個本性too natures。兩個本性,兩個性格,耶穌具有完全的 神性,祂也擁有完全的人性,耶穌是完全的 神,也是完全的人。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祂有一個位格,三位中的第二位;而祂有兩個本性
好我們先來看耶穌的 神性,我們前不久已經介紹了,耶穌 神性的兩個聖經根據。聖經講得很清楚的是在約翰福音第一章,還有歌羅西書第一章,還記得嗎?講到耶穌祂是上帝的獨生子,祂是上帝本體的真像,太初以前祂已經存在了,祂已經與 神同在,而且祂是造物主,萬物是藉著祂造的。這兩處經文非常的重要,它很清楚的告訴我們,耶穌是完全的 神。我現在再給各位幾處,講到耶穌 神性很清楚的經文。
 
自有永有
第一處是約翰福音八章五十八節,約翰福音八章五十八節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五十九節:「於是他們(猶太人)就拿石頭要打耶穌。」耶穌到底犯了什麼嚴重的錯誤,猶太人要拿石頭打祂呢?通常是人犯了很嚴重的罪,譬如殺人啦姦 淫啦,或者是褻瀆上帝的罪,你才可以用石頭打他。耶穌在這裡,祂只不過說:「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猶太人就要拿石頭打祂。其實耶穌的話中有話,祂話中有玄機,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
我們往前面看五十六節耶穌對猶太人說:「你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歡歡喜喜的仰望我;仰望我的日子,既看見了就快樂。」五十七節猶太人說:「你還沒有五十歲,豈見過亞伯拉罕呢?」耶穌其實只有三十歲,可能祂作工很疲累、很憔悴,祂 看起來像五十歲。猶太人說:「亞伯拉罕是我們幾千年的老祖宗,你不過是五十來歲,沒有看過亞伯拉罕,怎麼是亞伯拉罕來仰望你呢?」「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這話中有話,其實這一句話很重要。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就有了我』英文是I AM。各位還記得嗎?在出埃及記,上帝跟摩西顯現啟示的時候,向他啟示上帝的名字。摩西說:你差遣我去向猶太人傳講你的信息,我要怎麼向他們介紹,差遣我來的上帝呢?耶和華就像摩西啟示,祂名字的意義,那是聖經最難的一句話。耶和華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自有永有的英文是I AM WHO I AMI AM就是上帝的名字,萬物都倚靠上帝而存在,上帝是萬物存在的根源,而上帝自己是祂自己存在的理由,I AM WHO I AM
所以當耶穌說:「還沒有亞伯拉罕就有了我。」祂的意思是說:還沒有亞伯拉罕,我就是上帝,我的名字就是I AM。所以猶太人一聽到他們很敏感,你把自己等同於上帝,這個人犯了褻瀆上帝的罪,於是他們拿石頭要打耶穌。這一節耶穌其實很清楚啟示,祂就是上帝
我們再來看第二處經文,在約翰福音十七章第五節,這是耶穌的禱告。耶穌說:「父啊,現在求你使我同你享榮耀,就是未有世界以先,我同你所有的榮耀。」父子已經同在,已經同享尊榮。我們主日崇拜的時候,我們會唱三一頌,父子靈同榮共尊,而且那個同享尊榮,是在世 界存在以前。這一節,耶穌也很明白的提挈了自己完全 神性。
 
赦罪權炳
我們再看路加福音第五章二十節,耶穌醫好了一個癱子。耶穌見他們的信心,那些癱子朋友的信心,就對癱子說:「你的罪赦了!」文士和法利賽人就議論說:「說僭妄話的是誰?除了 神以外,誰能赦罪呢?」耶穌跟著說:「人子在地上有赦罪的權柄。
我們根據舊約以賽亞書四十三章二十五節:「只有上帝才有赦罪的權柄。」猶太人也知道,法利賽人他們對舊約聖經背得滾瓜爛熟,除了上帝以外,誰能赦罪呢?而耶穌說:「人子有赦罪的權柄!」耶穌很明白的宣告,人子就是上帝,人 子在地上,代表上帝行使赦罪的權柄,耶穌就是上帝。聖經很多地方告訴我們,耶穌祂具有完全的 神性,耶穌基督祂是真真實實的 神,耶穌跟天父同享尊榮。
 
2.位階高低
好 了我上一次有提到說:那麼聖父聖子哪一個地位高呢?祂們雖然同享尊榮,但是聖經用了人間家庭倫理的父子關係,來形容聖父跟聖子,親密獨特的關係,那究竟是 天父大呢?還是耶穌大!我們說祂們同享尊榮,但是既然是父子關係,顯然兒子的地位比父親稍微次等。那如果你說耶穌是次等的 神,這是異端!這個怎麼協調呢?初代的教會 神學家們,他們用了一個方式來協調。
就本體論而言,在永恆亙古中父、子、靈同享尊榮,他們是平等的,他們彼此有團契。但是當進入歷史次序的時候,聖父生聖子,聖父聖子再差遣聖靈,是有先後的次序,是有高低的地位。既然耶穌是上帝的獨生子,祂被父所生,而且耶穌在約翰福音十四章二十八節,很明白的說:「 父是比我大的。」父是比我大的,這是耶穌自己說的。但是在約翰福音第十章三十節耶穌也說:「我與父原為一。」所以這裡已經有開始有吊詭,所謂吊詭就是開始進入了表面的衝突,或者是已經接近了奧秘的部分。
耶穌在世的時候常常向天父禱告,通常是位份低的,向位份比較高比較尊榮的那一位禱告。哥林多前書十五章二十四節,將來末了,世界末了的時候,耶穌要把國交回給父,子將來要向父交帳,這些種種的聖經依據。我們看到聖子,當祂進入歷史時空的次序的時候,子是次於父。但是如果我們 講耶穌 神性的話,那麼祂的 神性跟天父是完全一樣,祂們是同享尊榮。好這是我補充的一點。我們剛才講過了基督論是講三位中的第二位,祂有 神性也有完全的人性,我們已經介紹了很多耶穌 神性的經文,現在我們進入耶穌人性的部分。
 
3.耶穌的人性
耶 穌,聖經很明白的啟示我們,耶穌跟你我一樣,是不折不扣的真真實實的人。祂不是看起來像人,祂實際上就是人。如果你說耶穌看起來像人,那個是一個幻覺,那 是異端幻影說,那是諾斯底主義的說法。聖經在許許多多的方面,許許多多的地方向我們啟示,耶穌跟你我的人性是一樣的。我舉一些例子,譬如耶 穌會疲倦,上帝不睡覺不打盹,上帝是Seven Eleven每 天二十四小時,全世界各地方,都有人在向上帝禱告,上帝都垂聽。但是耶穌祂是人,祂會疲倦。約翰福音第四章,耶穌有一次祂由猶大要到加利利,北方的加利 利。祂途中經過了一個城,撒馬利亞的一個城敘加。聖經說:耶穌走路就困乏了,而且祂口渴,祂向一位撒馬利亞婦人要水喝。在十字架上耶穌快要斷氣的時候,祂 說我渴了。祂會疲倦、祂會口渴,而且祂會肚子餓。耶穌剛剛出來傳道 的時候,祂禁食四十晝夜,祂肚子就餓了,然後撒旦就來試探耶穌,你若是上帝的兒子,你可以吩咐餅石頭變成餅。耶穌祂會口渴會肚子餓,祂會疲倦。耶穌有家 譜,人才有家譜;上帝不需要家譜,人才有家譜、希伯來人跟中國人一樣,很注重家譜。馬太福音跟路加福音一開始,就介紹耶穌的家譜,家譜就是告訴我們說:某 某人他是誰的孫子,是誰的兒子。耶穌祂是亞伯拉罕的子孫,祂是大衛王的後裔,祂的爸爸叫約瑟,媽媽叫馬利亞,耶穌跟你我一樣有血肉的身體,而且這個身體是 會改變的,是會成長的。聖經從耶穌降生開始描述,然後講到祂剛剛出生的時候,父母就要去 逃難了,逃到埃及。而且看到耶穌會成長,祂十二歲的時候跟著父母,到耶路撒冷去朝聖。路加福音第二章說:「耶穌的智慧、身量,並 神與人喜愛的心,都一起成長。」耶穌祂也有難忘的童年。
我們開始要漸漸的逼近了核心信仰中的奧秘,那個表面的衝突,那個吊詭的地方。如果按照耶穌的 神 性,祂無所不知;可是如果按照祂的人性,祂好像是受到限制。耶穌有時候表現得祂可以預卜未來,祂是無所不知。譬如有一個人叫拿但業,耶穌早就認識祂了。拿 但業在無花果樹下,耶穌已經看見他了,而且耶穌第一次看見他,就說他是心裡沒有詭詐的真以色列人。耶穌好幾次都預告將來要發生的事情,而事情也照著耶穌的 預告而應驗。
譬如有一次耶穌對門徒說:「你進城去,必有人拿著一瓶水迎面而來,你們要對他說:夫子說:客房在哪裡?我與門徒好吃逾越節的筵席,那個人就會給你們擺設一個整齊的大樓。」那事情果然照著耶穌所預告的實現了。耶穌有時候好像是無所不知,但是耶穌也講過,末日的時 辰,除了父以外,子也不知道。
我常常會問學生說:耶穌在這裡,祂是打妄語呢?祂是真的不知道,還是假的不知道?祂明明很多事情,祂都能夠未卜先知,為什麼祂說末日的時辰,祂也不知道?我想在這裡,耶穌真真實實的講祂不知道。這裡 神學家,譬如馬丁路德說:耶穌在這裡是限制自己的 神性,祂撤回的自己的 神性,祂撤回到一個地步,祂虛己到一個地步,祂取了完全人的形象,一個奴僕的形象。耶穌祂也會有喜怒哀樂,在約拿的迦南的婚宴裡,耶穌與人同樂;拉撒路死的時候,耶穌也會憂傷。聖經最短的一節就是:「耶穌哭了。」耶穌跟你我一樣有喜怒哀樂,祂也有赤子之心,祂看到聖殿裡面很多人在那裡買賣,在買賣牛羊鴿子,那些獻祭的動物,耶穌很生氣,祂拿起 鞭子就把這些人趕出去了。祂說:「我父的殿,豈可當做買賣的地方呢?我父的殿應該是禱告的地方。」祂有喜怒哀樂,耶穌被釘十字架的時候,祂的身體埋葬;復活的時候,把釘痕給門徒看,這些種種的跡象我們看到,耶穌跟你我一樣,祂具有完全的人性。
 
四、吊詭的奧秘
那麼我們現在要來做一個整合、協調,按照人的理性說:耶穌如果是完全的 神,祂就不可能是完全的人,因為上帝不受時空限制,上帝無始無終。可是耶穌祂受到時空的限制,祂今天在耶路撒冷,祂就不可能在加利利;耶穌有生老病死,祂有一個開始,有一個結束,而且祂會改變。如果按照人的理性說:是上帝就不可能是人,是人就不可能是上帝。
但是我們的救主耶穌基督,必須兼具兩個身分,因為如果祂不是真實的 神,如果祂不是True God,祂就不能夠代人贖罪,因為祂無能為力,祂自身難保,但是如果耶穌不是真實的人,如果祂不是True Man,那麼祂也沒有資格體恤人的軟弱,因為祂不能真實的了解人的痛苦。
我們來看希伯來書第二章十七十八節:「所以祂凡事該與祂的弟兄相同,為要在 神的事上,成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為百姓的罪獻上挽回祭。」十八節:「祂自己既然被試探而受苦,就能夠搭救被試探的人。」十七節說:祂凡事該與祂的弟兄相同,祂的弟兄就 是指我們,我們是耶穌的弟兄。祂是長子,祂是我們的兄長,那祂凡事與我們相同,相同到什麼地步呢?幾乎每一樣都一樣
希伯來書第四章十五節,只有一樣是不同的,「因我們的大祭司並非不能體恤我們的軟弱。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與我們一樣,只是祂沒有犯罪。」祂 沒有罪,只是祂凡事都與我們相同,包括祂受試探。我們要協調說:如果耶穌祂是完全的人,那麼人會碰到的一切軟弱、一切的試 探,耶穌是不是也會有呢?耶穌會不會軟弱呢?祂會軟弱,我想,祂的身體會軟弱,至少祂會長得憔悴、疲累、困乏,那麼祂的心靈、祂的意志,會不會軟弱呢?我 們根據四福音,很生動的描述,耶穌祂在心裡,祂的信心、祂的意志、祂的感情,也可能會軟弱。
根 據馬可福音十四章三十三節,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祂想到十字架的酷刑,祂想到祂將要面對那麼大的一個刑罰的時候,祂就驚恐起來,驚恐、害怕。耶穌也怕死,耶 穌對門徒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耶穌祂成為人,祂也被人性的軟弱所困。希伯來書也提到,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時候,祂流淚禱告, 懇求那能救祂免死的上帝。祂哭的時候,眼淚像血滴一樣。耶穌面對死亡祂也害怕,人就是這樣。
其實死的結果並不可怕,我們知道我們每一個人都要,將來都要往死的方向進行,哲學家海德格曾經說過一句名言,他說人一出生,就開始邁向死亡。死的結果並不可怕,尤其是對基督徒而言,我們都知道死其實回到父 神 那邊去,死的結果不可怕,可是死的過程很可怕,因為我們不知道會碰到什麼樣的疾病、痛苦,或者是試探。耶穌祂面對的是人間一個很嚴重的、很可怕的一個刑 罰,所以祂當然也會軟弱。耶穌為人醫病,祂趕鬼,那麼祂自己會不會生病呢?祂的身體會不會軟弱呢?孔老夫子說:食色性也!耶穌的人性如果跟我們一樣,祂是 不是都具有這些生理的需要呢?如果我們確定耶穌的人性跟我們一樣的話,那 麼這些的答案應該是肯定的。
 
五、結論
初代有一個 神學派別,叫做安提阿學派。這是一個非常嚴謹,非常優秀的 神學派別。我們每次在爭論一些 神學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說:不知道安提阿學派怎麼講?我們來看看安提阿那些教父們,怎麼解釋這些聖經,他們怎麼解決這些 神學的難題?安提阿的教父們這些 神學家們,他們講了一段很漂亮的話,我送給各位聽眾。
各位觀眾,他說:耶穌基督必須跟我們一樣,有七情六慾的試探、有七情六慾的干擾,這樣祂對抗罪惡才是真實的。耶穌祂不是表面上看起來像人,祂對抗罪惡也不是花拳繡腿,祂是真真實實的面對試探。試探是用來說明耶穌人性最好的一個證據。
所謂試探:Test試探就是考試。台灣的學生一生要考多少個試?我們一生 都在過關斬將。考試就是代表,你有可能會失敗;如果沒有失敗的可能的話,那麼就不需要考試了。考試就是代表說:你有可能不過關。同樣的,耶穌祂也有失敗的可能。亞當夏娃在考試中失敗了,現在耶穌基督來同樣的面對這樣的考試;亞當夏娃所失去的戰場,由耶穌基督為我們贏回來、耶穌當然有犯罪、有軟弱,有犯錯的可能,這樣試探才是真實的,否則撒旦不用來試探耶穌,耶穌有犯罪的可能。可是聖經說:祂沒有犯罪,聖靈保守祂,祂自始至終順服上帝,因此祂為我們贏回了最大的勝利。上帝因著祂而接納我們,感謝主! 希伯來書第二章十四節說:「兒女既同有血肉之體,祂也照樣親自成了血肉之體,特要藉著死,敗壞那掌死權的,就是魔鬼,並要釋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成為奴僕的人。」感謝耶穌基督,祂自己既然被試探,就能夠搭救我們這些被試探的人。所以我們的信仰是大有盼望的!

認識基督論


一、背景

        嚴 格說來,基督論就是關乎基督的位格和身份的教義。過去基督論多數把基督的工作歸入來討論,現今多數是分開處理,放在救贖論之下。近代研究 基督論的一句名言,可以指出基督論與基督的工作二者是不能分割的︰「離開基督的本體(being),我們就不可能認識基督的工作(act);離開了祂的工 作,我們也不會認識基督的本體。祂的本體與工作是分不開的。」

1. 古典基督論

        一 般說來,古典基督論是以第四世紀教會為要答辯亞流(Arianism)而開始。亞流認為基督是一個屬天的存有,作人神之間的中保,但仍然 是個受造物。他說,基督若不是受造的話,就不可能為我們受苦受死,因為神是不死的,也是不受感的(impassible,即不能受低於祂的存有所動)。亞 流為325年尼西亞會議(參會議,Councils)定罪,但他的思想一直存在,至少直到八世紀。
        尼西亞會議之後,教會至少存在兩個學派,稱作亞歷山太學派(Alexandrian School),和安提阿學派(Antiochene School)。亞歷山太學派居領導地位,安提阿學派則是反應他們認為亞歷山太學派過分的地方,至少在教義上我們可以這樣看。
        亞歷山太學派特別強調基督的整合性。他們相信基督的位格(Hypostasis)是神聖 的,祂是神的兒子;為了人的救贖 (Redemption),祂取了人的身體。他們的問題是如何界定這肉身的性質;原來一個常存的引誘,是說這肉身只是指耶穌的身體,卻不包括祂的靈魂。結 果亞歷山太派於381年在君士坦丁堡召開的第二次大公會議給定為異端。
        安提阿學派的淵源,可上溯至三世紀一個異端,叫做撒摩撒他的保羅(Paul of Samosata),他相信基督只是一個人,被上帝收納為兒子,而於268年被安提阿會議定為異端。他們認為基督是由兩個不同的特性「匯合」 (synapheia)而成為一。在聯合之前,有一個是上帝的兒子,具有上帝的性情,另一個是人的胚胎,具有人的性情。受孕的時候,上帝的兒子進入人的胚 胎,卻沒有因而混成一體,二者是並排對稱,是一種整體大於部分的聯合︰整體就是基督的位格;理論上說,二者是可以分開而不會損害二者其一︰上帝的兒子或人 子耶穌的。
        古典基督論對耶穌的瞭解,可以在迦克墩信經中反映出現,該信經承認耶穌「是同一基督,是子,是主,是獨生的,具有二性,不相混亂,不相交換,不能分開,不能離散。二性的區別不因聯合而消失,各性的特點反得以保存,會合於一個位格,一個實質之內」。

2.近代基督論

        教父時期終結了,基督論在 基督本體問題的討論也告一段落;此後好幾個世紀之久,神學家均致力研究基督的工作,而宗教改教家也滿意古代基督論 的成就,其中尤以加爾文(Calvin)為著,他認為古代信經(Creeds)已充分、忠實地把聖經的教導表達出來。加爾文的基督論大致與大公教會的傳統 說法相同──高舉基督永在且完全的神人二性。

二、基督論內容

1. 永遠的道

        加爾文在《基督教要義》第一卷十三章第七至八節中指出,耶穌基督是那永遠的道,他指出「基督是上帝永恆的智慧;神諭和一切的預言,都是由道而出」。
        約翰福音指出,道太初就和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道與父為一體,道乃萬有的根源。「道」是 在世界開始以前為上帝所生的,並且參與創造世界。 加爾文把道與舊約中上帝的話連結在一起,根據創記的記載,上帝是以說話的方式來創造世界。上帝以口中的話創造世界,所有上帝的啟示,都稱為上帝的道。

2. 上帝與人的中保

        加爾文不同意傳統教會過分將討論焦點放在基督的本體的做法,認為這已偏離了福音書的重點,使教義擺脫了聖經神學的約制。按照福音書的說法,基督的作為是更被關注的,對我們而言,真正有意義的問題是:衪為我們做了甚麼?
        在第二卷第十二章中,加爾文指出,「基督為完成中保的任務,不得不降世為人」。基督是中保,祂是真正的上帝,也是真正的人。中保的任務就是復和,在復和前必須先解決公義的問題,耶穌的死是付出代價的死,是補償公義的死。

3. 先知、祭司和君王

        加 爾文強調耶穌基督身兼先知、祭司和君王等三重職事。「基督」就是受膏者的意思。舊約聖經有三種人要受膏立:先知、祭司和君王,耶穌基督乃 兼具這三重職事。祂是先知,同世人宣告上帝的心意;祂是祭司,以自己的生命作為祭牲,為人類獻上贖罪祭;祂是君王,統攝萬有,掌管一切,並為再來的主。
        由於耶穌基督是人的典範,所以基督徒也該履行這三重職事。我們是先知,同世人宣告世界的罪惡和上帝的救恩;我們是祭司,為人們的過犯向上帝代求;我們是君王,參與治理世界,並在將來與耶穌基督一起治理萬有,分享祂的治權。

基督論導論


壹 基督論的優先性
基督是福音信息的中心,基督論是對此中心信息所引出之問題作有系統的論述。然而今天基督徒要宣揚的信息是什麼?這是作神學工夫時必須要先問的問題, 因為如果我們不知道所要宣揚的信息是什麼,那又何來關於基督論的問題呢?說得更實際些,傳統神學中的基督論問題,如神人二性的問題,如果是基於一些不是今 日仍有效的信息,我們又何需苦苦作答呢?
早期教父的信息是基督乃成了肉身的道;東方教會的信息是基督成為人,為了使人成為神;宗教改革家的信息是基督使我們因信祂得稱為義;約翰衛斯理的信息是基督是我們的聖潔;葛理翰的信息是基督是我們個人的救主。我們今天在台灣的華人基督徒,我們關於基督的信息是什麼呢?
基督徒的信息必然是與人的處境相關聯的,而系統神學中與人最實際相關的就是救贖論。因此神學的工作從其發展之進路而言當是由救贖論而進入基督論。但 在邏輯上則難免要先講基督論,先說明基督是誰,祂的位格和工作是什麼,然後才能說明祂如何救贖我們。此處所言救贖也必須是極廣義的,因為救贖的觀念是希伯 來式的,對華人而言不一定是最能表達基督信息的語詞。總之,我們必須先基於啟示和聖靈的光照,產生出所要宣講之信息,就是要回答「基督對人們的意義是什 麼?」,或者說「為什麼人們需要基督?」,然後才有需要說明基督的位格是如何。

貳 基督論在教父時期的發展
一 完全否定基督之神性:
以便尼派、無道派、神力的神格唯一論、嗣子論。

二 完全否定基督之人性:
諾斯底派、幻影說、形相的神格唯一論。

三 否定基督完全之神性:
亞流派。

四 否定基督完全之人性:
亞波里那留謂基督只有人的體與魂,卻無人的靈,其靈由道所取代。

五 涅斯多留派:
謂馬利亞只是基督人性部份之母親。基督有著人與神兩個位格。這兩個位格在意志上相同意。

六 歐廸奇及基督一性派:
否認兩性可合於一位格,謂基督只有一神人二性混合而成的一性。

七 迦克敦會議:
基督為神人二性合於一位格,此二性不相混、不改變、不可分割、不可離散。

八 李安迪(Leontius):
在希臘人的觀念裡,本性一定要有位格才有實存。為瞭解釋基督怎可有人性卻沒有人性的位格,李安迪強調基督的人性既非擁有一獨立的位格,也非沒有位格,而是與其神性同在道的位格內。

參 教父時期基督論的反省
從早期基督論的歷史看來,基督論的神人二性問題是希臘哲學的附產品。本性與位格之觀念都是希臘式的,漢語神學在瞭解此遺產之餘,實無需再用這一套語 言來表述基督。神性與人性對教父們而言好像是可以預先確實知道的,然後在這對神人二性的預設中來談論基督的本性與位格。但是什麼是神性?沒有人見過上帝, 唯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祂表明出來。在基督啟示臨到之前,沒有人真知道上帝。又什麼是人性?沒有基督的啟示,有罪的人對自我的認識也會有根本的偏差。因此 正確的順序,應當不是從既定的神觀與人觀來解釋基督,而是從基督來認識上帝和人。

猶太人對彌賽亞的誤解


       
我 們看到,猶太教的末世觀、彌賽亞觀和救贖觀裡面,都因為受許多傳統和成見的玷污和扭曲,對彌賽亞有很不正確的期待。因此,當耶穌基督來到時,他們沒有辦法 接受他是真正的彌賽亞。他們不能把耶穌當作是基督,不能把基督當作是耶穌,兩者沒有辦法溝通。但是彼得卻看出耶穌是基督,為什麼呢?

       原 來猶太人在舊約與新約之間,好幾百年當中,產生了很多宗教文學,從那些宗教作品裡面看到的那些不是啟示,而只是宗教情操產生的文化,這種文化中所提出來的 彌賽亞觀,偏向一位榮耀性的基督,而不是受苦性的基督 。馬丁路得曾提到「受苦的基督」和「榮耀的基督」的分別。今天教會走兩條路,一條在受苦當中越靠近基督,因為他們知道基督先為他們受苦﹔而另外一條路什麼 都不管,只管信耶穌就可以發財,因為他們所認識的耶穌基督是「有求必應」的一位老公公,這個叫作「成功神學」、「豐富神學」,這是建立在對基督只有榮耀, 沒有受苦的假像上。而那些在共產黨的逼迫和強權的蹂躪之下,經過背十字架的道路、受苦,仍然能夠站立起來,信心不妥協的人,就認識這位受苦的基督。
 
1、民族性的彌賽亞觀

      
你的基督論是不是受玷污的?是不是主觀的成見和客觀環境的影響所產生出來的那個玷污和彎曲的形體?你今天對基督的認識,是不是和當年的猶太人一樣淪落在錯誤和不完整的觀念中?猶太人對彌賽亞的錯誤期待是什麼呢?

    第一,就是當基督來的時候,他是民族性的基督,他是為以色列報仇 ,為以色列得回尊榮和復興的,這個觀念一直到耶穌升天的那一刻都還沒有完全消失。我們怎麼知道呢?   
   
    使 徒行傳第一章記載,當耶穌要升天的時候,那些門徒進前來說:「主啊,你復興色列國就在這時候嗎?」我們等這麼久,你要走了,但有一件事你還沒有做好。就好 像爸爸要走了, 你說:「爸!你要去兩個月,我的零用錢呢?」「耶穌啊,你要升天了,你還沒復興以色列國啊!你釘了十字架、復活就走了,你可不可以在最後一刻」 他們不好意思說:「我們給你最後的機會,不要忘記,我提醒你啊!」耶穌說:「那個時候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但是你們要知道一件事情﹔我走了,你們要在耶路 撒冷 等候,直到聖靈充滿你們,你們就必得著能力,成為我的見證!」真正的「以色列國復興」是什麼?是把福音傳遍天下,「真以色列人」(羅九:6-8)歸向上帝,那就是以色列國的復興,而不是民族性所盼望的復仇 。

    「替我們報仇,使我們的民族比別的民族更偉大的那一位上帝就是我的上帝。」

    這種狹窄的民族觀念,不是福音的精神﹔這種彌賽亞觀不是普世的、正確的彌賽亞觀。

2、軍事性的彌賽亞觀

      
軍 事性的彌賽亞,指耶穌要帶領大軍除去國恥,消滅仇敵,趕走蹂躪我們土地的羅馬和以掃的後裔。他們認為希律王族是以東的後代,不是以色列的後裔,不應當統 治以色列王國。「復興大衛的帳棚,復興大衛的寶座,為我們以色列民族得回應當有的榮耀,這是每一個偉大的民族盼望達到的。」

       當 你看到埃及的那些金字塔以及木乃伊時,你可發現幾千年前已經有這種防腐的醫學設備,幾千年前已有這樣高超的建築工程,幾千幾前已有這麼微妙的物理計算,你 會佩服得不得了。他們盼望早一點恢復埃及人的光榮,就如伊拉克的海珊盼望恢復巴比倫過去的尊榮一樣。中國人盼望恢復中國人的尊榮,作人才作得比較有光彩。 這些都只是為自己的民族,並不是從普世化的彌賽亞觀念所產生出來的思想,而只是盼望彌賽亞來到的時候,能為我們復仇,打敗我們的仇敵,能在軍事上得勝。

3
、政治性的彌賽亞觀

      
「當彌賽亞來到的時候,他有政治權柄,他在政治界完全得勝,他掌握政權,統治萬有,使萬民流歸這裡,在這地敬拜我的彌賽亞,在這裡降服於我的彌賽亞。他們的權柄是在彌賽亞的權柄之下,我才甘願。這樣的一位彌賽亞才是我所追求的。」

