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4日 星期一

從存在主義焦慮到基督人性

 

 

🧩 一、導論:為何這個主題重要?

當代人文處境:

  • 「我是誰?」主體認同危機
  • 「為什麼我在這裡?」意義匱乏與虛無主義
  • 「我該如何活?」價值相對與選擇焦慮

📌 存在主義誠實地指出人的處境困難,但缺乏出路;而加爾西頓的基督人性給出了神學的終極應答。


🧠 二、存在主義焦慮的核心分析

核心主張

詮釋

存在先於本質(Sartre

人無固定本質,必須自己創造意義

荒謬(Camus

宇宙沉默而人尋求意義,產生內在撕裂

死亡與焦慮(Heidegger

人注定走向死亡,這種終結意識形成生命張力

孤獨(Kierkegaard

真正的選擇總是獨自面對上帝,充滿恐懼與戰慄

🔍 存在主義的貢獻:

  • 看見「誠實的我」是一個在罪、有限、恐懼與責任中掙扎的我
  • 願意面對「存在的深淵」,拒絕虛假的宗教安慰

三、基督人性的神學重構(根據加爾西頓)

加爾西頓信條核心

哲學回應力

耶穌是完全的上帝也是完全的人

把上帝與人的關係帶入人的本質思考中

神性與人性聯合,不混不變

保留人的真實處境,又帶來救贖的可能

具有理性靈魂與自由意志

回應存在主義中人的主體性與選擇倫理

在時間與歷史中受苦、死亡

回應死亡焦慮與生命終極意義之缺乏

🔑 基督不是凌駕人類的「超級人」,而是真正走過人的道路(希伯來書 4:15),祂的人性是真正的實存樣本。


🔁 四、對話結構:存在主義問題 基督人性的神學回應

存在主義焦慮

基督人性回應(加爾西頓)

自我創造焦慮:「我必須成為我自己」

耶穌的人性是「被差遣、被愛、為人」的我,不是自我建構的產物

死亡與無意義:「人必死,然後無」

耶穌死而復活,把死亡轉為更新之門(林前15章)

自由與責任的重壓

耶穌自由地選擇順服:真正的自由是在愛中獻上自己(腓2:6-8

孤獨與被棄:「沒有人理解我」

「父啊,你為何離棄我」上帝也進入孤獨與被拋的深淵

無聲的宇宙:「上帝不說話」

上帝不是說話,而是「成為人」祂的身體是話語的化身(約1:14


🕯 五、神學整合與實踐應用

屬靈意義(Spiritual Implication):

基督人性是我們的鏡子與橋樑
我們在祂裡面,看見真正的我,也看見被上帝接納、更新、參與神性的我(彼後1:4

🧭 教牧應用(Pastoral Use):

  • 在青少年、創傷者、焦慮症患者中講述「基督的實存焦慮經歷」
  • 用基督的自由選擇與焦慮經歷幫助人學習「怎樣面對人生不能承受之重」

📚 六、結論:基督是受苦的存在者,也是拯救的存有本體

在存在主義中,我們看見了「無解的我」
在基督裡,我們遇見了「已被上帝看見、成全與愛的我」

🎯 基督不只解釋了人的焦慮,祂穿越了人的焦慮。

沒有留言: