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8日 星期三

記憶與神學

  

在基督信仰中,記憶不只是心理活動,而是神學實踐的一部分。聖經神學裡,記憶(希伯來文 זָכַר zakar;希臘文 ναμνήσις anamnesis)常常是上帝啟示、行動與人回應之間的重要橋樑。換句話說,我們所記得的,是我們如何認識上帝、理解救恩、並活出信仰的方式。

以下是幾個「記憶」與神學深度結合的核心觀點:


一、記憶是神學的起點:啟示與歷史的連結

聖經神學的根基不是抽象的哲理,而是上帝在歷史中的作為。以色列人對上帝的認識,是透過歷史事件(如出埃及、立約、被擄與歸回)而來。這些事件之所以成為信仰內容,是因為它們被記錄、被記得、被傳講。

「我們的祖宗在埃及不明白你的奇事,不記念你豐盛的慈愛,反倒在紅海行了悖逆。」
——
詩篇 106:7

🧠 神學不是單靠理性建構,而是對上帝行動的「記憶性的回應」。


二、記憶形成信仰身份與神學語言

以色列的身份不是建立在地理或民族血統上,而是建立在他們對上帝歷史作為的「記憶」上。這種記憶不是抽象的,而是實踐性的(透過節期、律法、敬拜)。

「我耶和華是領你們出埃及地的上帝……所以你們要成為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
——
利未記 11:45

🧩 「你記得誰是你的上帝」「你是誰」「你該怎麼活」:
這就是聖經神學的三重結構。


三、新約神學中的「記念」:anamnesis 與基督中心

在新約中,耶穌說:

「你們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anamnesis)。」
——
路加福音 22:19

這句話不只是說「不要忘記我」,而是要讓門徒在記憶中參與祂的死與復活。聖餐成為神學意義最深的「記憶行動」,也是教會神學生活的核心。

📖 記憶不只是認知行為,而是一種「信仰實踐」:
記得耶穌 = 活出祂的生命。


四、上帝的記憶是神學的根基

在聖經中,當上帝「記念」祂的百姓,祂就開始行動:

「上帝聽見他們的哀聲,就記念祂與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立的約。」
——
出埃及記 2:24

這是一個神學的宣告:上帝記得約救恩開始發生。

而在先知書與詩篇中,「主啊,求你記念我」是常見的禱告語言,這不僅是情感上的呼求,更是對上帝信實本質的呼籲。


五、教會歷史與神學傳統的記憶功能

神學發展歷史本身也是一種「信仰的記憶」。早期教父、改革宗神學、靈修傳統,這些都不是古老思想的保存,而是幫助教會「記得」上帝在歷史中如何帶領祂的百姓。

「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
——
希伯來書 12:1

這是對記憶的神學詮釋:信仰的旅程不是孤單的,而是與過去的信仰者一同前行。


小結:記憶是活的神學

記憶的層面

神學意涵

上帝記念祂的約

上帝是信實的救主

我們記念上帝的作為

我們活出祂的啟示

教會記念耶穌

教會成為祂的身體

記憶塑造身份

信仰與生活合一


默想與操練建議

你可以這樣進行靈修神學的操練:

  • 回顧你生命中的「出埃及」時刻(上帝怎麼救你、呼召你)並寫下來
  • 定期默想聖經中的「記念」主題(如詩篇 77、申命記 8、哥林多前書 11
  • 與屬靈夥伴分享你對上帝信實的記憶,讓神學成為共同經歷

記憶神學

      「記憶神學」的框架   ,

      記憶神學閱讀旅程    ,

       記憶與信仰  , 

       記憶與救贖    ,

       記憶與醫治   ,

       記憶與神學   , 

      神學的記憶者    ,

      禮儀與記憶    ,

      聖經與記憶    ,

      神聖記憶   ,

      神聖記憶靈修本  ,

      記憶與教義  ,

      記憶與教義對照表 ,

      記憶與信經對照   ,

     教會與記憶   ,

     記憶與歷史  ,

     記憶與身分   ,

     記憶與復     ,

     讓復活的主進入記憶    ,

    記憶與重生   ,

    記憶與更新   ,

    記憶與饒恕   ,

    苦難與記憶    ,

    聖餐與記憶的神學   ,

    洗禮與記憶的神學   ,

   禮拜與記憶    ,

   聖經與記憶  ,    

   記念與記憶  ,    

記憶與救贖

 