    許多基督徒的禱告就有很多這一類摻雜和錯誤的彌賽亞觀在裡面,他盼望上帝打敗所有和他意見不同的人,他才甘願作人,這樣才顯出上帝是有能力的上帝。
   
     「主呀!那個人欺負我,讓他被車子輾死吧!這樣我就知道你是偉大的上帝。」上帝說:「你瘋了嗎?我愛你 ,也愛他呀!」所以,「我」跟「他」之間有個隔膜。「你為我復仇,那你就是我的上帝!」

    在 以色列人的詩歌裡面,甚至上帝所啟示的聖經中的詩篇裡面有這一類的詞句。有這一類的詞句,不能證明那不是上帝的啟示, 反而證明了那是上帝的啟示。但是人還沒有達到完全明白完整啟示以前,以及基督還沒有來之前,人的宗教觀可能有這些差錯。所以你讀經的時候,要從全本聖經整 體去看,不能只照字面去瞭解, 這個原理要看清楚。所以,你看見這個民族性的、復仇性的,為自己而產生的那種政治性的、軍事性的彌賽亞觀捆綁著他們,使他們一看見耶穌的時候,就發現這位 耶穌是不可能適合我裡面那既定的彌賽亞觀念。所以用既定的尺寸,來衡量這位上帝所賜下的基督時,你會發現這位基督一定不是我所盼望的彌賽亞。

        直 到今天,耶穌基督在猶太人的文化中仍不能被接受,為什麼?因為那個觀念越深盤踞在他們心裡的時候,也就是他們受捆綁越來越厲害的時候,他們就用那一個捆綁 和膚淺的思想來批判上帝無限的恩典和超然的計劃。他們把自己捆綁在思想和信仰的監牢裡面,沒有辦法出來。你又如何呢?你對基督的認識如何呢?你對聖靈的認 識如何呢?你對上帝拯救的觀念如何呢?
  

上帝的啟示使人享受真理


   
基督的使命和基督的源頭使我們對真基督、假基督有一個嚴格的認定和鑑別的原則。接著,我們要來看看這位永恆的基督在永恆中是怎樣的一位。在他道成肉身以前,他在永恆界裡面是一位怎樣的基督?

    我們如果單單透過「歷史性的耶穌」(Historical Jesus)來瞭解,那我們就是嘗試從歷史的有限去瞭解無限,本身已經受到限制了。但是如果你從無限者對自我的啟示,把我們帶到無限界去瞭解,在倚靠無限的聖靈給我們的光照和啟發 中,使我們進到無限界的可能。當這種信仰和盼望的眼光進到我們今生的世界所沒有辦法進到的地方時,我們就可以享受這偉大的真理,而這種對真理的享受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你有沒有 在一個時候,聽了一篇道,把你幾十年,或者幾年來你想不通的事情解開了,你高興的不得了,你有這樣的經驗嗎?

    在某一次聚會裡面說:「唉呀!我看見了!我懂了!」

    你看見什麼?

    「看見台上有一盆花?」

    不是的,你說你看見那個真理的重點在哪裡,你看見那個原不能溝通的地方,忽然有一個通道出現了,你恍然大悟了!然後那個對真理的享受,是人生所能享受的最大特權之一,超過因為太熱而脫下衣服後的那種涼快的享受。

    對 真理的瞭解、對真理的開悟,那一種享受是很偉大的。那也就是佛教的鼻祖認為他找到真理,就可以影響世界幾千年的原則﹔也是許多自以為領受了上帝啟示,而很 大膽、很肯定的教導別人的勇氣來源,可惜那些人不一定是真正發現真理的人。但是那啟示真理的上帝願意把真理啟示下來,再把啟示的靈賜給人,讓啟示的靈引導 人、光照人進入已經啟示的真理時,我們的享受是極大的。

基督在普遍啟示中的彰顯


   
普遍啟示是賜給所有的人,不論你是無神論者或有神論者,是世俗化或屬靈的人,是無宗教的或有宗教信仰的人,是把宗教當作迷信或是把迷信當作宗教的人,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或糊裡糊塗,所有的人都普遍 地領受了神給人的啟示。但是這個普遍啟示怎樣才可以真正達到對普遍啟示的正確瞭解呢?普遍啟示的功能怎樣達到原先所定的目的呢?

    唯 有透過特殊啟示這把鑰匙,才能解釋與明白普遍啟示真正的意義與作用。這樣,在特殊啟示範圍之內,我們才有瞭解普遍啟示的可能。如果在某些宗教裡面已經是隱 隱約約、不太清楚,有了某些基本的「基督論」時,你應該不會覺得奇怪。一般宗教有相同之點,華人常說:「信什麼宗教都是一樣的」,怎麼「一樣」?「都是叫 人做好事」,那是連小孩子都懂,而且是很淺顯的事情﹔可惜,很多人一輩子對宗教的認識就只有這一點。若能在宗教裡面更深一層、更有焦點去認識的話,你就會 發現,所有偉大的宗教都隱藏著模糊的「基督論」﹔而這個「基督論」是用不同的文化和宗教探索所產生出來的表達,是用不同的詞句來代表他們的思想。

    「基 督論」隱藏在普遍啟示的中間,但誰是那一位基督?那一位基督只有在他自己來到人間,「道」成了「肉身」以後,才把自己有形有體、實實在在,具體的顯明出 來。所以基督如果沒有來到人間,人只能在本能,或是已經墮落的那個普遍啟示的潛在功能的遺蹟裡,去尋找、摸索那一位基督到底是誰?但是當基督來的時候,你 就可以使那個被破壞的理性和已被玷污的宗教性恢復正常,並且使人在這兩者所不能找到的地方發現,原是比你完美觀念中還要更完美的基督的本身已經具體來到人 間。這樣,在基督裡面,你看見了神最完美的榮耀。而基督呢?他成全了既定的,在永恆中間所計劃的永世使命和目的。

    這位基督完成目的以後,回到他原來的地方﹔而根源不是從這裡,根源是從那裡。所以當耶穌基督說:「我從父出來,到了世界﹔我又離開世界,回到父那裡去」的時候,這一句話已經把基督教和其它宗教最根本不同的地方與本質點出來了。

      所 有其他的宗教都是人從這邊盼望進到那邊去﹔只有基督教告訴我們,是那賜恩者道成肉身到這邊來,再把我們帶到那邊去。所以這不是罪人掙扎出來的果效,也不是 思想進化的結晶,更不是人良善的觀念具體化的結果﹔乃是創造良善觀念、創造完美思想的完美者,自己來到這不完美世界探訪的一個表現。在這有罪的、不完全的 世界中,那完美的創造者來訪問、表現、同在、與分享那完美的恩典。這樣的基督才是真正的基督。

基督的源頭與本質


     
這 位基督既然是暫時界與永恆界之間的交接點,那麼這位基督到底是從哪裡來的?他的原始和他的根基、根本到底是在哪裡?聖經給我們清楚的看法,和其他所有宗教 的觀念是完全不一樣的。後面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在所有的宗教裡面,冥冥之中都有一種潛在的「基督論」﹔但這一句話你不能夠把它擴大,你不能把它當作是 「所有的宗教都有相同的基督論」。每一個宗教都隱隱約約的有潛在的「基督論」,但是這些「基督論」沒有辦法把人帶到真正的基督面前,直到真正的基督從那邊 來到這邊的時候,我們才看見他已經在這邊了。換句話說,如果他的根源和他的源頭不是從永恆界而來的,那個基督一定是「假基督」。

    對基督最基本、最決定性的觀念,就是他的源頭和他的本質是怎樣的?聖經讓我們看見,他的本質是上帝,他的源頭是從父出來的,「我從父出來,到了世界﹔我又離開世界,往父那裡去。」

    這個偉大的宣佈,使我們可以從兩方面去認識基督,從兩方面為我們提供答案。第一方面,這位基督是帶著使命而來,完成使命而去的。他從父而出,來到了世界,又 離開這個世界回到父那裡去﹔所以,他是帶著使命,照上帝的旨意來到人間的基督。第二方面,這位基督的源頭不是出於人間之最。最完善、最完美的人不可能產生 基督出來,因為基督的源頭是上帝,基督的本質是上帝的本體﹔所以基督不但是從上帝那裡來,帶著使命回去的基督,而且他本身是上帝,不是人間所能產生出來 的。

    如果在宗教裡面有某些隱隱約約不大清楚的「基督論」,那是因為上帝造人的時候,把一些很基本、很可能的信心,以及比較普遍的啟示功能放在人心靈的深處。但是 這些普遍啟示或是自然啟示,如果沒有透過特殊啟示的照明,沒有透過特殊啟示給我們解釋和校正,你沒有辦法在普遍啟示中,找到肯定的真理。

耶穌是永恆與暫時的交會點


   
「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

    忽然間,彼得看出在基督耶穌裡面,和一切的先知、祭司、君王有本質上的差異。耶穌的本質與所有的先知、祭司、君王有很不同的地方,他們都不能與他相比。他是他,別的先知是別的先知﹔他是他,別的君王是別的君王﹔他是他,和別的祭司完全不一樣的。他應該被列為另外一個等級--上帝兒子的等級,是只此一位的。

    「你是上帝的兒子」,這節經文是用單數(You are the only Son of God You are the Son of the living God.)不是兒子們(Sons)中的一位。你就是上帝唯一的那個兒子--你就是那位基督。

    彼得看出這個分別,彼得看出耶穌基督的本質,彼得看到了永恆裡面。彼得不是看到歷史裡面的現象而已,他乃是看見啟示界,他看見來到被造界的這位耶穌其實是永恆的上帝,他是上帝的兒子。

    歷世歷代的「基督論」就從這一句話建立了最基本的基礎﹔歷世歷代教會的信仰就在這一句話表白出最初的 根源。

    今天你認識的耶穌是誰呢?

