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日 星期五

兩種基督論

【從上面而來的基督論(Christology from Above)

    這是早期教會所注重的基督論,因為那時的教會並不會懷疑耶穌的歷史性。當代一些神學家如巴爾特(Karl Barth),布特曼(Rudolf Bultmann),布如勒(Emil Brunner)再次推崇這基督論。布如勒在其名著《中保》(The Mediator)提出以下數要點:

  . 認為認識基督的基礎並不建在歷史的耶穌,而是在於那被使徒宣揚的基督。
 
  . 約翰及保羅的信息中比較多記錄宣揚的基督,這也比較正確。符類福音只不過是記錄耶穌在地上的言行。
 
  . 對基督的信心並不需要歷史的證據,也不可能以科學來證明。歷史的耶穌並不能真正引導人對基督有信心。

    布如勒進一步說明,人是信仰那「道成肉身的基督」(Christ in the flesh)而不是「在地上行走的耶穌」(Christ after the flesh)

【從下面而出的基督論(Christology from Below)

    按凱士曼(Ernst Kasemann)在「歷史的耶穌之新探討」運動中認為福音書所宣揚的基督就是歷史的耶穌,人們必須接受這歷史的耶穌,並讓這歷史的耶穌成為他們信心的基礎。後來潘能保(Wolfhart Pannenberg)在其名著《耶穌-上帝和人》(Jesus - God and Man)更詳細的分析這理論。他認為基督論的方法必須有以下的根據:

  . 基督論必須提供相信基督的理性基礎(rational support)。從上而來的基督論缺乏這樣的理性基礎。
 
  . 基督論必須有歷史的耶穌作為前提。從上而來的基督論忽略了這重要性。
 
  . 基督論必須考慮到墮落的人的限制,人尋求上帝的能力已喪失,必須由認識歷史的耶穌作為開始,然後才去認識那宣揚的基督。從上而來的基督論假定了人有能力直接去認識那宣揚的基督。

    潘 能保繼續提出說,從歷史的角度進門去認識宣揚的基督是可能的,也是正確的神學途徑。信心不單只是建立在宣揚的基督身上,也必須建立在歷史的耶穌身上。而歷 史的耶穌是正確的歷史,也是世界歷史的一部份。人可以藉著一般認識歷史的方法去認識歷史的耶穌。藉著這歷史的認識:耶穌是由童貞女懷孕而生、耶穌行神蹟、 耶穌復活,都是歷史的實事。這使我們更加能認識耶穌的神性。

【結論】

這兩種基督都有其強點和弱點。從上而來的基督論其強點就是高舉那道成肉身的基督,因此比較容易讓人接受那在地上的耶穌。但是它的弱點就是過份推崇了一個超然的基督而令人注重耶穌的神性及行神蹟能力。這樣將會造成一種「超越感」(容易想像和靠感覺)的信心。從下面而出的基督論雖然可以使人更貼實地認識那歷史的耶穌,但是它的弱點是比較容易忽略了一種信心的「委身」,並且當初使徒也是這樣委身於基督身上。

    潘能保(Pannenberg)給於我們提供了一個比較適合的解釋。平衡理性與信心的重要,認為信心必須有理知(歷史的耶穌/從下面而出的基督論)作基礎,尤其是那些要求理性信仰的人。但是潘能保進一步說明,人的理性因為罪的緣故已被破壞,因此對基督的信心或委身於基督必須有福音的大能,加上聖靈的工作,才可以從歷史的理性階段走至信心的地步。

    作為今日的傳道人,當宣講基督時就必須有以上的理解。在宣揚/講道中必須平衡「歷史--宣揚」之間的張力,面對一些不要求客觀歷史的耶穌的聽眾或者不必注重信息中「歷史」的成分,但是面對一班要求理性者,就必須由歷史起步,帶領聽道者進入委身於宣揚的基督的階段,但是必須謹記那福音的大能及聖靈的工作。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