聖經中的救贖,不只是指上帝拯救我們脫離罪與死亡,它也與「記得上帝的作為」密不可分。換句話說,記憶是活出救贖、延續救恩歷史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從幾個角度來探討這兩者的關係:


一、救贖的歷史透過記憶被保存

以色列的歷史是上帝救贖歷史的見證,而這段歷史,是靠著「記念」被保存下來的。

「你要記念你在埃及地作過奴僕,耶和華你的上帝用大能的手和伸出來的膀臂將你從那裡領出來。」
——
申命記 5:15

以色列人若忘記上帝的救贖,他們就會失去作為上帝子民的身份與使命。上帝拯救祂的百姓,並吩咐他們「記住」這段經歷,好讓這不只是一次事件,而成為代代相傳的信仰根基。


二、記憶是活出救贖的方式

聖經不是單單記錄上帝的作為,而是要我們「活在記憶中」,透過信心與行動回應救贖。例如逾越節的設立:

「你要記念你從埃及地出來的那日,終身不可忘記。」
——
申命記 16:3

每年守逾越節,不只是為了懷舊,而是重新進入上帝救贖的敘事,對百姓來說,是一種身體力行的信仰重申。


三、記憶中的耶穌——新約中的救贖記號

耶穌設立聖餐時說:

「你們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
路加福音 22:19

這個「記念」不只是懷念祂的死,而是讓信徒每一次領聖餐時,都再一次與祂的救恩相連結。聖餐讓「十字架」不只是歷史事件,更是現在進行式的救贖經歷。


四、記憶呼喚悔改,引導我們回歸救主

當上帝的百姓遠離祂時,先知們常常提醒他們要「記得」上帝的救恩和律法:

「你要追念你是怎樣從高處墜落的;並要悔改……
——
啟示錄 2:5

記憶成為悔改與更新的起點。忘記救贖的恩典,人會驕傲、自義,甚至拜偶像;但記得上帝的救贖,人就能重新轉向祂。


五、救贖的記憶是群體性的,不是個人私有

整本聖經強調的是「我們」被拯救,而不是「我」而已。詩篇、歷代志、先知書中不斷呼籲:

「我們與我們的祖宗一同犯罪……然而祂施行救贖,因祂記得祂的約。」
——
詩篇 106:6, 45

上帝不只呼喚個人記得祂的恩典,更呼喚整個信仰群體進入祂的救贖歷史中,活出一個被救贖者的身份。


小結:記憶是參與救贖的門

📖 上帝記得祂的約,祂施行救贖。
🙋 我們記得祂的救恩,我們活出信仰。

在你每日的生活中,每一次默想、感恩、甚至在困難中記得上帝的作為,都是與祂救恩同工的行動。你可以這樣操練:

  • 寫下你曾經經歷上帝救恩的時刻
  • 與人分享你的得救見證
  • 定期守聖餐,存記念的心
  • 默想詩篇或出埃及記的救恩故事,讓記憶激勵信心

記憶與信仰

  

在聖經中,記憶(希伯來文 zakarזָכַר)與信仰並不是彼此獨立的概念,它們緊密交織,互為表裡。以下是幾個從聖經中可以探討的角度:


一、記憶是信仰的根基

在聖經中,「記得」是一種屬靈操練,也是維繫信仰的重要方式。上帝常常呼召祂的百姓要「記念」祂的作為:

「你要記念耶和華你的上帝引你這四十年在曠野所行的路……
——
申命記 8:2

這段經文提醒以色列人不要忘記上帝在歷史中的引導與供應。忘記上帝的作為,往往是靈性墮落的開始。


二、記憶是信仰群體的身份記號

在猶太傳統中,記憶並不是單純的「回憶」,而是「讓過去的事實在當下重現」。例如:

「這日要作你們記念的日子……你們要守這日,作為你們世世代代永遠的定例。」
——
出埃及記 12:14

逾越節不僅是歷史的紀念,更是信仰的活現 —— 它讓群體在每一次慶典中「再次經歷」上帝的拯救。信仰的實踐常常透過「記念」而被更新與強化。


三、記憶幫助我們堅定信心

詩篇中有許多篇章是詩人透過回憶上帝過去的信實,來面對眼前的困境:

「我追想古時之日,思念你的一切作為,默念你手的工作。」
——
詩篇 143:5

記憶成為信心的資源,使人在黑暗中仍能倚靠上帝。


四、信仰也需要被「記錄」與「傳遞」

上帝命令以色列人要把祂的律法與作為教導給下一代:

「你要殷勤教訓你的兒女……
——
申命記 6:7

這樣的教導,是一種記憶的傳遞,是讓信仰在歷史中不斷延續的方式。記憶並不只是個人的,更是群體性的,關乎信仰的傳承與延續。


五、耶穌的吩咐:「你們要如此行,為的是記念我」

在新約中,聖餐是信仰記憶最深刻的實踐之一:

「你們每逢吃這餅、喝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他來。」
——
哥林多前書 11:26

這不只是回憶耶穌的死亡,更是讓祂的救恩成為我們現在生活的根基與盼望。記憶在這裡成為一種靈性參與。


小結

記憶與信仰互為滋養

  • 記憶保護我們不忘記上帝的作為,
  • 信仰幫助我們在回憶中找到意義與盼望。

在你的屬靈旅程中,可以透過寫下上帝的恩典、默想祂的話語、與人分享見證,來建立一個記憶的信仰生活。這樣的生活會更有根基,也更能抵擋試探與困難。

 

2025年5月24日 星期六

什麼是聖靈恩膏

  

「聖靈恩膏」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屬靈概念,在聖經中代表上帝藉著聖靈的工作,使人被揀選、分別、賦能、教導與引導。這個詞在舊約是「膏抹」(用油象徵聖靈的臨在),在新約則直接與聖靈的內住與運行相關。

我們可以從幾個面向來理解「聖靈的恩膏」(Anointing of the Holy Spirit):


一、定義與核心意義

聖靈恩膏是什麼?

簡單來說,聖靈恩膏就是聖靈在信徒生命中特別的臨在與工作,使我們可以明白真理、活出呼召、成就上帝的旨意。

📖 關鍵經文:

  • 約翰一書 2:20

「你們從那聖者受了恩膏,並且知道這一切的事。」

  • 約翰一書 2:27

「你們從主所受的恩膏常存在你們心裡,並不用人教訓你們,自有主的恩膏在凡事上教訓你們。」

  • 哥林多後書 1:21-22

「那在基督裡堅固我們和你們,並且膏抹我們的就是上帝。他又用印印了我們,並賜聖靈在我們心裡作憑據。」


二、舊約背景:膏油象徵聖靈

在舊約中,君王、祭司、先知在就任時會被膏油膏抹(例如撒母耳膏掃羅、大衛),這膏油代表聖靈的臨到與賦能

「撒母耳就用膏油膏他(大衛)……從那日起,耶和華的靈大大感動大衛。」(撒上 16:13

👉 聖靈的恩膏=上帝的靈臨到、充滿、裝備一個人來完成上帝的使命。


三、新約中的聖靈恩膏

聖靈恩膏包括五大層面:

層面

說明

揀選與呼召

上帝藉聖靈膏抹我們,使我們成為屬祂的人(林後1:21

內住與同在

聖靈住在我們裡面,是上帝的印記與保證(弗1:13

教導與啟示

聖靈幫助我們明白真理(約壹2:27,約14:26

能力與事奉

藉聖靈的恩膏賜下屬靈恩賜、能力,成就主的工作(徒1:8

分辨與保護

恩膏使我們能分辨真假教導與敵基督的靈(約壹2:18-20


四、與耶穌基督的關係:祂是「那受膏者」

耶穌基督(Christos = 受膏者)自己就是上帝所膏立的救主。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路加福音4:18

耶穌一生的事工都是在聖靈的恩膏中進行的,而祂也應許這樣的聖靈要賜給所有屬祂的人(參約14–16章)。


五、今日信徒如何經歷聖靈的恩膏?