    有一些人說:「就是那一位常常給我禮物,給我一生順利,沒有憂慮,子孫萬代興隆的那一位。」

    這些人的「基督論」和「聖誕老公公」差不多﹔有一些人的「基督論」和醫生差不多﹔有一些人的「基督論」是與包你成功的看命先生差不多。

    但是彼得的「基督論」,是「基督--上帝在人間的顯現」﹔是「永生上帝的兒子在歷史中的彰顯」﹔是「永恆和歷史交會的那一個相遇點、接觸點」這叫作耶穌基督。

    當彼得說「你是基督」時,他是在歷史聯繫的萬點中找到中心點。他說「你是永生上帝的兒子」時,他在人與上帝的直接關係、永恆與暫時的交接中找到了那一點。而這兩點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是十字架的中心,就是對基督真正的認識。

    彼得是破天荒的第一位,他是歷史上第一位對基督有這樣認識的人。他不但看到了時間線,還看到了時間和永恆之間的交會點﹔他在兩線中間找到了交會點,這個交會點就是基督獨特的地方。「沒有人像他」,彼得是對「基督論」有這麼精闢、核心、重點瞭解的一位使徒。

基督(Christ)

    基督是頭銜,是從希臘文來的(徒四:26),希伯來文之音譯是彌賽亞(Messiah,約一:41,四:25),意思是受膏者(anointed 詩二:2,但九:25)。在舊約,祭司和君王在受職時都有膏油倒在頭上使成聖(利八:12,撒上十:1)。

    這裡說的受膏者是誰呢?他是上帝透過先知對以色列人所應許的那位拯救者。以色列人因不守誡命,拜偶像,犯罪作惡,公然藐視上帝的聖潔和公義,所以上帝藉著先知宣告,他必執行在摩西律法中所定的,違命必受咒詛(申二十八:15-68),消滅他們。

    但上帝在震怒、施行審判時,不會忘記與大衛所立的永約,我必堅定他的國位,直到永遠。(撒下七:13

    祂應許一位受膏者(彌賽亞)要來拯救他們(如申十八:1518,賽五十五:4,詩二:6-9,詩一百一十,亞九:9),故施洗約翰打發門徒問耶穌:那將要來的是你嗎?(太十一:3

    在新約時代,彌賽亞的觀念已不斷擴展,特別是在羅馬人的統治下,有些猶太人期待他來給世界帶來和平﹔有些期待他帶來公義的統治﹔但大多數人都期待一位民族英雄的彌賽亞,領導猶太軍隊征服全世界。猶太人不能接受耶穌是彌賽亞,就是因為凡掛在木頭上都是被咒詛的。(加 三:13)他們認為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不可能是彌賽亞。

   
耶穌是那位受膏者嗎?在該撒利亞腓立比境內,他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

    當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

    耶穌說:這不是屬血肉的指 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太十六:15-17

    可見耶穌承認自己是基督,不過卻吩咐門徒不可對人說他是基督(太十六:20),以免猶太人對彌 賽亞的誤解而引起騷亂。

    其實,當猶太人問他:你若是基督,就明明地告訴我們。從耶穌的回答:我已經告訴你們,你們不信。(約十:24-25

    可見耶穌在眾人面前也暗示了自己是基督。

   
耶穌受的是什麼膏?他受的是聖靈的膏(約一:32,徒四:27,十:38),以擔負先知、祭司和君王的三項職分(太二十一:11,徒三:22,來十:10-14,路一:33,約十八:37)。

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

基督之名字與稱號


「耶穌是基督」既然是基督教的信仰中心,沒有耶穌基督,基督教就會瓦解,更沒有任何存在的價值,所以我們首先必須要給「耶穌」、「基督」和相關的名字或稱號正名,不然「名不正則言不順」,我講的耶穌和基督不是你講的「耶穌」和「基督」,探討《基督論》就沒有什麼意義了。


[
名字]

 

A‧耶穌(Jesus
 
英文 Jesus 其實來自拉丁文,希臘文是   (Iesous) ,音譯自希伯來文 Jehoshua 耶何書亞,民十三:16),簡寫為 Joshua 約書亞,意思是「耶和華是拯救」(Jehovah is salvation)。
 
《馬太福音》記載耶穌降生的時候,主的使者向約瑟夢中顯現,說:「…你要給他起名叫耶穌,因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
 
這正是耶穌名字的意義。在巴勒斯坦,「耶穌」這個名字很普遍,所以《聖經》特別指明是「拿撒勒人耶穌」(可一:24,約一:45,徒二:22等)。

   
除了《聖經》的記載,經外文獻有提及拿撒勒人耶穌嗎?猶太史學家約瑟夫(Flavius Josephus ,生於主前37年)在《猶太古史》18.63-64有這樣的記載:
「那時有一 位叫耶穌的智者每 倘若他果真是『人』 每 出現。因為他做了很多奇異不可置信的事,又是眾人的教師,人們都因他而欣然接受真理。他吸引了很多猶太人,同樣亦吸引了很多希臘人。這人就是基督。雖然彼 拉多在我們的領袖的煽動下,把他釘在十字架上,以之懲辦,但那些從起初就愛他的人,對他始終如一。他(死後)第三天,便復活了,並向他們顯現﹔這些事,以 及其他許多與他有關的奇事,上帝的先知們早已預言了。就是今天,那些以他的名稱為基督徒族類的,仍未完全消失。」


[
稱號]

 

A.基督(Christ
 
「基督」是頭銜,希臘文是   (徒四:26),希伯來文是   ,音譯是彌賽亞(Messiah,約一:41,四:25),意思是受膏者(anointed 詩二:2,但九:25)。在舊約,祭 司和 君王在受職時都有膏油倒在頭上使成聖(利八:12,撒上十:1)。這裡說的受膏者是誰呢?他是上帝透過先知對以色列人所應許的那位拯救者。以色列人因不守誡命,拜偶像,犯罪作惡,公然藐視上帝的聖潔和公義,所以上帝藉著先知宣告,他必執行在摩西律法中所定的,違命必受咒詛(申二十八:15-68),消滅他們。但上帝在震怒、施行審判時,不會忘記與大衛所立的永約,「我必堅定他的國位,直到永遠。」(撒下七:13)他應許一位受膏者(彌賽亞)要來拯救他們(如申十八:1518,賽五十五:4,詩二:6-9,詩一百一十,亞九:9),故施洗約翰打發門徒問耶穌:「那將要來的是你嗎?」(太十一:3)。 在新約時代,彌賽亞的觀念已不斷擴展,特別是在羅馬人的統治下,有些猶太人期待他來給世界帶來和平﹔有些期待他帶來公義的統治﹔但大多數人都期待一位民族 英雄的彌賽亞,領導猶太軍隊征服全世界。猶太人不能接受耶穌是彌賽亞,就是因為「凡掛在木頭上都是被咒詛的。」(加三:13)他們認為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不可能是彌賽亞。

   
耶穌是那位受膏者嗎?在該撒利亞•腓立比境內,他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當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耶穌說:「這不是屬血肉的指示你的,乃是我在天上的父指示的。」(太十六:15-17)可見耶穌承認自己是基督,不過卻吩咐門徒不可對人說他是基督(太十六:20),以免猶太人對彌賽亞的誤解而引起騷亂。其實,當猶太人問他:「你若是基督,就明明地告訴我們。」從耶穌的回答:「我已經告訴你們,你們不信。。」(約十:24-25)可見耶穌在眾人面前也暗示了自己是基督。

   
耶穌受的是什麼膏?他受的是聖靈的膏(約一:32,徒四:27,十:38),以擔負先知、祭 司和 君王的三項職分(太二十一:11,徒三:22,來十:10-14,路一:33,約十八:37)。

B
.人子
 
在福音書裡,耶穌多次(共83次)以「人子」自稱,如太十六:13,可十四:41,路九:58,約十二:23等。為什麼耶穌以「人子」自稱?聖經學者有以下解釋:
 
一、耶穌自稱「人子」,說明他道成肉身,取了人的樣式,作為人的代表。當耶穌受洗,他對施洗約翰說:「。。你暫且許我,因為我們理當這樣盡諸般的義。」(太三:15)表示他藉著受洗的儀式,把自己「歸入罪人的身體」,他本來無罪的,卻藉著洗禮與罪人認同了。換句話說,他現在背負了世人的罪,開始走上各各他的路上。所以,「人子」的稱號是說明他的使命。

二、與「神子」和「彌賽亞」的稱號相比,「人子」可以避免使猶太人曲解彌賽亞的性質和使命,讓耶穌有「多一點」的活動空間和時間來完成使命。另一方面,「人子」在舊約裡有特別的意義。但七:13-14 「我在夜間的異象中觀看,見有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雲而來,被領到亙古常在者面前﹔得了權柄、榮耀、國度,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他。他的權柄是永遠的,不能廢去,他的國必不敗壞。」這位人子就是彌賽亞。在耶穌與門徒的對話中也時常自比為但七:13-14 的「人子」,如:
太十六:27 「人子要在他父的榮耀裡,同著眾使者降臨﹔那時候,他要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
太十九:28 「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這跟從我的人,到復興的時候,人子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你們也要坐在十二個寶座上,審判以色列十二個支派。」
太二十五:31 「當人子在他榮耀裡,同著眾天使降臨的時候,要坐在他榮耀的寶座上。」
路二十一:27 「那時,他們要看見人子有能力,有大榮耀駕雲降臨。」


C
.神子(上帝的兒子)
 
按《路加福音》的記載,在耶穌降生之前,天使加百列已經對馬利亞說:「…聖靈要臨到你身上,至高者的能力要蔭庇你,因此所要生的聖者必稱為神的兒子。」(路一:35)。
 
在《約翰福音》,耶穌宣稱自己是上帝(父)的兒子(如約五:17)。耶穌在公會受審的時候也承認自己是上帝的兒子,路二十二:70 「他們都說:『這樣,你是上帝的兒子嗎?』耶穌說:『你們所說的是。』」從可三:11 「污鬼無論何時看見他,就俯伏在他面前,喊著說:『你是上帝的兒子!』」,污鬼也知道耶穌是上帝的兒子。對猶太人來說,這等於「將自己和上帝當作平等」(約五:18),也等於說自己就是「基督」,因為太二十六:63 「。。大祭司對他說:『我指著永生上帝叫你起誓告訴我們,你是上帝的兒子基督不是?』」 耶穌從來不稱上帝為「我們的上帝」(約二十:17),他只說「我的父」,這種子與父的關係是非常獨特的。在談到耶穌的神性和位格時,我會跟大家再探討這個項目。

D
.主
一般上,「主」的稱呼相當於「先生」或有權柄的人,如「主人」。但耶穌在一些場合卻用了舊約「主」的特別銜頭,等於自稱是「上帝」,如太七:21,二十二:41-45,可五:19,路十九:31,約十三:13。。當時的門徒並不瞭解耶穌的這個用法,直到他從死裡復活之後,他們才把舊約的「主」作為他的稱號,如約二十:28,徒二:36 「故此,以色列全家當確實地知道,你們釘在十字架上的這位耶穌,上帝已經立他為主,為基督了。」羅十:9 「你若口裡認耶穌為主,心裡信上帝叫他從死裡復活,就必得救。」
何以舊約的「主」是上帝的代名詞呢?原來上帝的名字在希伯來文是由四個字音(YHWH)組成。由於十誡禁止人妄稱上帝的名(出二十:7),因此以色列人不敢直呼上帝的名字,他們讀聖經時就以「主」(Adonai)或「上帝」(Elohim)代替,久而久之,以色列人就忘記它是如何發音的。後來希伯來學者把「主」(Adonai )的母音附點用在YHWH上面,於是發音就成為「雅巍」(Yahweh)或「耶和華」(Jehovah)。


E
.救主(Saviour)或救世主(約四:42
 
耶穌沒有自稱為「救主」,但這個稱號卻在聖經裡用在他身上,如路二:11 「因今天在大衛的城裡,為你們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門徒在耶穌從死裡復活後,他們就在多處(共22處)把這頭銜冠予耶穌,如徒五:31 「上帝且用右手將他高舉,叫他作君王、作救主,將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賜給以色列人。」 徒十三:23 「從這人的後裔中,上帝已經照著所應許的,為以色列人立了一位救主,就是耶穌。」 腓三:20 「我們卻是天上的國民,並且等候救主,就是主耶穌基督從天上降臨。」在希羅文化中,「救主」常作為一些神祇的頭銜,如宙斯(Zeus);有時也用在帝王身上,如該撒(Caesar)被稱為「世人的拯救者」,羅馬皇帝哈德良(Hadrian)被稱為「救世主」。所以,使徒宣稱耶穌為「救主」,不但表示他超越異教世界的任何神祇,也等於公開挑戰當時帝國的統治者。這是導致基督徒後來遭受羅馬政權迫害的原因之一。


[
名字和稱號的聯用]


A
. 主耶穌,如可十六:19,路二十四:3,徒一:21,四:33等。

B
. 主基督,如路二:11,羅十六:18,西三:24等。

C
. 耶穌基督,如太一:1,約一:17,徒八:12,羅一:8等。

D
. 基督耶穌,如徒三:20,羅三:24,林前一:2,加三:28等。

E
. 主耶穌基督,如徒十一:17,羅一:7,腓一:2 等。

F
. 主基督耶穌,如羅六:23,林前十五:31,提前一:2等。

G
. 主救主耶穌基督,如彼後一:11,三:18等。

H
. 上帝的兒子耶穌基督,如林後一:19,約壹一:3 ,三:23等。

 

基督的名字及稱號


耶 穌是誰?不但是面對耶穌在世時之猶太人的一個問題,而且是自始就引志新約教會內糾紛的一個問題。當使徒約翰還在世上時,教會內已對這個問題開始爭論。當時 有一部分人否認基督具有血肉之體。約翰稱他們為假先知,並肯定的說︰「凡靈認耶穌基督是成了肉身來的,就是出於神的,凡靈不認耶穌〔是成了肉身來的〕,就 不是出於神」(約壹四︰2~3)。
神 怎能成為人?神既只有一位,耶穌如何可能也是神?神既是不改變的,那末神子道成肉身,豈不是經過改變了麼?神怎能與人聯合而同時仍是神也是人呢?無罪的神 如何能存在於血肉之體內呢?無形之神如何能顯露於有形之人身上呢?這些和其它連關的問題,始終激發神學家的興趣和研究,並且引致教會內的不寧。
------------------------------------------------------------------
一、耶穌
希伯來文稱作約書亞。在舊約時代中,以色列有兩位特出的領袖,名叫約書亞。一位是摩西的助手及繼承人,嫩的兒子約書亞。他帶領以色列人攻佔迦南地,劃分地區,作以色列各族之產業(書一︰13;十四︰1等)。另一位約書亞是大祭司,他隨同所羅巴伯等領袖,從巴比倫被擄之地,回到耶路撒冷,協助重建耶和華的祭壇和聖殿(拉二︰1~2;三︰2;四︰3;五︰2)。
耶穌的名字是神親自題的,意即「耶和華是救恩」,或「救主」。當耶穌降生以前,天使曾來通知約瑟,為童貞女瑪利亞所要生的兒子起名叫「耶穌」,因為「他要將自己的百姓從罪惡裡救出來」(太一︰21)。
二、基督
希伯來文稱作彌賽亞,意即受膏者。基督是一個稱號,他受膏被指派作神與人之間的中保。在舊約中,受膏是表示受到聖靈澆灌之意,使受膏者得到神的特別恩賜,以履行他的職務。以色列國的君王和祭司,在受職時都須經過這步手續(撒上十︰1;利八︰12)。神也指示以利亞膏封以利沙為先知(王上十九︰16)。
耶穌降世為救主,擔負先知,祭司及君王的三項職位(太廿一︰11;徒三︰22;來十︰10~14;路一︰33;約十五︰37),為此受到聖靈的膏(徒四︰27;十︰38等;參約一︰32)。耶穌雖在他的門徒中承認他是基督,但阻止他們對外宣佈(太十六︰1620),主要原因可能是欲避免一般猶太人對彌賽亞的誤解而引起之糾紛。他們將彌賽亞當作一位政治領袖,帶領他們爭取國家獨立和自由,而基督的任務乃是建立神的國度(太九︰35;約十八︰36;參約六︰15)。
三、神子
基督在多方面可被稱為是神的兒子。他是三位一體中之第二位,即聖子。他在永遠中即是聖子(約十七︰1511下;來一︰2)。基督降生於世,並非是他聖子生命的開始,而只是他取了人的形體這開始。
耶穌並為神的兒子,也是因為他的降生是由聖靈大能的覆庇,藉著童貞女瑪利亞而出。所以,按肉體說,他是大衛的後裔,但按聖靈說,他實是神的兒子(路一︰3235)。耶穌以神人的身份,來到世間,他故能稱神為他的父(路二︰49)。
基督來到世上的目的,是履行神託付他的任務,並作為人的代表。某些經文似乎帶著這個含意(詩二︰7~9;路一︰32;來二︰11~1217)。
四、人子
舊約中曾有數處提到人子;(但七︰13;結二︰1等);在四福音中,這是耶穌用作自稱次數最多的一個名字(例馬太十二︰8)。而除了耶穌自稱為人之外,新約中他的門徒或一般猶太人,幾乎從不應用這個名字稱呼或提到耶穌的。(例如︰徒七︰56;啟一︰13;十四︰14。約十二︰34是引用耶穌的話。)不但如此,而且在早期基督徒的著作上,也絕少有應用這個名字的。
有 些人認為,耶穌時常應用這個名稱,為要不使一般人知道他是彌賽亞,特別是在他初期傳教的一段時間。又有人認為,這個名字可以避免使猶太人曲解彌賽亞的性質 和使命,而表達彌賽亞的屬天性及屬靈性。這種解釋的一個旁證乃是但以理書七章十三,十四節。該處論到但以理順異象中看見「有一位像人子的,駕著天雲而來, 被領到瓦古常在者前,得了權柄、榮耀、國度,使各方各國各族的人都事奉他,的權柄是永遠的,不能廢去,他的國必不敗壞。」即是說,當時的猶太人,大多在盼 望著一位帶領以色列進入權力與榮耀的彌賽亞。他們的視線只有看到地上的耶路撒冷,而耶穌卻要他們看得更遠,看到那永遠賓新耶路撒冷。
問題的解答或許可以從耶穌救贖之工作的使命上找出來。聖子到世上來,是要宣揚神的愛,並且藉著他的捨身,拯救罪人。為要宣揚這個福音及實行這項救法,聖子道成肉身,取了人的形體,稱人為他的弟兄,作了人的大祭司,而且代表人(腓二︰7;來二︰14上;二︰11下;四︰15;林前十五︰4547)。他要世上瞭解,他雖然是神的兒子,但是因為愛他們的緣故,不以與他們為伍為恥。他自願親近罪人,因為「人子來,為要尋找拯救失喪的人」(路十九︰10)。 因為他是人子,他能瞭解人的境況,體貼人的軟弱,代表並代替人承受罪的懲罰。所以,若被他到世上來的使命而言,「人」乃是最恰當不過的一個稱號。保羅在提 摩太前書二章五節中論到基督為中保時,也特別強調他是(降世)為人的基督耶穌。而且在上文中提到神願意萬人得救,明白真道(4節)。
另 一方面,門徒及其他的人猶豫不用「人子」的稱呼,很可能是因為他們對基督的尊重之故。在耶穌一方面,他自願地紆尊降貴,代表罪人,與稅吏為友。但在門徒一 方面,他們仍是覺得不配,不敢輕易地用這個似乎是降眨的名字,來稱呼或提到他們的主。他們已經相信,而且承認耶穌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太十六︰16)。他們或許認為,應當用更尊貴的名字來稱呼他們的救主。當多馬親自見到複活的基督時,他很自然的稱呼他說︰「我的主,我的神」(約廿︰28)。
初期教會的著作顯出,作者往往很謹慎地選用使徒們的著作所用的文字。他們很可能因為發覺,在使徒的書信上絕少有應用「人子」的稱呼,從而也避免在他們自己的著作上,應用這個稱呼。
五、主
這 個稱呼在聖經中有幾種不同的含義。有時它只是一種禮貌上的稱呼,譬如「先生」。有時是指有權柄或地位的人,如僕人稱呼主人,或百姓求告官長。有時則是指 神。舊約的「七十士希臘譯本」將「耶和華」譯作「主」。若要區別每次當這個稱呼應用在耶穌身上時含有之意義,乃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在某些經文上,我們能 清楚地看出,那稱耶穌為主的人只是當他為先生,或是一位能治病趕鬼的宗教領袖(例︰太八︰68~9)。在另一些經文上,「主」的含意並不十分清楚(例︰太十五︰22)。但是有時很明顯地是含有「神」的同義的(例︰路二︰11;三︰4),特別是在基督複活以後(例︰約廿︰28;腓二︰11;林前十二︰3)。我們應當記得,耶穌的門徒對於舊約聖經都是很熟悉的,舊約譯本中「主」的稱呼和他們稱耶穌為主,在含義上是有著聯繫性的。