實際經歷:

  • 悔改信主時領受聖靈的內住(弗1:13
  • 順服聖靈時經歷祂的教導與提醒
  • 服事中經歷祂的能力與恩賜
  • 禱告中感受祂的安慰與帶領
  • 察驗真假教導時有屬靈的分辨力

信徒不求「外在油膏」,而是渴慕聖靈真實運行在生命中。

總結:聖靈恩膏不是一種「感覺」,而是與上帝同工的真實生命狀態

👉 它是上帝揀選我們、住在我們裡面、賜我們力量、指引我們道路的一種內在確據。每個真信徒都有這份恩膏,但我們需要不斷學習與聖靈同工,活出被膏抹的生命。

「膏抹」(annointed)的意義

 「膏抹」(希伯來文:מָשַׁח / māša;希臘文:χρίω / chriō)是一個在聖經中具有豐富屬靈與神學意涵的詞語,不僅是一個動作,更象徵着上帝所揀選、分別為聖並賦予權柄與能力的行為。這個概念貫穿整本聖經,從舊約的君王、祭司、先知,到新約耶穌基督的身分與教會的恩膏都有密切的關聯。


一、舊約中的膏抹(Anointing

1. 動作本身:用油膏抹

膏抹是一種象徵性的儀式行為,通常使用香膏油抹在某人(或物品)身上,表示他們被上帝揀選、分別出來,為了上帝的目的

2. 膏抹的對象與意義

對象

經文

意義

君王

撒母耳記上 10:1(掃羅)撒上 16:13(大衛)

膏為王,象徵上帝授權與權柄

祭司

出埃及記 28:41;利未記 8

分別為聖,承擔屬上帝的聖職

先知

列王紀上 19:16(以利沙)

上帝的代言人,被膏抹以代表上帝說話

聖物或會幕

出埃及記 40:9-11

分別為聖,歸上帝使用

📌 核心意義:膏抹代表「分別出來」並「授權使用」,與聖靈的同在與能力息息相關。


二、新約中的膏抹

1. 耶穌是「基督」(受膏者)

「基督」(希臘文:Χριστός / Christos)就是「受膏者」的意思,對應舊約希伯來文的「彌賽亞」(מָשִׁיחַ / Māšîa)。耶穌是那位被上帝膏立的君王、祭司與先知三重身分的實現。

「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他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路加福音 4:18,引用以賽亞書61:1

📌 在新約中,耶穌是那位完全的受膏者,他被聖靈膏立(太3:16),成就上帝國的福音工作。


三、信徒的膏抹(恩膏)

在新約,信徒也經歷膏抹,不再是外在的儀式,而是透過聖靈內住的真實經歷:

經文例子:

  • 「那膏抹你們的是從聖者而來……並且他膏抹你們的教訓是真的……」(約翰一書 2:20, 27
  • 「那在基督裡堅固我們和你們,並且膏抹我們的就是上帝。」(哥林多後書 1:21

📌 意涵:

  • 表示我們屬上帝、被上帝揀選(如舊約的君王祭司)
  • 聖靈的同在與教導
  • 領受上帝賜的權柄與能力來服事與見證

四、膏抹的屬靈意涵總結

層面

意義

揀選

上帝親自選中某人(如大衛、耶穌、教會)

分別為聖

與世俗分別,歸屬於上帝

授權

得到上帝的權柄來執行祂的計畫(治理、服事、傳道等)

聖靈的同在

新約信徒膏抹=聖靈內住,是與上帝同工的根基

教導與引導

膏抹也象徵真理的光照與屬靈敏銳(參約壹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