認識基督


    約翰福音第十七章第三節告訴我們:「認識你獨一的真上帝,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
    我們討論了上半段也就是認識上帝現在繼續第二部分也就是認識基督首先我們先來思考基督這個詞的意思, 「基督」原是希臘文,和希伯來文的「彌賽亞」是同意,其原本是來自於舊約中三個很重要之職分,也就是先知、祭司和君王,這三個職分是上帝所賦予的,各有不 同之任務與使命,在舊約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就任有一個特別的儀式,就是用香膏澆灌在頭上,所以這個詞就是「受膏者」的意思。
    這是舊約的記載,而我們是在新約的時代,跟我們有甚麼關係呢?當然有關 係而且關係可大呢!我們都相信聖經是上帝的道,是我們信仰的依據,是為耶穌基督作見證的。聖經包括兩大部分:也就是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而舊約全書就書卷 數量及內容,所佔的比例遠大於新約,所以不可忽略舊約,更何況耶穌所讀的聖經,也只有舊約全書,不可因為難懂而不去研讀。
    舊約是預言基督或說彌賽亞將要來到,新約則是宣告基督已降臨,並且為他的選民釘在十字架上,死後第三日復活、升天到上帝的右邊、並以聖靈為印記,應許祂必再來領凡屬於祂的人進入上帝國,享受永生無限。
    新約這些宣告是「新」的嗎?或是來自希臘、羅馬的宗教或哲學嗎?不是 的!完完全全是來自猶太人的信仰,也就是舊約。自從猶太人亡國被擄到巴比倫之後七十年,又歸回耶路撒冷,他們在先知以斯拉的教導下,重新回到上帝面前,認 罪悔改,建立起更堅定的信仰,重新建造聖殿,收集律法書、先知的著作以及智慧文學和詩篇編纂成聖卷,也就是我們的舊約全書。不僅如此,在此時開始建立起對 彌賽亞的盼望,他們根據先知以賽亞及耶利米等人的著作,相信彌賽亞是大衛的子孫,並且彌賽亞是要來恢復以色列國,脫離外族的統治,重新建立如大衛時代的以 上帝為中心的政權,這也是馬太福音一開頭就用「大衛的子孫」來表示耶穌就是猶太人所盼望之彌賽亞。當然今日絕大部分的猶太人,因為不相信耶穌是彌賽亞,也 就是不認為彌賽亞已經來了,他們仍然在等待彌賽亞。
    然而這位以色列人所盼望的彌賽亞為何成了是上萬國萬民的救主呢?我們可 以從福音書及使徒行傳中可以認識到,耶穌本身不將救恩限制在猶太人,擴張到萬國萬民,祂差遣門徒去傳福音一直到地極。我們也可由路加福音中記載,天使報佳 音給牧人時宣告:「我報給你們大喜的信息是關乎萬民的……
耶穌不只是猶太人的彌賽亞,也是你和我的救主,因為祂是上帝的獨生子,上帝是超越國界的,同樣基督也是超越國界的。
    聖誕節其實應該證明為基督降生日。基督本為天上的上帝,卻取了人身成為 人的樣式,他雖然成為人卻是沒有罪的,因為他的出生是奇特的,是一個神蹟,由童女馬利亞從聖靈懷孕,在聖靈的保守下,使神性和人性成為一個位格,也就是完 全的上帝也是完全的人,成為上帝和人的中保,在人的中間向人彰顯上帝,在上帝面前向上帝代表人。人無法認識上帝,除非藉著父懷中的獨生子將上帝表明出來。 人因亞當犯罪,與上帝隔絕。而基督代表人類受死,償還罪債,使上帝與人和好。從此上帝和人從新建立起新的關係:就是上帝是供應者,人是接受者。人不可離開 上帝獨立生活,人必須倚靠上帝而活,正如詩篇第一篇所說一棵數栽在溪水旁。人不可靠自己的才幹自誇,人要誇的是基督和祂被定十字架,因耶穌基督所成就的救 恩,我們才可以進入上帝的國,得享永生。
     當然我們認識基督不可能只有知識和客觀上的, 因為每一個聽到耶穌之名的人,都要面對一個抉擇,接受耶穌基督成為個人的救主,或是拒絕祂成為你的救主,僅有這兩條路。而這樣的決定是上帝給人的權利,只 是這短暫的決定卻會給你永恆的處境有所不同。決定接受耶穌基督成為個人的救主,就成為上帝國的一員,享受永生之福;拒絕祂成為你的救主,則與魔鬼同在地獄 火湖,受永死之苦。
    今日我們所要追求的不是光有幸福美滿的人生,同樣教會所當追求的不是人數的增長,因為我們都有永生的盼望。我們所當作的是在這個世代中以上帝的道-聖經為基礎,配合聖靈的引導,向世人見證耶穌基督的救恩,使人們勇敢且樂意接受耶穌基督的呼召,和我們一樣成為天國的子民。

基督(彌賽亞)


法利賽人聚集的時候,耶穌問他們說:『論到基督,你們的意見如何?他是誰的子孫呢?』他們回答說:『是大衛的子孫。』」(太二十41-42)
「聽見約翰的話,跟從耶穌的那兩個人,一個是西門彼得的兄弟安德烈。他先找著自己的哥哥西門,對他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彌賽亞繙出來就是基督)。』」(約一40-41)
「基督」是希臘文CHRISTOS音譯過來的,與希伯來文MESSIAH同義,音譯為「彌賽亞」,其本來的意思是 「膏抹」(annointed)。「基督」代表一個職分,一位「受膏者」。以色列的先知、祭司和君王接受職分時,要被膏油塗抹,他們都被稱「受膏者」。然 而,舊約先知所提到的一位「彌賽亞」,是神應許在大衛家興起的拯救者(參賽七13-17、九6-7;耶廿三5-8;彌五2-15),是猶太人所一直盼望要 來的救主(參詩二2;詩四十五7;但九20)。
舊約有300多處關於彌賽亞的預言,完全應驗在耶穌的身上,足證耶穌就是神所差來的彌賽亞。
「西門彼得回答說:『你是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太十六16)

耶穌是永生上帝的兒子


   
彼得說:「你是永生上帝的兒子!」

    請你注意這句話,這是彼得最先講出來的!

    換 句話說,當許多門徒對耶穌基督是上帝的兒子,或是對「上帝有兒子」這個觀念還模糊的時候,彼得是第一個講出這樣偉大話語的人。我個人對彼得這次的信仰告 白,懷著無竅無盡的欽佩。感謝上帝,竟然有一個人在跟隨主這樣短的時間裡,就認出這是永生上帝的兒子。上帝怎麼會有兒子?太太在哪裡?耶穌是上帝的兒子, 那他的媽媽呢?很多人就說,這很簡單嘛!媽媽叫作馬利亞,爸爸叫作天父耶和華,那以後馬利亞就感孕了,把孩子生出來,這是不正確的說法。

   
當我們提到上帝的兒子時,你要瞭解一個很重要的原則,那個原則是什麼呢?這是「基督論」裡面一個很重要的原則,就是「上帝的生命在基督的身上」﹔因為當你看到子的時候,你就看見 他生命的本質與父相同。人類生人類,在「類」裡面是相同的。「子」的生命,就是與父的生命同本質。所以約翰福音第五章26節告訴我們:「父怎樣在自己有生命,就賜給他兒子也照樣在自己有生命。」

    父怎樣「在自己」有生命,也怎樣賜給子「在自己」有生命﹔這個叫作自我存在、自我依靠的生命 。上帝是自己有生命,不是因別的生命而有生命。

    你的生命是因為你父母的結合生出來的,你的生命不是「在自己」有生命﹔你的生命是從父母來的,父母是從父母的父母來的追本溯源,最後發現人是上帝創造的結果。而上帝的生命是「在自己」有生命,他也照樣賜給子「在自己」有生命。上帝的生命有自我存在、自我倚靠、自我滿足、自我成全、自我永恆 。這些特性,所以上帝才是上帝!

    如果他不是自我存在,不是自我倚靠,不是自我成全,他就不是上帝。彼得看出這位每天跟他在一起的耶穌,原來是「在自己有生命」的那一個特別的位格。所以彼得就說,「你是基督,你是永生上帝的兒子。」

    當聖靈啟示一個人,或光照一個人明白這已經啟示的「基督論」時,他的信仰會提升到一個地步,會發現基督在人間的顯現,是無限的上帝在有限界的具體呈現。
 

歷史上耶穌與信仰的基督


   
我們要把「耶穌」和「基督」結合起來。對基督的信仰要透過對「歷史的耶穌」的認識。這個原則又來了,我們從歷史上的耶穌,看到了基督已經親自來到世界。

    布特曼的思想和那些受了高等批判、自由批判傳統的神學家,他們都把「耶穌」和「基督」分開了。怎樣分開呢?他們說:「信仰中的基督從來不存在於世界上,而存在於世界上的那一位,叫歷史的耶穌。」

    他 們把歷史上的耶穌和信仰中的基督分開來了。這樣,基督教所信的,乃是初期教會幾百年的歷史過程中所堆積起來的一種信念的結合,基督就被「偶像化」了。那一 位耶穌被偶像化了以後,人就把他當作基督來拜。所以,教會裡面所信的基督,和歷史上曾經作過人的那個耶穌,根本是兩回事。

    怎麼是兩回事呢?那位歷史的耶穌是沒有行神蹟的,那位耶穌不是童貞女生的,那位耶穌是死了沒有復活的,那位耶穌不是上帝的兒子,是普通人。因為他 那麼靠近上帝,他的宗教經驗那麼濃,他與上帝之間的關係那麼好,以致於大家以為他就是上帝。是人把耶穌神化了,把耶穌偶像化了,而偶像化的耶穌就變成教會信經裡面的基督 ﹔所以他們把兩者分開為歷史中的耶穌和信仰上的基督。他們認為信仰上的基督,不是在歷史中的耶穌﹔而在歷史中的耶穌,不是在信仰上的基督。這是高等批判與自由神學的理論,這不是我們的信仰,不是聖經的思想。

    聖經要我們認識的基督是保羅所說的:「大哉!敬虔的奧秘。」(提前三:16

    聖經要我們認識的基督,就是聖經裡面提到的「道成肉身」、「上帝與我們同在」、「以馬內利」。感謝上帝,當彼得講「你是基督」時,他 正把那一個應許中的彌賽亞,和歷史上顯現,在加利利呼召他的這一位,配合成為一體。他認出這一位就是「那一位」,這一位跟那一位是不應該分開的。

    這一位就是那超歷史而在歷史中顯現的永恆者﹔這位就是超有限,卻被差派到有限界的那位絕對者﹔這位就是在創造界的創造者進入被造界,也是愛被造之人的那位創造主。這位就是主宰,這位就是彌賽亞。

基督的身份和工作

   神學家提出這個問題:這兩樣東西是否要分開來研究,或是只需要注重一個就足夠了?也就是說,是否先要認識基督的身份以後,才去認識基督的工作,或是先認識基督的工作(救贖論),然後才藉著基督的工作去認識基督的身份(基督論)

 

    士萊馬赫(Friedrich Schleiermacher)認為我們必須先認識那為我們作了些什麼的基督,然後才可以去認識基督是誰。後來,田立克(Paul Tillich)進一步發展這理論,指出說:「救贖論(Soteriology)可以用來解釋基督論(Christology)。救贖論問題才會產生基督論問題,也為基督論提供答案。」

 

    以上的建議或者是好的,先認識基督的工作(救贖論)然後才去認識基督的身份(基督論)必然會把救贖論和基督論之間的討論距離拉得更近。可是從另一角度來看,如果我們不先認識基督是誰,那也無法正確地認識基督的工作。

 

    這是一個屬於「關連」(relevance)的問題。也就是說如何把這兩樣東西的關係,基督的身份和工作,正確地整理出來。福音派神學家愛立生(Millard J. Erickson)說: 「就如去看醫生,是否先說明有什麼病徵,然後才作身體檢查,或是先檢查才問病徵。如果病人已說明了病徵,醫生加以檢查身體,這更加可以確定病人的病症。這 兩個步驟都一樣重要。因此,如果我們先探討基督的工作,被這先例觀念決定了探討的程序,那可能會忽略了某些認識基督身份的要素...因此,按救贖角度去認識基督論並不是正確的途徑。」

 

    愛立生提出說,救贖論只能輔助基督論的探討。

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兩種基督論

【從上面而來的基督論(Christology from Above)

    這是早期教會所注重的基督論,因為那時的教會並不會懷疑耶穌的歷史性。當代一些神學家如巴爾特(Karl Barth),布特曼(Rudolf Bultmann),布如勒(Emil Brunner)再次推崇這基督論。布如勒在其名著《中保》(The Mediator)提出以下數要點:

  . 認為認識基督的基礎並不建在歷史的耶穌,而是在於那被使徒宣揚的基督。
 
  . 約翰及保羅的信息中比較多記錄宣揚的基督,這也比較正確。符類福音只不過是記錄耶穌在地上的言行。
 
  . 對基督的信心並不需要歷史的證據,也不可能以科學來證明。歷史的耶穌並不能真正引導人對基督有信心。

    布如勒進一步說明,人是信仰那「道成肉身的基督」(Christ in the flesh)而不是「在地上行走的耶穌」(Christ after the flesh)

【從下面而出的基督論(Christology from Below)

    按凱士曼(Ernst Kasemann)在「歷史的耶穌之新探討」運動中認為福音書所宣揚的基督就是歷史的耶穌,人們必須接受這歷史的耶穌,並讓這歷史的耶穌成為他們信心的基礎。後來潘能保(Wolfhart Pannenberg)在其名著《耶穌-上帝和人》(Jesus - God and Man)更詳細的分析這理論。他認為基督論的方法必須有以下的根據:

  . 基督論必須提供相信基督的理性基礎(rational support)。從上而來的基督論缺乏這樣的理性基礎。
 
  . 基督論必須有歷史的耶穌作為前提。從上而來的基督論忽略了這重要性。
 
  . 基督論必須考慮到墮落的人的限制,人尋求上帝的能力已喪失,必須由認識歷史的耶穌作為開始,然後才去認識那宣揚的基督。從上而來的基督論假定了人有能力直接去認識那宣揚的基督。

    潘 能保繼續提出說,從歷史的角度進門去認識宣揚的基督是可能的,也是正確的神學途徑。信心不單只是建立在宣揚的基督身上,也必須建立在歷史的耶穌身上。而歷 史的耶穌是正確的歷史,也是世界歷史的一部份。人可以藉著一般認識歷史的方法去認識歷史的耶穌。藉著這歷史的認識:耶穌是由童貞女懷孕而生、耶穌行神蹟、 耶穌復活,都是歷史的實事。這使我們更加能認識耶穌的神性。

【結論】

這兩種基督都有其強點和弱點。從上而來的基督論其強點就是高舉那道成肉身的基督,因此比較容易讓人接受那在地上的耶穌。但是它的弱點就是過份推崇了一個超然的基督而令人注重耶穌的神性及行神蹟能力。這樣將會造成一種「超越感」(容易想像和靠感覺)的信心。從下面而出的基督論雖然可以使人更貼實地認識那歷史的耶穌,但是它的弱點是比較容易忽略了一種信心的「委身」,並且當初使徒也是這樣委身於基督身上。

    潘能保(Pannenberg)給於我們提供了一個比較適合的解釋。平衡理性與信心的重要,認為信心必須有理知(歷史的耶穌/從下面而出的基督論)作基礎,尤其是那些要求理性信仰的人。但是潘能保進一步說明,人的理性因為罪的緣故已被破壞,因此對基督的信心或委身於基督必須有福音的大能,加上聖靈的工作,才可以從歷史的理性階段走至信心的地步。

    作為今日的傳道人,當宣講基督時就必須有以上的理解。在宣揚/講道中必須平衡「歷史--宣揚」之間的張力,面對一些不要求客觀歷史的耶穌的聽眾或者不必注重信息中「歷史」的成分,但是面對一班要求理性者,就必須由歷史起步,帶領聽道者進入委身於宣揚的基督的階段,但是必須謹記那福音的大能及聖靈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